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4806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98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DB41 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837 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ropeway engineering 2013 - 9 - 5 发布 2013 - 11 - 5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837 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防雷类别划分 . 4 5 防雷 要求 . 4 5.1 一般规定 . 4 5.2 站房 . 5 5.3 支架 10 5.4 其它防护措施 11 附

2、录 A(规范性附录)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12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外部防雷装置和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索道防雷装置安装示意图 1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20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 度和焊接方法 22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电涌保护器分类 23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配电线路 SPD 安装位置和电源设备分类 25 DB41/T 837 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河南省 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 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

3、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卢广建、苗连杰、杨渤海、李鹏、王玮、 李中有、 程丽丹 。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永刚、张玉桦、李森。DB41/T 837 2013 1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索道 工程的防雷类别划分和防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架空索道 防雷工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601-2010

4、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索道工程 ropeway engineering 由站房 和附属建筑物 、 索道 、支架、 连接 站房之间的电力和信号线路以及动力和控制设备组成。 3.2 索道 ropeway 由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运载工具运送人员或物料的运输系统,包括架空索道、缆车和拖牵索道等。 GB/T 127382006 ,定义 2.1 3.3 客运索道 passenger ropeway 输送人员的索道。 3.4 货运索道 material ropeway 输送物料的索道。 3.5 运载索 carrying-hauling

5、rope 在单线架空索道中既承载又牵引运载工具的运动索。 GB/T 127382006 ,定义 3.2.1 3.6 直击雷 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击直接 击于 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GB 50057-2010,定义 2.0.13 3.7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DB41/T 837 2013 2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 外部 防雷装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5 3.8 外部

6、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6 3.9 闪电电涌侵入 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即 闪电 电涌,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GB 50057-2010,定义 2.0.18 3.10 闪电感应 lightning 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GB 50057

7、-2010,定义 2.0.16 3.11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GB 50057-2010,定义 2.0.25 3.12 冲击接地电阻 impulse ground resistance 其数值等于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流入大地电流峰值的比值。 YD/T 1765-2008,定义 6.7 3.13 防雷 等电位连接 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

8、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 GB 50057-2010,定义 2.0.19 3.14 站房 station 线路起至站和分段相衔接的设施。 GB/T 127382006 ,定义 6.1 3.15 支架 trestle 在索道线路上用以支承绳索的构筑物。 GB/T 127382006 ,定义 6.3.1 3.16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 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8 DB41/T 837 2013 3 3.17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

9、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GB 50057-2010,定义 2.0.9 3.18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 50057-2010,定义 2.0.10 3.19 接地体 earthing 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GB 50057-2010,定义 2.0.11 3.20 人工接地体 made earth elec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 3.21 接地线 earthing conductor 从引

10、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 GB 50057-2010,定义 2.0.12 3.22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注:它包括电气和电子的设备中形成的电涌和直接对设备本身的磁场效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GB 50343-2004,定义 2.0.3 3.23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 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GB 50057-2

11、010,定义 2.0.24 3.24 闪电电磁感应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GB 50057-2010,定义 2.0.15 3.25 等电位连接带 bonding 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 电信线路及其他线路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GB 50057-2010,定义 2.0.20 3.26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防雷装置、建筑物基础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 PE)、设备保护地、等电位连

12、接带、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技术设备逻辑地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DB41/T 837 2013 4 GB 50601-2010,定义 2.0.6 3.27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 network 将建(构)筑物和建(构)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组成的一个网。包含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连结。 改写GB 50057 -2010,定义 2.0.22 3.28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SPD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 50057-2010,定义 2.0.29 3.29 运载

13、工具 carriers 在架空索道或缆车上用于承载人员或物料的部件。包括封闭式和非封闭式。 改写GB/T 127382006 ,定义5.1 3.30 驱动和制动系统 driving and braking system 动力供应系统,包括驱动机、传动单元以及在规定条件下索道运行所需的控制装置、安全装置以及制动装置。 GB/T 127382006 ,定义 7.1 3.31 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 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7 3.32 工频接地电阻 power fr

14、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 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YD/T 1765-2008,定义 6.20 4 防雷 类别 划分 4.1 索道工程根据其年预计雷击次数,按以下要求划分 为三类防雷索道 : a)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1.0次 /a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索道 ; b)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0.5且不大于1. 0次 /a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索道 ; c)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 不小于 0.05次/a 且 不 大于 0.5次 /a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索道。 4.2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 A 计算 。 5 防雷 要求 5.1

