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高中历史现代政治文明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带解析) 选择题 1954年 12月 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 “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 12月 21日至 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 )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政协
2、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答案: A 20世纪 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 B 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 保罗 莱德里奇 (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 )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
3、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 C 1971年,毛泽东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说: “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 红卫兵 ,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拉丁美洲是美国的 后院 ,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 居然有 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 后院 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 ” 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有 (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欧洲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A B C D 答案: B 1955年印尼苏加诺总统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说 “各民族、各国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了。用战火燃烧地球的白人旧世界正
4、在垂死挣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这个世界将消灭冷战,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因为所有伟大的宗教在宽容的教义上是一致的。有色种族将建立新的道德标准。 ”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 A白人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已不复存在 B亚非独立国家成为国际新兴力量 C有色人种将统治新世界 D冷战马上就被终结 答案: B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道: “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 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与 “周恩来 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 ”直接相关的
5、是 (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答案: C 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 “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 B 1992年 8月 1日,台湾 “国家统一委员会 ”发布的文件中写道: “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 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 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 ) A “一国两制 ”的
6、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 “九二共识 ”的达成 D两岸 “三通 ”的实现 答案: C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为此必须始终坚持的是 ( ) A和平统一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一个中国原则 D求同存异原则 答案: C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 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 ”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 A有利于
7、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答案: B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同时把原宪法条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修订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次修宪 ( ) A彻底否定了 “文化大革命 ”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 B 十八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
8、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 ( )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 D 综合题 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
9、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选自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间 ) 材料二 以下两则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
10、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 )统一中国本部 (东三省在内 )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 )蒙古、西藏、回 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 )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 2例说明。 答案: (1)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 (2)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实
11、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 (答统一中国本部 有利于反对军阀的统治亦可 );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 (3)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而主张民族自治。共同纲领和 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例子合适即可 )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 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
12、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 “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 “必须一边倒 ”的合理性。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
13、,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 20世纪 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答案: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 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 (美苏冷战亦可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任答 2点即可 )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任答 2点即可 )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