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48001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41 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8722013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规程 2013-12-25发布 2014-02-25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872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产量目标及产量结构指标 1 5 品种选择 1 6 小麦栽培技术 2 6.1 播前准备 2 6.2 播种 2 6.3 田间管理 3 6.4 收获期管理 5 7 玉米栽培技术 5 7.1 播前准备 5 7.2 播种 5 7.3 田间管理 6 7.4 收获期管理 7 DB41/T 8722013 II

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新明、熊淑萍、王静、王小纯、张娟娟、赵鹏、王萍。 DB41/T 8722013 1 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豫中南补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量目标及产量结构指标、品种选择、小麦栽培技术、玉米栽培技术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豫中南补灌区的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其他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

3、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51 小麦 GB 1353 玉米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豫中南补灌区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北纬30有灌溉条件,但主要依赖自然降水的平原农田。 3.2 高产高效 小麦产量500 kg/667 m2,玉米产量600 kg/667 m2,每667 m2周年增产50 kg以上,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4 产量目标及产量结构指标 实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1100 kg/667 m2以上,其中: 小麦产量500 kg/667 m2,成穗数38万45万/66

4、7 m2,穗粒数32粒左右,千粒重42g以上。 玉米产量600 kg/667 m2,每667 m2穗数4000穗4500穗、穗粒数500粒左右、百粒重30 g35 g。 5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该区域种植的中晚熟小麦、玉米品种组合,其中: DB41/T 8722013 2 小麦选择适宜在河南省豫中南补灌区种植的高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抗冻)兼顾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 玉米选用丰产性能好、抗倒抗病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6 小麦栽培技术 6.1 播前准备 6.1.1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规定,纯

5、度99.0%,净度99.0%,发芽率90%,水分13%。 6.1.2 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种衣剂或拌种剂,严格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对全蚀病、条锈病、纹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重发区,用2%戊唑醇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加水0.5 kg1 kg,拌麦种10 kg;防治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50%二嗪磷乳油2 mL4 mL拌种1 kg。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 6.1.3 浇足底墒水 玉米收获前10天15天或者收获后浇水,或先整地后浇水,每667 m2灌水量40 m345 m3。 6.1.

6、4 玉米秸秆还田 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 cm,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667 m2应补施尿素5 kg,以加速秸秆腐解。 6.1.5 施用底肥 整地前每667 m2施用尿素(N含量46%)22 kg26 kg,过磷酸钙(P2O5含量14%)57 kg72 kg,氯化钾(K2O含量60%)10 kg14 kg,硫酸锌1 kg1.5 kg,硫酸锰1 kg1.5 kg。 6.1.6 整地 砂姜黑土地采用深松旋耕机一次完成土壤深松(35 cm)和表层土壤的碎土、平整,表层10 cm左右土壤达到播种要求;粘土质地麦田旋耕深耕隔年进行;中壤质

7、地麦田连续旋耕3年后深耕一次;连续3年至5年旋耕的砂壤质地麦田深耕一次。深耕应达到20 cm以上,旋耕深度15 cm以上,耕后耙耱整地,做到上虚下实,土地细平。 6.1.7 地下害虫防治 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小麦吸浆虫并重或单独重发区,每667 m2用40%甲基异柳磷或40 %辛硫磷乳油300 mL,兑水l kg2 kg,拌干细土20 kg25 kg,整地前均匀撒施地面,撒后耕翻。 6.2 播种 6.2.1 播种期 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2日18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10月底。 DB41/T 8722013 3 6.2.2 播种量 每667

8、 m2播种8 kg10 kg。 6.2.3 播种方法 采用精播耧或播种机20 cm等行距播种,播种深度3 cm,深浅一致,落籽均匀。旋耕播种麦田,应在播前或在播种的同时镇压踏实土壤,防止播种过深;也可在播种后及时根据墒情适当镇压。 6.3 田间管理 6.3.1 出苗越冬期管理 6.3.1.1 壮苗指标 每667 m2基本苗20万25万,越冬期总茎蘖数70万80万,主茎叶龄6叶7叶,单株分蘖 3个5个,单株次生根8条以上,分蘖缺位率低于15%。 6.3.1.2 查苗补苗 小麦播种出苗后,缺苗处及时补种,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 6.3.1.3 分类管理 正常

