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期期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核心内容是 “兼爱 ”的观点,兼爱是墨子的观点。做为社会下层的墨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战乱频仍,社会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自私自利,这是乱世之因。因此, 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
2、机关);同时保留其生命、私有财产。中间人若侵犯其生命财产,人民有权推翻他。中间人同其余社会成员是一种契约关系。 洛克论政府( 1690) ( 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主要观点。(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的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9分) 答案:( 1)社会契约( 2分);人民主权( 2分)和反对专制( 2分);保护私有财产( 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分) ( 2)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分);新的资产阶级 开始在思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3 分);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捍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试题分析: 第一问,洛克是启蒙运动时
3、期英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理论是分析理论,后来法国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材料内容中并没有反映出分权思想。材料中明显的观点是 “社会契约 ”,再有就是财产私有的合法性等,只要依据材料逐一归纳即可,每个分号就一个内容。 第二问,背景问题的突破点在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690年是十七世纪末,正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所以分析洛克 思想出现的背景其实就是分析回答启蒙运动的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解决,尤其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因素,它是启蒙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洛克思想内容 一日本学者在 2004年对中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中
4、日战争的认识,90 6%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侵略战争,在日本青年学生中持同样看法的为66 5%;在回答靖国神社是什么样的神社这一问题时, 64 8%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军国主义的象征,而 71 3%日本青年学生则认为是祭奠战死者的神社。材料表明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 的差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灌输反日教育 B日本政府长期忽视历史教育的结果 C部分中国青年忘却历史、日本青年扭曲历史 D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复活军国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日本侵华历史问题,意在考查鉴别和分析中国日两国青年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差异性。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看出,中
5、国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能认识到日本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对靖国神社的认识,差距则更大;日本青年得出正确结论的则更少。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部分中国青年对历史的忘记以及大部分日本青年对历史的扭曲。 A、 B两项是错误的,中国的教育是要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史实来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国耻,要自强。 D项的结论从材料中无从体现出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日人民对于日本侵略史实的评价 美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19401960 年 年份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适龄女性每千人生产婴儿数量 81 85 108 118 119 据艾伦 布林克利美国史第 82
6、6页改编 该材料 A说明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女婴的数量持续增加 B扭转了美国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滑的局面 C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的不断增长 D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给的是女性生产婴儿的数量,而不是 “女婴 ”,排除 A项。 B项的叙述与材料相反,排除;材料也无从看出政府的政策导向,排除 C项。人口增长对于经济的推动具有滞后性,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意味着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和旺盛的消费市场的形成,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战前后美国女性生育率的发展状况 列宁指出,商业 “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7、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 ”。为此,苏维埃俄国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商业 ”是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合起来的唯一纽带,可以得出,苏维埃政权要恢复商业,恢复商品流通,恢复交换和自由贸易, B项中包含有 “新经济政策 ”、 “市场 ”等词,因此正确。 A项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农业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取消了商品贸易的,所以它与材料中的 “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的说法不相符合,排除 A项。 C、 D两项都在列
8、宁逝世以后,并且与材料中的 “苏俄 ”的名称不符,所以排除这两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苏俄(苏)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美 国加州大学克拉克教授认为, “人类历史中期是只发生了一件事,即 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作者这样认为的主要理由是 A工业革命之前人均社会生产总值没有明显的变化 B工业革命过程中诞生了股份公司制度和金融制度 C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巨大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答案: D
9、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 ”可以得出,作者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D 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产值等问题,排除 A项;股份公司制度和金融制度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出现,排除 B项; C项只是工业革命影响中的某些侧面,况且政治制度的变革还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亚里士多德说: “后来,由于国家日益壮大,而钱财也积累了很多,他(执政官)就劝告人民,抛弃田园、入居城市,务以取得领导权为目的,告诉他们说,人人都 会有饭吃,有的人服兵役,有的人当守卫军,有的人从事公社事情。这样,他们
10、就可以保持领导地位。 ”材料说明 A工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得以实施的保证 B雅典公民的好逸恶劳情绪严重 C服兵役是雅典公民必须对城邦所尽的义务 D雅典公民自始至终保持着主人的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主旨是只有国家强大,有饭吃,才能够保持领导地位,也就是公民地位,雅典的民主实际上是公民的民主,因此 A正确。 “好逸恶劳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B 项; “服兵役 ”只是 “有的人 ”从事的职业,排除 C 项;D项中的 “至始至终 ”是错误 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
