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917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礼记载曰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该段材料记录了我国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其选拔标准有 A才学、血缘、等级、地位 B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C血缘、品行、才学、世袭 D才学、门第、品行、世袭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准确解读的能力。材料是先秦时期世袭制的批判,大意为位列三公的人家的子孙长大可以继续位列三公,卿大夫的子孙长大可以继续当卿大夫,身份低下的一直低下,身份高贵的一直高贵,一般的赏罚对当时的公、卿利益触动不大,由此分析当时的选官制度的依据不

2、是品行,也不是才学,而是血缘门第等,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特点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 “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 490年到公元前 322年,雅典约有一半 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制开创于公元前 594年,而 “公

3、元前 490年到公元前 322年 ”指的应该是民主制度的衰落时期,是对雅典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的批判,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在题干中五体现; B的表述不合史实,由于直接民主制产生了很多的弊端,苏格拉底等人反对直接民主制; D的表述不合史实,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自公元 1651 年起及从此以后, 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或殖民地或领土 ”英国政府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打击 A西班牙

4、 B荷兰 C法国 D北美殖民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航海 条例内容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 “自公元 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 ”,英国在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开始了荷兰控制世界的时代, 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打击了荷兰的海上霸权, B符合题意; 1763年英国取得 “七年战争 ”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 C不合题意; D北美殖民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 成和

5、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航海条例内容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里的 “科学 ”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的古典哲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解题时抓住关键词 “欧洲无产阶级 ”、 “人类友谊 ”,结合已学知识可判断指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他们共同创立的科学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而 A不合题意,其是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与恩格斯无关; B 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无产阶级无关;D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与题意无关。故选

6、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 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经济盛会,巴黎修建了 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有 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 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 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 1889年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而被选项中的 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飞机发明于 1903年,与题干中时间不合,

7、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一本史书描述: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 ”这次冲突是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 “联合国军 ”、 “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两极格局,美国主导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介入了朝鲜战争,故选 A。 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8、 朝鲜战争 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 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 “掘墓人 ”、 “守墓人 ”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掘墓人 ”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 “守墓人 ”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因此 C符合题意。 A、 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

9、, B不能说明 “掘墓人 ”和 “守墓人 ”,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对此认识正确的 是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经济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全球化,因此 的表述不合史实; 的表述不合史实,综合分

10、析得出 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据此推断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应该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 “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 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说明该画家强调绘画需面对现实生活,因此 B符合题意。而浪漫主义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印象主义重视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画面色彩特别清新、明亮;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11、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因此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邮票可以反映历史,也是设计者所处时代和设计者本人思想认识的反映。下图 1942年 7月 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邮票上的人物 Sun YatSen 和 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 ” 邮票设计者将 “民族、民权、民生 ”与 “of the people, by thepeople, 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国曾经追求过 “美国式 ”的民主 邮票突出 “抗战建国 ”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有共

12、同的利益和要求 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 “1942年 7月 7日 ”,由此可知 表述错误, 1942年台湾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到1945年日 本投降后回归祖国,台湾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国父是华盛顿,因此 的表述错误,而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及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13、,下列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发展是硬道理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新中国后发展脉络, 是发生在文革时期, 是 20世纪 90年代邓小平南巡时提出的, 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是 1958年大跃进时的口号,因此上述的先后顺序为 ,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

14、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南巡讲话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 1949、 1972、 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 “求同存异 ”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 识可知 1972年中苏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92年两极格局崩溃符合题意, A为正确答案:。而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 ”、 1978年

15、中美两国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 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71年 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2001年中国加入 WTO,由此分析排除 BCD,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 中苏建交、中美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上合组织的成立 清代 韵鹤轩杂著一书描述当时的苏州 “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 ”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的苏州 A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 D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16、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 “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 ”可知其描写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是士大夫的聚集之地,是商人的聚集之地,是买卖珍奇物品的地方,由此分析可获得材料不仅描述了苏州的经济繁荣,也描述了其文化方面的繁荣情况,因此 D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苏州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苏州文化的繁荣发展 韩非子视商人为 “邦之蠹也 ”(蠹, 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 “今驱民而归之

