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47484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B41 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32014 代替DB41/T 293.4-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2014 - 12 - 30发布 2015 - 03 - 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293.3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小麦;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6部分:谷子; 第7部分:大豆; 第8部分:甘薯; 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10部分:棉花

2、杂交种;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13部分:花生; 第14部分:芝麻; 第15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DB/T 293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41/ T293.42002常规水稻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 293.4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的检定种定义; 将“株系循环法”修改为“株行扩繁法”。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

3、技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尹海庆、马运粮、赵全志、周新保、孙建军、王书玉、刘明久。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王生轩、王付华、陈晓、雒温生、刘桂珍、王贺正、王越涛、胥华伟、张鸣、司晓军、陈献功。 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DB41/T 293.32014 21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水稻常规种四级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育种家种子生产、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和检定种生产的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水稻常规种四级种子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4、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41/T 318 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种的种子。 3.2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育种家育成的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的质量标准

5、。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3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种 regist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签作标记。 3.5 检定种 certified seed 由原种繁殖的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4 育种家种子生产 DB41/T 293.32014 22 4.1 生产、利用方式 4.1.1 育种家种子生产、贮藏应在育种者直

6、接管理下进行。对该品种的最初种子在育种家种子圃足量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 4.1.2 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通过建立保种圃或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1.3 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原种。 4.2 育种家种子圃 4.2.1 选典型单株 对优系中的典型单株应按株行种植和评定,再分株鉴定、去杂和混合收获,生产育种家种子。 4.2.2 土地选择和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土质均匀,排灌条件良好,耕作管理方便,隔离条件优越,集中连片的地块。精细平整土地,合理平衡施肥。 4.2.3 育苗移栽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规格插秧。按株行播种育秧,稀播匀播,单株

7、稀植。行端设人行道,以便鉴定去杂。周围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 4.2.4 隔离 空间隔离时,与其他品种距离在20m以上;时间隔离时,与其它品种的扬花期要错开15天以上。 4.2.5 田间管理 采用优良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合理灌水、晾田。注意除草和防病治虫。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合理、及时、精细一致。 4.2.6 鉴定去杂 按品种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株行鉴定,淘汰劣行,再对行内单株鉴定去杂。生长季节人工拔除异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不同发育阶段分次进行,每阶段应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拔除的杂株应带出田块,妥善处理。 4.2.7 检验 成熟期与收获后

8、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2.8 收获 适时收获,保证种子完熟。对保留株行混合收获。并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 4.2.9 贮藏 按GB/T 7415执行。 4.3 保种圃 4.3.1 剩余育种家种子再繁殖 DB41/T 293.32014 23 当低温干燥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建立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高倍扩繁,但不分株行。其他应符合4.2的要求。 4.3.2 株行扩繁法 4.3.2.1 株行扩繁法的条件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由育种者负责,利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3.2.

9、2 建圃 根据需种量,把初始优系中的典型单株,种成株行,建立保种圃。 4.3.2.3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 4.3.2.4 种植 4.3.2.4.1 育苗 秧田做畦,并划分等面积小区。一个单株播一个小区,均匀稀播,各小区播量一致。种子应做药剂处理,单株间的浸种、催芽、播种等,应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小区间留间隔,防止混杂。 4.3.2.4.2 移栽 每单株栽植数行为一小区,单本移栽,各小区在同一天插完。小区长宽比24:1,各小区面积、栽植密度应一致。小区端留走道。保种圃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育种家种子。 4.3.2.5 隔离 隔离应符合4.2.4的

10、要求。 4.3.2.6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符合4.2.5要求。 4.3.2.7 鉴定去杂 以品种的典型性和整齐度为标准,淘汰劣行。其他应符合4.2.6的要求。 4.3.2.8 留种、收获和贮藏 4.3.2.8.1 在各典型株行中保留足够数量单株,分别脱粒、装袋、贮藏,以备下年(或隔年)保种圃用种。其余种子混收,成为育种家种子。 4.3.2.8.2 收获应符合4.2.8的要求。 4.3.2.8.3 贮藏应符合GB/T 7415要求。 5 原原种生产 5.1 生产、利用方式 原原种生产由育种者负责,在原原种圃将育种家种子稀播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 DB41/T 293.3201

11、4 24 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种。 5.2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 2的要求。 5.3 育苗移栽 不分株行,其他应符合4. 2.3的要求。 5.4 隔离 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 5.5 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 5.5.1 田间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 5.5.2 按单株鉴定去杂,其他应符合4.2.6的要求。 5.6 检验、收获与贮藏 5.6.1 成熟期与收获后按原原种标准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5.6.2 混合收获,其他应符合4.2.8的要求。 5.6.3 贮藏按GB/T 7415执行。 6 原种生产 6.1 生产、利用方式 原种生产在原种圃将原原种育苗移栽生产

