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345759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33 T 840-2011(2014)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40 B60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840 2011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establishing farmland shelterbelts 2011 - 11 - 02 发布 2011 - 12 - 02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840 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农业经济局、舟山市农林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袁位高、陆献峰、江波、朱锦茹、沈爱华、顾沈华、贺位忠、张骏。 DB33/T 840 2011 1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农田防护林 建设 的术语与定义、农 田防护林 布局、树种选择、模式配置、营造技术、更新改造、检查验收和档案管理。 本 标准 适用于农田防护林的新建、改造 和 更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3/ 177-200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 DB33/ 653-2007 林业容器育苗 3 术

3、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田防护林 farmland shelterbelt 用于 减缓 自然灾害,改善生 态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 障 农牧业稳产高产, 并对于人民的生活能够提供多种效用 而营造 的人 工林。 3.2 林带 forest belt 在农田、 草原 、居民点、厂矿、水库周围和铁路、公路、河流、渠道两侧及滨海地带等,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3.3 林网 forest network 由多条林带纵横交错组成的农田防护林 。 3.4 主林带 major forest belt 抵御 主害风 为主的骨干

4、 林带。 3.5 DB33/T 840 2011 2 副林带 minor forest belt 主林带以外起辅助 作用的其它林带 。 3.6 林带间距 belt space 主带与主带或副带与副带之间的距离。 3.7 疏透度 porosity 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 3.8 自由林 带 free forest belt 沿田埂、沟渠、道路等分布的,走向不一、网格不规 则的 林带。 4 农田防护林布局 4.1 布局原则 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综合规划、田、林、路、渠统筹兼顾 , 合理布局。 4.2 网格大小 4.2.1 相 邻两条主林带间的有效防护距离为树高的 20 倍

5、25 倍, 相距 400 m 600 m。 4.2.2 相邻两条副林带的间距为 200 m 300 m。 4.2.3 主副 林带构成的网格面积为 4 hm2 36 hm2。 4.2.4 林带适宜占地 面积 比 例 为 2% l0%。 4.3 林带布局 4.3.1 自然式布局 以自由林 带 为主 。 4.3.2 规则式布局 主林带与主害风的方面应垂直,也可有小于 30的交角;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 4.3.3 综合式布局 自然式布局与规则式布局相结合 4.4 林带宽度 主林带宽度 为 8 m 16 m;副林带宽度为 4 m 8 m。 5 树种选择 DB33/T 840 2011 3 5.1 树种选

6、择原则 5.1.1 树种 应具有 根深、窄冠、速生、干直 、寿命长 , 抗 风 、 抗病虫害、耐水湿 (耐盐碱)等特性的乡土树种 或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 5.1.2 风害较轻的非重点防护区域,可选择生态经济型树种或 用材树种营建经济防护型或用材防护型林带。 5.1.3 城乡、村落附近及通道等特殊区域,可适当增加景观树种。 5.2 推荐树种 5.2.1 主荐树种 主荐 树种 见表 1。 表 1 农田防护林 主荐 树种 树种名称 树种特性 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常绿乔木,高 30 m,干直,根系发达,抗风力强,耐水湿,稍耐盐碱。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

7、stroboides) 落叶乔木,高 40 m,干通直,美观,生长迅速,喜水肥,稍耐盐碱。 池杉( 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落叶乔木,高 25 m,生长迅速,冠窄而美观,抗风,耐水湿。 落羽杉 ( Taxodium distichum) 落叶乔木,高 50 m,生长迅速,抗风,耐水湿。 墨西哥 落羽杉 ( Taxodium mucronatum) 半常绿乔木 , 高 50 m, 生长迅速、树形美观、耐湿、耐盐碱、抗风力强、病虫害少等优良性状。 中山杉( 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mucronatum)

8、半常绿乔木,耐水湿,能耐盐碱。 薄壳山核桃( Caraya illinoensis) 落叶乔木,高 55 m,干 直,深根性,耐水湿。 榉树 ( Zelkova schneideriana) 落叶乔木,高 25 m,深根,抗风,耐烟尘,较抗病虫,喜水肥,能耐盐碱。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常绿乔木,高 50 m,生长快,适应性强,喜水肥。 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落叶乔木,高 30 m,干直,生长速,深根性,较耐水湿。 银杏( Ginkgo biloba) 落叶大乔木,速生,高 30 m,干直,抗风,稍耐盐碱。 鹅掌楸 ( Liriode

