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392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云贵地区 西藏地区 岭南地区 东北地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在云贵地区和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进行管辖,自此两广和云贵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版图, 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进入中央版图, 东北地区在清代初期正式划入中央版图,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组

2、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 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 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 “我得到的财富使 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 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 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 ”。罗伯特 克莱夫信中 “我得到的财富 ”最有可能来自于 A对殖民地的掠夺 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 C贩卖黑人奴隶 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时间特征 “18世纪初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英国人此时在印度获取大量财富的主要手段

3、是殖民掠夺。 19世纪 40年代英国才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大规模商品输出才有可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才进入大规模资本输出;而贩卖黑人奴隶主要发生在非洲,故 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历史上曾有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 “公司 ”。对于这些 “公司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B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D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从性质而言这些东印度公司是商业资本大公司,同时也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 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 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 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5、机器大工业生产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工厂制组织形式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工业革命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说明材料中的 “经济社会运行规则 ”是指工业革命后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政策,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确立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含义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 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个生活在 20世纪 20年代初、家境较殷实的英国人可能 ( ) 坐飞机去德国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 乘轮船去法国观看印象派画展 去电影院观看卓别林主演的无声

6、电影 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飞机、轮船、电影、贝多芬音乐和卓别林电影等均诞生于 20世纪 20年代以前,所以富裕的英国人此时可以接触到上述内容,但电视诞生于 20世纪 30年代,这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故应排除,所以答案:选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视的诞生 1881年 12月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 (电报线 )也 ,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由上海达吴淞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 ,则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7、 ),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 ,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 ,力筹防御 ,电线公司请于闽督 光绪七年 ,将造电之物料 ,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 ),约百里 ,皆电报局学生经办 ,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 ,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中国之设电线 (电报线 )也 ,始于同治十二年 (1873年 ),由上海达吴淞 ”说明 说法正确;

8、“至中国自设之电线 ,则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 ,操持仍属西国 ”说明 说法正确; “后因台湾有事 ,力筹防御 ,电线公司请于闽督 光绪七年 ,将造电之物料 ,运至台湾 ”说明 说法正确,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 (地名 ),约百里 ,皆电报局学生经办 ,无西人襄助 ”说明 说法正确,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电报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

9、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文字含义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 ,从大庆精神到 “两弹一星 ”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 ,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 就 B “双百

10、”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庆精神和 “两弹一星 ”精神反映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化设备落后人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特区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凸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他们共同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这一宏大历史主题,所以答案:选 D, A项表述不够准确, B 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

11、史学范式来认识 “新航路开辟 ”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五大史观的含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难得出 A项是从社会史观角度阐释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 B C D三项分 别是从革命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评价,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

12、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强调的是冷战对世界战争的影响,即冷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冷战却无法规避局部地区的直接武力冲突,所以答案:选 D, A项是冷战中的经济措施, 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3、 冷战的影响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 凯南在致辞华盛顿的 “八千字电报 ”中指出: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乔治 凯南的这段言论是 A阻止希特勒扩张 B为 “遏制战略 ”造势 C促成北约的建立 D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 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说明乔治 凯南主张不要放弃对弱小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遏制,否则它将引发连锁反应不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凯南

14、的真实意图是为 “遏制战略 ”造势,所以答案:选 B, A 项发生在二战时 期,这与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不符,C D两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内容 2011年 2月 6日是美国已故总统里根诞辰 100周年纪念日,出于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美国民众掀起一股怀念里根的热潮。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曾有一句名言: “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金融救市 B提高福利,加强经济干预 C减少税率,缩减政府开支 D提出知识经济口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5、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81年 ”和所学知识可知里根总统就任的宣言 “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是指为了缓解经济 “滞涨 ”,应该减少政府干涉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恢复自由主义,为此应该采取减少税率,缩减政府开支的办法,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我国在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 调整、充实 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

16、”,这说明中国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 “依法治国 ”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信息显示 1988年以来,中国先后四次修改完善 1982年宪法,这是宪法本身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致,所以 A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B项在 1982年宪法颁布后即已实现, C D两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1984年电视荧屏上曾出现过盐城燕舞电器厂 “燕舞 ”牌收录机的广告画面,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

17、怀抱吉他,以一句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使 “燕舞 ”收录机的名声响遍大江南北。这反映出 A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D广告成为引领人们消费的最重要的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质 “1984年 ”和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未进入信息时代,也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此时收录机热销大江南北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项说法正确,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广告只是引领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故答案:

18、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 “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 居民仍有宗法 观念 铸造业兴盛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居民重视风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文字大体含义是明代宣德年间广东佛山铸造业兴盛,为了不影响宗庙祭祀和风水,从事铸造业的梁文慧与霍佛山将铸造地迁往他出,由此可以看出 三项表述符合题

19、意, 项含义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号称 “山西票号 ”的票庄遍布世界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这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票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 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商帮组织的大量涌现,其中

20、徽商与晋商并肩齐进,实力雄厚,材料中 “山西票号 ”正是晋商所创办的旧式金融机构,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清政府向晋商借钱还债不能说明晋商卖国求荣,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下表反映了 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55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437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157191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

21、是,鸦片战争后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能够得出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和上海对外贸易均快速增长,但上海增速更快,远远超越了广州,造成了近代中国外贸中心的直接转移,所以 A 项表述最符合题意,B 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鸦片战争后广州经济较快仍在较快发展的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曾朴的孽海花描写一位叫做米筱亭的新进士,原是监生出身,因为娶了前科状元的女儿,颇