9、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日平均气温在3 5 之间,夜冻昼消,浇越冬水;对群体大和旺长麦田在立冬前后午后中耕断根或镇压,控制群体的发展,或用15%的多效唑30 g40 g/667 m2进行化学控旺;弱苗麦田浅中耕提温,促生长。 6.3.1.4 病虫草害防治 6.3.1.4.1 病害防治 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田块,每667 m2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6 kg,顺垄撒施,结合浇水,控制其危害。 6.3.1.4.2 虫害防治 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田块,每667 m2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 mL加水750 kg,顺垄浇灌。 麦黑潜叶蝇发生严重麦田,每667 m2用

10、40%氧化乐果80 mL,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 mL,加水 40 kg50 kg喷雾;或用1%阿维菌素3000倍4000倍液喷雾,兼治小麦蚜虫和红蜘蛛。 6.3.1.4.3 杂草防治 在小麦2叶期后(11月中下旬),对于一般阔叶类杂草(播娘蒿、荠菜等)发生田地,每667 m2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1.0 g1.8 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 g,加水30 kg40 kg,均匀喷雾。对于野燕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667 m2用6.9%骠马乳油60 mL70 mL加水进行叶面喷雾。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3%世码水分散粒剂30 g均匀喷洒;对猪殃殃发生严重的田块

11、,每667 m2用20%使它隆乳油50 ml60 mL均匀喷洒。 6.3.2 春季(返青抽穗期)管理 DB41/T 8722013 4 6.3.2.1 壮苗指标 返青期主茎叶龄6叶1心或7叶1心,单株分蘖6个以上,次生根10条以上;拔节期主茎叶龄 9叶10叶,节间总长度5 cm8 cm。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100万/6 67 m2。 6.3.2.2 水肥管理 正常麦田于返青期或拔节前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9kg22 kg左右,施肥后及时浇水,每667m2灌水40 m360 m3左右。旺长麦田追肥适当推迟到拔节中后期。 6.3.2.3 预防“倒春寒” 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若小麦早春遭受冻害

12、,立即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 6.3.2.4 合理化控 小麦起身期每667 m2头数超过80万且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每667 m2用多效唑30 g兑水25 kg30 kg进行叶面喷雾,预防“倒春寒”及后期倒伏,喷雾时应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6.3.2.5 病虫草害防治 6.3.2.5.1 病害防治 小麦纹枯病:2月下旬至3月上旬,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 g30 g,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或25%丙环唑乳油30 mL35 mL,加水50 kg喷雾,隔7天10天再施一次药,连喷2次3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

13、防效。 6.3.2.5.2 虫害防治 蚜虫、麦蜘蛛:当1 m单行有麦圆蜘蛛600头或麦长腿蜘蛛300头以上时,每667 m2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8 mL10 mL,加水40 kg喷雾防治。当苗期蚜虫百株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每667 m2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g15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加水喷雾进行挑治。 6.3.2.5.3 杂草防治 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充时期,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及时进行化除,化学除草方法同6.3.1.4.3 。 6.3.3 后期(抽穗成熟期)管理 6.3.3.1 水肥管理 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如遇干旱

14、,应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 在抽穗至灌浆前中期,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 7天10天,连喷2遍,预防干热风和延缓衰老。 6.3.3.2 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从孕穗期开始,应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及倒伏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及倒伏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DB41/T 8722013 5 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或5%啶虫脒20 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

15、 g(或50%多菌灵75 mL,或75%甲基托布津50 g)、磷酸二氢钾100 g150 g,兑水30 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叶枯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 g(或20%三唑酮乳油30 ml)、磷酸二氢钾150 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 g450 g,兑水45 kg,喷雾。 6.4 收获期管理 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期长相为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入仓时应符合GB 1351的要求。

16、 小麦机械收获,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和切抛装置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留茬高度不超过10 cm,切碎后的麦秆在田间抛洒均匀。 7 玉米栽培技术 7.1 播前准备 7.1.1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规定,种子净度99%,发芽率90%,纯度99.9%,水分13%。 7.1.2 种子处理 小麦收获后秸秆还田,采用精量播种机和半精量播种机在前季小麦行间等行距播种,行距60 cm,免耕直播,一般每667 m2播种量5500粒6000粒,半精量播种单双籽率不低于70%,精量播种单粒率不低于90%;机械破碎率均不超过0.5%,空穴率低于1%。播种深度5 cm左右,播种机作业速度4 km/h,防止漏

