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383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安徽卷带解析) 单选题 在经济生活中,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 )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合肥至北京的高铁开通,合肥飞北京航班的客流量可能下降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 A B C D 答案: B 图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给我们的人生感悟是 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坚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模仿和重复别人的人生难以出彩 人的成长要善于把握自己的优势 A B C D 答案:

2、 D 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 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答案: D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B C D 答案: A 古人以 “桑梓 ”代表故乡,以 “椿萱 ”代表父母,以 “棠棣 ”代表兄弟 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

3、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答案: C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 “中国梦 ”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谐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环境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 B C D 答案: C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

4、决定权 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 B C D 答案: B 有专家提出,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应该是 “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 ”的城市。媒体将这概括为 “婴儿车指标。 ”有同学据此推测,达到这一指标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环境优美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政府须切实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 履行经济和文化职能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 B. C. D 答案: D 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 “低、小、散 ”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

5、过程 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B C D 答案: B 2013年中央 “一号文件 ”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成下题。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 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 B C D 答案: A 表 1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分析该数据可看出 ( ) 表 1 20042012年我国 GDP及三大产业占

6、 GDP比重 年份 GDP(亿元)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4 159878 13.4 46.2 40.4 2006 210871 11.7 48.9 39.4 2008 314045 10.7 47.5 41.8 2010 401513 10.1 46.7 43.2 2012 519322 10.1 45.3 44.6 A.三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B.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 C.第二产业产值有所减少 D.GDP增长必然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A 综合题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 “三年见成效 ”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 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 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 “领跑者 ”。 ( 1)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助推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

8、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

9、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 2)政府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 3)立足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想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 展。 “收入

10、倍增 ”和 “教育发展 ”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 “民富 ”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 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1)结合第一组观点,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 据。 第二组 热议 “教育 ”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

11、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 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案: ( 1)如何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确定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充分发扬民主,激发人民创造热情;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 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培养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养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