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47479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41 T 293.4-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42014 代替DB41/T 293.3-201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2014 - 12 - 30发布 2015 - 03 - 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293.4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小麦; 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 第6部分:谷子; 第7部分:大豆; 第8部分:甘薯; 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 第10部分:

2、棉花杂交种; 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 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 第13部分:花生; 第14部分:芝麻; 第15部分:烟草。 本部分为DB/T 293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41/T 293.32002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 293.3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 将“株系循环法”修改为“株行扩繁法”。 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

3、学、河南科技学院、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信阳市种子管理站、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尹海庆、宋连启、韩延如、赵全志、刘桂珍、王清林、徐昌能。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王付华、王生轩、孙建军、周新保、李建新、张联合、胡娜、王越涛、常萍、吕强、陈献功、刘明久。 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 DB41/T 293.42014 29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水稻三系杂交种四级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三系”种子繁殖、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制种(检定种生产)的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水稻三系及其杂交种四级种子的

4、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41/T 318 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水稻三系杂交种种子生产中,以三系育种家种子为源头,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三系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 以及用恢复系原种与不育系原种杂交,生产出的杂交种,即为四级

5、种子。 3.2 亲本种子 parental seed 配制杂交种的“三系”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种子。又各有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类别。 3.2.1 不育系 male sterile line 雌蕊正常而雄蕊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育性受遗传基因控制。通常用A表示。 3.2.2 保持系 maintainer line 雌雄蕊发育正常,能自交结实;给不育系授粉后,获得不育系种子,但其后代仍然具有雄性不育特性。通常用B表示。 3.2.3 恢复系 restorer line 雌雄蕊发育正常,能自交结实,给不育系授粉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其育性恢复正常,具有杂种优势。通常用R表示。 3.3 育种家种子

6、 breeder seed DB41/T 293.42014 30 育种家育成的该三系杂交种亲本最初种子,具有各亲本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系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的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 3.5 原种 regis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系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的质量标准。用紫色标签作标记。 3.6 检定种 certified hybrid seed 由恢复系原种与不育系原种杂交而来的杂交一代,具有正常育

7、性和该杂交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杂交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3.7 亲本繁殖 parantal line propagation 不育系由保持系授粉结实而繁衍不育系种子,保持系和恢复系分别自交结实繁衍种子,统称为“三系”繁殖。 3.8 制种 seed production 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结实,得到育性正常,且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子的过程,称为制种,亦称检定种生产。 4 “三系”种子繁殖 4.1 繁殖方式 采用重复繁殖方法,进行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生产,其中,保持系和恢复系由自交繁殖而来,不育系由保持系授粉杂交繁育而来;不育系原种与恢复系原

8、种杂交生产检定种。 4.2 保持系和恢复系种子繁殖 4.2.1 育种家种子繁殖 4.2.1.1 繁殖、利用方式 4.2.1.1.1 育种家种子的繁殖、贮藏应在育种者直接管理下进行。通过育种家种子圃对育成的亲本优系种子足量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 4.2.1.1.2 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通过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再足量繁殖,贮藏利用。 4.2.1.1.3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可从初始优系种子开始建立保种圃,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2.1.1.4 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原种。 4.2.1.2 育种家种子圃 4.2.1.2.1 种植方式 DB41/T 29

9、3.42014 31 对原始保持系和恢复系种子单株种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育种家种子。 4.2.1.2.2 土地选择和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通风透光,无检疫性病虫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均匀,排灌条件良好,耕作管理方便,隔离条件优越,集中连片的地块。精细平整土地,合理平衡施肥。 4.2.1.2.3 隔离 保持系、恢复系与异品种田块采取隔离措施。空间隔离距离不少于20m。严禁周围(500m以内)种植不同亚种(类型)品种。 4.2.1.2.4 种植 按株行种植。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规格栽插。稀播匀播,田间单株稀植。合理设置人行道,以便鉴定去杂。采用优良栽培技术,各项管理措施合理、及时

10、、精细一致。 4.2.1.2.5 鉴定去杂 先按品种典型性进行株行鉴定,淘汰劣行,再在典型株行中单株鉴定去杂。生长季节人工拔除异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不同发育阶段分次进行,每阶段应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拔除的杂株应带出田块,妥善处理。 4.2.1.2.6 检验 成熟期与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2.1.2.7 收获 适时收获,保证种子完熟。保留一定数量单株,其余混合收获。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 4.2.1.2.8 贮藏 按GB/T 7415执行。 4.2.2 保种圃 4.2.2.1 剩余育种家

