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47466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41 T 293.2-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22014 代替DB41/T 293.2-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2014 - 12 - 30发布 2015 - 03 - 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293.2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小麦;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6部分:谷子; 第7部分:大豆; 第8部分:甘薯; 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10部分:棉花

2、杂交种;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13部分:花生; 第14部分:芝麻; 第15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DB/T 29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41/T 293.22002玉米杂交种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 293.2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将“株系循环法”修改为“株行扩繁法”。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3、、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现代种业有限公司、河南豫玉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伟程、张进生、王建华、唐保军、李继军、彭强、王丽红。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邓士政、汤继华、付国占、黄西林、史国安、王翠玲、姜泓勋、雒温生、张万松、田兰荣、徐峰、王玉兰、黄向荣。 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 DB41/T 293.22014 11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玉米杂交种的术语和定义、自交系种子生产、检定种种子生产、田间纯度检查及收

4、获、贮藏。 本部分适用于玉米杂交种四级种子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41/T 318 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中,以自交系育种家种子为源头,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亲本自交系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 以及用亲本

5、自交系原种杂交生产出的杂交种,即为四级种子。 3.2 亲本种子 parental seed 包括亲本自交系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 3.2.1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育种家育成的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最初种子,具有各亲本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2.2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种子,具有该亲本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2.3 原种 regist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的种子,具有该亲本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

6、紫色标签作标记。 3.2.4 检定种 certifed hybrid seed DB41/T 293.22014 12 用亲本自交系原种杂交生产的杂交种子,具有该杂交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经确认达到杂交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4 自交系种子生产 4.1 育种家种子生产 4.1.1 育种家种子生产和贮藏应在育种家直接管理下进行。通过育种家种子圃,应对新育成的自交系种子进行足量套袋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 4.1.2 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通过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再套袋繁殖,贮藏利用。 4.1.3 当不具备贮藏条件时,可用育种家种子建立保种圃,对最初育种家种子每

7、年进行人工套袋自交,或姊妹交繁殖。 4.1.4 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生产原原种。 4.1.5 育种家种子圃 4.1.5.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均匀、灌排方便和稳产保收的土地。精细整地,施足量底肥。 4.1.5.2 播种 4.1.5.2.1 适时足墒下种,确保苗全苗壮。避免因条件不一,造成单株之间差异。 4.1.5.2.2 按穗行种植,每个自交穗种48行。为便于鉴定和管理,可采取宽窄行种植,穗行不宜太长,一般为20株左右。密度要适当,以利个体发育。 4.1.5.3 管理 施肥、灌水、中耕等各项田间管理要及时、一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整齐,提高繁殖系数和鉴定效果。

8、 4.1.5.4 植株鉴定 在苗期、成株期的不同阶段根据典型性进行植株鉴定,彻底拔除非典型株、杂株。 4.1.5.5 人工授粉 在吐丝前,根据长相对其代表性典型植株套袋自交。 4.1.5.6 果穗决选 套袋果穗成熟之后,根据穗形、粒型、粒色、轴色、穗行数等性状的典型性,进行室内评定和决选。中选果穗要及时分脱、分装、编号和加标签。 4.1.5.7 贮藏 应符合GB/T 7415的有关规定。 4.1.6 保种圃 4.1.6.1 剩余育种家种子的再繁殖 DB41/T 293.22014 13 当低温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能通过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套袋高倍扩繁,其措施应符合4.1.

9、5的要求。 4.1.6.2 “株(穗)行扩繁法”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可用株(穗)行扩繁法,每年(或隔年)通过保种圃繁殖育种家种子。 4.1.6.2.1 建圃 根据需种量,将初始优良自交系的典型果穗,种成穗行,建立保种圃。 4.1.6.2.2 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应符合4.1.5.1的要求。 4.1.6.2.3 播种 播种应符合4.1.5 .2的要求。 4.1.6.2.4 管理 管理应符合4.1.5.3的要求。 4.1.6.2.5 植株鉴定 植株鉴定应符合4.1.5.4的要求。 4.1.6.2.6 人工授粉 人工授粉应符合4.1.5.5的要求。 4.1.6.2.7 留种、贮藏 套袋果