11、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创业激情高涨,进取心勃发,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内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策的宽松,排除 D项; A项出现在 1992年, B 项也是出现 1992 年,所以排除 AB 两项。 C 项既属于内因,也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12、建立 改革开放的发展表现 维多利亚女王( 1837 1901年在位) 为大英帝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 1861年至 1908年)则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两人的统治时间大致同时,其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之久,这一期间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所以排除 A项。 B项 “跻身于
13、世界强国之列 ”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1861年中国的近代化是开始起步,但却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所以排除 B项。晚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大清帝国 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也不确切,排除 D项。 19世纪,英美等国的代议制日趋完善, C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 “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14、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 向例俱兼虚衔。 ”由材料可见,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 B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 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朝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议会制的影响,因此排除 A 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虽大,只是能够限制君权,不可能高过皇帝,排除 B项;C项叙述有误。根据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 ”,军机处的设置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转
15、移到军机处,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上述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根据材料
16、“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草市已经出现,但是据此得出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则显得论据不足,表格中的第一项是错的。 “草市迫江货 ”说明江边码头有草市,表格的第二项亦正确;根据 “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一句,说明草市的税收对于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表格中 的第三项结论也正确;一般的概念中, “草市 ”定义为 “乡村定期集市 ”,根据此,表格中的第四项结论也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草市的发展状况 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 ”,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
17、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 B项;根据柳永一人的行为得出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未免过于绝对,排除 C项; D项的叙述更是偏离了材料,是无关项。以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柳永等词人的出现代表了这一倾向, 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 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
18、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 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思想的产生和政治统治对于思想的选择,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秦汉时期,国家疆域基本定型(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疆域扩展);度量衡,文字,钱币得到统一,封建经济模式和体制基本确立;封建政治体系,如君主专制,郡县制也已形成,因此帝国的文化和政治也趋于定型。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也逐渐确立。 A项的叙述忽视了客观现实对文化的影响,排除; B是对材料的否定; C两项则有悖于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
19、 为正统思想 思想的大一统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 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 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 1943年 5月 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
20、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 雅尔塔 (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 9 分)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 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 2分);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 2分);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 2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
21、史评价。( 9 分) 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 3分);对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3分);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3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过程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召开的背景可由教材内容直接归纳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其他的信息来归纳总结。材料中的 “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 1943年 5月起, . 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 . 等表明二战虽然向着有利于正义的一方发展,但要想战胜法西斯国家还需要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同盟胜利后还需要重新分
22、配利益关系,所以召开了这次会议。 ( 2)第二问,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个方面是要从其积极的方面分析,它对战胜法西斯势力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它的第一个积极作用,第二个积极作用是确立了战后的秩序。它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大国 强权色彩。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雅尔塔会议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年前 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
23、五谷 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他主张采用 “取有余以补不 足 ”的手段, “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6分) (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9分) 答案:(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 2 分);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 2分);平籴法。(共 6分,每点 2分) (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 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
24、形成;( 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此问题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材料内 容很直白,但需要学生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 “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 ”表明李悝变法的一个内容,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关的,是与李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的。材料中注重农业发展的内容也很明确。 ( 2)第二问,这一问要依据第一问的答案:来逐一分析得出结论。李悝变法内容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依据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血缘政治的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分封宗法制即将崩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符合历史潮
