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4127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 2010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 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 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C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 D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答案: B 青年博览 2008年 11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 “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 “哥伦布日 ”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

2、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 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 C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扩展到美洲 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遭到灭顶之灾 答案: C 罗斯福说: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 保持我们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 答案: D 古代中国社会 “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

3、现了 “士商相混 ”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松动 答案: D 梁启超在自勉中说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材料中 “誓起民权移旧俗 ”的准确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B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

4、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 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 C 有人认为,西方先哲们在人类社会发现了 “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答案: B 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 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A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

5、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B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C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答案: A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A大卫 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答案: A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 世纪 20 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 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 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6、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 B C D 答案: C 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 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代理商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至此,他最有民族成就感的当是实现了商标中哪两个信息的寓意? A资本形式和商标图案 B公司性质和注册地点 C品牌名称和商标图案 D公司名称和资本形式 答案: C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 ”这里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 ”最有可能是指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

7、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答案: B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 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 “中世纪 ”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 ”此评价最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 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 “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答案: B

8、悉尼 胡克历史中的英雄: “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 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答案: C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其共同的作用是 A促进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C 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

9、游戏中的 “石头、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 C 下列两幅图片(左图摄于 1961年 8月、右图摄于 1989年 11月)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迁,它们分别反映的史实是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答案: B 夜市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以下反映唐后期夜市生活的是 A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密雪

10、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答案: A 简答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 “第九大奇迹 ”。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 材料二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作 C14测定,将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年代定位于公元前 3200年;是一个早于中原黄河流域夏代、商代、周代的另一个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中国网 2008年 5月 22日 材料三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余秋雨 请回答:

11、( 1)材料一中三件青铜人像具有怎样共同典型的面目特征?你认为这与史书对哪一位古蜀国王的描绘相符?(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 “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 4分) ( 3)你是否赞同余秋雨关于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纵目,即眼球突出或直目斜眼;蚕丛。 ( 2分) ( 2)三星堆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等。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都有待改变。( 4分) ( 3)赞同说:古蜀文明尽管有光辉耀眼的青铜文明,但与中原文化相比,有较大差

12、别,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在中华文明的主流脉络中很难看出的古蜀文明痕迹)( 4分) 反对说: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同样是中国的青铜文明,甚至是更早的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 4分) (说明:赞同或反对只能择其一种,共 4分。) ( 10 分)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

13、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 噶尔丹者 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 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 “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 (民国)柯劭 氲取肚迨犯濉肪砦宥 濉斗 堪恕鞑亍 br材料三 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

14、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 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 诏加封 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 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 朝抚绥西藏记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 2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 4分) ( 3)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三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4分) 答案:( 1)观点:民心的长城比砖石的长城更坚固;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领土的组成部分

15、。(任意一点得 2分) ( 2)关系:噶尔丹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 2分) 意图: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达赖喇嘛身上,妄图迷惑不明真相的信徒。( 2分) ( 3)创新: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予职衔,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到朝廷命官的序列。( 2分) 意义: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建置(管理体制),使之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2分) ( 10分)阅读下列有关俄国 1861年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 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农奴制桎梏下,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农业上,农奴主认为有大量的廉价农奴可以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

16、作方法,结果导致俄国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停滞和歉收状态。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皇室、贵族、教会、国家占有全部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繁重的租税,服劳役。他们的一切财产、人身、子女都属于农奴主所有,任凭地主打骂、买卖和转赠。 材料三 自由派贵族卡维林称农奴制 “使整个国家陷于不正常状态, 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后就会将整个国家毁灭。 ”亚历山大二世在 1856年也表示: “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上述材料均出自张桂荣 1861年农奴 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

17、料四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在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信中,表达了对主张 “自上而下 ”解放农民的沙皇的 “深深的和庄重的谢意 ”,并说: “(如果)和平的实现了解放,那么亚历山大二世的王朝将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 材料出自赵丽杰赫尔岑和平解放农民的思想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落后的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 2 分) ( 2)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在 1861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2分) ( 3)对于 “自上而下 ”的和平方式,亚历山大二世与赫尔岑两人的出发点有何本质不同? (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8、2分) 答案: ( 1)阻碍: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劳动力缺乏;经济落后。( 2分) ( 2)前提:是统治阶级对造成俄国危机根源的清醒认识(或答是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 的清醒认识)。( 2分) ( 3)不同:亚历山大二世:害怕农民革命,企图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 2分) 赫尔岑:避免暴力革命给俄国带来流血和社会动荡,维护俄国和俄国人民利益。( 2分) ( 4)启示:改革 是推动社会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 13分) “中体西用 ”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

19、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 “中体西用 ”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 “本 ”或 “体 ”而不愿加以改变的 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 “中体西用 ”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 ”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

20、型,一方面是 “中体西用 ”模式下的 “中体 ”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 另一方面, “中体 ”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 “西用 ”之后,并没有实现 “中体 ”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 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 “多元一体 ”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 “中体西用 ”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 “中体西用 ”思想的直接目的。(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 “中学为内学 ”的主张。( 4分) (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 “中

21、体西用 ”思想的?( 4分) (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 “中体西用 ”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分) 答案:( 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2分) (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 2分) 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2分) ( 3)角度: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 2 分) 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2分) ( 4)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国文化的个性; 中国当代的改革,必须走渐进式发展道路。 ( 3分) ( 14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 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 )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200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 ”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 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 GDP 比较,我国为 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 5747.8美元,德国为 4351.5美元,印度为 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 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 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 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24、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 1) 20世纪 50年代初,中共 “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3分) (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4分) (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 3分)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 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2分) 答案:( 1)措施:实行 “一五 ”计划;( 1分)

25、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分) ( 2)实践:发动 “大跃进 ”运动,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2分) 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破坏等。(任意两点得 2分) (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3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 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任意两点得 2分) (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选择工业化

26、道路;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2分)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 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 “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的战 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 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三 材料四 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 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 改变长期奉行的 “以政治划线 ”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

27、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 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 1)材料一体现了新 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 2分) ( 2)材料二中 “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是指什么?( 2分)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 “作为 ”?( 2分) (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 2分) (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28、?( 2分) 答案:( 1)方针: “一边倒 ”。( 1分) 出发点:巩固国防和恢复经济。( 2分) (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 2分) ( 3)填充: “工作重心从 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2分) ( 4)变化:从 “求生存 ”到 “求发展 ”(从意识形态化到求同存异)。( 2分) 核心:国家利益。( 2分)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 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 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

29、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 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伯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 请回答: ( 1)设计师用椭圆形广场的设计,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 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 2分) ( 2)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4分) (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试分析其原因。( 4分) 答案:( 1)椭圆形广场的设计,突出了 “迎 ”和 “融 ”;而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在于强调 “圣 ”和 “威 ”。( 2分) ( 2)目的:为了树立罗马教皇的威信。( 2分) 寓意:既体现了人文主义,又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 2分) ( 3)成就: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 2分) 原因:罗马教皇向世俗让步;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