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4061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中 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四幅图片中的 “宣政院辖地 ”“乌里雅苏台 ”“吐蕃 ”西域都护府 “等关键信息,据已学知识可知分别是在元朝、清朝、唐朝、汉朝,因此正确的发展进程为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新疆地区的变化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 “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

2、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这段话 A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 ”“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 ”可以看出实际上是指雅典民主政治胡适了公民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容易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C符合题意, 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

3、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 9 条规定,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 ;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作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从材料信息看,十二铜表法对一些生活细节规定得非常细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公民之间因生活问题而产

4、生纠纷,说明古罗马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故选 A。 考点:古代 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作用 维多利亚女王( 1837 1901年在位) 为英国的君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于 1861年至 1908年)则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两人在位的统治时间交叠达四十余年,这一时期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能力,依据已学知识

5、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排除 A; B项 “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的叙述与史实不符;晚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大清帝国 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也不确切,排除 D项。 19世纪,英美等国的代议制日趋完善, C项正确。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政体确立的影响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 血腥的娱乐 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 19 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

6、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人们更加注重明确限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中产阶级 (资产阶级 )的地位提高、反对野蛮等信息,这些都发生在 19世纪初的欧洲,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变革。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77年 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7、 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材料反映了 A封建王朝的复辟 B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C “一票共和 ”的实现 D巴黎公社的失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他再也不许(共和派 )越雷池一步了 ”说明君主派仍然希望废除共和政体,实行君主政体, B符合题意;实行君主政体并不一定就是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也可以是指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故 A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在 1871年, “一票共和 ”的实现是在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与题干时间 “1877年 ”不符, C、 D错误

8、。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 即正确的理性 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 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 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下列文献能体现这一法律理念的是: A独立宣言 B中华民国约法 C联合国宪章 D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事

9、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 即正确的理性 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说明作者强调法 律要适应自然的理性,不能违背自然的人性,即体现的是自然法是法律学的思想基础,独立宣言体现了这一理念,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 “分歧 ”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 ”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

10、的规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列宁发表 “四月提纲 ”,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根据题干提示 “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可知当时的分歧是围绕 “四月提纲 ”中的主张而展开的。故选 A。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月提纲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 “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 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11、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准确认识。依据材料信息 “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 “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 ”,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C、D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 “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

12、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他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符合题意。 ABD材料无法体现。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全球化的影响 据日本共同杜报道, 2014年 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在涉及近

13、现代史时能够尊重政府观点。 4月 4日,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明年春天启用的小学教科书审定结果,出版社会科教材的国家公司首次将 “尖阁诸岛 ”(即我钓鱼岛及其 附属岛屿)与 “竹岛 ”(韩国称独岛)表述为 “日本固有领土 ”,并规定今春申请的初中教科书开始适用新标准。对此,中韩两国均提出抗议。以上事实表明日本 公然挑衅邻国的国家主权 破坏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军国主义思想是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 的表述错误,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37年中,先后爆发 87次战争。其间, 29次在亚洲, 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 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 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依据材料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37年 ”指的是 1945 1982年,这一时

15、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而战争多发的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 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 A项不准确;根据所学, BC 说法不符合史实,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当今国际局势 局部战争 西欧采邑制是最初查理 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期间( 714至 741年)实施的改革内容之一,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兵役为 条件,供终身享用,但不能世袭,从而道成层层附属的关系,关于西欧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的比较,说法最准确的是 A两者都体现

16、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纽带 B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形成 C两者所关联的经济性质是不同的 D两者受封的对象相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项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从题干上来看,西欧的采邑制与分封制从形式上是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体制,而西欧的采邑制是封建社会性质的制度。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查理 马特 改革 采邑制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

17、荣参军 50周年 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 :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设问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 最主要变化 ”,从材料表格中可以得出20周年的主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50周年的主题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华侨捐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

18、量; 60周年的主题中根据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可以看出强调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 “废分封、立郡县 ”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政策的措施,解题时紧扣 “废分封、立郡县 ”与 “主要目的 ”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主要是通过界定君臣权限来实现, “废分封,立郡县 ”是把地方权利集中到中央,便于国家

19、的统一,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之一,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废分封、立郡县 钱穆国史大纲 中谈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 “ 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 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 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 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 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旨在

20、强调选 拔官员来源在扩大,民众有机会获得做官的机会,据此可以直接判断是科举制度, D符合题意,而 A军功爵制是按军功来享有权利, B察举制以才能和品质,但认为因素很大, C强调的是血缘,均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指出官员选拔和官员