10、穗成熟后,根据典型性进行室内评定和选留。中选果穗,每穗脱取数行(约100粒左右)装袋、加标签、编号,妥善保存,下年继续作为保种圃留种。各果穗剩余种子混合脱粒、装袋、加标签,妥善保存。贮藏应符合GB/T 7415规定。 4.2 原原种生产 4.2.1 生产、利用方式 原原种在育种单位试验场或育种者授权的单位或基地进行生产。将育种家种子按穗行种植,人工套袋自交或姊妹交。 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生产原种。 4.2.2 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应符合4.1.5.1的要求。 4.2.3 播种 播种应符合4.1.5.2的要求。 DB41/T 293.22014 14 4.2.4 管理 管理应符合4.1.5.3的

11、要求。 4.2.5 去杂和人工授粉 整个生育期的不同阶段严格拔除杂株。对各穗行内典型植株套袋自交或姊妹交。 4.2.6 收获、留种和贮藏 果穗成熟后,套袋自交果穗分单穗收获,及时晾晒,防止霉烂。晾晒期间进行果穗鉴定,淘汰非典型和病、虫等异常果穗。中选果穗再剔除霉粒后,分单穗晒干,除去秕粒、杂质,分别装袋、加标签,注明原原种名称、自交穗号、年份,妥善保存。贮藏按GB/T 7415执行。 4.3 原种生产 4.3.1 生产、利用方式 在隔离条件下,将原原种按穗行种植,自由授粉生产原种。 原种可直接作为亲本生产杂交种,或再繁殖生产原种一代、二代的亲本种子。 4.3.2 选点 每个原种至少同时安排两个

12、特约基地进行生产。 4.3.3 选地、整地 应符合4.1.5.1的要求。 4.3.4 隔离 隔离方法有空间、时间和自然屏障隔离等。空间隔离时,原种繁殖田四周与其它玉米花粉来源地至少相距500m。若时间隔离,春播玉米错期40天以上,夏播玉米错期约30天以上。 4.3.5 播种 对原原种自交单穗种子按穗号顺序种植,留苗密度视自交系株型而定,一般每公顷4500075000株,行长20m30m。做到适时足墒精细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 4.3.6 去杂、授粉 分别在苗期、抽雄前和散粉前的三个主要时期进行去杂工作,彻底拔除杂劣穗行和劣株。留存的标准穗行典型优株间自由授粉。从植株抽出花丝起,若异形株率

13、达0.1%,所产种子报废;收获后若杂穗率达0.01%,种子报废。 4.3.7 人工辅助授粉 自交系在散粉期如遇高温、干旱或阴雨连绵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正常授粉时;或者由于自交系某些生理缺陷,如雌雄不调,花粉量过少等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4.3.8 检验、收获和贮藏 按GB/T 3543和DB41/T 318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混收脱粒,单独贮存,并填写质量档案。包装物内外加标签,写明种子名称,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率、等级、生产单位、生产时间、责任人。贮藏按GB/T 7415执行。 DB41/T 293.22014 15 5 检定种生产 5.1 选点 生产检定种时,杂交种的

14、配制应安排在生产条件好的良种场或特约基地进行。每个杂交种应在两个以上地点同时进行配制。 5.2 选地整地 选地、整地应符合4.1 .5.1的要求。 5.3 隔离 隔离应符合4.3.4的要求。 5.4 播种 按照育种者的说明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精选、晒种。特别要注意错期、行比、密度的设置。错期要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行比和密度要有利于保证父本有足够的花粉供应母本、方便田间作业和提高制种产量。 5.5 去杂 5.5.1 父本去杂 父本去杂应及时、严格、彻底。分两个时期,即苗期和抽雄散粉前。若母本已有5%的植株抽出花丝,而父本散粉杂株数占父本总数的0.2%以上时,种子报废。 5

15、.5.2 母本去杂 母本去杂应及时、严格、彻底。分三个时期,即苗期、抽雄散粉前和收获期进行。母本的果穗要在脱粒前进行穗选,其杂穗率在0.3%以下时,经去杂才能脱粒。杂穗率超过0.3时,种子作报废处理。 5.6 去雄 母本行的全部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干净、彻底拔除,坚持每天去雄。采取带12叶超前去雄的办法。拔除的雄穗埋入地下或带出制种田妥善处理。母本去雄结束时,彻底清除母本行未抽雄小苗。母本花丝抽出后至萎缩前,如果散粉的母本植株数超过0.2%,或在三次检查中母本散粉株率累计超过0.3%时,种子报废。 5.7 人工辅助授粉与清除父本 为保证制种田授粉良好,应根据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特别要注意开花初