15、一般规定 5.1.1 索道工程应 设 防 直击雷装置,并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 等防护措施。 DB41/T 837 2013 5 5.1.2 三类 及以上防雷索 道均应采取 防闪电感应和防雷击 电磁脉冲的措施。 5.1.3 防雷装置冲击 接地 电 阻值应符合表 1 的 规定 。 表 1 索道 防雷装置 冲击 接地阻值 单位 为 欧姆 防雷类别 站房 支架 第一类 防雷索道 4 10 第二类 防雷索道 4 20 第三类 防雷索道 5 30 5.2 站房 5.2.1 接闪器 5.2.1.1 站房接闪器应选择 接闪杆 、 接闪 带、 接闪 网 等 或 由 其 中一种或多种形式 组 合 的接闪措施 ; 站

16、房 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敷设 接闪带 ( 杆 ), 接闪 网网格尺寸 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 站房附属建筑物,如配电所、变压器房等的接闪器要求可参照站房执行。 表 2 站房接闪网格尺寸 单位为米 建筑物防雷 类别 滚球半径 hr 避雷网网格尺寸 第一类防雷索道 30 55 或 64 第二类防雷索道 45 1010 或 128 第三类防雷索道 60 2020 或 2416 5.2.1.2 接闪 网和 接闪 带宜采用 热镀锌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 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50 mm2, 其厚度不应小于 2.5 mm。 5.2.1.3 接闪杆 宜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

17、于下列数值: a) 杆 长 1 m以下:圆钢 不应小于 12 mm;钢管 不应小于20 mm; b) 杆 长 1 m 2 m:圆钢 不应小于16 mm;钢管 不应小于 25 mm。 5.2.1.4 接闪杆 的接闪端宜做成半球状,其 最小 弯曲半径 宜为 4.8 mm,最大宜为 12.7 mm。 5.2.1.5 专用接闪杆应能承受 0.7 kN/m2的基本风压,在有台风和大于 11 级风的地区,应增大其尺寸。 5.2.1.6 屋顶上的旗杆、栏杆、装饰物等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 ,其截面应符合 附录 B 的 规定 ,其壁厚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5.2.7 的规定。 5.2.1.7 站

18、房易受雷击部位应敷设接闪带,其安装方法参照 附录 C 的 图 C.1。 5.2.1.8 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做接闪器应符合 GB 50057-2010 中 4.3.5 和 4.4.5 的 规定 。 5.2.1.9 外露 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 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 5.2.1.10 固定接闪导线的固定支撑卡应固定可靠,接闪带(网)应采用螺栓等机械连接件压接在固定支撑卡上,每个固定支撑卡应能承受 49 N 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撑卡应均匀,并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5.2.1.11 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他电气、通信或信号线路。 5.2.1.12 金属屋面的站房宜利用

19、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 a) 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 b)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 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2 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5 mm, 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65 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7 mm; c) 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4 mm,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5 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7 mm; DB41/T 837 2013 6 d) 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 1 mm厚沥青层或0.5 mm厚聚氯乙烯层

20、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5.2.2 引下线 5.2.2.1 站房 引下线 不应少于二 根, 应 沿 站房 四周均匀布置,易受雷击部位 宜 优先布置 。引下线 平均间距 应符合 表 3 的规定。 表 3 站房引下线 平均 间距 单位为米 第一类防雷索道 第二类防雷索道 第三类防雷索道 引下线间距 12 18 25 5.2.2.2 引下线应以最短路径接地,两端 应分别与接闪器和 接地装置可靠 的 电气连接。 5.2.2.3 站房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用如下措施之一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a) 外露引下线 在 距地面 2.7 m以下部分应穿不小于 3 mm厚

21、的交联聚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 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 1.2/50 s波形) ; b) 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 护拦或警告牌 。 护拦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3 m。 5.2.2.4 站房为框架结构时,引下线应符合 下列规定: a) 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 ,圆钢直径 不应小于10 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 80 mm2; b) 结构柱内 用作引下线的 钢筋,直径不小于 16 mm时利用 柱内 对角 的 二根 钢筋 , 直径在 10 mm 16 mm时利用 柱内 四根 钢 筋。用作引下线的钢筋 应 焊接 良好 , 敷设应平正顺直,各焊接点应做好标记, 并经检查

