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400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带解析) 选择题 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 “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商品经济发达, “市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B 食货的编辑指出: “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 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

2、现的。 ”这表明 ( )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答案: D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认为,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格物 ”和 “致知 ”,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 “格物致知 ”( ) A强调探讨人类认识的现象与结构 B突出体现 “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 C充分探求事物外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D强调人们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答案: B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

3、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 ,遂多从事于此 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答案: C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出 (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度崩溃,政府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权集于中央,地方财政窘困 答案: D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

4、大新制作 在外者,则有行省 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 ( ) 元代官职较宋代有一些变化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 B C D 答案: D 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难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

5、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B 飞钱又称 “便换 ”,既不会 “飞 ”,也不是 “钱 ”。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 10%,即每贯 (一贯一千文 )付费一百文。由此可见 “飞钱 ”( ) A可以免去商人诸多麻烦与劳顿 B可以保障商人钱财安全稳妥 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货币的忧虑 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 D 隋唐时期, “天下之盛,扬为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宋元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

6、展 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答案: B 史学家胡三省 (12301302 年 )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 “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 (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此段材料反映了 ( ) A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中原固有的统治秩序 B隋朝以后少数民族人才辈出 C民族融合的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 答案: C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 集市交易中的商品种类繁多 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7、 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 B C D 答案: B 下图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了西北地区 C中国农业开始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 B 综合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 (971年 ),宋太祖赵匡胤 “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 ” 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 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 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 20多个 (当时 )。 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

8、了国家财政收入的 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 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3分 )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 “每诱岛倭 (指日本倭寇 )入 掠 ”。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 )、暹罗 (今泰国 )等 15国, “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 “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 “海禁 ”政策的背景。 (3分 ) 材料三 租界内康庄

9、如砥,车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 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沪地教堂林立 ,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8分 )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6分 )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深圳、珠海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 青岛、大连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

10、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答案: (1)政府重视 (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范围广 (或交易国家多 );贸易税收(市舶收入 )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中央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 (朱元璋 )轻视海外诸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 (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官员、传教士、商人来此;上海是近代工业最早的诞生地和集中地;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逐渐传入。 (4) 建立经济特区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 (任答两点即可 )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全面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