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云南蒙自市蒙自一中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 “我把它封给你吧! ”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 “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 “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这则故事讲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 ”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事所讲应为分封制, A、C、 D均与史实不符。因此选择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按唐制,中男 (男丁 16岁以
2、上至 21岁为中男 )不服兵役,成男 (男丁 22岁以上为成男 )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答案: D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3、变 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 C 试题: C 唐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构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各有分工,相互制衡,提高了工作效率,题干中 “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精细分工 ”, 反映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显然可以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是为了强化皇权; A 可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4、B可排除,因为并未剥夺相权,只是削弱了相权。 考点: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 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D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三司使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
5、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宗法制 B汉代内外朝制 C元代军机处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但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其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定夺。故材料中的 “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 ”的是明内阁。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 C 九品中正制
6、,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 )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思考:九品中正制是 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考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以上是神童诗的部分诗句,反映了以下哪种制度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答案: D 试题:本题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从田舍郎到登上天子唐,只有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实现,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得出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沿袭了 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在中国消失,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C符合题意。 AB都是削弱相权而不是最终解决; D时已没有了相权,皇权
8、发展到顶峰。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最快活? ”有的说: “金榜题名 ”。有的答: “功成名就。 ”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它大臣的回答不科学 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 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 D其它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朝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由 “畏法度者快活 ”可知万钢的回答迎合了朱元璋巩固专制统治的意愿。其他三
9、项都没有体 现。因此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丞相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 “共治国事 ”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清朝军处机。从题干中 “画成依样棹葫芦 ”,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大臣是不参与决策的,而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跪受笔录 ”。故选 B。AC项说法错误,军机处无实权; B项说的应该是唐代的门下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10、的加强 设立军机处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 A、 B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D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小农经济,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 “皇帝为丞相起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A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西汉初年的时候丞相才有这样高的地位。以后丞相地位日渐下降。因此选择 A。 BCD不符合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 ”,也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焚书坑儒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答案: C 试题:西汉中期,中央统辖的郡国数量越来越少,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在元封五
12、年(公元前 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 )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 13个州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1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
13、人口和铁犁 答案: C 试题: 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涵。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周王 “授土 ”给亲族、姻亲、功臣建立封国。分封土地会将当地的人们一起归于贵族管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答案: B 试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对象是周王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周王子弟是主要的分封对象。姜子牙是西周建立的的功臣,因此答案:为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
14、制度 分封制 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 “宗 ”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答案: D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内容的识记理解的能力。宗法的 “宗 ”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因此选择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 (正配 ) A.三哥 (20岁 ) B.四哥 (14岁 ) 妾一 (侧室 ) C.大哥 (25岁 ) 妾二 (侧室 ) D.二哥 (22岁
15、 ) 答案: A 试题分析: 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要牢牢把握继承大位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嫡出,妾的孩子不行;长子,女孩不行,如长子身故,由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答案: C 试题: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
16、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故宫,顾名思义就是 “过去的皇宫 ”。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住所,最高统治者称为 “皇帝 ”,那么 “皇帝 ”这一称呼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 B 试题: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 “皇帝 ”,定 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从此 “皇帝 ”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制度 百家姓在不
17、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B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不同朝代姓氏排列第一位的都是皇家姓氏,这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因此选择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制度 史载: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这表明太尉在秦朝的职责是 A掌管行政 B掌管军事 C掌管财政 D掌管司法 答案: B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材料表明太尉在秦朝的职
18、责是掌管军事,因此选择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公九卿制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废除宗法制 C实行郡县制 D废除郡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秦秦朝统一了全国后,剖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故选 C。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19、 4县,郡所设在番禺 (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 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全部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A、 C 项正确;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B项正确;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再拥有封地, 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秦朝修筑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湘漓接,通汉壮 ”。修筑该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农业灌溉 B方便运送军事物资 C便于商旅通行 D方便
20、匈奴进贡 答案: B 试题: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 “百越 ”。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沟通南北水路运输,自古就是中国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秦朝修筑该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运送军事物资,因此选择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平定 “百越 ”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明史 材料四:(
21、清人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 檐曝杂记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4分)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中的 “上 ”是指谁?( 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4分) (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 ,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2分) 答案:(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
22、朝 ;( 4分)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 2分) ( 2) “上 ”是指秦始皇。( 2分) 积极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4分) (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 4分) 消极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自此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国家。(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图标信息中的内容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可知是宋代开创的 “三公 ”制度;图三
23、中有 “行中有省 ”可知是元代的行省制;图二是唐代的 “三省六部制 ”。 (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 “秦朝 ”这一时间可知,上应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信息是明代宰相废除,权归六部;清代设立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其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
24、碍社会的进步 ,自此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丞相;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设立军机处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 (科举 ),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
25、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 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认识。 (8分
26、 ) ( 3)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6分 ) 答案:( 1)血缘或世袭。( 2分) (2)进步性 :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任答出四点即可得 8分)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制度化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6分) 试题分析: (1)公、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
27、及其赋税收入。有了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一般的赏罚对当时的公、卿利益触动不大。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特点。 (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关于科举制的进步性,显然要结合所需知识进行全面回答,切忌遗漏答题要点。如材料中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防止徇私舞弊的有点,教材中打破贵族垄断、扩大官员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内容都可回答。 ( 3)主要考查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影响。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的奋斗。能通过材料归纳出这些,便可以得出问题答案:。科
28、举制的借鉴价值是,人才流动制度化,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的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 “世卿世禄制 ”。三代 (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恺之中国历
29、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行政区划图 (局部 )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 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 “中转站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何重要意义。( 2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4分) (3) 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 4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30、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 2 分) 答案: )意义:彻底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分) (2)郡国并行制。( 2分) 弊端: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2分) (3) 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节制;权力较大;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答两点即可得 4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分) 试题:(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1、 ,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 “世卿世禄制 ”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 “秦、楚等国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在齐郡、北海郡、济南郡的周围,还有淄川国、高密国、胶东国的存在,根据汉代行政区划图分析,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其 弊端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
32、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根据材料分析就可以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体现的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材料二是汉代 的郡国并行制,材料三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这些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析出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