22、确认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后方可浇灌, 连接工艺应符合 GB 50601-2010第 5章的规定 ; c) 作为引下线的 钢 筋底部应与基础 主 钢筋 连成电气贯通, 顶部应与梁 内 主 钢 筋 连成电气贯通 ,并在屋面外引 钢筋 与 接闪 带 相连 ; 5.2.2.5 站房为非框架结构 时 ,引下线应符合 下列规定 : a) 应沿站房外墙外表面明 敷 ; b) 宜采用 热镀锌 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 。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 附录 B的规定,其中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 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50 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2.5 mm; c) 采用多 根 引下线时,应 在各引下线

23、 上 距地面0.3 m 1.8 m装设断接卡 ; d) 在易受机械损 伤 和人身接触的 之处 ,地面上 1.7 m至地面下 0.3 m的一段 接地线 , 应采 用 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 保护 ; e) 引下线 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和排水槽沟内 ; f) 引下线上 应无 附着其他电气线路 ; g) 引下线 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 避免形成环路 ; h) 引下线 应分段固定, 固定 支撑卡 应固定可靠,每个固定 支撑卡应能承受 49 N(5 kgf)的垂直拉力,固定 支 撑卡 应均匀,并符合表 4的 规定 。 表 4 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撑卡的间距 单位为 毫米 布置

24、方式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 支撑卡 的间距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 支撑卡 的间距 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地面至 20 m 处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从 20 m 处起往上的垂直导体 500 1000 DB41/T 837 2013 7 5.2.2.6 站房 结构的 金属 支柱应作为 自然 引下线, 分别 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 连成电气贯通。 5.2.3 接地装置 5.2.3.1 站房应优先利用建(构)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 自然 接地装置,当接地装置不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时, 应 增设人工接地装置(体)。 5.2.3.2 站房 及内部系统 应采用

25、共用接地 装置 。 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 50Hz 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 应 不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 5.2.3.3 在站房四角地面上方 0.3 m 0.8 m 处设置接地测试端子。 5.2.3.4 进出站房或与 站房防雷接地装置 地中距离小于 3 m 的 金属管道、导体应与接地装置相互连接。 5.2.3.5 当 站房与毗邻建(构)筑物的距离小于 20 m 时, 各自 接地装置 之间 应 进行 至少两处 连接。 5.2.3.6 第 一 类 站房 应设 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装置), 并 符合表 5 的 规定 。 表 5 第 一 类 防雷索道 站房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包围

26、面积 土壤电阻率 ( m) 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 A ( m) 500 5 500 3000 380360011 注: A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 (m2)。 5.2.3.7 第 二、三类 防雷索道 站房 宜利用建筑物 基础 的钢筋作为防雷 接地 装置 ,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应小于 0.5 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钢筋面积 防雷类别 钢筋表面积总和 S值 站房 支架 第二类 S 4.24kc2 4.24 m2 第三类 S 1.89kc2 1.89 m2 注: 站房在采用多根引下线并且接闪器闭合时分流系数 c=0.66。 5.2

27、.3.8 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或网 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 合 GB 50057-2010 中 4.2.1 的 规定 。 5.2.3.9 当站房自然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无法满足要求时,应 按下列要求 加装人工接地装置 : a) 人工接地体应埋于土质和水分较稳定的低电阻率土壤中,宜利用金属水管、管道等自 然接地极 ; b) 人工 钢质垂直 接地体 长度宜为2.5m。其 间距 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 宜为 5 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 c)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 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0.5 m, 并 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

28、基础不宜小于1 m; d) 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 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 热镀锌扁钢或圆钢。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应符合GB 50057 -2010中 5.4.1的规定。其中 热镀锌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4 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90 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3 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 3 mm;钢管壁厚不应 小于 2 mm; DB41/T 837 2013 8 e) 站房的人工接地体应敷设成闭合状,在接地装置的各条引下线处可靠联结。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依据土壤电阻率,应符合 表 5的 规定 。 5.2.3.10 在高土壤电阻率 的场地,宜采用下列方法