25、流发展的。注重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魏国 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整齐划一。( 2分)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信息二 中轴线纵贯全城。( 2分)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 “居中不偏 ”、 “不正不威 ”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 4分) 信息三 宫殿为主体结构。( 2分) 说
26、明: 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 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4分) 信息四 宫殿建筑高台化。( 2分)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 4分) 信息五 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 2分)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 4分)(以上五个信息及其说明中,学生只要完整回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12分
27、。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12分。) 试题分析:首先从图片上两个都城的直观布局,我们可以最直接的得出一个结论,即是都城布局整齐划一。其次再看皇帝的居住地的位置它能透露给我们的信息,皇帝宫殿在整个都城的中心位置,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最直接的一种体现。都城也是城市的一种,它也应该符合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由明代都城出现了交易场所,所以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
28、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 1890-1905)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 8分) 材料 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 “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
29、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 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 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晴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 “岸上防御 ”、 “近岸防御 ”进而发展到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 ”,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 中国工业布局是 “内向型 ”,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
30、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 “内向型经济结构 ”的破坏是海洋 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 17分)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2分)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推动人类走向海洋,( 2分)国家进行海外贸易、开拓殖民地等等的需要,对海洋的依赖加深( 2分),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海洋上的竞争。( 2分)(答满 4
31、点即可得满分 8分) ( 2)态度:欢迎引进并且积极宣传。( 2分) 评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知识界对海权以及海 军的认识的改变( 2分);提升国防实力、抵抗外国侵略的需要( 2分);发展远洋运输、保护海上生命线的需要;( 2分)保护海外华人及商业利益的需要;( 2分)。 态度:中国不可能成为海权国家。( 2分) 国防方针制约着中国海权的形成;( 2分)内向型的工业布局决定了中国对海权的使用;( 2分);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使海洋国土观念的淡漠( 3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其实不只是海权是世界联系加强的产物就是领土主权的概念也是世界联系加强的产物,所以回答时要注意这个点
32、需要突出出来。也正是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不断的提 高所以海洋的资源也为人类所认识,才有了海权之争,海权观念出现的背景要围绕这个历史原则来回答。 ( 2)第二问,有关态度问题,梁启超的观点是 “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 ”,材料一中的 “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 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可以得出材料一对海权的观点。这种观点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结果。材料二中的观点可以由材料中的 “海防从 “岸上防御 ”、“近岸防御 ”进而发展到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 “近海防御 ”,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 ”来分析,这段 话表明新
33、中国至 80年代开放初期仍然把海权当成是防止外敌入侵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是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个评述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表述,只要归纳出来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的海权观念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我觉得他(陈独秀)的最后思想 特别是对于民主自由的见解,是他深思熟虑了六七年 的结论,很值得我们大家仔细想想 ”;他的 “最后见解 ”“是独秀自己独立思想的结论,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 ”;陈独秀写的我的根本意见
34、,已把 “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 ”,看得更透彻了,这便是 “一切公民(有产的与无产的:政府党和反对党),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他更申说一句: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党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党派之自由。 ” 胡适 序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和胡适思想的共同处。(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二者中择其一简评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9分) 答案: ( 1)对民主政治的追崇;对独裁政治制度的鄙视。 ( 2)陈独秀的贡
35、献:创办了新青年( 3分);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3分);发动了文学革命( 3分);改革北大文科( 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9分) 胡适的贡献:宣传个性自由( 3分),宣传民主和科学( 3分);积极提倡 “文学改良 ”(提倡使用白话文)( 3分)。 试题分析: ( 1)陈独秀与胡适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所以 他们的思想有相同之处很是正常。材料是胡适写的,通篇材料都是赞同陈独秀观点的内容,材料中的 “已把 “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 ”,看得更透彻了,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 ”表明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崇尚民主政治。 ( 2)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发起者,正是他创办的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同时他民是新文学的大力倡导者。如果选择他,就可以围绕着这个点来回答。胡适同陈独秀一样是新文学的倡导者,回答时也可以从他的作为来回答。也可以从他们的共性问题来作答,从新文 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新文化倡导的内容来分析也可以。 考点: “亚洲觉醒 ”的先驱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胡适思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