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385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03(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综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 03(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 3年。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 3年 ”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行为属于传统儒家学派所强调的 “礼 ”的学说。故答案:选择 B项。其他三个选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儒家思想 “20世纪是一个

2、 伟大的世纪 ,这种 伟大 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 ”下列不属于 “进步的历史进程 ”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伟大的世纪,表明只要是不能使得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事件都是错误的,恰好 D 就是,两极格局不是一种进步,某种意义是种倒退,开始了美苏争霸以及冷战的较量,给世界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C是因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引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3、苏联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消极影响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 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 “” 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中 “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 ”反映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所以 B正确。 考点

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 德斯鸠这一观点?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法国 1875年宪法 D中国 1912年临时约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中 “共和制度 ”把 A 排除,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幅员辽阔的大国 ”吧 C 排除; “首先 ”看 BD 三个哪个最早,B时间最早,所以 B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共和政体 19世纪

5、 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结合 19世纪 30年代印度是英国殖民地这一现状,揭示当时英语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文化在印度的传播; A中普遍题干看不出; C材料没体现; D也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考点: “亚洲觉醒 ”的先驱 甘地 英国侵略印度 古希腊存在多神崇拜,就连众神之主的宙斯在人们心中也没有

6、无上权威,这说明古希腊 A思想自由 B经济发达 C政治稳定 D制度先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古希腊对神的崇拜没有统一,说明古希腊人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 A正确。 BCD没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民主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 1956年 B 1978年 C 1966年 D 1958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7、。通过题干描述可见是犯了左倾错误,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与58年八大二次会议的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吻合,十五年赶上英国看出是大跃进的特点,所以 D正确。 考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 有 大同 ( 中央 、 大同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8、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通过题干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可知,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A“根本动力 ”表述错误; BD题干材料没体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业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 “天高皇帝远 ”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答案: C 试题分析:

9、本题主要考察学 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根据题干 “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可知原因应是内因,是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A表述错误; B是题干内容的概括,没说出原因; D角度不对,不能从列强找原因,所以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0、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是指清政府的对日作战具有近代战争的特点,结合史实可知这次战争是近代亚洲具有较强实力的两支海军的对垒激战,所以答案:选 A, B说的是战争原因, C说的是日本,而题干说的是清政府, D说的是结果。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 “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

11、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A不对,科举取士是在隋唐时期开始; C不对, “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说明财富没有读书重要; 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联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经 ”应是指儒家经典,因此 B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

12、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可见海禁加剧了寇患 取决于政策,道出了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应当解除海禁,所以 C正确, BD错误。 A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的消极作用 综合题 ( 26 分) “认同 ”在辞海的解释是 “承认同一 ”,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 1904年 7月 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

13、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 最终确 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 “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 朗东尼 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 “无产阶级 ”)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 分析产生这种差异

14、的原因?( 8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 “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 ”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 6分) (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8分) ( 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 答案: ( 1)差异: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就是指汉人, 材料二认为是指中华民族(或中国境内各民族)( 2分);材料一建立在种族认同的基

15、础上,材料二建立在主权在民(或民主共和)的基础上( 2分)。(若学生答前者属种族认同,后者属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同等给 2分) 原因:早期革命派为推翻满洲贵族(或清朝)的专制统治,故强调反满兴汉( 2分)。(如答 “早期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也给 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故强调民族平等、民主共和( 2分)。(如答 “强调国家统一 ”也给 2分) ( 2)共同点:政治制度: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 1分);经济体制:都属于市场经济体制( 1分) ;精神文化:都受启蒙思想影响(答基督教文化也可)( 1分)。理解:政治传统指雅典民主政治( 1分);法律传统指罗马法( 1分);文化遗产

16、指人文精神( 1分)。 ( 3) 阶级认同( 2分)。 特点: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 2分)。 对中国影响;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每点 1分,答出任意 2点即可得满分 2分)。 对世界格局:形成两极格局(或两大阵营对峙,或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2分)。 ( 4)原因: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人口跨国迁移日趋频繁;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每点 2分,答出任意 2点即可得满分 4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 “汉人种(族)是也! ”可知认为是汉人的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种族认同基础上的;材料二睁 “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

17、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可见是中华名族的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主共和这种共同的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关于原因与革命派的不同斗争阶段和认识有关,初期认识不深入由 “早期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可知;辛亥革命后认识深入,强调民族平等、民主共和。 ( 2)联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政治制度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经济体制都属 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文化都受启蒙思想影响,信奉自由平等等;关于理解 根据题干 “结合古希腊罗马史 ”可知政治传统指雅典民主政治;法律传统来源于罗马法;文化遗产来源于文艺复兴是的人文精神。 ( 3)根据材料中 “全世界无产者(指 “无产阶级 ”)联合起来 ”

18、可知是基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是一家的阶级认同而言的。与材料一二三的不用在于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的局限;关于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对世界格局而言造成了两大阵营对峙,形成两极格局。 ( 4)根本原因源于经济全球化,政治上人员流动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原来自己民族的特色淡化,个反面互相影响,导致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之民族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 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 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 “ 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 尤其是年轻人 一种 充满希望 的感觉 ”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 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 20 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 “开明 ”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 “日本新词 ”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 “健康 ”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 “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 ”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 名词 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 ”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 “日本名词 ”者如

20、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 “日本名词 ”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 “世界第一 强势语言 ”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 “污染 ”。 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 “中式英语 ”( 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 5%到 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 “易位 ”( 6分) (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 “日本名词 ”的原因。( 12分) (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

21、会产生中式英语?( 6分 ) 答案: ( 1)实质问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2分) 原因: 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 2分); 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分); 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 2分)。(考生如答具体知识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原因: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近代化运动展开,西学的传播,中国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促使新名词的产生;( 6分)日本近代化进程全面超过中国,对 “西学 ”的翻译远胜中国;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 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

22、“西学 ”;中日文化相近等。( 6分) ( 3)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快速,对世界影响力增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 “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 ”可知语言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两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变化,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由二战后欧洲列强为美国马首是瞻可以知晓。关于原因根本原因是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其次是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即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还有就是科技实力的领先及军事实力的领先。 ( 2)关于日本名词产生原因首先考虑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 “西学 ”;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即当时中国国内出现了革新图强的浪潮,根源在于甲午战败,想通过学习人本以富强。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以及革命派的革命运动等。 ( 3)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再者,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影响力扩大;随之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出现 “中式英语 ”,充分体现中国融入世界并影响世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国影响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