17、播。 7.2 播种 7.2.1 播种期 小麦收获后及时抢播,播种期6月1日10日。 7.2.2 免耕直播 小麦收获后秸秆还田,采用精量播种机在前季小麦行间等行距播种,行距60 cm,免耕直播,一般每667 m2播种量5500粒6000粒,精量播种单粒率不低于90%,机械破碎率均不超过0.5%,空穴率低于1%。播种深度5 cm左右,播种机作业速度4 km/h,防止漏播。 有条件的可采用单粒点播机播种,每667 m2播5000粒5500粒。 7.2.3 施种肥 种肥同播,每667 m2施用尿素(含纯氮46%)18 kg左右,过磷酸钙(P2O5含量14%)57 kg左右,施用氯化钾(K2O含量60%

18、)14 kg左右。也可每667 m2施用复合肥40 kg左右。肥料随播种机施入,种子行与肥料行间隔5 cm 以上。 7.2.4 浇蒙头水 DB41/T 8722013 6 播种后及时浇蒙头水,每667 m2灌水量40 m360 m3。 7.2.5 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除草剂均匀喷洒地面进行封闭,每667 m2用48%的甲草胺乳油 200 mL400 mL,或33%的二甲戊乐灵乳油150 mL200 mL进行土壤喷雾。玉米出苗后3叶5叶期,采用除草剂均匀喷洒行间地面进行除草,每667 m2用22.5%溴苯腈乳油80 mL140 mL,或80%氰草津可湿生粉剂175 g250 g,或4

19、8%氰草津液剂200 g300 g喷雾。 7.3 田间管理 7.3.1 苗期管理 7.3.1.1 间苗、定苗 于5叶期间、定苗,去弱留壮。定苗时按密度留足苗,留壮苗、匀苗、齐苗,去病苗、弱苗、小苗、自交苗。缺苗时可就近留双株或采用带土移栽方法,确保田间密度。 7.3.1.2 留苗密度 紧凑耐密型品种留苗密度为4500株/667 m25000株/667 m2。 7.3.1.3 防治病虫害 7.3.1.3.1 病害防治 防治粗缩病,用 20%啶虫脒乳油2000倍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3000倍液喷雾;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兑水50 kg喷雾,兼治蓟马。防治苗枯病,用70%甲

20、基硫菌灵800倍液,或20%三唑酮1000倍,或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 7.3.1.3.2 虫害防治 玉米螟防治,每667 m2用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 g,兑10 kg细沙,拌匀丢心。或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 g,兑水45 kg均匀喷雾,可兼治多种鳞翅目幼虫。蓟马防治,每667 m2用10%吡虫啉20 g30 g,20%克杀特1500倍2000倍均匀喷雾。蚜虫防治,用40%乐果乳油1000倍1500倍液喷洒苗心,或用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7.3.1.3.3 草害防治 阔叶杂草每667 m2用75%的噻

21、吩磺隆干悬浮剂或可湿生粉剂2 g3 g,或80%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75 g5 g,或48%麦草畏水剂25 mL40 mL喷雾。一年生禾本科、莎草科及阔叶杂草,每667 m2用72%的异丙甲草胺乳油90 mL180 mL喷雾。 7.3.2 穗期(拔节抽雄)管理 7.3.2.1 水肥管理 大喇叭口期(11片12片展开叶),每667 m2追施尿素27 kg左右。在拔节到抽雄之间如遇干旱立即浇水,每667 m2灌水量40 m360 m3。 7.3.2.2 病虫害防治 田间有黑粉病株及时拔除。 DB41/T 8722013 7 防治大、小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可用50%的多菌灵或75%的代森锰锌或

22、70%的甲基托布津喷雾。 防治玉米螟每667 m2用1.5%辛硫磷颗粒剂1.5 kg2 kg丢心,或用菊酯类农药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摘掉喷雾器的喷头,将药液喷入心叶中。 防治蚜虫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 7.3.3 花粒期管理 7.3.3.1 浇灌浆水 籽粒灌浆期间,遇干旱及时浇水,遇涝注意排水。 7.3.3.2 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和蚜虫的防治参照7.3.2.2执行。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摘除下部病叶后,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天10天一次,连喷2次3次,每667 m2每次用药液60 kg。 玉米锈病每667 m2可用20%三唑酮乳油750 mL100 mL兑水50 kg喷雾防治。 7.4 收获期管理 收获标准为玉米苞叶干枯变白,子粒乳线消失,变硬发亮,黑层出现,保证籽粒灌浆不少于50天,在不影响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尽量延迟收获,促进玉米完全成熟。入仓时应符合GB 1353 的要求。 由机械收获条件的,玉米收获采用的机械为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堆集、茎杆一次还田等多项作业的玉米收获机,秸秆直接打碎还田,散布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