21、权利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而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利所采取的是实行能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利加强皇权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 ”(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据宋史记载, “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宋代的 “钱荒 ”现象: 反映了商品经 济繁荣 说明国家财政困难 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 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

22、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 “宋代 ”的限制,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货币的需求量激增,是宋代钱荒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了传统货币政策急需要改革, 符合题意, 与题意、史实无关,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 “盗 ”、 “贼 ”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 “贼 ”为 “民 ”。这表明,当时朝廷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呈现出弱化趋势 C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中: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

23、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 “贼 ”为 “民 ”意在说明清政府尽力扩大 “民 ”的数量来扩大生产以保证政府的收入, A符合题意,而 BC 属于政治方面, D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故选 A。 考点:古代中 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清的经济政策 “春秋笔法 ”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维新变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

24、知鸦片战争作为一场战争的名称,会很容易使人反对这样一场和鸦片这种毒品相连的战争,实际上隐含作者的态度,符合材料中 “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 ”,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 “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 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 最为相宜。 ”但到1912年 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 “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

25、然后可战可守。 ” 1 月 21 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 “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 ”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 ”“ 、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可以得出孙中山改变了治国的策略,认为联邦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C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

2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 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20年代中国各种新旧思想杂陈。一战后,社

27、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A符合史实,但对中国影响不大; B、 C说法不妥。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1923年中共 “三大 ”指出: “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以组织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C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与分

28、析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 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作用,材料中的时间是1923年中共 “三大 ”, B不合题意, D的表述有误, A是中共一大之后的中心工作,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三大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由此可见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29、D国共两党己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蒋介石下令 “加强敌后游击战 ”, A的 “主要方式 ”表述不合题意; B不合题意, 1938年 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只是在强调游击战争适合当时形势下战争的需要,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党抗战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 曾以 “总领事 ”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30、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他以“总领事 ”身份写信,采用以前的身份和地位,中国政府当然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因为实行的是 “另起炉灶 ”政策, B符合题意, ACD表述有误。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综合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1、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 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 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

32、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 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 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的时代背景。( 5分) (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分) (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2 分)

33、 答案: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每点 1 分 ,共 2分 ) 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 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每点 1分,共 2分)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学在官府 ”发展为 “学在民间 ”。(任答 l点, 1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3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

34、解。第 (1)问,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虑。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材料二、三,依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如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隋 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

35、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可以归纳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所给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趋势 ”,依据题干中死泽材料可以得出战国至隋朝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逐渐集中到中央,由此可以归纳趋势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自 19世 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 1817年和 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

36、改善交通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 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 空间。 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

37、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 20世纪 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这一切为 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 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

38、料,获取信息及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部分分析归纳,材料的内容、相关的史实、自己的评价。材料的内容就从材料中归纳就可以,相关的史实问题中已经明确了是从美国权利分配的角度去答,据此去描述美国 国家权利是如何分配就可以,一定注意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利如何分配,另一个是美国立法、司法、行政这三个权利是如何分配。最后是自己的评价,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即有利有弊。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

39、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 1947年 3月 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 年 7月 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

40、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 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 年 2月 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 1)材料一中所说的 “外来压力 ”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分)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 “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的原因。( 3分) (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3分) ( 4)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答案:( 1)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冷战政策。( 2分) ( 2)经济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日本、 西欧的崛起动摇美国

41、霸主地位;陷入越战泥潭。 (任意回答三点即可)( 3分) ( 3)推行单边主义,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动局部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 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3分) ( 4)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孤立、敌视中国;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时间 1947年即可知道为对苏政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苏联, yi9nci美国认为其 “外来压力 ”指的是苏联等社 会主义国家,为此实施了冷战政策。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解

42、题时需要抓住 “1971年 ”等关键信息,结合当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即可,如可以从经济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日本、西欧的崛起动摇美国霸主地位;陷入越战泥潭等方面归纳。 第( 3)问,抓住材料中的 “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 ”以及 90年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即可,如推行单边主义,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动局部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 题干信息 “依据材料一二 ”,即紧扣时间限制 “1947年 3月 12日 ”“ 1971年 7月 6日 ”,因此分别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

43、美两国关系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美国孤立、敌视中国到中美关系正常化。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 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 9分) (

4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 6分) 答案:(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 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 9分) ( 2)促进日本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二战后,日本改革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以从明治维新保留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结合材料信息,也需要依据已学知识,即美国的国家利益等,依据材料中 “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可得出其促进了日本的民主化,同时美国推动日本改革也是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考点:历史上 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影响、二战后日本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