16、期和末期的辅助授粉工作。如母本抽丝偏晚,可用剪苞叶和超前带叶去雄等措施。授粉结束一周内,要将父本全部砍除。 6 田间纯度检查 6.1 检查项目和依据 6.1.1 抽雄前至少要进行两次检查,着重查明隔离条件、种植规格和去杂情况是否符合要求。苗期主要以幼苗叶鞘颜色、叶形、叶色和长势的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DB41/T 293.22014 16 6.1.2 开花期至少要检查三次去杂质量,监督制种单位及时、干净、彻底去雄。抽雄开花期主要以株型、叶型、叶色、雄穗形状和分枝多少、护颖色、花药色、花丝色等典型性为检查标准。 6.1.3 收获时,要检查有无错收漏收的现象。脱粒前主要以穗型、粒形、籽粒大小、颜色、

17、穗轴色等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6.2 检查结果的处理 每次检查,发现问题,应会同受检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或承包人)进行复查,并责成其在同次检查记录卡片上签字。全部检查结束后,要将检查结果报送主管单位,对报废的种子,要将报废的理由及时以书面方式分别通知主管单位和种子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各类种子,由各级种子检验机构按GB/T 3543进行检验定级。 6.3 鉴定 对生产的商品杂交种子在用于大田之前,要进行纯度的室内鉴定或田间种植鉴定。 7 收获、贮藏 配制成功的亲本单交种,单独脱粒,单独收贮,严防混杂,包装物内外各加标签,种子质量符合亲本单交种种子质量标准。贮藏按GB/T 7415执行。 DB41/T

18、293.22014 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玉米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生育期 A.1.1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 出苗期 全区发芽出土,苗高约3cm的穴数达60%以上的日期。 A.1.3 抽雄期 全区60%以上的植株的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4 散粉期 全区60%以上的植株的雄穗主轴开始散粉的日期。 A.1.5 抽丝期 全区60%以上的植株的雌穗花丝抽出苞叶的日期。 A.1.6 成熟期 全区90%以上的植株的苞叶发黄、籽粒硬化,籽粒乳线(灌浆线)消失的日期。 A.2 抗逆性和病虫害抵抗性 A.2.1 抗旱性 根据叶片和生殖器官的表现目测鉴定

19、,分抗、一般、不抗3级。 A.2.1.1 天气干旱时,在下午2时左右观察叶片卷曲、萎蔫的程度和下部叶片变黄变干的程度。 A.2.1.2 抽丝、散粉期干旱,不抗旱的玉米上部节间缩短、包雄散粉,雌穗抽丝推迟,造成花期不遇。干旱严重时,雌穗不能抽丝,或雄穗不能从叶鞘伸出。 A.2.1.3 不抗旱的玉米,在授粉后干旱,果穗形状扭曲,生长不正常,秃顶严重。 A.2.2 抗倒伏和倒折性 抽雄后因风雨及其它灾害,植株倒伏倾斜度大于45作为倒伏的指标。用目测法,分四级记载: 无(无倒伏); 轻(倒伏株数占调查总株数1/3以下); 中(倒伏株数在2/3以下); 重(倒伏株数超过2/3)。 抽雄后,果穗以下部位折

20、断叫倒折。记载倒折植株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倒折率)。 A.2.3 叶斑病(包括大、小斑病) DB41/T 293.22014 18 在乳熟期,目测植株下、中、上部叶片,观察大、小斑病斑的数量及叶片因病枯死的情况,估计发病情况,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有条件的可按全国规定的七级标准记载): 无(全株叶片无病斑); 轻 (植株中、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病斑约占叶面积20%30% ); 中 (植株下部有叶片枯死,中部叶片病斑约占叶面积50%左右); 重 (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枯死,中部叶片部分枯死,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 A.2.4 茎腐病 乳、蜡熟期调查发病株数,用百分数表示。 A.2.5 丝黑穗病