29、降低接地装置的 冲击 接地电阻: a)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 有效长度应符合 附录 D的 规定 ; b) 接地体埋 于较深的 低电阻率土壤中或扩大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 c) 采用降阻剂或采用新型接地材料 ; d) 置换成低电阻率的土壤 ; e) 在永冻地区采用深孔技术的降阻方法 。 5.2.3.11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 3 m。 当 小于 3m 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a) 将接地体敷设成水平网格 ; b) 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 c) 铺设使 地面 电阻率 不小于 50 k m的 50 mm厚的沥青层或 150 mm厚

30、的 砾石层。 5.2.3.12 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用的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 下列 防腐处理 : a) 导体为钢材时,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要求 应符合 附录 E的 规定 。 b) 导体为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时, 连接工艺应采用放热焊接,其熔接接头 应将 被连接的导体完全包在接头里 ,应 保证连接部位的金属完全熔化,并应 连接牢固。 5.2.3.13 站房共用接地网 应 由站房的桩基、承 台、地梁或伐板主筋和钢结构 支撑柱 共同 组成。基础闭合网格、等电位或预留接地端子、室外测试点等位置等联结 做法参照 附录 C 的 图 C.2。 5.2.3.14 站房

31、利用承台及桩体纵向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装置 时 ,应 至少 有两条与桩台钢筋网连接。 5.2.3.15 站房接地装置 连接毗邻建(构)筑物的接地装置时,等电位连接线应至少采用两条 直径 14 mm的热镀锌圆钢或 30 mm 3 mm 的热镀锌扁钢,埋深 不 应小于 0.5 m。 5.2.4 屏蔽与 等电位连接 5.2.4.1 站房防雷区划分原则 : a) LPZ0A区:本 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 , 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 b) LPZ0B区:本 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 c) LPZ1区:

32、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 B区内的更小;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 d) LPZ2 n后续防雷区 :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电电磁脉冲 。 5.2.4.2 控制机房应设 在站房 的低层中心部位 , 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 当 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 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 ( 室 ) 应 就近 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5.2.4.3 为减少 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各类站房宜采取以下屏蔽措施: a) 站房和机房的外部应设屏蔽措施 。当屏蔽是由屋顶金属表面、金属(门窗)框架或

33、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组成时,穿 过 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 ; b) 当采用屏蔽电缆时, 应在 屏蔽层两端 及 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并接地 ; c) 当采用非屏蔽电缆和屏蔽电缆只能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 金属 管敷设,外层屏蔽或 金属 管 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应符合本条第二款的 规定 。 5.2.4.4 进入 站房 的导电物应在 LPZ0A或 LPZ0B与 LPZ1 区 的 交界 处 进行总 等电位连接 ; 当外来导电物从 不 同 位置 进入 站房 时, 宜设若干条 等电位连接 带 ,并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 火灾电气上DB41/T 8

34、37 2013 9 贯通并连通到接地体或基础接地体的钢筋上。环形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应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屏蔽构件上,宜每隔 5 m 连接一次。连接导体的截面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5.2.4.5 当 站房与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线缆或金属管道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接地装置连接 难以实现时, 可通过接地线、 PE 线、屏蔽层、穿线钢管、电缆沟的钢筋、金属管道等连接。 低压供电线路和金属管道宜埋地敷设。因条件限制而架空敷设时,应在进出建筑物前采用埋地、钢管屏蔽措施,埋地长度应按照 附录 E 计算。 5.2.4.6 机房设置的等电位连接带(网络)应符合 下列要求 : a) 等电位连接带

35、应设在方便安装和检查的位置,宜采用金属板,连接点应满足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的要求,并与钢筋或其它屏蔽构件作多点连接 ; b) 等电位连接带与建筑物 共用接地系统 ,不宜设单独的接地装置 ; c) 应采用 S型星形或 M型网形结构,实现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 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距离与 等电位连接网络 的接地端子连接 ; d) 机房采用 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宜使用截面积不小于 50 mm2的铜排作为单点连 接的接地基准点 ; e) 机房采用 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宜使用截面积不小于 50 mm2的铜带在防静电活动地板下构成铜带接地网络。

36、 5.2.4.7 等电位连接: a) 等电位 连接 导体与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螺帽紧固、防松零件齐全,连接处应进行热搪锡处理。等电位连接网络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熔接或压接 ; b) 等电位连接导线应使用具有黄绿相间色标的铜质绝缘导线。暗敷的等电位连接线及其连接处,应做隐蔽记录,并在竣工图上注明其实际部位走向 ; c) 等电位连接带表面应无毛刺、明显伤痕、残余焊渣,安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绝缘导线的绝缘层无老化龟裂现象。 5.2.5 防电 涌措施 5.2.5.1 站房电源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防御雷电电涌: a) 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 站房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