9、ndron chinense) 落叶大 乔木,高 30 m,深根性,速生、抗风,喜温暖湿润。 珊瑚朴( Celtis julianae) 落叶乔木,高 25 m,生长快,深根性,抗风,少病虫害,耐水湿、盐碱。 浙江柿( Diospyros glaucifolia) 落叶乔木,高 20 m,喜温暖亦耐寒,耐干旱,根系发达,寿命长。 桤木( Alnus cremastogyne) 落叶乔木,高 25 m,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速生。 木荷 ( Schima superba) 常绿乔木 , 高 30 m, 喜光,适应性较强 ,不耐盐碱。 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is) 常绿

10、速生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少 , 耐寒 , 根系发达, 不耐盐碱。 乌桕( Sapium sebiferum) 落叶乔木 , 喜光,适应性较强,能耐短期积水,亦耐旱, 稍耐盐碱,寿命较长。 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常绿乔木,抗风、耐盐碱、水湿。 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 半常绿性乔木,高 25 m,耐水湿,耐 盐 碱 , 主 根和侧根发达 。 5.2.2 可选树种 可选 树种 可以用于营建副林带或与主荐树种组合营建主林带。 可选 树种 见表 2。 DB33/T 840 2011 4 表 2 农田防护林一般推荐树种 树种名称 树种特性 无患子(

11、 Sapindus mukorossi) 落叶乔木,较抗风、耐盐碱、水湿,主干通直。 杨梅( Myrica rubra) 常绿乔木,喜暖湿,耐荫。 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落叶乔木,高 30 m,生长迅速,深根性,耐旱、瘠、盐碱,抗病虫。 香椿( Toona sinensis) 落叶乔木,高 20 m,生长快,较耐水湿,喜 水肥。 重阳木( Bischofia polycarpa) 落叶乔木,较抗风、耐盐碱、水湿,主干通直。 黄山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integrifoliola) 落叶乔木,较抗风、耐盐碱、水湿,主干通直。 苦

12、楝( Melia azedarach) 落叶乔木,高 20 m,生长速,适应性强,较耐盐碱,喜水肥。 美洲黑杨( Populus deltoides 落叶大乔木,前期速生,高 25m 30 m,干直,喜水、湿、温、光、肥。 苏柳( SalixJiangsuensis ) 落叶乔木,主干通直,喜水肥、耐盐碱,抗寒性较强 , 速生。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落叶乔木,高 30 m,深根性,抗风能力强,较耐盐碱、水湿。 冬青( Ilex chinensis) 常绿乔木,抗风、耐盐碱、水湿。 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灌木,生长快,较耐旱、瘠、盐碱、水湿

13、。 珊瑚树( 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 常绿小乔木,抗风、稍耐盐碱、水湿。 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 常绿灌木,高 5 m,生长快,深根性,抗风,耐水湿、盐碱。 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常绿速生,喜温暖湿润。 柚子( Citrus maxima) 常绿小乔木,喜温湿。 5.2.3 特殊树种 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sa)、木麻黄( Casuarina spp.)、桉树( Eucalyptus spp.) 、海枣( Phoenix dactylifera)等 可在浙江南部地区应用,柽柳( Ta

14、marix chinensis) 可用 于滨海 盐碱地应用。 5.3 树种搭配 5.3.1 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生树种搭配。 5.3.2 树冠的松散与紧密、宽 窄、圆形与锥形、枝下高的高低、叶量多少等搭配。 5.3.3 落叶与常绿、深根性与浅根性、阴性与阳性搭配。 6 模式配置 6.1 模式类型与选择 6.1.1 纯林模式适用于单行或双行林带。 6.1.2 乔乔株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单行或多行林带。 6.1.3 乔乔行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多行林带。 6.1.4 乔灌行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多行林带。 6.1.5 乔灌株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单行或多行林带。 6.2 造林模式 造林模式见表 3。 DB33/T 84

