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3902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银秀村的 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材料反映了村民 ( )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 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盲目选举村官 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村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启动正常程序,改选村官,说明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因此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村民自治制度。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 “诏商旅自京携 便钱至诸

2、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 “便钱 ”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兑换货币的凭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中国最早的纸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宋代文献为切入点,考查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携 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 ”可知 “便钱 ”是兑换货币的凭证。由材料 “入钱左藏(国库 ),给以券 ”,可以看出 “便钱 ”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 A、 C 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故排除 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货币兑换。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 “重农抑商 ”政

3、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 ) A原料不足 B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答案: A 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 ”意味着商品的交换和生产都处于压抑状态,交换程度低意味着开拓市场的力度小,市场也就小,而且商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数量都处于低水平,资金就短缺,而劳动力被固 化在土地上也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由劳动力的缺乏,而原料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有无资本而增减,是固定不变,不受影响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 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超贤君子比肩而立

4、,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重农抑商 C重义轻利 D维持社会等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太宗认为商人与士大夫不能 “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说明士大夫比商人政治地位高,唐太宗此举意在维 护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的政治。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资本主义

5、萌芽出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B、 C、 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2013 广东六校联考 )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 “银法 ”(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 ),到明英宗时规定 “弛用银之禁 ”、 “朝野率皆用银 ”。这一规定 ( )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 “没有银法 ”到 “弛用银之禁 ”、 “

6、朝野率皆用银 ”可以推断出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对于白银的货币化肯定能起到推动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货币。 (2013 东北师大模拟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 9/10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 ) A拓展生存空间 B延伸贵族王权 C殖民掠夺活动 D奴役他方民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材料分析能力。从议定条件可以看出,当时远航是为了获得土地财富,因此反映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

7、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本质。 16 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 256%,工资上涨了 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工业革命 殖民掠夺 奴隶贸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1617 世 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是在 17世纪后期打败荷兰后; 工业革命兴起于 18世纪 60年代,时间不符。 考点:新航路的

8、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 15至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 “由于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 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 “创造了奇迹 ”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材料里讲到的 “最准确理解 ”, A、 B、 C三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 D 项最全面、最准确,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

9、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有历史学家说: “在 1870年以后大约 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关键的时间信息 “1870 年以后大约 40 年 ” 相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欧洲的工业文明向整个世界扩展,才真正确立了欧洲的世界经济和现代文明中心,所以选 D项。 A 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不符合 1870 年后的

10、四十年的时间信息。在技术革命时期,文化传播也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排除 C项。资本输出是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也不是属于文明中心的依据。排除 B 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到:从 1640年到 1840年,西方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转辗沟壑的小农、高谈性心理义的士人。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不包括 ( ) 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工业兴起 中外文化有所交流 A B C D 答案:

11、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西方已经开展工业革命,中国却依然处于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选 D 项。 则是出现在材料所说时间段内。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天津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 1915年天津第一家大型机器面粉厂 寿星面粉公司诞生; 1917年天津最大纱厂之一的 华新纱厂建成; 1919年近代中国最大的制碱厂 永利碱厂在天津塘沽诞生。促使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 ( ) 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变革 欧洲列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2、天津拥有九河下梢,渤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 有识之士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积极投资新式工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的认识。1912年民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国民政府鼓励、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 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地缘优势等完全符合。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13、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 A 试题分析: “西家卖丝籴新谷 ”说明 “丝 ”和 “新谷 ”都成了商品,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选择 A 项。 B项明显错误; C项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是在春秋时期; D项说法错误,我国古达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经济形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 (2013 湛江月考 )“牙行 ”是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 (佣金 ),牙行种类很多,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约有三百余种。 “牙行 ”的出现 ( ) A是手工业分工的细化 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C反映了商品经济

14、的发展 D避免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题干 “牙行种类很多 ,约有三百余种 ”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种类繁多。 A、 B、 D 三项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牙行。 据人民网报道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 “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 “请通过 ”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 “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 A拥护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

15、 “一个中国 ”原则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所述只能说明国民党当局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并不能说明国民党拥护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体现不出国民党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并不一致。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个中国 ”原则。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 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 ”。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 ) A “一边倒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另起炉灶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A

16、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了中苏关系的重要性,这是 “一边倒 ”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建国之初,我国处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之中,为了使我们的新中国不至于在外交上孤立,我们采取了这一外交方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 观察下列 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C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D是中国坚持 “一边倒 ”外交战略完全反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1949年 ”分析,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方

17、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 “和平、发展、合作 ”大旗等,故 A项不对; CD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 2011年 6月,在京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美国资深战略家、 88岁的前国务 卿亨利 基辛格建议中国:展开 “胡锦涛计划 ”,援助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发挥当年 “马歇尔计划 ”之效用,并借此令中国成为全球领袖国家。基辛格在此强调的 “马歇尔计划 ”之效用指的是 ( ) A抵制社会主义势力的渗透 B建立

18、世界霸主地位 C实现欧洲经济的复苏 D在政治上控制欧洲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基辛格所强调的是当年 “马歇尔计划 ”的正面作用:援助了西欧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基于此基辛格建议中国实行 “胡锦涛计划 ”。故答案:选 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2011年 12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而源自2000年的朝韩离散家属互访活动,有利于半岛局势的缓和,令世人瞩目。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 C家属的重逢是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 D两极格局解体推动