37、应 采用TN -S系统 ; b) 等电位连接宜在各防雷区的 交界 处,但由于工艺要求或其它原因,当被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在界面处而是在附近和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 SPD既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 ; c)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箝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 , SPD的分类参照 附录 F; d) 在各防雷交界 处的最大电涌电压,即 SPD的最大箝压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当无办法获得设备的耐冲击电压

38、时, 220 380 V三相配电系统的设备 的冲击过电压的额定值应符合 表 7的 规定 。 e) SPD的 uc值和接线形式应符合 GB 50057-2010中附录J 的规定; f) 连接 SPD的导体截面应符合 附录 B的规定。 5.2.5.2 配 电线路 SPD 安装位置和电源设备分类 参照 附录 G。 5.2.5.3 宜按照需要保护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 ,参照附录 G 的图 G.2、图 G.3 选择后续防雷区或安装协调配合的 SPD。 5.2.5.4 电力变压器: a) 变压器高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 避雷器 ; DB41/T 837 2013

39、 10 b) 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以及与变压器相连的电力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 c) 变压器低压侧的每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 作为一级保护。 表 7 220/380V 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设备位置 电源处的设备 配电线路和最后分支 线路的设备 用电设备 特殊需要保护设备 耐冲击过电压类别 类 类 类 I类 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kV) 6 4 2.5 1.5 注: I类 需要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设备,如含有电子电路的设备,计算机及含有计算机程序的用电 设备。 类 如家用电器 (不含计算机及含有计算机程序的家用电器 )、手提工具、不

40、间断电源设备 (UPS)、整流器和类似负荷。 类 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电缆、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等的布线系统 ,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的一些其他设备。 类 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 设备 、波纹控制设备。 5.2.5.5 总配电箱: a) 在进入站房 的总配电箱内 应装设 级试验的 SPD; b)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户外型 SPD。 SPD、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10 。该 SPD应选用级试验产品,其 up应小于或等于 2.5 kV,每台 SPD应选 Iimp等于或大于 12.5

41、 kA; c) 若无户外型SPD ,可选用户内型 SPD,但其使用温度应满足安装处的环境温度并应安装在 IP54型箱内。 5.2.5.6 分配电箱、终端配电盘安装宜选择限压型 SPD,分级配合 参见 附录 C 的 图 C.3。 5.2.5.7 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需要选用适配的直流电源 SPD,作为末级保护。 5.2.5.8 当电压开关型 SPD 至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l0 m、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 m 时,在两级 SPD 之 间 应加装退耦装置。当 SPD 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 ,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SPD 应有过电流和故障自动切除保

42、护装置,外封装应为阻燃型材料,并宜有劣化显示、报警等功能。 5.2.5.9 电源 SPD 的接地应就近接到等电位电气预留端子上。 5.2.5.10 各级信号 SPD 宜分别安装在总配线架、 MODEM 前 、 MODEM 后与主设备间 。 5.2.5.11 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 入损耗小的 信号 SPD。 5.3 支架 5.3.1 接闪器 5.3.1.1 金属 支架自身 可 作为接闪器, 或在支架顶部 安装 接闪 短 杆 。 宜在全段索道安装 接闪 线 和接地轮 ,如条件限制难以实现时,至少应覆盖容易遭受雷击的

43、区间,其 比例 参 见 表 8。 5.3.1.2 接闪线与支架之间应采用安装接地轮等方法达到电气贯通,终端不宜与站房防雷装置连接。接闪线安装位置参见附录 C 的图 C.4。 5.3.1.3 接闪器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附录 B 的 规定 。 DB41/T 837 2013 11 表 8 安装接闪线和接地轮的比例 5.3.2 引下线 5.3.2.1 金属 支架 可 作为引下线, 分别 与接闪器 、 接地装置焊接 连通。 条件限制时,各部件之间应形成电气联结,过渡电阻不 应 大于 0.03 。 5.3.2.2 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附录 B 的 规定 。 5.3.3 接地装置 5

