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央电视台进行过新春走基层 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家风是一个家族共同遵循的家族理念观,且家风也随主流文化和政治生活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且为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根据宗法制的演变内容,它增强了亲情的重要性,从宋代以来理学又加入了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近代受西学影响,
2、开始融入新的观念,故 ACD三项说法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近几年来,中国各地新闻频道时常对重大新闻进行电视直播,且直播内容往往能迅速在网络中得到转播和热议。下列对这一现象评点准确的是 A是自 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来就播放手段的最重大改革 B在向全国直播中 “中星 8号 ” 通信卫星也起一定的作用 C选择直播说明电视是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D迅速转播和热议得力于 1992年起开通的我国互联网专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根据建国后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195
3、8年成立的是北京电视台,我国互联网专线是 1993年开通的,故 C项表述最准确。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视 20 世纪前 50 年里先后产生了国联和联合国,但国联有效运行却不到 20 年,而联合国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两大国际组织的运行和作用来分析,这一现象恰恰又符合了 20世纪以来的国际趋势,这一趋势是 A由强权政治转变为平等协商、妥协的趋势 B由英法为中心转变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趋势 C由多头争霸的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的格局 D由争夺政治利益转变为控制经济利益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理解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深入理解与
4、分析。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变动,最终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更多的力量中心相互牵制,四个选项中 A项表述符合史实。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 在一战的诸多各色战役中,下列哪一战役和另外三个战役的发动方不同的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大型的战役,其中索姆河战役是英法联军主动发动的,其它三项均为同盟国发动,故 C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索姆河战役 爱
5、因斯坦在 1935 年指出 “(甘地的不抵抗)只有在理想的条件下才可实行,在印度实行不抵抗主义来反对英国也许是行得通的,但是在今天的德国却不能用这种办法来反对纳粹。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下列各项中符合史实的是: A爱因斯坦直接参与原子弹研制,之后反对核战争 B两人都赞成和平斗争,都因条件变化而调整策略 C两人都重视现代科技,并重视其对人类的双刃性 D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场特殊的空想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题中涉及爱因斯坦与甘地二人关于战争的相关思想的比较。根据相关史实, B项表述正确,二人在历史条件和状况变化之后变
6、成了新的斗争思想。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 下图为 1953 1983年苏联的 GDP 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赫鲁晓夫改革推动了 1958年的迅速增长 冒进、瞎指挥及气候等因素导致 1963年的负增长 “新经济体制 ”改革推动了 1973年的成就 戈尔巴乔的改革导致 1983年的负 增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且为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题中涉及到苏联战后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史实,四句表述中只有 是错的,戈尔巴乔夫 1985年才掌政的,故 A项组合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7、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图为 19251945 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图,下列对所标注的四个阶段变化原因分析有误的是: A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 下降 B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美国整个经济部门,推动失业率飙升 C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推动失业率持续下降 D二战中美国政府全面管制经济,从此彻底摆脱经济危机阴影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且为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题中对失业率产生原因的分析中, D 项表述错误,美国经济性质不变,不可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影响。 考
8、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失业率 2013年 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一时,火箭、运载火箭、空间技术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下列话题符合历史史实的有: 东晋葛洪在其著作中就提到了 “火箭 ” 万有引力定律后为天文学的基础定律 1992年起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杨利伟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题中考查的是建国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史实,东晋的著作中提到的是 “火药 ”, 1970年我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故 B项组合符合史实。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9、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空间技术 2013年热播的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 500年展示了社会主义 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经历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史,下列评价不符合这 500年社会主义探索历史的是 A资本论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B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在少数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胜 C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D “一国两制 ”创造性地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且为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 ABC 三项分别是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
10、探索的表现,而 “一国两制 ”是解决国内问题的, D项的基本准则应当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不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4年央视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就是歌舞英雄组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两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反映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开辟时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练兵舞及万泉河水 ,和反映抗美援朝时期的歌曲英雄赞歌。根据材料,下列对这两个阶段的评价正确的一组是: A前者推动中共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和胜利;后者是由内战发展为国际局部战争时期 B前者导致中国新旧民主革命实现成功转变;后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
11、安全 C前者是中共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后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安全 D前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后者保障了亚太地区长时期的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判断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性。题中涉及的两个时期是井冈山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根据其阶段性特点, C项表述正确,其它项均属于史实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朝鲜战争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 1840年中国的 GDP 是世界的 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 1
12、949年中国的 GDP 虽是世界的 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 GDP 决定论。 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 GDP 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 GDP 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 GDP 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决定 GDP 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辨析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叙述说明了 GDP 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故 ABC三项说法过于片面,而题中两个例证中国当时的经
