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作出的假设性解释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生物的雄配
2、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培育出在全球首例、遗传性稳定、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性强,但研究 人员并不是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将它们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主要意义是 A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B保护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C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D避免出现新基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鱼杂交,其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高度不育,这样可避免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转基因生
3、物的安全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子一代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用辐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植株一定会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C用基因型 DdTt的植物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培育的植株自交后代有 1/4纯合子 D用基因型 DdTt的植物进行多倍体育种,所培育的植株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子一代自交后代( F2)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故 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4、,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所以诱变育种所得到的 植株不一定具有优良性状,故 B错误;单倍体育种所培育的植株均为纯合子,能稳定遗传,所以它们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故 C错误;用基因型 DdTt(二倍体)的植物进行多倍体育种,所培育的植株的基因型为 DDddTTtt(四倍体),其和原品种杂交所得的个体是三倍体,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不可育,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某地区共
5、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种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 ,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 ,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的基因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的基因突变 ,反之亦然 D甲乙两物种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说明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故 A 错误。在长期进化
6、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故 B正确。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故 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 频率未发生改变,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下图的哪个过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
7、分裂后期),即图中的 过程。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和 a, B和 b)所控制,显性基因 A和 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 加。若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就能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A 3种; 9 6 1 B 4种; 9 3 3 1 C 5种; 1 4 6 4 1 D 6种; 1 4 3 3 4 1 答案: C 试题分析:
8、本题所涉及的牡丹的花色属于数量遗传。由题意可知,深红色牡丹的基因型为 AABB、白色牡丹的基因型为 aabb。深红色牡丹( AABB)和白色牡丹( aabb)杂交,所得到的中等红色的牡丹的基因型为 AaBb。让这些中等红色的牡丹( AaBb)自交,子代花色的种类有 5种,即深红色( 1/16AABB):介于深红和中等红之间的颜色( 2/16AABb、 2/16AaBB):中等红色( 1/16AAbb、 1/16aaBB、 4/16AaBb):介于中等红色与白色之间的颜色( 2/16Aabb、 2/16aaBb):白色( 1/16aabb) =1 4 6 4 1。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
9、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了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如图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该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 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对该家族系谱的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7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 3 C甲病是性染色体病,乙病是常染色体病 D若 8和 9婚配,则后代患乙病概率为 1 8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3、 4、 8, “无中生有 ”为隐
10、性及利用反证法确定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 5、 6、 9, “无中生有 ”为隐性,又知道 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甲病只能为伴 X隐性遗传病,故 A错误、 C正确。用 Xb来表示甲病基因,则 7的致病基因来自 4,故 B错误;用 a表示乙病基因,则 8基因型及概率为 aaXBXb(1/2)或 aaXBXB(1/2); 9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1/2)或 AAXbY(1/2),两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 1/21/2 1/4,患乙病的概率为: 1/21/2 1/4,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
11、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 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 (A-长翅, a-残翅, B-红眼, b-白眼 ) ,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 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 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 代雌蝇产生的卵细胞一同形成的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不正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翅果蝇与长翅果蝇交配,后代出现残翅果蝇,说明残翅相对于长翅是隐性性状,且控制翅长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Aa。由题干信息得知,亲本中长翅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AaXBY长翅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AaXbXb,由于产生了一个残
12、翅白眼雄蝇( aaXbXbY)的后代,说明雌蝇亲本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为 aXbXb, 与卵细胞一同形成的第二极体应和卵细胞一样为 aXbXb,即图 D;初次卵母细胞形成次极卵母细胞过程中, XX染色体移向一极,则第一极体中无 X染色体,由于含 A和 a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正常的移向两极,所以由第一极体形成的两个极体应为 A、 C两图。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13、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2P和 35S标记噬菌体,请在下图中指出标记元 素所在的部位依次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分子, 35S是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而每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所以 32P是标记在磷酸分子上的,即图中的 上。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约有20种,可变的是在 R基,而氨基和羧基是不变的,因此可能含有 S的只能是在R基上,即图中的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
14、菌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表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丙的合成可能 受到一个以上基因的控制 B图示过程没有遗传信息的传递 C过程 a仅在核糖体上进行 D甲、乙中均含有起始密码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图可以看出丙是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构成,而这两条多肽链分别有甲和乙翻译而来,甲和乙可能是由两个基因分别转录形成的,所以丙的合成可能 受到一个以上基因的控制,故 A正确;图示 过程代表了遗传信息传递的翻译过程,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故 B错误、 C正确。甲和乙是信使RNA,要翻译首先要识别起始密码子,故
15、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分别需要 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 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内 C把 DNA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进行 过程,子一代含 15N 的 DNA占 100% D 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 DNA的复制过程,需要酶和 DNA聚合酶; 是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 RNA聚合酶; 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故 A正确。 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侵染的细
16、胞内,故 B错误;把 DNA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得到 2个 DNA,根据 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 DNA均含 15N,故C正确。 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其中 是AT 、 CG 、 TA 、 GC , 是 AU 、 CG 、 TA 、 GC , 是 AU 、CG 、 UA 、 GC ,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图 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
