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3822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关下图所示耕作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精耕细作农业的表现 B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C可以保苗抗旱,但不利于休养地力 D此法叫做垄耕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耕作方法是西汉赵过的代田法,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在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 C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 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代田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 ”的浪

2、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 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 20400锭领回,作价 25万两,作为官股, “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据此材料分析,下列不是大生纱厂兴起条件的是 A实业救 国思想的推动 B封建政权的暂时支持 C周边社会条件的优越 D自然经济的完全瓦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是在 1895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但整个近代

3、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D项明显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近代后期在西北地区曾有民族企业家慷慨陈词: “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居民,均有赖吾等救济。 ”“在这紧急时刻,多一份生产,就多一份国力 ”。其可能出现在哪 一时期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时间 “近代后期 ”,故排除 A、 B;从 “前方 ”“后方 ”“紧急时刻 ”“国力 ”等判断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大后方的民族企业家积极生产,

4、支援前线。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 “猪尾巴 ”、 “满奴 ”。这说明 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政治革 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的民主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来做,题意是分析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革命前后人们对留辫子本身的看法变化,说明政治事件能够改变风俗,引起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从 “封建余孽 ”“满奴 ”等能看出民众的民主观念增强了,民众盲目模仿西

5、方生活方式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风俗的影响 从春秋的 “初税亩 ”到明朝的 “一条鞭法 ”再 到清初的 “摊丁入亩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特点,从春秋的 “初税亩 ”到明朝的“一条鞭法 ”再到清初的 “摊丁入亩 ”,这种演变体现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由实物、劳役地租为

6、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也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C项表述 与史实相反,应是由繁杂多项 到简化单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的赋税制度 读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美国 1929-1942年经济发展状况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 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 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图绘制出 1929-1942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美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在 1935年,时间

7、上错误,排除 。其它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险法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 21.6%社会保障; 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1%其他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 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 补助以及税收返还 科研 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答

8、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美国 2004年的政府预算开支超过一半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项目、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以及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而这些都属于建设福利社会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故选 C。 考点:罗斯福 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 新全球史中指出: “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主要是因为其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 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

9、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便利列强对华倾销商品, A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并非主动打开过门去与西方交流, B错;鸦片贸易公开化明显是对中国的破坏影响,属于灾难的内容, D错;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采购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英国圈地运

10、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中国 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圈地运动使小农与土地分离,在农村形成资本主义的农场、牧场,在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开始了工业化;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小农组织成生产合作社,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农村建集体农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打破小农的局限性。而中国 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确立了小农土地私有制,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 三大改造;俄

11、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 苏俄农民彼得 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让他产生 “幸福感 ”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时间 1922年,结合史实,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粮食税政策,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

12、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段话说明了苏联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而与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面包的紧缺和供应尤其说明了这点。主要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3、,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 22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 :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 , 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 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 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 ”者、 “屠狗 ”者、

14、“开酒家 ”者,以及 “以贩马为业 ”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 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 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世纪初已构成 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当然,封建官僚体制 都延缓了这种转

15、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 19世纪初 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 “延缓了这种改变 ”的因素有哪些?( 12分) 答案: (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 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 4分) (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

16、的思想。( 4分) ( 3)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6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紧扣材料, “百乘之国 ”“千乘之国 ”“万乘之国 ”都设立市,表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了市。第二问分析现象的成因,也即分析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原因,从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商业发展等方面思考,概括如下: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 通的发达;商品

17、交换的需要。 ( 2)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 “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 ( 3)材料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 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 ”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

18、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第二问分析阻碍中国向商品经济转笔的因素要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 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 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当时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 B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 C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19、D西方借同文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 答案: D 试题分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发展新式教育的产物,但在当时学习西方在国内面临重重阻力,包括: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等,西方没有借同文馆传播宗教,传教本身也谈不上文化侵略。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 2012年是 “九二共识 ”20周年,下列与之相关的是 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它是新

20、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要用排除法来做, “九二共识 ”是对台湾问题的表述,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排除 ,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九二共识 ” 光绪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田底 ”和 “田面 ”的实质是 A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封建官府防土地兼并的措施 D封建农庄经营 答案: B 试题分析:田主和佃农分别指的是土地的所有者和租种土地的使用

21、者,也即地主和佃农。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实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佃农不可能对土 地拥有所有权, A错;材料未提及封建官府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 C错;封建农庄经营不属于本质问题。 D错。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中说: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里的 “农业生产的恢复 ”主要是指 A重建小农经济 B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C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每一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面临战争

22、破坏、经济残破的 现象,统治者都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保证农民有土地和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封建政府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平均分配土地,B错; C、 D是发展小农经济的经济政策,故选 A最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 15英寸等雨线 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 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 过剩时为然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

23、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 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D 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题意, A、 B、 D三项都符合题意,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各自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而非等雨线。少数民族因需改善生产条件,获得粮食,经常南下侵略。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 农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钱乘旦说: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