15、0 2011 5 表 3 农田防护林造林模式 立地性质 林带模式 株行距 ( m m) 造林树种 纯林模式 乔乔混交 乔灌混交 乔灌混交 A B C 常年地下水位 1.0 m A A B株间混交 A C行间混交 2 4 2 5 墨西哥 落羽杉 、水杉、落羽杉、池杉、中山杉等落叶针叶树种 珊瑚树、女贞等 夹竹桃、珊瑚树、女贞、枇杷等小乔木或灌木树种 A B株间混交 A C行间混交 B C混交 2 3 2 4 湿地松等常绿针叶树种 桤木等落叶乔木树种 A、 B A B株间混交 A C行间混交 B C混交 2 4 3 5 美洲黑杨、榉树、喜树、薄壳山核桃等落叶大乔木树种 香樟、杜英等常绿乔木树种 常

16、年地下水位 1.0 m A、 B A B株行间混交 A C株间混交 B C混交 2 4 2 5 银杏、 鹅掌楸 等落叶大乔木树种 香樟、木荷、杜英 女贞 A C行间混交 湿地松等常绿针叶树种 夹竹桃等 轻盐碱地 A A C行间混交 2 4 2 5 中山杉等落叶针叶树种 夹竹桃等 A A株 B株间混交 A C行间混交 B C混交 2 4 2 5 榉树、银杏、喜树、珊瑚朴等落叶大乔木树种 水松 女贞、夹竹桃等 A A株 B株间混交 2 4 2 5 湿地松 苏柳 A A株 B株间混交 A C行间混交 B C混交 2 4 2 5 桉树 *、木麻黄 * 乌桕、浙江柿 夹竹桃、海枣 *、柽柳 注 1:纯林

17、模式 A适用于单行或双行林带。 注 2:纯林模式 B仅适用于单行副林带。 注 3: A B株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单行或多行林带。 注 4: A B行间混交模式仅适用于多行林带。 注 5: A C行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多行林带。 注 6: A C株间混交模式适用于单行或多行林带, 注 7: B C混交模式仅适用于副林带。 * 树种只适用于浙南地区。 7 造林技术 7.1 整地 7.1.1 整地方式 7.1.1.1 带状整地宽度为 50 cm 60 cm,深度 10 cm 25 cm。 7.1.1.2 水湿地采用高垄整地,开沟筑垄,垄 宽依行间距而定,垄高 20 cm 40 cm。 7.1.1.3 块状整

18、地的规格根据造林树种特性、苗木大小、杂草和灌木情况等确定。 7.1.1.4 当 边 坡 坡 度大于 25、种植带宽度小于 1.5 m 时,可不整地。 7.1.2 整地时间 应在造林前 2周。 DB33/T 840 2011 6 7.1.3 定植穴 采用定点挖穴。穴的规格依据苗木规格而定,乔木树种 不小于 60 cm 60 cm 50 cm,灌木或小乔木树种不小于 40 cm 40 cm 30 cm。 7.1.4 施基肥 种植穴内应施基肥, 有条件的地方以有机肥为 主 。乔木树种 穴内施腐熟有机肥 5 kg, 灌木 树种 穴内施腐熟有机肥 2.5 kg。 7.2 苗木质量 7.2.1 造林苗木规

19、格以苗 高 1.5 m,地径 2 cm 为宜 ,并 保持根系完整,分级造林。 容器苗和 辅助树种苗木规格可适当降低。 7.2.2 苗木质量 参照 DB33/177-2005 的 规定执行。 7.2.3 容器苗质量参照 DB33/653 2007 的 规定执行。 7.3 密度配置 单行纯林林带株距 为 3 m 5 m,杨树等前期速生树种采用株距 5 m,其它树种 3 4 。 单行乔灌混交林带株距 1.5 m 2.5 m, 多行林带株行距为 2 m 2 m 4 m 5 m。 7.4 造林 7.4.1 造林季节 落叶树种采用冬季造林,常绿树种春季造林。容器苗造林可 不受季节限制, 但 不应 在 夏季

20、等 伏季高温及干旱季节 造林。 7.4.2 栽植方法 宜采用容器大苗或带土球苗造林。裸根苗造林应随起随栽,采用“三埋两深一提苗”的栽植技术,应根舒、苗正、土实,覆土高度应高出苗木根际 2 cm 4 cm。较大规格苗木或在风口部位造林时,应对苗木进行固定。 7.5 抚育管理 7.5.1 林地管理 及时松土,除去藤蔓、竞争力强的高大草灌;在 树木休眠期 , 环施有机肥或复合肥,生长期施追肥。肥料种类、用量视具体立地、树种而定。 7.5.2 林木管理 新种植的树木, 应 进行适当的修剪整形 ; 树冠发育过快、过大的树木,可在台风等大风来临前作适当修剪。 7.5.3 病虫防治 发生病虫害时,应当以营林

