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3943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论语 颜渊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 “克己复礼 ”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 B “存天理,灭人欲 ”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D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某人 ”认为 “克己复礼 ”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程朱理学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礼、义、仁、智的美德

2、,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故选择 A项。 C项说明天理与人伦的关系; B、 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某朝廷讨论调兵平叛时,一位官员说: “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当命令其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所以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 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 ”该官员最可能是 A汉代周亚夫 B唐朝李德裕 C宋朝王安石 D清朝曾国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关键信息: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根据所学,最符合的是唐朝的藩

3、镇制度。 考点: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汉书 武帝纪记载: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由此可见 当时 分封制仍然存在 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 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的关键信息是 “武帝 ”、 “元光无年 ”、 “初令郡国举孝、廉 ”。根据所学,其分别体现了分封制、察举制,重视举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 均能体现。 项不能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

4、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 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 封建专制制度有纠偏监督机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说明不管对官员还是皇帝本人均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

5、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F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F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说明与汉朝相比较,唐朝的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 “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

6、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 .”不难概括出其核心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7、的特点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 “分散性、松散性 ”的原因是 A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 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地的地方贵族拥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势力,同时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独立性较大,导致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

8、是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从世袭到任命 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从分裂到统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进行了转变;分封制是贵族体制,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有利于中央集权。由此 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

9、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 .”说明作者认为应该以仁义立君。 考点: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这种做法 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

10、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即可知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行政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但强化了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答 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即可知其观点认为应该强化权力的

11、相互牵制,结合宋朝的史实,可知其实际容易造成 “一职多官 ”的弊端,容易造成管理机构的臃肿,所以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书 董仲舒传中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 授 D以刑辅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不难得出材料主要讨论了刑和德的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 “春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 “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董仲舒在汉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思想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所以选 B; A在材料中没有依据; C在隋唐时期; D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

13、儒学思想(新儒学)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原文大意是: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根据所学,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主张 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14、的是 A “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 B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 事,因为之备 ” C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D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 答案: B 试题分析: “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反映的是维护周礼;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反映的是与时俱进;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反映的是维持现状; “.将不可以不尚贤 ”反映的是维护传统。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 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

15、文 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和信息:青铜器,铭文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不难反映出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及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

16、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本质上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 1660余件,共 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 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

17、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 ,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洪武十七年,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再根据 “.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 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 411余件 ”说明了皇帝事无巨细的弊端,结合明朝的史实,主要是由于废除了宰相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18、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 无山川险阻可依 ”可知元朝的统治者意图通过地形的分割以削弱地方势力的过分膨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

19、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 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 BC 两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

20、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说明当时的墓葬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 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 终夜有 声。 ”,可见其动力为水流, B桔槔 D翻车可以排除, “升降满农夫之用 ”可见是为农业服务的,可

21、以排除 C水排;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的进步 下列是从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的大意,主要说明农民的农业产品有种植和农产品,并且被剥削严重。由此,ACD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 “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22、(围墙)。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 ”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髓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答案: B 试题分 析:根据材料 “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的大意是百姓的田产被势家所侵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 27 题为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

23、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的大意,不难得出当时存在地方关税差异性明显的现象,符合抑制商业的表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 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租佃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24、“耕者之田资于富民 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其大意是农业生产的部分收入收归农民,根据所学,最符合的是租佃式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租佃式经营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 “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 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

25、(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并简要翻译其大意说明的是多人集体在田地耕种的情形,ABD的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井田制 读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知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 A是该时期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 B遗址分布和政治中心分布一致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其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所以 C说法错误。 AD说法无法从图片和图例找到依据,根据图例的古代政治中心和青铜器的分布集中在一个区域, B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6、的特点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南北之间粮 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其主要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正确。结合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 正确。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 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特点 中国城市发

27、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坊市界限被打破 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商业发展的推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的说法错误,因为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总体上控制的但不是不再限制。根据表格提供的朝代的,与南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 是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

28、 B春秋战国、唐朝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 D隋唐时期、清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古代手工业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在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结合选项不难得出是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阶段特征 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B说法不符合史实,给予排除

29、掉。 A说法不符合元朝的经济政策,给予判断出。题目的关键信息在于 “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 ”,与此相关度最高的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明清时期农业的进步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 “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 “封建 ”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封建 ”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 “帝制 ”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夏商周时期的政权

30、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 A;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是 “帝制 ”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 “焚书坑儒 ”和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因此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规定, “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 ”, “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康

31、熙年间,废除了海禁政策和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给予排除掉。根据材料 “.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 .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说明当时允许了对外贸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 。 ”材料描述的是 A邸店 B飞钱 C交子 D票号 答案: B 试题分析: “飞钱 ”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

32、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 “飞钱 ”。与材料信息最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实质上反映出苏州 A劳资矛盾尖锐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发达 D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题目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说明当时注重对商标的保护,间接说明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程

33、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尝考历世盐法 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 “故不能革 ”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尝考历世盐法 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 .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 .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 .”说明实行食盐官营

34、对军事、财政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 “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商品经济和专业市镇发展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宋代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太原的刀 “如水 ”与苏州的盐 “胜雪 ”,体现手工艺的提高,同时体现了专业市镇的兴起。 A项错误,材料并未交待北方与南方经济的比较; C项是在明清时期; 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唐书记载: “唐制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35、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 “唐制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 ”说明当时唐宋的坊市制度实际上已经崩溃。 AC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

36、0% 10% 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表格里的 “工场工人 ”“工场主 ”,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答案:为 C。 ABD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 “政自天子出 ”变为 “政自诸侯出 ”,而后又相继出现了 “

37、政自大夫出 ”、 “政自臣宰出 ”的现象,最后形成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 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 “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由此他提出了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

38、宋历史观 ”。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 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2分) ( 2)根据

39、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5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的认识。( 8分) 答案: ( 1)表现: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 ( 2 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2 分)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 2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 分) 分封制遭到破坏;( 2分)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 2分) 同: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2分) 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内藤 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

40、代世界的特征。( 3分) ( 3)认识: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 2分) 选官制度: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 ,平民 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 阶级关系上 :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 2分) 城市经济繁荣。 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 “交子 ”。 南宋时经济重 心转移到南方。 文化方面:( 2分)精英的 m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表现为: 文学方面:文 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绘画方面: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41、的演变。 音乐方面: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 思想方面:( 2分)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儒学进一步普及化和世俗化。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 .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 .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 .”,即可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2)根据材料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宋以前,大体 可称为古代中国,

42、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即可比较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 3)根据材料三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说明该观点的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朝的思想文化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

43、本杰明 艾尔曼( Benjamin Elman)说: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 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 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

44、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约 120-200字。)( 20分) 答案:省略。参考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学科评分标准。 试题分析: 本类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 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首先根据材料 “.如今各个国家

45、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 即可概括出多个观点。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观点说明即可。 但一定要 “自圆其说 ”,建议学生一定要选取一个自己写论证、写理由最拿手的观点来说明,最后注意论证和观点不能自相矛盾。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46、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 “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 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 “客户 ”。 公元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 “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 一 ”。结果 “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