11、种子再繁殖 当低温干燥贮藏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建立保种圃,对剩余两系育种家种子高倍扩繁,保留一定数量单株,其余混合收获,成为育种家种子。其他应符合4.2.1.3。 4.2.2.2 株行扩繁法繁殖 4.2.2.2.1 实施株行扩繁法条件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应由育种者负责,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2.2.2.2 建圃 把原始优系中的单株种植成株行,建立保种圃。根据需种量确定保种圃面积和种植株行数。 4.2.2.2.3 选地、整地和隔离 DB41/T 293.42014 32 选地、整地和隔离应符合4.2.1.2.2和4.2.1.2.3的要求。 4.2.2.

12、2.4 种植 种植应符合4.2.1.2.4的要求。 4.2.2.2.5 鉴定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4.2.1.2.5的要求。 4.2.2.2.6 检验 检验应符合4.2.1.2.6的要求。 4.2.2.2.7 收获、贮藏 在保留株行中留取足够数量单株,分别脱粒、晾晒、装袋、贮藏,以备下年(或隔年)保种圃用种。其余种子混收,成为育种家种子。贮藏应符合GB/T 7415的要求。 4.2.3 原原种繁殖 4.2.3.1 繁殖、利用方式 4.2.3.1.1 在原原种圃将育种家亲本种子单本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 4.2.3.1.2 恢复系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恢复系原种。保持系原原种与

13、不育系原原种杂交生产不育系原种,并直接用于杂交种生产。 4.2.3.2 选地、整地和隔离 选地、整地和隔离应符合4.2.1.2.2和4.2.1.2.3。 4.2.3.3 种植 种植应符合4.2.1.2.4的要求。 4.2.3.4 鉴定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4.2.1.2.5的要求。 4.2.3.5 检验 在成熟期和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2.3.6 收获与贮藏 适时混合收获,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贮,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贮藏应符合GB/T 7415的要求。 4.2.4 原种繁殖 4.2.4.1 繁殖、利用方式 在原种圃中将原

14、原种育苗移栽,混合收获生产原种。恢复系原种与不育系原种杂交生产大田用杂交种。 4.2.4.2 选地、整地和隔离 DB41/T 293.42014 33 选地、整地和隔离应符合4.2.1.2.2和4.2.1.2.3的要求。 4.2.4.3 种植 种植应符合4.2.3.3的要求。 4.2.4.4 鉴定去杂 分株或整穴鉴定去杂,其他应符合4.2.1.2.5的要求。 4.2.4.5 检验 在成熟期和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2.4.6 收获与贮藏 收获与贮藏应符合4.2.3.6的要求。 4.3 不育系种子繁殖 4.3.1 育种家种子繁殖 4.3.1.1

15、繁殖、利用方式 4.3.1.1.1 不育系育种家种子的繁殖、贮藏,采用育种家种子的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杂交,足量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 4.3.1.1.2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由育种者建立保种圃,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3.1.1.3 不育系育种家种子与保持系杂交授粉繁殖,可生产不育系原原种。 4.3.1.2 育种家种子圃 4.3.1.2.1 土地选择和整地 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1.2.2的要求。 4.3.1.2.2 隔离 不育系繁殖田与异品种应实行严格隔离。应尽量选择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如空间隔离,距离700m以上,以非父本花粉源风力大小而定;如时间隔离,花期应

16、错开25天以上。 4.3.1.2.3 种植 按不育系与保持系播差期,分期播种育秧,本田分株行单株稀植,父母本行比为1:2。合理配置父母本间距、行株距和田间走道。采用优良配套栽培技术,精细管理,但不用攻粒措施,不割叶、不剥苞、不喷生长激素。抽穗扬花及时赶粉。授粉结束时立即割去保持系植株,并清出田间。 4.3.1.2.4 育性检验 采取目测与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在花期逐株目测花药形态和颜色,逐株镜检花粉,观察不育系育性情况。 4.3.1.2.5 鉴定去杂 按品种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分株鉴定去杂。生长季节人工拔除异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开花授粉前的不同发育阶段分次进行,每阶段应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

