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82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 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楚世家引齐书: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据材料判断,此长城 A目的是 “互防 ” 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以备楚 ”可知是为了防备楚国的进攻,所以选择 A。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写道: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以下关

2、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 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列宁时期既存在公有制企业,又存在私有制企业,故排除 A;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因此排除 B;新经济政策并非私人资本主义,斯大林时期也不存在国家资本主义,故排除 D;新经济政策时期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斯大林体制则完全排斥了市场经济,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恩格

3、斯说: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 。 ”在德国国家机构中 ,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 “利用 ”的是 A宰相 B内阁 C联邦议会 D帝国议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帝国议会是德国的国家机构中唯一可以通过普选产生的,所以符合题意,其他都不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的帝国议会。 约翰 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 “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

4、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 ”“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 ”的是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里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里克利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到会议成员是选出的,而且是 “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 ”可以说明是在雅典民主制发展的初期,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1952年至 1956年 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 100项, 1956年至 1957年有 400项。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

5、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 “大跃进 ” B “双百 ”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 ”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些数字的飞速增长,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只能说是科技领域出现了 “大跃进 ”。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科技领域里的大跃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国体,就是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所谓政体, “就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以下属于国体的是 A专制主

6、义中央集权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概念: “所谓国体,就是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来判断,只有 B属于国体,其他三项都是政体形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国体。 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曾写道: “我们应当记得,苏维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经济方面和党组织方面,有相当的影响。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所说的影响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中共在国民党组织中占优势 C提出 “耕者有其田 ” D推动国共党内合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不符合史实,在国民党组织中国民党

7、员占优势地位,共产党不占优势,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组织形式。 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 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所述是指封建社会里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最大限度的阻碍商品流通,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不能算是其积极作用,故选该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

8、的积极影响。 葛兆光教授说: “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 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利。 ”儒家思想成为 “普遍真理 ”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利 ”的史实有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 “三纲五常 ” D元朝把理学定为科场程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 “借助于权利 ”在这里应该指利用国家权力或变为国家意志,最具迷惑性的选项是 B,但是董仲舒提出并不意味着已经变为国家意志,汉武帝接受之后才可以称得上是 “借助于权利 ”,材料中唯一符合条件的选项就是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元代科举考试内

9、容。 图中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人口分布图,据图判断,此历史时期为 A西汉 B魏晋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地图中的人口分布看,长江流域的人口密度要高于黄河流域,说明南方成为了经济重心,而经济重心是在南宋完成南移的,所以最早应该在北宋才会出现这样的人口分布,故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宋代人口分布。 汉书 董仲舒传提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以教化为大务

10、”是儒家的主张, “正法度之宜 ”是法家的主张, “道 ”则是老子的主张,但董仲舒在这里把它的含义给改变了,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中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儒、法、道等家的思想,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综合题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 “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 ”,代表着 “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 20世纪 20年代初至 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11、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 “ 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 5月 6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 罗兰 日记。在日记中罗曼 罗兰写到: “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 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 , 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一方面又认为那里 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 青年不可能

12、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 ” 摘自 :罗曼 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 “战后 ”前几年,也不同于 “战前 ”几年。 1931年,世界各地所 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 J 汤因比 材料四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请回答: ( 1)

1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20年代初至 30年代中期的苏联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 ( 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 罗兰在苏联看到了 什么 ( 6分) (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 “试验性疗法 ”指的是什么?这种 “试验性疗法 ”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 11分) 答案:( 1)原因: 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 4分) 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

14、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4分)(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 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 3分)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3分) ( 3) “试验性疗法 ”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3分,如写 “罗斯福新政 ”只给 2分)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4分)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分) 实质:都是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分

15、)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中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 无产阶级的希望 ”可以得知 20年代人们向往是因为 “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 ”;根据材料三中的“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可知 30年代中期人们向往的原因是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 ( 2)由两个材料中的 “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 ”和 “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 ”等

