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3891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省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当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 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这必然会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故 A项正确;秦朝普遍建立了郡县制,故 B项错误;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故 C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题干中的现象表明血缘隶属关系削弱,故

2、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卿世禄制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 “拜伦式英雄 ”。这些 “拜伦式英雄 ”体现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孤傲、狂热、浪漫 ”“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拜伦式英雄 ”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故 C项正确; A、 B、 D三项与题干中 “孤傲、狂热、浪漫 ”“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拜伦式英雄 ”的

3、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 “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 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步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形成最悠久的

4、成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政府干预,其中重大的举措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故 C项正确; A项与材料内容相反 ,是苏联习西方,故排除;、 D两项不是效仿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 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 “下海经商 ”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5、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1984年 ”“ 有影响力的 企业相继诞生 ”“下海经商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故 C项正确;两 项与题干中 “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 ”“下海经商 ”没有联系,排除;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初步建立,故 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 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 区

6、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这 “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 “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 B项正确; 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改革 卢梭说: “行

7、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D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 “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 ”等信息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故 D项正确; AC两项明显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社会契约主要涉及国家的产生、政府的义务,而题干强调的是主权在民,故 B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8、 泰勒曾提出 “裙边理论 ”:即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 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 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当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这说明经济的增长回提高人们消费能力,经济不景气会降低人们消费能力,故项正确; B、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

9、业革命 乔治 泰勒的经济思想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表明作者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故项正确,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美法共和制不适合中国,不能得出其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故项错误;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梁启超

10、在新史学中说: “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 ”其观点主要表明 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 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 “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 ”可知历史与历史哲学是有区别的,故 A项错误;由题干中 “是故善为史者,必研 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 ”可知作者强调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故项正确

11、;题干强调的是对史学家的要求,没有体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项错误;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利用排除法较好,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在调解贵族与平民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故 B、 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的表述中并未看出罗马帝国的不稳定,故 A项排除;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贵族可以利用罗马法的一些规定去窃取其他贵族的财产,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曲和傩戏、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得倾向,故 A、 B两项

13、排除;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 C项排除;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 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 元曲、小说、汉赋、唐诗、风俗画、文人画 荀子 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

14、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C项正确; A、 B、 D三项不符合农书 粪田之宜的内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 8月 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1941年 12月 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 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 “曼哈顿工程 ”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

15、 1945年 7月 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 8月 6日和 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 “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 1)爱因斯坦向罗斯 福提议研制原子弹,但他又为什么感到这是他一生 “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6分) (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

16、子弹 ”?( 9分) 答案: ( 1)本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 3分) 原因: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3分) ( 2)评价: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 3分)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 3分)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再结合时间 1939年 8月,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其本意是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

17、;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1945年 8月 6日和 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的生命 ”,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原因在于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 2)评价可依据材料二中 “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 日本使用原子弹 ”,联系所学知识从加速战争结束和道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如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

18、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原子弹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 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 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

19、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张之洞著劝学篇 请回答: ( 1)从上述材料看,张之洞对 “兴民权 ”、 “开议院 ”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9分) ( 2)你如何看待张之洞对 “民权 ”和 “议会 ”的看法?( 6分) 答案: ( 1)张之洞对 “兴民权 ”、 “开议院 ”的主张持否定态度。( 1分) 其理由在于: 清朝的现存制度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 倡民权容易造成社会动乱,外敌入侵。 专制政体的议政决策和反映民意的渠道是畅通的。 中国缺乏 “兴民权 ”、 “开议院 ”的人才。( 8分) ( 2) 张

20、之洞主张传达民情、反映民意,疏解社会矛盾,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开明性。 张之洞坚持封建专制政体,体现了洋 务派 “中体西用 ”的保守政治观。(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态度从材料中 “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 ”可归纳出张之洞对 “兴民权 ”、 “开议院 ”的主张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理由依据材料中 “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 ”可归纳出倡民权容易造成社会动乱,外敌入侵;从 “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