17、。拔除的杂株应带出田块,妥善DB41/T 293.42014 34 处理。 4.3.1.2.6 种子检验 成熟期与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3.1.2.7 收获 适时收获,保证种子完熟。保留一定数量单株,其余混合收获。并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贮,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 4.3.1.2.8 贮藏 应符合GB/T 7415的要求。 4.3.1.3 保种圃 4.3.1.3.1 剩余育种家种子再繁殖 当低温干燥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建立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高倍扩繁,保留典型单株,其余混合收获,成为育种家种子。其他应符合4

18、.3.1.3的要求。 4.3.1.3.2 株行扩繁法繁殖 4.3.1.3.2.1 育种家种子 由育种者负责,利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 4.3.1.3.2.2 建圃 根据需种量,应用育种家种子圃中保留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单株,按行比种成株行,建立保种圃。 4.3.1.3.2.3 选地、整地和隔离 同4.3.1.2.1和4.3.1.2.2。 4.3.1.3.2.4 种植 同4.3.1.2.3。 4.3.1.3.2.5 育性检验 同4.3.1.2.4。 4.3.1.3.2.6 鉴定、去杂 同4.2.1.2.4。 4.3.1.3.2.7 种子检验 同4.3.1.2.6。 4.3.1.3.2.8 收

19、获、贮藏 在不育系株行中保留足够数量单株,分别脱粒、晾晒、装袋、贮藏,以备下年(或隔年)保种圃用种。其余种子混收,成为育种家种子。贮藏按GB/T 7415执行。 DB41/T 293.42014 35 4.3.2 原原种繁殖 4.3.2.1 繁殖、利用方式 原原种繁殖、贮藏,采用育种家种子的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杂交,足量繁殖不育系原原种。不育系原原种与保持系再次授粉杂交可生产不育系原种。 4.3.2.2 土地选择和整地 同4.2.1.2.1。 4.3.2.3 隔离 同4.3.1.2.2。 4.3.2.4 种植 按不育系与保持系播差期,分期播种育秧,大田父母本分行单株稀植,父母本行比为1:4,余同

20、4.3.1.2.3。 4.3.2.5 育性检验 同4.3.1.2.4。 4.3.2.6 鉴定去杂 根据原不育系的典型性,分株鉴定去杂。余同4.3.1.2.5。 4.3.2.7 种子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3.2.8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保证种子完熟。混合收获,并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贮藏按GB/T 7415执行。 4.3.3 原种繁殖 4.3.3.1 繁殖、利用方式 将原原种的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种子按一定行比单株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不育系种子,成为原种。不育系原种直接用来生产杂交种。 4.

21、3.3.2 隔离 同4.3.2.3。 4.3.3.3 种植 按父母本播差期分期播种育秧,本田分行单株稀植,父母本行比为2:8,父母本间距为20 cm25cm,母本行株距13 cm13 cm,区间走道50cm,采用优良配套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进秆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4.3.3.4 提高母本结实率 DB41/T 293.42014 36 精细管理,创造有利于开花的田间小气候,使父母本花期、花时协调,采取清除传粉障碍,人工辅助授粉,适时适量喷施赤霉素等综合措施,提高母本结实率。 4.3.3.5 鉴定去杂 授粉结束立即割去保持系植株,清出田间。余同4.3.1.2.5。

22、4.3.3.6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4.3.3.7 收获与贮藏 同4.3.2.8。 4.3.4 原种一代不育系种子的繁殖 因生产需要而原种数量又不足时,可用原种繁殖一次生产原种一代种子。 原种一代种子的生产,是将不育系原种和保持系原种按行比分行单株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不育系种子,成为原种一代不育系种子。 原种一代种子的繁殖同4.3.3。 5 制种(检定种生产) 5.1 亲本种子来源 用恢复系原种与不育系原种杂交生产水稻检定种种子,供大田生产利用。 5.2 选地 选择隔离条件好,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质肥沃,无检疫性病虫害,排灌方便,通风