21、、黑粉病 乳熟期调查发病株数,用百分数表示。 A.2.6 玉米螟 在“喇叭口”时期和成熟时观察受害株数,用百分数表示。 A.2.7 其它病虫害 根据受害程度,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或用百分数表示。 A.3 生长势和整齐度酌情在苗期、抽雄期、成熟期分期记载。 A.3.1 生长势 植株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3.2 缺苗 记载缺苗的株数。 A.3.3 整齐度 记载植株和果穗的整齐度,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 A.4 形态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 A.4.1 株高 授粉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数10株,测量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以cm表示,求其平均数,或用目测法分高、中、低四级记载,对矮化玉米

22、要特别注明。 A.4.2 穗位高 在测量株高的植株上,测定自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位高度,以cm表示,求其平均数,或分高、适中、低三级测记载。 A.4.3 主茎叶数 与生育期长短有关系,一般主茎叶片数少的生育期短,从苗期开始,在第5、10、15叶片上作标记,抽雄后连同上部叶片,合计总数,统计数10株,求其平均数。 DB41/T 293.22014 19 A.4.4 叶色 在苗期和抽穗后记载,分深绿、绿、浅绿三级,有些玉米,成熟时茎叶仍保持青绿,应特别注明。幼苗基部叶鞘分绿、紫等色,在苗期记载。 A.4.5 叶相 A.4.5.1 叶片伸展角度,在苗期和抽雄后分斜上挺、平伸、披叶三级记载。 A.4.

23、5.2 叶舌分有、无两级。 A.4.5.3 对叶片特长或特短、特宽或特窄的玉米应注明。 A.4.6 雄穗特点 开花时根据雄穗分枝的多少和长短,记载雄穗发达程度,分发达、中等、不发达三级,对自交系还要注意记载散粉是否正常和花粉量多少。护颖分红、绿等色,花药色有红、黄两种。 A.4.7 苞叶和花丝特点 A.4.7.1 苞叶的长短和包穗松紧与果穗受病、虫、鸟害和烂顶有关。成熟时分为长度适当包顶紧密、过长、过短穗顶外露三级记载。 A.4.7.2 花丝有深红、浅红、黄、青白等色。对花丝很短和花丝不易吐出的玉米(个别自交系)要注明。 A.4.8 双穗率 收获时计数全区(或样本)结双穗的株数,用占总株数的百

24、分数表示。并注明双穗整齐度。但第二个果穗太小,结实不超过10粒或籽粒未成熟尚处于乳熟期者不作双穗看待。 A.4.9 空秆率 收获时计数全区(或样本)空秆(包括有穗无粒及10粒以下和未熟的植株)株数,用占总株数的百分数表示。 A.4.10 穗长 收获后取有代表性的果穗数10穗(第一穗),测量穗长(包括秃顶),以cm表示,求其平均数。 A.4.11 秃顶长度 用测量穗长的果穗,量其秃顶长度,以cm表示,求其平均数。 A.4.12 秃顶果穗率 用测量穗长的果穗,以秃顶的果穗数所占的百分数表示,秃顶果穗率等于(秃顶穗数/调查穗数)100%。 A.4.13 穗型 分长筒、短筒、长锥、短锥等型。 A.4.

25、14 穗粗 用量穗长的果穗,量其中部的直径,以cm表示,求其平均数。 DB41/T 293.22014 20 A.4.15 轴色 分紫、红、白等色。 A.4.16 每穗行数 用测量穗长的果穗,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数,也可用众数或变异幅度来表示。 A.4.17 每行粒数 用测量穗长的果穗,每穗数一行中等长度的籽粒,求其平均数。 A.4.18 千粒重 用干燥种子两份,每份数500粒,称重后相加即为千粒重。以g表示,若两份种子的重量相差45g (根据籽粒大小)以上时,须称第三份,以相近的两个数相加得千粒重。 A.4.19 粒型 普通的栽培玉米分硬粒型、马齿型、半硬粒型、半马齿型4类。 A.4.20 粒色 分黄、白、紫、红等色。 A.4.21 粒籽出产率 用全区或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籽粒出产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 A.5 产量和品质 A.5.1 每公顷(区)实收株数和缺株数。 A.5.2 每公顷(区)籽粒产量(kg)。 A.5.3 品质根据当地食用习惯和粒型,分好、中、差3级。有条件的可测定蛋白质和油分含量。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