17、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要求选择与题干 “不符 ”的选项,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可得韩非子把商业认为是蛀虫,即主张抑制商业。而备选项中 A、 C、 D都属于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B材料中认为 “盖皆本也 ”,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工商并重,与题干中的抑商相悖,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准确理解重农抑商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

18、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 张的准确理解与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王阳明的思想;乙主张 “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丙意为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董仲舒的思想体

19、现;丁是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思想的体现,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 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 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 “近代 ”、 “瀛东 ”、 “辽阳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瀛东 ”指日本, “辽阳 ”是辽宁的一

20、地名,而 “筹海患难防 ”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由此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战争主要在朝鲜、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进行。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进而可知 “故乡 ”指的是台湾,所以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清政府割让台湾,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内容 割让台湾 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21、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关键信息中的 “19世纪 70年代 ”、 “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 ”可判断,他们可能会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表述不合史实,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 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排除; 18世纪 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因此 B表述不合题意;居民出行不可能乘坐军舰, D的表述也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成功 教育新闻网曾撰

22、文指出: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 。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理解,由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 ”可判断作者认为混乱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所致且甲乙否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原因在于其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中

23、,老师希望学生以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为素材做一小论文,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材料。下列四位同学 的研究方法最能客观反映大生纱厂历史的是 A甲生想以纱厂的档案为主要材料,因为这最能反映当时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 B乙生想利用该纱厂职工的回忆录,因为这是当事人留下的文字材料,最可信 C丙生想访谈南通地区的老人,因为这些人目睹纱厂营运,所做的口述最翔实 D丁生想以当时各种报刊杂志为主要材料,藉以了解并掌握该工厂的发展状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

24、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由此分析可知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 A符合题意,而回忆录、口述、报刊杂志均属于二手资料,排除 BCD。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 发展 张謇大生纱厂;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资料的来源与辨别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 “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 ”的学问,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 “美德即知识 ” C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25、、勇者不惧 ” D “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 ”的学问 ”可判断该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更注重人的道德,提出 “美德 即知识 ”的思想,还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由此综合分析可知题干符合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主张,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 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的主张, C、 D 为中国儒家思想,故排除。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

26、主张 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146页 材料二 “冷战 ”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因此, “多极 ”与 “一极 ”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 ,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

27、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 “撼动 ”和 “挑战 ”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5分) ( 2)美国实施 “冷战 ”政策有何具体表现?( 3分) ( 3)材料三中所说的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 5分) 答案: ( 1)欧洲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的力量的削弱。( 5分) ( 2)杜鲁门主

28、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 3分) ( 3)世界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至均衡,都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2分) ( 4)不能。理由: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必然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二战后美国始终未能建立单极世界。( 5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解题时需要把 “撼动 ”和 “挑战 ”放在特 定的历史背景下准确理解其历史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归纳总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即可;第( 2)问,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回顾美苏冷

29、战的相关历史回答即可,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第( 3)问,考查理解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结合已学知识从世界新的中心力量的崛起到其均衡等角度归纳即可;第( 4)问,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世界局势的发展可知美国不能建立单级世界,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归纳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 成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 26个,工关 5 个 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

30、由,没收财货 在这样的苛税下 “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 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 选自中国全史 商贾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想要的 ),商又

31、使其愿出于途者 (指流通 ),盖皆本也。 ”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德利认为 “否定或摧毁商 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是什么?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4分) ( 3)依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观点。有种观点认为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4分) 答案: ( 1)政策:抑商政策。( 2分)影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2分) ( 2)

32、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4分) ( 3)黄宗羲的观点:农工商皆本。( 2分)关系: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结合 “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 “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可见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的限制,反映了 明清时期采取的抑商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其对 “社会经济 ”的影响

33、。第( 2)问,第一小问的回答需要结合材料归纳,材料中明确指出商人致富后,用所积累财富致力于购买田地与科举入仕,即没有把所得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是 “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第二小问结合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从经济基础、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即可。第( 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分析得出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必须结合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加以说明。即农业是基础,各部门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 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内涵及影响的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主张 阅读下列

