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6422010 小麦三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Wheat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order 3 报批稿 2010 - 10 - 18发布 2010 - 12 - 18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642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新乡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新乡市种子管理站、河南百农种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行奇、李照河、梁增灵、曹廷杰、成立群
2、、袁文莉、李新华。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武英霞、代海芳、樊川川、姜桂枝、窦克华、贺乾刚、任 静、乔 红、 李 琳、赵 晖、王惠敏、崔桂堂。 DB41/T 6422010 1 小麦三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三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子田检验、加工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生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
3、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7414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 204642006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T 6112002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级种子 按种子质量标准和世代高低,分成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三级,原种用于大田生产。 3.2 育种家种子 品种通过审定时,由育种者直接生产的原始种子。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主要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稳定,纯度不低于99.98。使用白色并有左上角至右下角的紫色单对角条纹标签作标记。 3.3 原原种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纯度不低于99.95,产量、品质及其它主要性状与育
4、种家种子基本相同。用黄色标签作标记。 3.4 原种 由原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纯度不低于99.90,遗传性状与原原种相同,直接作为大田用种。用蓝色标签作标记。 4 育种家种子生产 DB41/T 6422010 2 4.1 育种家种子生产方式 4.1.1 育种家种子生产由育种者负责,在专门设立的育种家种子圃进行繁殖。 4.1.2 原始株系繁殖法。第一年,在优良株系中,田间选择典型单株,经过室内考种,决选优良单株,分别脱粒保存。第二年,对各株行逐一进行比较,田间评定与室内考种相结合,严格汰劣留优,将符合本品种典型性的株行种子混合。第三年,混合繁殖育种家种子。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供以后分年利用。新
5、品种权转让时,能够提供一部分育种家种子。 4.1.3 株系循环法。在原始株系繁殖法的株行圃中,将符合本品种典型性的各株行分别取一部分种子单独保存,种植保种圃。以后每年在保种圃各株系中选留若干单株,供下年继续种植保种圃,其余植株混合脱粒作为育种家种子。 4.1.4 自身扩繁法。以原始株系繁殖法或株系循环法生产的育种家种子为种源,采用单粒点播的方法,通过逐株鉴定,分期去杂去劣,混合收获生产新的育种家种子。 4.2 育种家种子生产技术 4.2.1 设置隔离圃 育种家种子圃空间隔离距离达到300m以上,且在育种家种子圃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内种植同品种的育种家种子。 4.2.2 地块选择 选择土
6、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块。 4.2.3 整地 深耕细耙,打好畦埂,沟渠配套,施足底肥,禁施麦秸肥,并做好土壤处理。 4.2.4 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种期。按株系或混合种植,均单粒点播。行长2m3m,行距20cm30cm,株距6cm10cm,行端留0.8m1.0m走道,以便鉴定去杂。按株系种植时,每株系种植4行8行。足墒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 4.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同高产麦田管理。各项技术措施精细一致。生产主要记载要求见附录A。 4.2.6 鉴定去杂 在全生育期,按典型性和整齐度对株系或单株进行鉴定,人工拔除异型株系、异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开花前进行。若在开花后又
7、发现杂株,应将其周围半米内植株全部拔除。拔除的杂株带出田块,妥善处理。 4.3 收获及贮藏 4.3.1 收获 对当选株系或混合群体收获,进行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附上标记,严防DB41/T 6422010 3 机械混杂。 4.3.2 贮藏 种子水分控制在13以下,并进行药剂熏蒸,防止虫蛀、霉变及鼠、雀为害。 5 原原种生产 5.1 原原种生产方式 利用育种家种子,在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授权单位的原原种圃生产原原种。 5.2 原原种生产技术 5.2.1 设置隔离圃 原原种圃空间距离达到100m以上,且在原原种圃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内种植同品种的原原种。 5.2.2 地块选择
8、 按4.2.2的要求。 5.2.3 整地 按4.2.3的要求。 5.2.4 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种期。单粒播种时,行长2m3m,行距20cm30cm,株距6cm8cm。精量播种时,亩播量1.5kg3.0kg,畦背50cm,以便鉴定去杂。 5.2.5 田间管理 按4.2.5的要求。 5.2.6 鉴定去杂 逐株鉴定,整株去杂。其余按4.2.6的要求。 5.3 收获及贮藏 5.3.1 收获 混合收获。其余按4.3.1的要求。 5.3.2 贮藏 按4.3.2的要求。 DB41/T 6422010 4 6 原种生产 6.1 原种生产方式 利用原原种,在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授权单位的原种圃生产原种。
9、6.2 原种生产技术 6.2.1 设置隔离圃 原种圃空间距离达到30m以上,且在原种圃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内种植同品种的原种。 6.2.6 地块选择 按4.2.2的要求。 6.2.3 整地 按4.2.3 的要求。 6.2.4 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种期。精量播种,亩播量5.0kg6.0kg,行距20cm左右,畦宽2m3 ,畦背50cm,以便鉴定去杂。 6.2.5 田间管理 按4.2.5的要求。 6.2.6 鉴定去杂 在抽穗期和黄熟期各去杂一次。拔除的杂株带出田块,妥善处理。 6.3 收获及贮藏 6.3.1 收获 按4.3.1的要求。 6.3.2 贮藏 按4.3.2的要求。 7 种