21、所有也 ”可归纳出清朝的现存制度能够解决现实的 问题;从 “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 ”“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 ”可归纳出专制政体的议政决策和反映民意的渠道是畅通的;从 “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可归纳出中国缺乏 “兴民权 ”、“开议院 ”的人才。 ( 2)辩证的看待张之洞的思想,既要看到其思想的开明之处,又要看到其思想的保守之处,如张之洞主张传达民情、反映民意,疏解社会矛盾,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开明性;张之洞坚持封建专制政体,体现了洋务派 “中体西用 ”的保守政治观。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

22、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张之洞的思想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 40亩、桑田 20亩;妇女授露田 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亩、女子 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

23、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8分)( 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 “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认识。( 7分) 答案: ( 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 3 分) 北魏均田 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3分) 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分) (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2分)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

24、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5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可归纳出商 鞅变法的特点是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从材料二中 “露田归还国家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可归纳出北魏均田制的特点是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 2)第一小问意义结合商鞅变法确立的土地

25、私有制主要的弊端是土地兼并,可归纳出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 “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来分析,如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 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代中国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 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种信息。 比较下面两幅地图 (图 1、 2),提取两项不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信息 1: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

26、首先从棉纺织工业(轻工业)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洋务运动时期,技术革新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开始。说明:工业革命时 期,新兴的工业部门受旧的行会束缚较少,容易进行技术革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师夷长技以求富 ”等口号,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信息 2: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通过进口原料(如棉花),加工成工业成品(如纺织品),再出口海外,积累财富;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创办属于封建性的官办企业,不属于商品生产,政府财政负担重。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之前,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洋务运动的指导

27、思想是“中体西用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题型,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注意题干要求:先比较两幅地图,提取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洋务运动不同的历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工业(轻工业)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而洋务运动时期,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开始的,可以从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来进行说明即可;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通过进口原料,加工成工业成品,再出口海外,积累财富,而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创办属于封建性的 官办企业,不属于商品生产,政府财政负担重,

28、从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来进行说明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 “毋覆巢,毋杀 ” 礼记 月令 “禁止伐木 ”“毋杀口虫 ”、 “毋鹿 ”“毋卵 ”“毋焚山林 ”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 20世纪 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 ”“非时 依乡法 ” 唐律 “周礼 太宰 以九职任万民 不独以农事为先务 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 “衡 ”

29、,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 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 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 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 DDT等长 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 1970 年 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 “地球日 ”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 1972

30、年 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 ” 到 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 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 “可持续的发展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 “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 ”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环境与发展 ”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 10分) ( 2)根据材

31、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 15分) 答案: ( 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 仪文化、“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10分) ( 2)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共6分) 可能性: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 90年代以来 “新经济 ”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

32、动;(共 6分) 环境保护的对策: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 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3分) (其它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考查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出处 “唐律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等信息可概括出以立法加强环保,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 月令 ”等信息可归纳出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从 “周礼 太宰 以九职任万民 不独以农事为先务 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 ”可归纳出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 “

33、国家承平日久, 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 ”“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可归纳出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 2)认识可以先依据材料二来分析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刻,必要性紧扣材料二中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可能性从材料二中 “1970年 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 “地球日 ”运动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 ”可归纳出人

34、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从“1972 年 6 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会议 ” 到 80 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 ”可归纳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从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 90年代以来 “新经济 ”的出现其次可以从材料一、二中环境保护的做法谈谈对当今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即可,如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次

35、科技革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 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 “理念 ”, 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 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 “ 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

36、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 “法律是不受情欲影 响的理智 ”。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 10分) (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 5分) 答案: ( 1)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

37、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 5分)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5分) ( 2)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5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 ”“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 ”和材料二中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等信息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在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

38、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从材料一中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 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和材料二中 “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 等信息进行比较可归纳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可归纳出在治学上亚里士多德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