19、朝鲜半岛局势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 “冷战 ”是朝鲜分裂的根源,故 A 项错;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早在 1991 年就已完成,故 C、 D 两项说法有误,由于亲人的离散是由冷战形成的两极世界下的现象,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世界。 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照美国愿望转中指出: “十年的经历至少说明了一点,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力的愿望旋转。 ”这表明 ( )。 A美国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 D世界政治多极化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地球并没有按照美国极右势

20、力的愿望旋转 ”,这反映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 A、 C、 D三项说法错误,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61年 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 “艰苦的道路 ”就是 ( )。 A “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多边外交 ”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南斯拉夫采取了不结盟的政策,即不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结盟

21、,实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化的外交政策,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 佩普说: “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 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中国将取代美国 的单极世界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增强 C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 D世界政治多极化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 “单极秩序正

22、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 ”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增强。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材料所反映的多极化趋势,故 A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 “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这反映出 ( )。 A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曾击溃了美国 C美国企图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不得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 “冷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发

23、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C项 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的战略。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 “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去的 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 “突发新闻 ”“9 11”“巴以冲突 ”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 A “最和平 ”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24、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以及 “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反映了当今世界局势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 ,故 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2013 汕尾模拟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 “市 ”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 “市 ”已经广泛

25、存在于城乡 B “市 ”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的是古代经济,其中 A中的遍布城乡的应是草市; B不是各个阶层,表述绝对化; C在南北朝时期国家政局动荡,北方不可能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商业。 综合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1958年的 8月 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 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

26、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 “炮战 ”。到 1961年 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 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 1)据材料 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2分) 材料 2:从 2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 800万人次,其中 1995年达 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 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 2)根据材料 2归纳 2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 2分)并分析其原因。( 2分) 材料 3

27、:在 8 23金门炮战 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 17海里, “小三通 ”客船只要 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 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 “厦门的后花园 ”。 (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2分) ( 4)对比材料 1、 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意义

28、何在?( 2分) 答案: (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 2分) (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2分) 原因: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2 分) (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 2分) 障碍:岛内主要是 “台独 ”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 2分) (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 2分) 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正确。(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的 “海峡对

29、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 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 ”、 “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等信息可以直接归纳出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即:由战 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这一变化说明大陆方面主张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2)表现:从材料二中文字内容直接归纳出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即可,如:“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 ”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其原因所在。如: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 3)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岸人民各自或共

30、同维护台湾主权的史实即可,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当前影响两岸关 系发展的主要障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 4)变化:对比材料一、四内容可明显看出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即由台海 (两岸 )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 (两岸 )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海关系的发展。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领导人曾谈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31、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 有加无已。 ”“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 (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2分)有什么重大作用?( 2分) 材料二 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15个, 1972年达到了 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 2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分)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 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2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答案: (1)原因:苏联对中 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2分) 作用: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地位;有利

33、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分) (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分)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分) (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 2分) (4)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分) 试题分析: (1)新中国成立初,实行 “一边倒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回答。作用有:使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

34、行经济建设。 (2)材料二 20世纪 70年代我国外交战线出现的变化有外交获得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出现外交突破的原因根据所学有: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3)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根据材料三中的 “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 ”、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可以了解到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综合上述,回答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从各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35、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一边倒 ”到 1953年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到 70年代改变外交策略导致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突破)可以想到坚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从一直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想到我们也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钱穆英国通史) (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什么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4分) 材料二 18541856 年间,英

36、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王斯德世界通史)。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 1851 年为 1/4, 1861 年为 1/3, 1871 年达到了 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第 120页 ( 2)材料二现象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英国怎样的经济特点?( 4分) 材料三 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制建设表:(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 “衰败选区 ”;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

37、女和不满 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0-1907年 颁布 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 先后有 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材料四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 (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 “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 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 ”。在 1

38、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873 年、 1880年和 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 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5分) 答案: ( 1)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原因: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 4分) ( 2)联系:为满足工业革命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英国进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为主;出 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2分)特点:工业化水平高;依赖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2分) ( 3)积极:促进经济

39、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3分) 消极: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突出。( 2分) 试题分析: (1)现象:从材料一中英国农业人口逐渐下降这一信息,可知英国农业人口逐渐流向城市,所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知道,英国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促进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即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联系:从进出口贸易示意图可直观的看到,英国进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为主;出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化不断进行,进出口贸易也发生了变化。特点: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达,水平高;以世界为市场,说明了在发展

40、外向型经济。 (3)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有关工业革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所以要分两个方面来回答,其角度可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积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消极: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突出。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 11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部门 )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 /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 /

41、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 /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 /万元 1869 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 1900 100 4500 16.7 750 (1)据材料 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3分) 材料 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2)据材料 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分) 材料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 (节选 )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 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

42、地发动三次 “围剿 ”。 1931年,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 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 “围剿 ”。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3)依据材料 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2分) 答案: (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分) (2)影响: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思想:有

43、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2分)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 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分)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原因:实际是问晚清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虽然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但是材料一仅仅提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根据这一时间可联系 19世纪末尤其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回答,还要依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回答,注意分别指明即可。 (2) 材 料二提供的是 1912年中国民族工业的面粉生产占同行

44、业的比重及 1921年的比重对比,可以得出 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据此题目让回答其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本问实际要求回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3) 题目要求依据材料 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注意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进行回答。内部因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 围剿 ”、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 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及所学知识回答;外部因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侵占中国

45、东三省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 (4)历史地位:既要看到其先进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先进和最有前途的经济成分,这是其先进性的一面;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其发展始终受到双重压迫,所以其处境艰难,难以正常独立发展。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