23、透光,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田块。 5.3 隔离 制种田主要采用山丘等自然屏障隔离。如采用空间隔离,平原隔离距离,顺风方向200m以上,逆风方向150m以上;如为时间隔离,与异品种花期应错开20天以上;也可利用种植30m以上宽、2m以上高的甘蔗、红麻、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做屏障隔离。 5.4 种植 5.4.1 播种 根据常年抽穗扬花安全期确定播种期,能确保抽穗扬花期间日平均温度28左右,相对湿度7080%,昼夜温差810,阳光充足,无连续3天以上阴雨天气。播种时气温低于12时应采取保温增温措施。 5.4.2 调节播种差期 为使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应根据其父母本的生育期特性,调节播种差期。确定父

24、母本播种差期的方法有生育期法(时差),叶龄法(叶差)和有效积温法(温差)。三种方法综合应用,因地制宜,结合实践,灵活掌握。 DB41/T 293.42014 37 5.4.3 父母本行比 一般采用1:810或2:1418。合理密植。 5.4.4 花期预测 为克服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确保花期相遇,须进行花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是幼穗检查法。根据水稻幼穗发育阶段的形态,观察父母本幼穗发育进展,判断父母本花期是否相遇。 5.4.5 调节花期 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花期不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节花期。基本方法是前期宜及时采取水促旱控,偏施氮肥或磷钾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后期可喷施“赤霉素”或“多效

25、唑”等生长促进剂或生长抑制剂。调节措施以促为主,促控结合。 5.4.6 提高母本结实率 精细管理,创造有利于开花的田间小气候,使父母本花期、花时协调,采取清除传粉障碍,人工辅助授粉,适时适量喷施赤霉素等综合措施提高母本结实率。 5.5 鉴定、去杂 抽穗前去杂23次,特别重视始穗期去杂,根据父母本的典型特征除去不育系行中的保持系、半不育株以及父母本行中的其它混杂株。授粉结束时,及时割除父本行。 5.6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 5.7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固定专人和专用的运输和脱粒工具,固定专用晒场、专用工具和临时仓库。种子晒干扬净后,写好放牢内外标

26、签,注明种子名称、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生产单位、生产时间等。及时装袋入库,确保种子质量。 贮藏按GB/T 7415执行。 DB41/T 293.42014 3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三系杂交种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A 生育期 A.1.1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 出苗期 秧田有50%的单株不完全叶伸长达1.5cm的日期。 A.1.3 三叶期 全区有50%的第三片完全叶完全展开的日期。 A.1.4 秧苗素质 在移植前或5叶期取510株测定从基部到最高叶片的高度和假茎宽度(cm)。 A.1.5 移植期 秧苗移栽的日期。 A.1.6 回青期 全

27、田有50%的秧苗由黄变青的日期。 A.1.7 分蘖数 回青期定点510株调查分蘖基本数,定期计算总分蘖数。 A.1.8 叶色 分蘖盛期记载,分浅绿色、绿色、深绿色,叶尖紫色,叶缘紫色,全紫色。 A.1.9 叶鞘色 分蘖盛期记载,分绿色、紫色线条、淡紫和紫色。 A.1.10 茎态 分蘖盛期记载,分紧集、中集、偏散、松散。 A.1.11 叶态 分蘖盛期记载,分直、中直、中、中弯、弯。 A.1.12 生长势 分蘖盛期记载,分强、中、弱。 A.1.13 始穗期 DB41/T 293.42014 39 全区抽穗5%以上的时期。 A.1.14 齐穗期 全区抽穗50%以上的时期。 A.1.15 有效穗数 即

28、有效分蘖数,在定点的510株调查,凡结实在10粒以上的分蘖为有效分蘖,白穗可视为受虫害的有效分蘖。 A.1.16 成穗率 穗数/分蘖数100%。 A.1.17 露节 抽穗后记载,分有、无。 A.1.18 抽穗整齐度 指始穗至齐穗的快慢,分整齐(始穗至齐穗5天)、不整齐(6天以上)。 A.1.19 单株整齐度 主穗和分蘖穗高矮整齐,稻穗大小一致、熟期一致,分整齐、中和差。 A.1.20 品种型态 分穗重型、穗数型、穗数穗重型。 A.1.21 包颈 分包颈、部分包颈、不包颈。 A.1.22 株高 调查定点的510株,由地面量至穗顶部(cm)芒不计。分高秆(120cm以上),中秆(100cm120c