44、.3.3.1 支架 自然基础钢筋 应 作为接地装置, 并应符合 表 1 冲击接地阻值和表 6 钢筋表面积的 要求 ,不符合 时应 增设人工接地装置。 5.3.3.2 人工接地装置应参照 5.2.3.9 和 5.2.3.10 技术要求, 与基础接地的联结点不 应 少于 2 个且间距不 应 大于 3m, 安装位置参见 附录 C 的 图 C.5。 5.3.4 屏蔽、等电位连接 5.3.4.1 应参照 5.3.1.1 和 表 8 要求 安装接地轮,实现支架与钢索等电位连接。 5.3.4.2 信号线缆应使用铠装或屏蔽线缆,宜采取埋地敷设方式和接地保护措施。在支架上安装时,应处于接闪线(器)保护区内。 5

45、.3.4.3 信号电缆屏蔽(保护)层和承载金属线应与支架进行等电位连接,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03。 5.4 其它防护 措施 5.4.1 站房与附近建筑物 之间禁止架空外露敷设任何 电气、通信、电信 线路 和金属线缆 。 5.4.2 接闪器和引下线上, 不应附着其它物体或附着任何电气和信号线路。 5.4.3 安装在站房外部的监控摄像、广播、景观照明、射灯等外露电器设备和信号线路 ,均应安装在接闪器 的 保护范围内,户外配电和信息线路应采取屏蔽、等电位联结和防闪电 过电压措施。 5.4.4 信号线路禁止敷设在女儿墙顶面上,如必须在 屋面 或外墙上外露敷设时,应采用屏蔽和 穿 钢管接地保护,并至

46、少在两端 及 防雷 区 交界处做接地连接。 5.4.5 站房周围的路灯、旗杆等金属物,应采取可靠的接地和防 直击雷措施。 宜 采取安全隔离措施或安装 醒目“雷雨天气请勿靠近” 危险 警示牌。 站房 周围的栏杆宜采用非金属材料, 并不应与旅游线路的金属护栏 连 接。 5.4.6 相邻建筑物与站房电源或电子信息等系统连接的线路,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 5.4.7 当树木高于站房及附属设 施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其之间净距不应小于 5 m。 防雷类别 接闪线 钢索 接地轮 占索道总长度的比例 占总支架数的比例 第一类 防雷索道 60% 50% 第二类 防雷索道 40% 40% 第三类 防雷

47、索道 20% 30% DB41/T 837 2013 12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A.1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计算方法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计算方法见式( A.1) 。 N=k Ng Ae (A.1) 式中: N 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单位为次每年 (次 /a); K 环境 校正系数 , K 值 应参照表 A.1 选取; Ng 索道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单位为次每平方千米年 (次 /km2/a); Ae 与索道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 ,单位为平方千米 (km2)。 表 A.1 环境校正系数 K 的参考值 架设索道地理环境特征 K 山谷、峡谷或 凹陷 地带

48、 0.8 平坦地带且地质结构无变化地带 1.0 山坡下、 背 风山坡 1.2 土壤电阻率突变地带 1.5 土山顶部、山谷风口、迎风山坡 1.7 山顶、孤立的旷野、金属矿藏等极易雷击地带 2.0 A.2 雷击大地密度计算方法 雷击大地密度计算方法见式( A.2) 。 Ng=0.1 Td (A.2) 式中: Td 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单位为天每年 (d/a)。 A.3 索道等效截收面积计算 方法 索道等效接收面积计算方法见式( A.3) 。 (A. 3) 式中: Li、 W、 Hi 分别为索道的长、宽、高 ,单位为米 (m)。 注 1: 当索道安装在山洞或地下时,长度 L

49、应减去相应 地段 长度。 注 2: 宜按实际数据分段计算 Ae后 累计;如无数据或简单估算时 , 也可按安装平均高度计算。 DB41/T 837 2013 13 附 录 B ( 规范性附录) 外部防雷装置和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 B.1 接闪杆(线、带)和引下线的材料、规格 B.1.1 接闪杆(线、带) 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面积应符合表 B.1。 表 B.1 接 闪线(带)、接闪杆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面积 材料 结 构 最小截面面积( mm2) 备 注 铜 单根扁铜 50a 厚度 2mm 单根圆铜 50a 直径 8mm 铜绞线 50a 每股线直径 1.7mm 单根圆铜 176 直径 15mm 镀锡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