13、济性质完全不同,故 D 项说法合 理。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的经济独立 下图为东汉市井画像砖,图中市井外围四面建门墙,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 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 (称为列肆 ),市井中央有一座市楼,据考证管理市井的官署就设于其中,市楼上置一鼓,击鼓以令市。对此,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有: 汉代对市井管理相当严格 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交易 市井与住宅区被严格分离 商人按市籍制度接受管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与史实理解能力。从图中可以发现当时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再
14、联系汉代的市,政府对其管理相当严格, 的说法都是对其的反映, 说法从图中无法体现,故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代的市 综合题 ( 26 分)公元 13 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后来,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 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丝绸之路 ”因此得名。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 “皮毛之路 ”
15、、 “玉石之路 ”、 “珠宝之路 ”和 “香料之路 ”。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 “玉之路 ”、“宝石之路 ”、 “佛教之路 ”、 “陶瓷之路 ”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 “丝绸之路 ”这个名字。 摘自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时期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雏形出现 新航路开辟到十八世纪中期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初步形成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晚期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16、 最终形成 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当今全球化 二战后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根据百度百科 世界市场整理而成 材料三 ( 2013年 9月 9月 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出:) “ 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 ,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
17、广阔 ,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以点带面 ,从线到片 ,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摘自新华网 ( 1)结合材料一及所 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用于外销的最重要的商品名称。根据材料一信息指出当时中国的经济特色并说明你的理由。( 6分) (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 ”的?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该阶段又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14分)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所希望的 “创新的合作模式 ”的特点。( 6分) 答案
18、:( 1)名称:瓷器( 2分)经济特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分)理由:用于交换的 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2分) ( 2)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商品交换的和平商业活动( 2分);而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则以欧美为中心( 2分),是资本主义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 2分),并用一切手段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强制纳入到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 2 分)。 二战后控制世界市场的手段是:二战后初期,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分)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由美国主导( 2分);由对外殖民
19、扩张(暴力掠夺) 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2分) ( 3)特点: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 2分)、各国确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 2分)以点带面 ,从线到片 ,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分)。 试题分析:第 小题:该题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关键点是 “唐宋 ”这个时间,那么用于外销的最重要的商品当然是瓷器,经济特点最重要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材料一中 “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 ”可以看出用于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是用于贵族或社会上层消费的奢侈品,并非用于民间生产或商业。 第 小题:这是一个比较题,注意回答时要体 现 “新特征 ”,主要是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则以欧
20、美为中心,是资本主义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二战后控制世界市场的手段是: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之前的变化是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由美国主导;由对外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主。 第 小题:该题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可以根据 “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 ”、 “ 以点带面 ,从线到片 ” 等处看出我国希望的模式是: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各国确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以点带面 ,从线到片 ,逐步 形成区域大合作。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21、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拓展途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上海合作组织 (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 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需
22、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 ”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 “可持续发展 ”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 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
23、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 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10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 5世纪、 1417 世纪及 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10分) (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 6分) 答案:( 1)核心理念: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24、 2分)影响:有利: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 4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分) ( 2)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2分)。表现:公元前 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2分)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4分)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2分) ( 3)对策: “可持续发展 ”( 2分);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 “可持续发展 ”。
25、( 2分) 表现: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2分) 试题分析:第 小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的 “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 ”、“ 尊崇自然,关注自然 ”等处发现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问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全面阐述,其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 的心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 小题:第一小问比较容易,在材料二中明显地提到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
26、心主义;第二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回答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其表现可以分时段概括为:公元前 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第 小题: 第一小问比较容易作答,材料三通段分两点解释了该对 策,即 “可持续发展 ”;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 “可持续发展 ”;第二小问比较难以作答,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 “升华 ”二字,可以表述为: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