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924589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强化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强化训练 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年前)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

2、,A 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 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 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 错误。2(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记述 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宪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3、)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 符合题意;C 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 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23(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4、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 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D 项。4(2018河南省商丘市高三模拟)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重

5、视保密,较为封闭答案:D解析:材料“军机处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反映了军机处的保密性要求,故 D 正确;军机处没有政务决策大权,故 A 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军机处事务清闲,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军机处理政人员素质低下,故 C 错误。5(2018湖北省鄂东南高三模拟)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贵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这些法令(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C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答案:C解析:根据“废除

6、皇庄;禁止勋贵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可知,这些法令旨在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故 C 正确;中央集权是控制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 ,排除 B;明朝法令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租佃关系不会普遍化,D 错误。36(2018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

7、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A解析: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 D 项错误。7(2018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模拟)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这说明( )A经商活动难以实现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B经商只为后代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C经商动机存在制约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D经商是为满足对土地和传统文化

8、的喜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并没有把财富转化为资本从而制约了商业企业的发展,C 正确;时清时期,经商活动难以实现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A 不符合题意,排除;“只为后代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的说法过于绝对,B 不符合题意,排除;D 说法是对题意的曲解,并非是为满足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喜好,排除。8(2018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三模)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 ,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

9、商品化程度答案:A解析: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 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 ,B 错误;鱼鳞4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 D。9(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

10、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 ”由此可见徐渭( )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 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 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来看,徐渭是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本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刻意追求,也不能刻意压抑,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态度,排除 A 项;陆王心学主张理在心中,与材料探讨的人的本性不同,排除 B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2018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

11、,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神化,所以董仲舒和孟子均未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所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D。11(2018辽宁省沈阳市高三评估测试)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

12、,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反映出王阳明( )A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B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C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D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答案:D解析: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思想,良知就是道德修养方法,材料中“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体现出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故 D 项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保守性,故 A 错误;材料没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思想,故 B 错误;王阳明强调5内心反省思想,故 C 项错误。12(2018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模拟)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

13、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主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B;C 是材料直接说明的信息,不符合“从侧面说明”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

14、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排除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8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 ,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 ,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

15、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1978 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 206.4 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 亿美元,进口额为 108.9 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 1%,排名世界第 32位。2013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4.16 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2.21 万亿美元,进口额为 1.95 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 2 597.5 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据 20

16、12 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 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 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6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

17、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16 分)答案:(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 ,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产品价格

18、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再从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说明其成因。14(2018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检测)阅读材

19、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现象公元前 6公元前 4 世纪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公元 1012 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公元 1418 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雇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4 分)答案: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促使井田7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逐渐建立,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出现剧烈变化。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0、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 6公元前 4 世纪” “公元1012 世纪” “公元 1418 世纪”以及所出现的现象,可以分析得出分别是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根据“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章回小说、工商皆本、雇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既有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现象。联系所学确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再联系史实论证三者之间关系在当时社会的具体表现。解答时必须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过程须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