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3945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省淇县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 3月 28日,新国博展牌把 “司 (s)母戊鼎 ”改名 “后 (hu)母戊鼎 ”。 “司母戊鼎 ”的命名,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 “司母戊 ”即为 “祭祀母亲戊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 D礼乐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由材料中 “祭祀母亲戊 ”“祭祀祖先 ”可知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系已学知识可得出忠孝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 “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 19271937 年,而在一时期体现 “中国化命运 ”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 “中国化 ”。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田汉诗云: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 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反映的是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大跃进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大量砍伐树木

4、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 “发明 ”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全面解读,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联系已学可知科举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选拔

5、人才,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抑制了门阀势力,使血多出身下层的优 秀人才进入了统治阶级的队伍,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梁启超在自勉中说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材料中 “誓起民权移旧俗 ”的准确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誓起民权

6、移旧俗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即 “起民权 ”指的是资产阶级民权,联系已学可知梁启超属于维新派所以其观点应该是君主立宪; “移旧俗 ”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 “修约 ”,扩大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

7、息的能力。依据 “19世纪中叶 ”、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 ”可推断出在 19世纪中期,所谓 “内部事务 ”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使其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这里的挑战是指西方要求 “修约 ”,扩大市场,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B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侵略手段。故正 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希腊

8、城邦的民主制度 B人们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C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D希腊享有广阔的思想空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希腊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成为希腊人施展才华的条件,在宽松、民主的氛围内他们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CD都不符合 “最主要的原因 ”,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说: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

9、的制度 C波斯当时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虽然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分析可以得出法律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保证,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 B、 C的表述均与题干中的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马克尧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上指出: “理论上讲, 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10、 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 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 D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已学知识的准确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传统中规定凡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资格。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如果同外国女子结婚,其后代就不属于雅典法律意义上的 “公民 ”,就没有公民权的资格,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 ”的理解 2010年 6月 30日美国参议院以 99比 0全票通过对奥巴马总统任命的新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的审核,彼得雷乌斯将接替因

11、对奥巴马政府官员发表诋毁性言论而被解职的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这段材料说明 A美国是民主化法制化的国家 B美国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与总统意见不一的美国官员将被撤职 D美国参议院是听命于总统的御用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可知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议会、法院三者既 “分权又制衡 ”,所以 B、 D两项错误;官员与总统意见一致与否不是被撤职或任命的依据,也不符合法律规定, 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 “美国参议院以 99比 0全票通过 ”“因对奥巴马政府官员发表诋毁性言论而被解职

12、 ”,体现了美国是民主化法制化的国家,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959年 4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这些成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各地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归纳与概括。

13、材料主要阐述了许多少数民族通过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光明大道,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因此 A符合题意。而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年, B不合史实;由材料中 “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 ”可以得出 C不合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时间不合题意,排除 D,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红镜头 中说: “一曲共产主义 狂想曲 ,把一辈子受苦受穷的人民都鼓动了起来,梦想着早日走进粮食成山、食油成河、钞票作废的 神仙乐园

14、 。一个比一个大的 卫星 从土疙瘩里升了天。毛泽东看到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 卫星 ,由衷地高兴。他多么希望他的人民幸福富裕,一夜之间摆脱贫穷走进共产主义! ”以下对这段记述的评论正确的是 A是作者虚构的,不符合历史事实 B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的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C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D “两弹一星 ”成功发射振奋了民族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结合已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题干中的 “卫星 ”以及相关阐述反映的是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中共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产物,它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远远达不到实现共产主

15、义的程度。另外, “两弹一星 ”成功发射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1年 4月 30日至 5月 3日开展的 “辛亥革命以来重要历史人物文献展 ” 将以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为契机, 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为民众争取三民主义做出的重大努力。 1904年,江苏杂志有署名 “荆鸵 ”者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屠戮胡人数十万的汉族人冉阂立传,颂其为 “震古烁今,扭转乾坤 ”的 “中国民族主义大豪杰 ”。这篇文章表明了当时 民族主义以 “排满兴汉 ”为主要内

16、容 革命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 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革命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在 1905年提出的,因此不符合题干中的 “1904年 ”,排除 ,另外题干材料只是强调了反对异族统治,并未涉及到有关国体的问题,排除 ,因此 BCD均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011年 2月 7日李长春就云南省乡村医生邓前堆 28年溜索横跨怒江为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迹

17、指出: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 “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 ”的朴实心愿。中国人最早提出的以解决土地问题 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的近代化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应诏统筹全局折 C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 “最早提出的以解决土地问题 ”、 “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的近代化 ” 关键信息,分析备选项 A天朝田亩制度虽然维护了小农经济,但不符合近代化潮流,排除; B应诏统筹全局折未涉及土地问题,排除; C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是在做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以防止贫

18、富两极分化的近代化,符合题意; D不符 合 “最早 ”,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2011年 2月 8日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说,在我国农历辛卯兔年,全球将发生 3次日食天象,我国可欣赏到其中的一次。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 “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家言灾异的思想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A限制君权 B警惧小人 C神秘皇权 D为皇帝推卸责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

19、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地震山洪后,君主下罪己诏曰: “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联 未能和群生 联甚惧焉。 ”由此可看出这表明灾异的思想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家思想的作用 1906年孙中山说: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 A排满反清相结合 B反帝反封相结合 C民族民生革命一体 D民族民主革命一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

2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体现了孙中山把孙中山要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因此D符合题意 。而 AB不能反映题干主旨, C材料不涉及民生内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55年 1月 19日一举解放大陈岛的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当日,艾森 豪威尔总统提出由联合国斡旋,台湾海峡 “停火 ”建议,他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 “把福摩萨(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和 红色中国 看做是分开来的独立国家,互相保证安全以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 ”,是 “不

