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 “约法三章 ”,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 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 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 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 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 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 ”“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
2、”可知汉朝的法律对秦朝法律也有很多的继承, A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 约法三章 ”可知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法律。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以下作品反映了这种变化发展的是: A大卫 科波菲尔 B等待戈多 C巴黎圣母院 D安娜 卡列尼娜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反映了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大卫 科波菲尔、安娜 卡列尼娜为 1
3、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为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只有等待戈多符合现代主义文学,故选 B。 考点: 19 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代主义文学( 20 世纪 40、50年代) 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 1946年 6月, 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 治地位, 1950年 11月上升到 81%。 1948年 1月, 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 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答案: A
4、试题分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排除 B项; C项不符合史实,此时苏联并没有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在 1947年,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美国百姓敌视苏联,排除 D项;根据数据可知美国朝野上下都敌视苏联,说明美苏冷战有其必然性,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下表为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时间(俄历) 机构(政府) 3月 2日 第一届临时政府 5月 6日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7月 24日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9月 25日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5、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已经结束,排除 A项;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也是在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与题干中时间不尽相符,排除 B项;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结合所学知识,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满足人民 “和平 ”“土地 ”“面包 ”的愿望,引起人民不满,陷入困境,导致政府更换频繁,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十
6、月革命。 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 13名阁员,在当时居平均水平; 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 14名阁员, 1874年迪斯雷利内阁减至 12人;但 1905年的坎贝尔 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 18人,从此至今总在 20名左右浮动。以上情况说明: A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B英国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C英国议会的地位不断提高 D英国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 13名阁员 ”“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 14名阁员 ”“1905年的坎贝尔 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 18人,从此至今总在20 名左右浮动 ”可知反映了英国内阁规模的扩大,内阁的权力呈现扩张的
7、趋势,故选 D。 AB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下图为 17世纪宗教改革形势图,据图可以得出 (图 2) 17世纪宗教改革形势图 宗教改革砸烂了中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西欧的一统江山 宗教改革局部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政治格局 宗教改革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 宗教改革促进了世俗民族国家的兴起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中诞生了许多新教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正确;宗教改革中有的国家排斥了罗马教权对王权的干预,加强了本国君主的权力,有利于促进世俗民族国家的兴起,局部改变了欧洲社会
8、的政治格局, 正确; 无从体现,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可以通过征服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是因为 A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B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C希腊城邦重视自由和独立自主 D希腊城邦是 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C项体现了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但与对外征服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排除;由于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对公民资格有着严格的限定,因此外邦人很难融入希腊城邦,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
9、典民主政治。 1953年 1月 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 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 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 1位。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与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有关,体现了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主要是政协而非人大,排除 A项;材料信息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 32 人组成 ”“民主党派如民
10、革、民盟、民建各 2 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 1位 ”可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精神,故选 B; 1953年还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排除 C项;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 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 70。这一数据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超过苏军 B苏联军队作战实在浪费弹药 C中国国力孱弱不如苏联发达 D德日热衷战争中国热爱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 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
11、 70 ”反映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劣于苏军 ,军事实力的差距反映了中苏两国的国力悬殊,故选 C; ABD项都是错误的认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图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 国别 铁路 建筑年代 里程(公里) 投资估计(百万美元) 俄 中东铁路 1898-1903 1721 189 3 德 胶济铁路 1899-1904 446 15 法 滇越铁路 1903-1909 464 32 日 南满铁路 1899-1903 1105 49 英 广九铁路(英段) 1907 36 6 7 合计 3772 292 A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 B甲午战后外国对华
12、铁路投资是为了巩固在华势力范围 C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 D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铁路体现了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排除 A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属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的侵略要求,排除 C项;甲午战后外国侵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但是资本输出的方式还包括设厂、开矿、贷款等,政治上则瓜分中国,抢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因此 “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表述不妥,排除 D项;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有利于巩固并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3、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C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天地之化日新 ”是指世间的变化又是每一天在更新,体现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 A项对应李贽, B项对应黄宗羲, C相对应顾炎武,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认识,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
14、顾炎武的思想)。 下图为大运河的开凿,下列选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 A隋朝创立科举制 B唐朝设立节度使 C隋唐确立 完善三省六部制 D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隋朝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科举制把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故选 A。唐朝设立节度使酿成后来藩镇割据局面,排除 B项;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但主要作用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元朝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是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15、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 德国外长皮洛夫 1897 12 材料二 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 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
16、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 1867 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罗斯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 “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不会得救。 ”, “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 ”。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9分) 答案: ( 1)极端民族 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奥同属德意志民族;奥、俄在巴尔干的激烈争夺。 ( 2)一战前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在这一思潮影响