24、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可见,阻碍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 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 “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说明 正确,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正确, “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 ”看出 正确 ,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

25、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 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中国古代)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 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商人 “以末置业,以本守之 ”和让子女积极参与科举的现象和价值观,造成这一现象的

26、根源在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加上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商人有钱后还是希望子 女能够走科举之路。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 ”材料所述手工业是 A官营手工业 B手工工场 C私营手工业 D奴隶作坊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文意是朝廷派诸官吏、设置铁官负责管理铜钱铁钱的冶铸,一年要投入十万人以上,从描述来看,当属于官营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以下是 19

27、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数据对比,从中能获取的正 确信息是 武器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 100米、射速 1-2发 /分钟 射程 200米、射速 3-4发 /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 火药 硝两过高、杂质过高 标准火药配方(硝石 78%硫 8%碳 14%) A、反映出英国化学工业的进步 B、揭示了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证实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说明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巨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武器上的差距,B错;仅从双方武器上的差距无法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英国需要市场

28、和原料; A和 D相比, A过于片面,武器一一项的比较,实际上反映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巨大, A包含在 D项中。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背景 “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 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 ”这是一份 16世纪初某国王与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据你推测,这个水手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达 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涉及到开辟新航路探险家的三个信息:西班牙王室

29、支持、航路是向西航行、时间是在 16世纪,结合史实选 D。迪亚士和达伽马是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 A、 B错误,哥伦布西航是在 15世纪末,时间不吻合。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麦哲伦环球航行 马克思说: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 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颠覆了欧洲的生

30、产、生活方式 D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说明能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二者结合可判断选 D。 考点:新航 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714至 1820年间,英国有 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 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

31、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 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对圈地运动认识错误的是 A总体上不利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B其本质上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C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先决条件 D是带有局限性 的进步历史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及圈地运动带来的混乱和苦难,说明圈地运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它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尤其是自由劳动力,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先决条件,本质上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故 B、 C、 D表述都是正确的。 A的表述基本上否定了圈地运动的积极意义,促进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故选 A。 考点:新

32、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充满了流 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 这世界是有生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 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必然趋势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 C西欧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潮流 D工业文明的传播具有单向性、平等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 “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说明的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的一面。

33、 A、 C、 D材料中未反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文明的扩张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 1933年 3月 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 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 3月 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 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 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 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 备银行,财政部

34、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 1933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 “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 1934年底,有大约 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 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 (先后拨款 40多亿美元 )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四 2008年 11月 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 项措施 初步匡算,到 2010年底约需投资 4万亿元。这些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

35、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材料五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 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 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 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期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 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

36、增加两倍,至 1万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说明历史上罗斯福总统、现任奥巴马总统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面对严峻形势时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 6分) 答案: (1)都是从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 ( 6分) (2)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 (采取赤字政策 ),刺激社会需求。(

37、6分) (3)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 (增加就业机会 );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宏观调控 )。( 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 两场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要从开始的地点、对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方面来思考,首先,开始的地点都是从美国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 的;对美国经济来说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加速,这种影响扩展到全世界,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 (2)分析 “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也即分析罗斯福新政中有关金融领域的正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括: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

38、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 (采取赤字政策 ),刺激社会需求。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都是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干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恢复了美国的金融秩序,稳定了信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 (3)从材料内容来看, 首先三位领导人在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时都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即宏观调控;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都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如(罗斯福新政时期发放了 30亿美元的救济金,先后拨款 40多亿美元兴建公共工程,中国温家宝政府到 2010年底约需投资 4万亿元以扩大内需,奥巴马政府制定了 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都积极实行救济,关注本国的民生,提高

39、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宏观调控 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 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 “当 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 ”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形的取代 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

40、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 史 材料二 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主要是从美国 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多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1947年) 请回答: 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12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0字左右。) 答案:欧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 近代以来,欧洲对美洲 的侵略推动了美国的进步(如欧洲给美国

41、带来了资本主义政体、劳动力、技术、启蒙思想等);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三角贸易中为欧洲提供了原料等)。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促使欧洲经济复兴,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苏联,也为美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评分标准: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如欧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如观点只谈到欧洲推动美国发展或美国历史推动欧洲进步酌情降等); 至少要有欧洲对美洲侵略和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角度,合理引用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O分) 偏离

42、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评述材料的观点,即包括述和评的两个方面,首先要依据材料概括出材料主要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其次对该观点进行评价,要善于运用史实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表述上要语句通顺,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材料一的观点是欧洲队美洲的侵略促进了美洲的欧化,尤其是美国社会的进步。侵略本身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崛起;材料二提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欧洲和美国的影响,对欧洲来说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对美国来说,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苏联,也为美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综合来看两段材料的观点是欧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欧洲对美洲的侵略推动了美国的进步论据可从如欧洲给美国带来了资本主义政体、劳动力、技术、启蒙思想等方面思考;推动了欧洲的发展包括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三角贸易中为欧洲提供了原料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