16、可以看出两个人看到了 “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 ”;同时,通过两个材料中的 “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和 “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 ”可以看出两个人还看到了另外一面,即 “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 (3) “试验性疗法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推知当时正值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这时罗斯福新政就是当时的应对之策,由于问的是 “疗法 ”,所以答案:为 “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异同:这一问要求根据所学 知识即可以进行比较,得出异同。实质:由于这两种方法是在不同

17、性质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改变,所以没有改变社会制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体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 “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 ”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 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 “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 ”实现了,他的国民在

18、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 评述材料中法国 “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 ”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第一种观点参考要点: 材料观点正确。( 3分 )法国通过 “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 ”,实现了与西欧国家的联合 成立了欧共体(或欧盟),( 3分)不仅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也冲击了两极格局,( 3分)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使欧共体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一极。( 3分)

19、 第二种观点参考要点: 材料夸大了欧洲联合的作用。( 3分)尽管法国通过 “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 ”而建立欧共体,提高了法国的经济政治地位,( 3分)但至今法国也不能掌握他国命运,也没有完全消除美国政治影响下的阴影。( 3分)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通过交换获得。( 3分) (两种观点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目要求有 “评 “就是要对观点进行评价,即亮明自己对该观点的态度:认为对或者错,或者是有一定道理,等等,这是第一步。然后材料中有 “述 ”,即要求在亮明观点之后,要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观点正确,而是认为观

20、点有一定道理、但过分夸大了欧洲联合的作用。所以考生可以结合所学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观点去写。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法国参与欧共体的利与弊。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舍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临时约法颁布说

21、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法律的作用,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2)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 关系。法律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 3)资产阶级宪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对当时社会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8分) ( 2)你是否同意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7分) 答案: (1) 原则 :民主共和。 (2分 ) 影响 :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2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礼仪变革;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6分 ) (2)评分说明 :观点 1分 ,理由 6分。 观点一 :同意。理由 :用法律手段巩固成果;袁世凯独裁专制过程中始终不敢完全抛弃法律、复辟帝制失败;新文化运动兴起 ,从思想根源反对专制。 观点二 :不同意。理由 :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说明传统君主专制势力依然强大;法律从属于政权;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实施 ;尊孔复古说明传统专制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试题分析:( 1)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中的 “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可以推知答案:为 “民主共和 ”。影响:可以从政治、思 想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分析民主共和这

23、一原则所产生的影响。 (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同意所给观点,也可以选择不同意。但是需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去说明理由。思考的角度是材料所给的法律角度和所学知识中的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引发的直接结果新文化运动等角度。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 15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

24、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毁灭和废墟,还有深刻的对抗和相互之间的指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纳粹分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所犯下的罪行,严重疏远了从前的被占领各国与德国的关系,而德国本身也将在 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材料二 阿登 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 “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 ”。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 “普鲁士精神 ”,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 认为解决

25、德法争端的途径是 “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 摘编自吴友法、粱瑞平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材料三 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 在过去的 20年中, “负面记忆 ”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 国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 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 “在 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

26、不可能的 ”?( 6分) (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 9分) 答案: (l)二战带来的国家间仇恨;德国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冷战导致德国的分裂。 (6分 ) (2)观点 :德法和解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生活基础;和解应建立在民主政治之上;和解的主要途径应以经济合作为主。( 3分 )历史原因 :政治精英的推动;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深刻反思;冷战的结束;不同时期国际更替的完成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6分 )。 试题分析:( 1)这一题关键是要结合材料,认真阅读材料,仔细寻找答案:。根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互之间的指责 ”可知 “

27、二战带来的国家间仇恨 ”;根据 “德国的纳粹分子 与德国的关系 ”可知 “德国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 ”;根据“德国本身也将在 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 ”可知 “冷战导致 德国的分裂 ”。 ( 2)观点 :先把材料二分层,根据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可以将材料分为三层;然后分别概括每层的意思,即可得出答案:。历史原因:答案:可以从材料一、三中获得。根据 “西德的国家精英 的伤害 ”可知 “政治精英的推动 ”;根据 “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 普鲁士精神 ” 可知 “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深刻反思 ”;材料三中的 “国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 ”本身就是答案:。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法德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