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412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 2010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 夏商西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包括 统治者重视农业 井田制推行 采取集体耕种方式 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 令郡国岁举孝廉 颁行 “推恩令 ” 裁并地方官衙 颁布 “附益之法 ” A B C D 答案: C 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 “秦韩 ” B.汉光武帝赠赐给日本倭奴国使者金印已得到考古证实 C.公元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出色完成使命 D.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2、答案: C 三国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大批北方农民南迁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A B C D 答案: A 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主要是针对佛教宣扬的: A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B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点 C形神统一、形亡神才灭的观点 D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 答案: A 隋炀帝的活动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经济联系的有 开凿大运河 三次巡游江都 营建东都洛阳 修筑弛道 A B C D 答案: D 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

3、济渠 答案: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其作用不包括 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B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 D阻止了士族地主入朝做官 答案: D 唐初以孟子 “轻徭薄赋 ”的民本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这 一赋役制度的作用表现在 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改变 政府赋税收有了保障 A B C D 答案: B 唐朝中期以后实行的两税法同以前的租庸调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 A地租形式的变化 B赋税种类的变化 C征税标准的改变 D税务手续的简化 答案: C 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均田制的破坏 B兵役 繁重,士兵逃亡 C府兵地位

4、下降 D社会上以当兵为耻 答案: A 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 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 “仁政 ”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租庸调制,均田制 答案: D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地分布广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分工细,品种繁多 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m A B C D 答案: C 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松赞干布 D骨力裴罗 答案: A 下列关于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掠夺的反侵略战争 B两汉政府反对匈奴保持边境安全的正义之举 C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

5、控制权的斗争 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答案: B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B “海上丝绸之路 ”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C班超派甘英到达大秦 D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到越南 答案: C 有关两汉刺史制度的介绍,正确的是 A刺史开始 时没有固定的治所,但级别很高 B刺史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C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包括州郡二级 D西汉末年刺史执掌州 军政大权,成为州最高长官 w 答案: B 以下关于商周手工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代 B商朝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 C夏朝遗址出现原始瓷器 D夏

6、商西周的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答案: A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铁锄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 B 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阻碍因素依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 A社会政局的动荡 B少数民族的进攻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旧生产关系的影响 答案: A 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答案: B 有 “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 “天、地、人、水 ”

7、和谐共荣的典范水利灌溉工程是 A芍陂 B六辅渠 C都江堰 D大运 答案: C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民族间不断融合 诸侯政权并立趋向统一 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 B C D 答案: C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 “显学 ”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 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B C D 答案: D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反映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刘邦建立

8、汉朝 答案: B 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河套平原 珠江流域 云贵地区 天山南北 A B C D 答案: C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和巩固郡县制 B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 C重用法家思想和人物 D打击持不同政见的儒生 答案: B 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张骞 “凿通 ”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 B C D

9、答案: D 刘邦所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和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对匈奴的 “和亲 ”政策 C分封诸侯王政策 D实行察举制 答案: C 综合题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太史公曰 :商君 ,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教公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 及得用 ,刑公子虔 ,欺魏将卯 ,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 ,有以也夫。 引自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 ,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

10、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 , 移风易欲 ,民以殷盛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 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响 (3分 )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 否定了什么 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分 ) 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 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3分 ) 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3分 ) 答案: 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 的评价 ,忽略了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 ,因此不能全面地评价个人在历

11、史中的作用。 (3分 ) 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 ,评论者的基本立场是肯定商鞅法。 (3分 ) 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 ,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3分 ) 应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查其社会变化的意义。如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3分 ) (15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 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 无积聚而多贫。是

12、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 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 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 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 457 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 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 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材料三 二月丙子,诏曰: “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 朕甚忧之。 ” 摘自宋书 回答: ( 1)根据材料分析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 (2

13、分 )(不得照抄原文)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6分 )。 ( 3)这一时期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3分 )? ( 4)从六朝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 ,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4分) 答案:( 1)变化: 汉代 :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 东晋南朝时 :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物资交流发展,贫富分化加剧。( 2分)( 2)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

14、生产技术;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粟、麦旱田作物南移;等等。(只要答到 其中 4点即可得 4分)影响: 促进了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或: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为隋唐统一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状况。(只要答到其中 2点即可得 2分)( 3)基本前提条件: 稳定的社会环境; 正确的政策; 先进的科技; 处理好民族关系;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3分 )。 (只要答到其中 3点

15、即可得分) 4)积极影响: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和新兴城镇的兴起与繁荣。 (4分)(可联系各地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 (13分 )从用人、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三方面说明 “贞观之治 ”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唐太宗知人善任,他认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令臣下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 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授职。这就使唐朝初期人才济济,为政治的清明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4分)。唐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如风。这些保证了政治的清明和减少了决策失误 (2分 )。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灭东突厥。对其降众,他采 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唐太宗政府在依附于西突厥的高昌故地,设置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6分)以上措施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为唐初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1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