17、下,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民族主义思潮使巴尔干地区成为 “欧洲火药桶 ”;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扩张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导致了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 “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 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得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奥力图夺取更多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夺取地区乃至世界霸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德、奥同属德意志民族;奥、俄在 巴尔干的激烈争夺,而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推动两国靠拢。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西部
18、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 ” “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 ”可以得出民族主义思潮使巴尔干地区成为 “欧洲火药桶 ”, 奥、俄在巴尔干的争夺激烈;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扩张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 义者,导致了一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美国革命基本上起因于帝国权力和殖民地自治这两种相冲突的要求;马萨诸塞的总督弗朗西斯 伯纳德在他于 1765年 11月 23日寄给在
19、伦敦的上司的信中,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美利坚的所有政治上的弊端皆起因于没有确定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列颠和美利坚存在着关于这种关系的种种意见,它们互不一致、互相矛盾。在不列颠,美利坚诸政府给看作是被授权制订地方法、只是在议会高兴的时候才得以存在的社团,议会 随时有权力解散它们。在美利坚,他们自称 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额;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的立法机关的支配。 在一个如此巨大的矛盾中,谁将做出决定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革命的原因(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
20、所学知识,概括美利坚殖民地是如何解决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的( 6分) 答案: ( 1)英国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殖民地力图自我管理之间的冲突;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英国政府拒绝与殖民地的妥协政策。 ( 2)谋求与英国和解遭拒,在英国武力镇压面前奋起抗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美国革命基本上起因于帝国权力和殖民地自治这两种相冲突的要求 ”“ 在美利坚,他们自称 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额;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的立法机关的支配 ”可以得出英国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殖民地力图自我管理之
21、间的冲突;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英国政府拒绝与殖民地的妥协政策等。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775年,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战争的第一枪。但即使这时仍有很多人幻想能与英国和解,如富兰克林就作为殖民地的全权代表赴英谈判。由于英国的一意孤行,依靠和平手段调解矛盾的努力最终失 败。北美人民打破了对英国的幻想,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1176年,北美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
22、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 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 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
23、:国史概要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6分) (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 ( 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 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 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 试题分析: ( 1)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 ”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
24、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 说明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 “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 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 2)据材料一信息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 ”“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演化为北齐、北周 ”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的新兴力量
25、大多肇始于得 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 1905至 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 976人,其中广东 170人,湖南 158人,四川 130人,湖北 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材料中关于 “倡导改良
26、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 ”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 清楚。 试题分析:首先表明对于材料中关于 “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 ”观点的态度,即同意还是不同意。如同意,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一、革命派和改良
27、派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为南北间的差异,资本主义首先是从南方兴起并长期占优势,这与西方势力首先进入这个地区有关。因此南方得风气之先,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强之道。二、倡导革命与改良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例如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为广东 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也都是广东人,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他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等。最后进行升华小结。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28、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 “群雄并起 ”,这种 “群雄 ”,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 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
29、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 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 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 “国富 ”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 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 “有钱人 ”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 19世纪,重商主义被
30、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 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6分) 答案: ( 1)不同:中国:重农抑商;( 2 分)西方: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政策( 3 分) 原因:中国: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2分)西方: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 2)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分)战国时期中国井田制崩溃,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为适应这一社会发展,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2分) 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
31、义萌芽并不断发展,由此产生 “重商主义 ”政策;( 2分)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重商主义被摒弃,产生自由经济政策。( 2分) 经济政策能够影响社会发展。( 2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迟迟不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分);重商主义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 分)自由经济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 “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 ”、材料二信息 “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 ”“到了 19 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
32、 系 ” 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再分析原因:中国封建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小农经济;西方则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2)注意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指出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战国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推动 “重商主义 ”政策出现;后来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经济政策产生。另一方面指出经济政策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如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后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的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 政策则在不同时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考点:古代中国
33、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 “贞观之治 ”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 自 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 “仁政 ”。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
34、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 “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 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9分) 答案: ( 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 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
35、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 2)根据材料信息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 “贞观之治 ”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 ” 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 “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 仁政 ”得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