12、原种。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检定种。 6.2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 6.3 育苗移栽 单本或多本移栽,其他应符合5.3的要求。 6.4 隔离 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 6.5 管理和鉴定去杂 6.5.1 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 6.5.2 单株或整穴鉴定去杂,其他应符合5.5的要求。 6.6 检验、收获和贮藏 6.6.1 成熟期与收获后按原种标准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6.6.2 收获、贮藏应符合5.6的要求。 7 检定种生产 DB41/T 293.32014 25 7.1 生产、利用方式 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将原种育苗移栽,生产检定种,直接应用于大田

13、生产。 7.2 种植 7.2.1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 7.2.2 育苗移栽应符合6.3的要求,连片种植,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严防混杂。 7.3 隔离 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 7.4 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 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应符合6.5的要求。 7.5 检验、收获与贮藏 7.4.1 成熟期与收获后按良种标准进行田间及室内检验。 7.4.2 收获、贮藏应符合5.6的要求。 DB41/T 293.32014 2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常规种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生育期 A.1.1 浸种期、催芽期、播种期、移栽期 实际操作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

14、.2 始穗期 1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 A.1.3 齐穗期 8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 A.1.4 成熟期 粳稻95%以上,籼稻85%以上的谷粒黄熟、米质坚实,适宜收获的日期。 A.1.5 叶姿 分弯、中、直三级(弯:从叶枕沿着叶片到叶尖的弧线超过半圆形;直:从叶枕沿着叶片到叶尖为一直线;中:介于弯和直之间)。 A.1.6 叶色 分为淡绿色、绿色、浓绿色、边缘紫色、紫色斑点和紫色六级,在孕穗期观测记载。 A.1.7 叶鞘色 分为绿色、紫色浅条、紫色、深紫色等,在分蘖盛期记载。 A.1.8 株型 分为紧凑、松散、中等三级。 A.1.9 穗型 根据稻穗的分枝模式、一次枝梗的角

15、度和小穗的密集程度,分密集型、中间型、散开型三类,蜡熟期观测主茎稻穗。根据稻穗的弯曲程度,分直立穗、半直立穗和弯曲穗三类。 A.1.10 粒型 分为短圆型、阔卵型、椭圆型、细长型四种。 A.1.11 芒 DB41/T 293.32014 27 分为无芒、稀有、少、中、多五种(稀有:指少部分穗有芒;少:有芒谷粒数10%;中:有芒谷粒数10%75%;多:有芒谷粒数75% 。 A.1.12 颖壳色 分为秆黄色、黄色、色斑、红褐色、褐色、紫黑色。在颖壳坚硬,成熟期观测。 A.1.13 颖尖色 分为秆黄色、顶端红色、红色、褐色、紫色。在成熟初期,颖果坚硬时观测。 A.1.14 株高 从地面至穗顶(不包括

16、芒)的高度,以“cm”表示,在收割前田间测定三个重复,共30穴。 A.1.15 抗寒性 在遇低温情况下,秧田期根据叶片黄化凋萎程度、出苗速度和烂秧情况等;抽穗结实期根据抽穗速度、叶片受冻程度和结实率高低、熟色情况等,分强、中、弱三级。 A.1.16 抗倒性 记载倒伏时期、原因、面积、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植株与地面夹角度数为9075)、斜(7445)、倒(44至穗部触地)、伏(0,植株贴地)。 A.1.17 抗病虫性 按不同病虫害目测,分无、轻、中、重四级。 A.1.18 分蘖性 分强、中、弱三级。 A.1.19 抽穗整齐度 抽穗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 A.1.20 植株和穗位(层)

17、整齐度 成熟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 A.1.21 有效穗 每穗实粒数多于5粒者为有效穗(含白穗)。收获前田间调查两个重复,共20穴。每公顷有效穗按公式(A.1)计算。 平均有效穗公顷穴数公顷有效穗=(A.1) A.1.22 每穗总粒数 包括实粒、半实粒、空壳粒。调查10株所有稻穗,求出平均数。 A.1.23 结实率 结实率按公式(A.2)计算。 DB41/T 293.32014 28 100=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A.2) A.1.24 千粒重 随机取1000粒发育良好的谷粒,准确称重至0.01克,并折算成标准含水量时的重量,以“g”表示。重复三次。 A.1.25 单株籽粒重 单株总实粒(标准含水量)的重量,以“g”表示。重复三次。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