21、措施为基 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 植物杀性 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及时除治。 7.5.4 适时补植 DB33/T 840 2011 7 秋季补植,补植苗应采用容器苗或带土球苗,苗木规格应与初植苗一致。 7.5.5 排水浇灌 雨季来临前 应 及时疏通排水沟;新造林苗在持续干旱时 应 在早晚浇灌。 7.5.6 抚育期限 造林后连续抚育 3年 5年,每年 1次 2次。 7.6 抚育间伐 7.6.1 间伐对象 7.6.1.1 树冠超出一般林冠层,受光充分,长势旺盛,生长量 过大 的 树木 。 7.6.1.2 濒于死亡或完全死亡的 树木。 7.6.1.3 过密且已产生相互

22、影响的树木。 7.6.2 间伐时间 7.6.2.1 当林木分枝交叉并使树冠重叠时进行第一次间伐,间隔期根据树种特性、 林龄、初植密度、立地条件等确定。 7.6.2.2 阔叶林带第一次间伐时间 10 年,针叶林带 15 年 20 年。 7.6.3 间伐强度 间伐强度 控制在 间伐后的林带疏透度不低于 0.4。 7.6.4 间伐方式 林分郁闭后且分化不明显时,第一次间伐可采用隔行或隔株间伐,林分分化明显时或下一次间伐时,按间伐对象进行间伐 ,伐除生长不良的病弱木 。 8 更新改造 8.1 改造对象 8.1.1 已进入自然成熟且生长速度开始减退、枯梢、病虫害等增加、林带结构逐渐稀疏的树木。 8.1.

23、2 造林树种不适应、自然灾害损坏、人畜损伤、造林密度过大等形成的低效林带。 8.1.3 缺乏高大乔木树种、结构不合理,防护功能弱的林带。 8.2 改造方式 8.2.1 全带更新 将原有林带一次性全部伐除,然后在林带迹地上营建新的林带。 8.2.2 隔带更新 成熟林带的更新采用隔一带伐一带,待新植林带生长成型后,再进行保留林带的更新。 8.2.3 带外更新 DB33/T 840 2011 8 林带防护功能重要区域的成熟林带更新在林带的一侧按林带设计宽度营造一新的林带,待新的林带形成后,伐去原有林带。 8.2.4 带内更新 缺乏高大乔木树种 或 结构不合理的林带 更新, 在林带原有树木行间或空隙地

24、上进行带状或块状改造。 8.3 改造措施 8.3.1 树种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低效林,应采用树种更替的方法进行改造。 8.3.2 土壤板结、荒芜造林形成的低效林,采取深松土、培大垄、增施 有机肥的改造措施。 8.3.3 造林密度过大而形成的低效林,可通过抚育间伐、降低密度改造。 8.3.4 有带无网的应补造新林带,应以营造副林带为主。 保留与主害风方向的垂线交角不超过 30 的自由林网,并采用带外更新,待增设的林带能发挥防护作用时,取消自由林带。与主害风方向的垂线交角超过 30 的自由林带,如果防护作用不大,且不利于土地成方,可予以取消。 8.3.5 在网带交错造成畸角地多的地方,改造成长方形网格

25、。 8.3.6 缺乏大乔木树种的林带,应通过隔行或隔株补植乔木树种方法进行带内改造。 8.3.7 缺乏速生树种、林带形成周期长的新造林带,应通过带内改造或带外改造 的方法,补栽速生树种。 9 检查验收 9.1 验收方式 9.1.1 过程验收 包括 苗木、整地、造林、抚育等环节 。 9.1.2 综合验收 包括 年度 验收 和竣工 验收 。 9.2 质量要求 营建过程 和质量指标应 符合农田林网设计要求 和规定。 10 档案管理 10.1 基础档案 包括造林地点、权属、规模面积、 防护对象 、气象条件、土地类型、地下水位、土壤状况、主害风风向与风速等相关资料。 10.2 技术档案 规划设计文件,树种、苗木、整地、造林密度、配置、栽植时间、幼林抚育、病虫害发生及防治、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等营林技术资料及相关图片资料。 10.3 资金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