10、子田检验 一般检验两次。第一次在开花前检查隔离条件和杂株;第二次在开花期检验杂株。 7.1 品种真实性鉴定 检验员对整个种子田一致性进行观察,并检查不少于100个植株或穗,确认其特征特性与品种描DB41/T 6422010 5 述一致。 7.2 纯度检验 7.2.1 取样 每样区面积为20m(一般为1m宽、20m长),样区数视种子田面积而定(见表1)。 表1 小麦种子生产田应检样区数 面积(公顷) 样区数不少于 2以下 5 3 7 4 10 5 12 6 14 7 16 8 18 9 20 10以上 在20基础上,每公顷递增2 7.2.2 检验 按GB/T3543.13543.7的规定进行,根
11、据被检品种的特征特性,区分本品种与异品种,计算出各样区品种纯度,并以各样区纯度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最终结果,对照种子纯度标准决定取舍。品种纯度按下式计算: 品种纯度(%)=1001 种总株(穗)数样区内供检的本作物品)数样区内发现的杂株(穗8 加工和包装 8.1 种子干燥 采用人工晾晒或自然风干燥,也可采用加热空气强制干燥。干燥后种子含水量应符合GB 4404.12008的要求。 8.2 种子精选 8.2.1 预清选 当种子净度较低(低于95%)时,采用风筛清选机进行预清选。净度高于95%时可不进行预清选。 8.2.2 基本清选 采用风筛清选机进行,以清除种子中碎茎叶、草籽、土石块、尘土及废种子,
12、并按宽度和厚度选DB41/T 6422010 6 出大于或小于规定尺寸的种子。 8.2.3 长度清选 基本清选后,采用窝眼筒和窝眼盘进行长度清选,以清除土粒、菜籽、燕麦等。 8.2.4 比重(重力)清选 基本清选和长度清选后,采用比重清选机将因成熟度不好等原因而造成的重量较轻的种子清选出去。 8.3 种子包衣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防治对象选择相应的种衣剂。包衣种子的含水量应符合标准要求。包衣操作采用机械作业,不得手工操作,以防人员中毒。 8.4 种子包装 种子包装应分别符合GB/T 7414和NY/T 611-2002的规定。 8.5 种子标签 种子标签符合GB 20464-2006的规定。 D
13、B41/T 6422010 7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三级种子生产主要调查记载要求 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 以月/日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 全区有50以上单株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 A.1.3 拔节期 全区有50以上植株第一节高出地面1cm2cm的日期。 A.1.4 抽穗期 全区有50以上的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5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品种正常状态,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A.1.6 全生育期 以出苗到成
14、熟的日数。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60天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之间)。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蘖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 A.2.4 株高 分蘖节或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 A.2.5 芒 一般划分五类。芒长4c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c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以
15、下)为无芒。 A.2.6 芒色 成熟时记,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 壳色 成熟时记颖壳颜色,分红、白(黄)、黑、紫色四种。 A.2.8 穗型 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穗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 A.2.9 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 A.2.10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11 粒色 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入白粒。 DB41/T 6422010 8 A.2.12 籽
16、粒饱满度 分5级:“1”饱满,“2”较饱,“3”中等,“4”欠饱,“5”瘪。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抽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中()、弱()三级。 A.3.2 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株高相差20以上)。 A.3.3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种。 A.3.4 耐寒性 分五级,“1”无冻害;“2”叶尖受冻发黄干枯;“3”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4”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5”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
17、死。于返青前调查。 A.3.5 倒伏性 分四级:“1”未倒伏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2”倒伏轻微,角度在6075之间;“3”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间;“4”倒伏严重,角度在30以下。 A.3.6 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1、2、3、4、5五级记载。 A.3.7 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数字以1、3、5表示。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经晒干(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的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00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g时,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量。 A.4.3 产量 以“kg/hm2A.4.3.1 实际产量 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每公顷产量。 ”表示。 A.4.3.2 理论产量 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 A.5 其他 粒质:分硬、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小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数字1、3、5表示。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