22、有惧内之名。一次不知怎样又得罪了太太,招来一顿臭骂: “我是红顶子堆里养出来的,仙鹤锦鸡怀里抱大的,这会儿,背上给你驼上一只短尾巴的小鸟儿,看了就触眼睛。算我晦气,嫁了个不济的阌茸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A外国人把花翎看成服饰上一种可笑的累赘 B清代的官服在官场中划分出严格的等级 C清廷小官在家穿着考究甚至可以对太太发号施令 D米筱亭之妻抱怨丈夫不着中西合壁的中山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大体描述的是晚清出身高贵的官家小姐怒骂位卑职微丈夫的故事,并未涉及外国人及其服装,所以 A D两项含义与题意无关, C项表述与题意正好相反,从妻子骂丈

23、夫的语言中能够看出清代官服有严格的等级差异,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服饰的变化 1912年 3月 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 内务府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在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主张用 “先生、

24、君 ”等称呼取代 “大人、老爷 ”等称呼,说明民国政府有废除官场尊卑,实现官民平等相称相待的主观意图,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

25、烟囱上 ”是指工业生产凋 敝,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大量侵占。“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是指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这首诗作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对社会生活的痛苦感悟,故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梭伦 “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 指定以相应的官职 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 一二等级充当骑兵 ”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

26、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文字内容描述的是梭伦改革中制定的财产等级制度,结合史实不难得知财产等级制度也只适用于雅典公民,对广大妇女和奴隶并不适用,所以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B C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 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27、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说明罗马法严厉限制高利贷对贷款者的侵害,反映了古罗马国家注重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当时高利贷现象十分严重,或债务关系十分紧张,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法

28、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 ,政府与 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上述材料表明孟德斯鸠 A肯定了君主专制的进步性 B看到了中国利用高压手段进行统治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落后性 D发现了政府特别关注家政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说明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统治者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治理国家如同按照宗法解决家庭问题一样,所以 B 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A C D 三项说法与上述

29、材料含义不相符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 ,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 ,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 ,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 ,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 ,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 ,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 “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 ”以及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 之生计 ”等关键信息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限制或节

30、制大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1934年的某史书记载 :“妇女装束益趣新奇。先是旗袍短才及膝 ,袖达肘际 ,赤露两臂 ;裤长仅尺余 ,下服高腰洋袜 足着高跟鞋 ,头戴斜顶小帽 ,除戒指、臂铡外 ,簪环皆废矣。 ”对此材料理解 ,错误的是 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B旗袍结合中西样式成为时尚 C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 D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普遍现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材料文字描述了国民

31、政府统治前期城市妇女的装扮,从中不难发现妇女所着旗袍已经大量融入西洋裙式服装的大量特征,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同时也可看出广大女性审美观念正在西化,所以 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材料文字仅仅涉及服饰装扮特征并未体现妇女解放追求个性的特质, 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含义,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服饰的变化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15分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

32、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 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 2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 “新风气 ”借鉴的

33、其他理论。 2分 (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 3分 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分 (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 2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对这一批评的看法是否全 面 2分 为什么 2分 答案: (1)治国、平天下。 2分 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分 (2)原因 :佛教的冲击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 ;理学家的倡导。 3分 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2分 (3)理学,空谈 (清议 )误国 2分 看法 :不全面。 2分 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 (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 ) 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文字 “

34、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 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可知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北宋知识分子开创新儒学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从材料一中文字 “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宋代书院兴起的原 因是佛教的冲击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 ;理学家的倡导;依据材料二中文字内容能够直接归纳出

35、朱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从材料三中文字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说明作者批评程朱理学空谈误国;显然这一看法过于片面,作者恰好忽略了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 ”一个民族 ,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 ,就很难实现自立自 强。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6、宋 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国也者 ,积民而成。国之有民 ,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 ,五脏已瘵 (zhi,病 ),筋脉已伤 ,血轮已涸 ,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 ,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 ,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新民说 (1902-1906) 材料三 “五讲 四美 ”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 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 “五讲四美 ”活动的报告 (1982年 2月 18日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37、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 10月 18日 ) (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6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

38、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 ,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 (8分 ) 答案: (1)哲学思想:理学。 (2分 )影响:重视主观意志 ,加强个人修养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 ,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 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 ,注重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4分 ) (2)观点: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 (2分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 (4分 ) (3)原因:前者针对 “文化大革命 ”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 “五讲四美 ”;后者

39、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 “文化兴国 ”。 (4分 ) 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 ,加强国际竞争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分 ) 试题分析:( 1)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大师,其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各种诱惑与欲望;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出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主观意志 ,加强个人修养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 ,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有利于和谐意识的形成 ,注重人与自然、家

40、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2)从材料二中可直接归纳出梁启超的观点是: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结合维新变法兴起的 原因可知梁启超提出此种观点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 3)依据材料三两份文件来源的时间特征 “1982年和 2011年 ”可联想到二者出现的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即前者针对 “文化大革命 ”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 “五讲四美 ”;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 “文化兴国 ”;综合材料可直接得出如下启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

41、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 素质 ,加强国际竞争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 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

42、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20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 “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 “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 “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光曰: “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2分 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分 (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

43、 1分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2分 (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2分 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针对北宋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 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2 分 )结果怎样?2分 答案: ( 1)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 “冗官 ”的弊端。 2分 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 “恩荫 ”法授官多。 3分 (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 最重要。 1分 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2分 ( 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2分 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

44、的利益。 2分 4措施: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的措施有: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2分 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文字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 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可知这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现象;结合史实可知其出现的原因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 “恩荫 ”法授官多。( 2)从材料二中文字 “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可知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

45、实施免役法;结合所学可知该法的主要作用是: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3)从材料二中文字 “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可知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原因是: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 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其此举的目的在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4)该问题中的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即是指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其具体措施有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其结果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