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3409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河南鄢陵县第一高中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众人,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D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项中保守的部分,不是孔子思想精华。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思

2、想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C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可以看出该段材料主张的是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

3、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 “民本 ”思想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虽然他们的思想中,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C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D其

4、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任何僵 化的东西都不可能长久的影响,不断的丰富和加入新的内涵才是儒家学说长盛不衰的原因。儒家讲究兼容并蓄,中庸之道,是核心理念。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境遇也起伏不定。下列言论摘自不同时期思想家之著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

5、共和必排孔教。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根据所学知识, 是明朝末期李贽的思想; 是宋朝朱熹的思想; 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 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 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6、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A 项明显错误; B 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地位 从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到 2011年的 “地沟油事件 ”,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 “真是伤天理 ”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里的 “伤天理 ”古代主要是指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 B违背了

7、社会发展的规律 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 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存天理,灭人欲 ”历史概念的理解。注意题干的限定时间是 “古代 ”,根据所学知识,这里的 “理 ”或 “天理 ”,一般是指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 朱理学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 d点直接相关的是 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 D李贽、王夫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 d处是指李贽和王夫之。所以答案:选

8、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王夫之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了 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察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出现,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西游记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

9、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人自身的培养,要让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君子,这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通过材料中 “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可见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挖掘与改造。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科技成就的影响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

10、主导的统治思想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关系。材料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 ”“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说明了法家和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 BC与材料不符; D项说法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关系 论语载: “季路间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11、 未知生,焉知死? ”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体现了孔子注重解决人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西方苏格拉底的思想相近。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有 的甚至提出 “去人欲 ”;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朱熹 李贽 A B C D 答案:

12、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去人欲 ”是南宋朱熹的主张;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是李贽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 800年至公元前 200年之前,尤其是公元前 600年至公元前 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13、”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方思想家。根据所学知识, 是明朝李贽的言论,不符合材料 “公元前 800年至公元前 200年 ”的要求,排除。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西方思想 中西方思想家 李贽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 “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梨洲是指思想家黄宗羲 B认为待访录思想否定君主制 C梨洲思想与孟子思想同出一辙 D “真正之转变 ”意指向近代民权观转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 “觉梨

14、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可以看出黄宗羲虽反对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李贽说 “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体现了 “工商立国 ”的思想 B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随着商

15、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 “工商皆本 ”的思想 ,但并未占据主流,主流思想仍是重农抑商, ,排除 D项;这只是思想的萌芽,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并没有奠定 “工商立国 ”思想的基础,排除 A项; C项说法与题干无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中一位主张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等,这位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李贽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李贽否定

16、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 “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有学者将之分别描述为: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法、儒、道、墨 B儒、道、墨、法 C儒、墨、道、法 D道、法、墨、儒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 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17、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列言论中可能为荀子所说的是 A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 B “世异则事异,事 异则备变 ” C “兼相爱、交相利 ”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荀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是荀子的思想; “世异则事异

18、,事异则备变 ”是法家韩非的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墨子的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 温家宝总理曾说: “我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下列哪一思想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无为而治 ”的道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学家

19、提出民本思想和 “仁政 ”的政治主张。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以德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刑、德并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由材料中 “不知有之 ”“自然 ”等信息可判断,该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

20、。这一说法反映出 A礼制观念淡化 B崇尚法家思想 C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 “礼、刑,相为表里者也 ”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 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 ”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 D 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 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

21、论述 A大一统思想 B “天人感应 ”思想 C万物的本原是道 D “君权神授 ”理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了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22、: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 “屈民以伸君 ”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 B项; A错在 “全部 ”; C、 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 柳宗元说: “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 (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浮屠

23、(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背景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 “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而且 “开始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是 “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A提出 “致良知 ”学说 B创立了理学体系 C主张儒、佛、道并重 D致力于复兴儒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比较简单。结合所学即可知道韩愈主张三教并行和儒学的复兴,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24、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背景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 “主人在外面 ”,一个主张 “主人在里头 ”。下列反映了 “主人在里头 ”的主张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 B “制天命而用之。 ”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陆王心学。根据材料 “主人在里头 ”和所学知识,主张 “主人在里头 ”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内心反省,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 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

25、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 “理 ”有 “科学 ”之含义的是 ( ) A “仁 ”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 “格物 ”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 ”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 ”才能天下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 A C 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 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 “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 ”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

26、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家谱体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受古 代宗法制的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 “名门家族 ” “普通百姓 ”修撰家谱实际上是 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理学的反映。所以答案:选 C。 考 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的影响 位于抚州市乐安县西的古建筑群 流坑古村,被誉为 “千古第一村 ”而蜚声中外。某中学学生前往参观考察,看到一古宅门前横匾上写着 “理学名家 ”四字,四

27、位同学对此发表看法: 甲说: “这幢房子建于唐朝盛世。 ” 乙说: “这家先人是唯心主义者。 ” 丙说: “该家祖先主张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 ” 丁说: “这家祖先在学习上提倡 格物致知 。 ”上述看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理学兴起于宋朝,故 是错误的,排除;理学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 是心学的内容,故 不符合,排除。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综合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

28、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

29、帝罢丞相始也 。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校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其实质是什么 ( 4分) (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 ( 4分) (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 4分) (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4分) (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4分) 答案: )君权神授 (2分

30、 )实质 :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分 ) (2)君权天制 (天人感应 )。 (2分 )进步性 :警戒皇帝 ,限制君权。 (2分 ) (3)“天下为主君为客 ”,或 :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2分 )进步性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分 ) (4)君臣平等共治 ;置相 ,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 ;以 “学校 ”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4分 ) (5)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 ,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 (2分 )原因 :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腐朽性 进一步暴露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 ,民主思想萌生。(2分 ) 试

31、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材料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实质。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材料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材料一相比的进步性:警戒皇帝 ,限制 君权。 (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由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 ”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的基本政

32、治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所学知识,这一主张的进步性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由材料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可以概括出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君臣平等共治 ;置相 ,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 ;以 “学校 ”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 5)材 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变化的表现有: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

33、想萌生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20 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 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 “清道令 ”,判以罚金后

34、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 “托古改制 ”的笔法,肯定 “三代之法 ”是 “天下之法 ”, 而批评三代以下之 “法 ”为 “一家之法 ”。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 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 (3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 3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35、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 (2分 )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 (4分 )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3分 ) 答案: )核心:仁。 (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 (2)不同: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 (3分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3分 ) (3)内容:致良知。 (2 分 )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 (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或 “民之陷溺 ”);伪善流行 (或社会风气败坏 )。 (任答 2点,

36、 4分 )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 (2分 )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比较简单。根据材料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 ”所学知识,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 “仁 ”、 “礼 ”,作用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 “清道令 ”,判以罚金后释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秦朝轻罪重罚,而汉朝反其道而行之。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的原因。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 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直接概括即可:王阳明核心思想:致良知。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加以概括出王阳明核心思想的背景。 (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 “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 ”应该理解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共同治理国家。影响可以从思想批判和民主启蒙两个方面辩证阐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