29、m),半矮秆(70cm100cm),矮秆(70cm以内)。 A.1.23 剑叶态 盛花期记载,分直立、中、水平、下垂。 A.1.24 剑叶长 盛花期调查定点510株主茎叶枕至叶尖长度(cm),取平均值。 A.1.25 剑叶宽 盛花期调查定点510株主茎剑叶最宽处(cm),取平均值。 A.1.26 乳熟期 即灌浆期,粒实挤压流出乳浆。 A.1.27 田间抗病性 DB41/T 293.42014 40 目测,分抗、中抗、感,注明具体病害。 A.1.28 倒伏性 成熟期调查,分直(植株直立或倾斜度不超过15角)、斜(倾斜角1545)、倒(倾斜角45以上,部分穗触地),伏(全部茎穗伏地)。 A.1.2

30、9 黄熟期 谷粒呈秆黄或其他正常熟色,无青米。 A.1.30 后期熟色 成熟时调查,好(茎叶青枝蜡秆)、尚好(熟色好)、较差(茎叶早衰)。 A.1.31 稃色 成熟时调查,分白色、秆黄色、金黄色、褐斑秆黄色、沟褐条纹秆黄色、褐色(茶色)、淡红到淡紫色、紫斑秆黄色、紫条纹秆黄色、紫色、褐色等。 A.1.32 稃端色 成熟期调查,白色、秆黄色、褐色(茶色)、红色、紫色、黑色。 A.1.33 穗长 定点的510株收回晒干,量主茎或全部稻穗,从穗茎节至穗顶谷粒处的长度(cm),芒不计,取平均值。 A.1.34 穗枝梗数 计算每穗的穗枝梗数,取平均值。 A.1.35 复枝数 计算每穗第二次枝梗数,每一枝

31、梗应有2粒以上,取平均值。 A.1.36 每穗总粒数 调查定点的510株的每穗总粒数,取平均值。 A.1.37 每穗实粒数 调查定点的510株的每穗实粒数,取平均值。 A.1.38 结实率 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100%。 A.1.39 脱粒性 用手抓成熟稻穗给予轻微压力,分难(少或无谷粒脱落)、中等(谷粒脱落25%50%)、易(谷粒脱落50%以上)。 A.1.40 穗型 成熟期记载,分密、中、散,可再分大、中、小穗。 DB41/T 293.42014 41 A.1.41 着粒密度 单位厘米粒数,即一穗粒数/穗长。 A.1.42 生产率 单株的谷粒产量(包括空粒)g/单株。 A.1.43 千粒

32、重 随机取干谷1000粒称重(g),取样3次。 A.1.44 谷草比 晒干单株谷重/秆草重,取平均值。 A.1.45 全生育期 由播种至成熟的天数。 A.1.46 谷粒长 取充实稻谷10粒,量其长度(mm),取平均值。 A.1.47 谷粒宽 取充实稻谷10粒,量其宽度(mm),取平均值。 A.1.48 谷粒长宽比 稻谷长除以宽(长/宽)。 A.1.49 米粒长宽比 取完整米10粒,量其长度及宽度(mm),求长宽比(长/宽)。 A.1.50 米粒光泽 分有光泽、无光泽、灰暗。 A.1.51 米粒硬度 用刀片横切胚乳,试其硬度或破碎程度,分坚硬、易碎。 A.1.52 胚乳透明度 用刀片横切胚乳,视

33、横切面透明程度,分玻璃质(横切面胚乳无腹白,晶亮透明)、半玻璃质(横切面胚乳腹白很少,稍有透明光泽)、粉质(横切面腹白较多,无透明光泽)。 A.1.53 不育株率 调查自然隔离区1000株的不育株率。 A.1.54 不育度 每穗不实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率(雌性不育者在外)。一般分以下五个等级: 全不育(自交不结实); DB41/T 293.42014 42 高不育(自交结实率1%10%); 半不育(自交结实率11%50%); 低不育(自交结实率51%80%); 正常育(自交结实率80%以上)。 A.1.55 恢复株率 调查1000株,结实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A.1.56 恢复度 每穗结实粒数占每穗总粒数的百分率。以10株主、蘖穗的平均数表示。 A.1.57 柱头外露率 随机调查20株主穗的颖花数,数其中单边外露、双边外露数,求其各占调查数的百分数。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