21、断加以研究的若干可能性之一 ”。可见,这里的 “停火 ”实际上是 A调节国共矛盾,维护台海和平 B分离台湾,制造 “两个中国 ” C推行冷战政策,维护美国利益 D压制台湾,缓解与新中国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材料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两岸 “停火 ”是1955年艾森豪威尔的讲话 “把福摩萨(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和 红色中国 看做是分开来的独立国家 ”基础的建议,因此 B符合题意;而 1955年时中美关系是对抗,排除 A; C是冷战,地区是欧洲,不合题意;缓解与新中国关系在 20世纪 60年代末,排除 D。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22、日邦交正常化 五十年代美国的对台政策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 “中世纪 ”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 ”此评价最适合于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由材料中对 “中世纪 ”的解释可知其指的是回到原来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原始落后的状态,即题干中的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由此分析可得知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

23、动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指出: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B独立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是指 19271937 年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而 A是在 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排除; B指的是遵义会议,中国过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

24、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符合题意; C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合, 排除; D是在 1945年中共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合,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熟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 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

25、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选出 “错误 ”的选项,材料主要阐述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世界大国关系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的需要,同时还可以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 A、 B、 C的表述符合史实,而日本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友好举动后抢先好中国建交,不是一直在谋求,故 B表述不合史实,为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有人将 “分封制 ”称为 “封建制 ”,是指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

26、封诸拥有自己的领 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不属于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分封制,即 “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拥有自己的领地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封功臣姜尚于齐地,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实施了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明朝时的藩王们,有自己的封地、军队,并且必须呆在自己的封地,不准在京城(当是有两个,南京,北京),清朝的王族。有俸禄(工资)

27、无封地。因而,不算分封制,综上分析可知 ABC 均符合题意, D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周敦颐在通书说: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先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中的 “阴阳礼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万物各得其理后和 ”可知主要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与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 ”所包含的内容相似,因此 B符合

28、题意,而 ACD均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的思想主张 全球通史记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曾说,我希望看到亚当的遗嘱,他在遗嘱中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这反映出 1516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 : A率先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B最早进行远洋航行 C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D两国都发展为世界性殖民帝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对题干关键信息的分析。由材料中的 “将地球划分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1516 世纪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 推断出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在非洲和美洲占领了广阔殖民地

29、,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 利比亚局势连日来动荡不安,内战不断。 2011年 3月 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19日晚巴黎峰会上,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其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 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以上材料表明了: A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弱 B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C平等协商,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D美国

30、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以利比亚的局势来阐述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动荡不安,内战不断,缓和与动荡并存,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 D的表述不合题意与史实, C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因此排除ACD。因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和平与动荡并存 下图是周恩来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此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 C表明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31、原则 D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因此 B符合题意; 而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就是中苏建交, 1953年中印代表会见时新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因此排除 ACD。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 “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

32、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适应于世界各国 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C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 “引起关注 ”、 “社会主义不再是 梦 ”、 “发展中的事业 ”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 B两项说法错误。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 D项未涉及到,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计划经济模式对资本

33、主义世界的影响 1950年 4月 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 “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 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 ”以上材料说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由材料中中央政府法令由党的创意及 “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 ”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党领导国家政权,

34、因此 符合题意,但党在处理党政关系时比较慎重, 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建国初期的党政关系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 “一片胡言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 重要性 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 D “中体西用 ”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需要选出不符合题意的结论。分析材料能得出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

35、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只能说明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而 “中体西用 ”的思想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提倡的,当时尚未出现,所以谈不上统治者的重视问题,因此 D不是材料得出的结论,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林则徐禁烟与思想主张 “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

36、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理解与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归纳,材料中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等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运用了阶级斗争的史观,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三种史观,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B。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史观 -阶级斗争史观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37、。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可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尚未召开全国人大,政协全体会议被赋予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随着全国人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 在,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届人大与政协职能的转变 毛泽东曾

38、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 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体现此讲话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 “求同存异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另起炉灶 ”(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因此 B符合题意

39、,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蒋介石在 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 心, 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 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

40、,结合已学知识可知 A表述不合史实,因为国共两党合作在南京失守之前已经实现;开辟敌后战场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 C不合题意; D表述不合题意,因为材料主要阐述了 “寄 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即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党的抗日努力 1787年宪法 “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联邦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 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

41、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起到了防止专制独裁和暴政的作用,符合 “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的原则 -三权分立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不仅反映了他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C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D

42、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 “整个世界的要求 ”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 C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D表述有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因此 ACD都不正确。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 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法资产就革命的影响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

43、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A不合题意;由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指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B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 C;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 D。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44、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影响及清朝灭亡及其原因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 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

45、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目标不同,农民阶级的斗争不是以民主自由为指导,农民阶级的斗争也未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ABD的表述有误,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综合题 ( 17分) 2011年 10月 10日是辛亥革命 100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请结合 所学知识或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 1)有些全国政协委员提议把 2011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定在武汉举行,也有许多人主张在南京举行。

46、你支持哪一方?简要说出理由。( 4分)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到 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 700多个,资本总额仅 1.3亿元左右,而 1912年至 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 470多个,投资 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 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 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5年,袁 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三 ( 2)

47、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分) 材料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 1924 年 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 3)导致材料四中 “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 2 分) ( 4)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 “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 4分) 答案: ( 1)武汉:武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孙中山先生亲赐武汉为 “首义之区 ”;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