34、材料( 13分):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德斯鸠指出 “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 材料三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 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 “主权在民 ”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

35、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体系中得到体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回答:( 1)材料一中 “现实的黑暗 ”指什么?为了驱散 “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种设想有何进步作用?( 3分) (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 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 4分)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2 分) (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启蒙运动?( 4分) 答案: ( 1)含义:封建制度(封建王权,宗教神权)设想: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三权分立)作用:防止专制( 3分)

36、 ( 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4分) 实践:法国根据 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德意志根据 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根据 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法国根据1875年宪法,确立了 共和政体)( 2分) ( 3)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他们所提出的设想带有阶级的局限性。(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准确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 ”可以看出 “现实的黑暗 ”指的是封建制度,由材料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可以得出用权力的制

37、衡来防止专制。第( 2)问,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由材料三伏尔泰 “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 坚持 “主权在民 ”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分析得出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从法国共和制的艰难历程中就经历过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还可以以美国为例,符合题意即可。第( 3)问,考查历史评价的能力,对历史的评价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本问评价启蒙运动,要从阶级性质出发,一分为二看待,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的思想主

38、张、评价启蒙思想;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

39、房屋,此外,为了保障 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 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

40、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1分)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 2分) (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 2分)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 1分) (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 (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 2分) (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 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 1分) 答案: (1)公平思想 (或答折中、中庸思想 )。( 1分)如颁布土地法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

41、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 “四百人会议 ”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分) (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2分)前提:赎买土地。( 1分)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 “殖产兴业 ”政策。( 1分)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2分,任答两点得 2分) (4)适时创新的改革精神等。( 1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 1)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中的 “不许他们任何

42、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得出其指导思想是公平思想,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即教材中梭伦改革内容中的土地、权利等措施回答即可。第( 2)问,第一小问要分暂时义务农、完全自由的农民两个方面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分析可直接就土地问题回答即可。第( 2)问,主要考查对日本明治维新政策的准确记忆与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回答日本明治维新 的经济措施,结合其分析即可。第( 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归纳时需要注意联系改革与创新的相关内容,不得偏离主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内容与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土地政策;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经济政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

43、材料( 10分): 材料一 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作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他在审判国王的特别法庭上,竭力向摇摆不定的法官们阐明处死国王的理由 最后不顾法官们的暧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米 阿 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英国长老派(清教徒中的一派)代表人物巴克斯特说: “(克伦威尔)本质上是诚实的,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经历是虔诚的,有良知的,但在取得荣誉和功名后他堕落了。他的宗教热情完全为野心所取代,而且随着成功逐渐发展。当他的成就击败几乎所 有对手时,他为那面临着他的最大诱惑所征服,正如他征服别人一样 ”。

44、 王龙李自成和克伦威尔的悲剧有何异同? 材料三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 “盖棺论定。 ”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主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 3分) ( 2)材料二中克伦威尔 “在取得荣誉和功 名后他堕落了 ”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3分) ( 3)材料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依此观点指出材料一、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否矛盾?并说明

45、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 (1)主张: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2 分 )影响: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 (2)“堕落 ”: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分 )论证:就任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 (2分,任两点给 2分 ) (3)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定论。 (2分 )不矛盾。 (1分 ) 因素:评价者的政 治立场、个人情感、文化素养、时代背景等。 (4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问考查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 “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 ”“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分析可知

46、处死国王查立一世;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结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之后的影响归纳即可。第( 2)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在处死国王之后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第二小问回顾已学知识结合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期间实行的暴力统治的史实归纳即可。第( 3)问,主要考查历史评价分析的方法。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 “天下人云者, 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 ”反映出对人物评价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第二、三小问,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一中肯定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材料二中对克伦威尔持批评态度,两则材料的评价并不矛盾,只是从分析评价同一个人物可以是多角度的,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行的评价,诸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个人情感、文化素养、时代背景等。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功过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