17、中的基因 2由基因 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 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 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 C图 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或重复 D图中 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 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 的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 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故 A错误。图 中的碱基对缺失了,属于基因突变,故 B错误。图 中,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故 C正确。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图中 4种变异均
18、能够遗传,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 “狮虎兽 ”,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若一种群中 BB个体占 81, Bb 个体占 18, bb个体占 1,则在基因库中 B的基因频率为 90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导致 生殖隔离,故 A 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 B错误;母虎和
19、雄狮虽能交配产下了 “狮虎兽 ”,但 “狮虎兽 ”不能产生后代,说明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故 C错误;种群中 BB个体占 81, Bb 个体占18, bb个体占 1,则在基因库中 B的基因频率 =BB的基因型频率 +1/2Bb的基因型频率 =81 +1/218 =90,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 D)抗病( E
20、)小麦和纯合矮秆( d)染病( 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 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 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 过程为减数分裂 C实施 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D 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图示为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表示两个亲本杂交,所 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能将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故 A正确; 过程表示的是 F1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故 B正确; 过程表示由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此过程中不但有细胞的分裂还有细
21、胞的分化,所依据的原理主要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 C正确; 过程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图中花药离体形成的单倍体幼苗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所以图中只能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基因工 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不包括 A某些目的基因编码的产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B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的基因重组 C转基因动物与正常动物杂交,一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 D目的基因通过花粉的散布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答案: C 试题分
22、析:某些目的基因编码的产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如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可能会成为过敏源,故 A正确;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的基因重组,形成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故 B正确;转基因动物与正常动物杂交,不一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如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不能与正常鲤鱼杂交,即使能杂交后代也是不育的,不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故 C错误;目的基因通过花粉的散布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从而造成基因污染,如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用除草剂除不掉的 “超级杂草 ”,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理
23、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 D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
24、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农业技术员在大田中发现一株矮状穗大的水稻,将这株水稻所收获的种子再种植下去,发育而成的植株之间总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A基 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环境条件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后代所产生的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大田中发现的一株矮状穗大的水稻可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 ,将这株水稻所收获的种子再种植下去,由于水稻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发育而成的植株之间总会有所差异,即导致后代具有多样性。故选
25、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隐性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A显隐性个体比例为 1: B显隐性个体比例为 3:1 C都是显性个体 D都是隐性个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即在自然情况下,豌豆只能进行自交,后代一般为纯合子。所以隐性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全为隐性个体。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豌豆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对下列
26、实例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因此无耳垂为隐性性状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C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所以高茎是显性性状 D杂合子的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即发生性状分离,则亲代有耳垂的个体为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无耳垂为隐性性状,故 A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可出现纯合子,如 AaAaAa 、 AA、 aa,故 B错误;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亲代和子代都是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无法判断显隐性,故 C错误;杂合子的测交后代中也可出现纯合子,如AaaaAa 、
27、 aa(纯合子 ),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人的前额 V形发尖与平发 际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 (见右图 )。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亲都是 V形发尖。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A 1/4 B 1/2 C 1/16 D 1/8 答案: D 试题分析: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 V形发尖,说明平发际是隐性性状,设为 aa,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 Aa,他们生一个平发际孩子的概率是 1/4,生女孩的概率是 1/2,所以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1/41/2=1/8。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
28、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已知 A与 a、 B与 b、 C与 c 3对等位遗传因子自由组合,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 AaBbCc、 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表现型有 8种,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16 B表现型有 4种,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16 C表现型有 8种,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8 D表现型有 8种,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16 答案: D 试题分析: Aa 和 Aa 杂交,子代有 2种表现型, Aa 的概率为 1/2, aa的概率为1/4; Bb
29、 与 bb杂交,子代有 2种表现型, Bb 的概率为 1/2, bb的概率为 1/2;Cc和 Cc杂交,子代有 2种表现型, Cc的概率为 1/2, cc的概率为 1/4。利用乘法法则, AaBbCc和 AabbCc杂交,子代表现型有 222=8种,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21/21/2=1/8,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41/21/4=1/32,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21/21/4=1/16, 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41/21/2=1/16。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和计算能力。 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某基因不同。其原因是 A发生了自由组合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联会发生了紊乱 D复制出现了差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尖分生区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所以它们所含的基因应该完全相同,若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某基因不同,原因可能是间期 DNA复制时 ,发生基因突变。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向两极如何移动? A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
31、 B通常母方染色体移向一极而父方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C父方和母方染色体中各有一半移向一极,另一半移向另一极 D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一极,而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答案: A 试题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来自父方和母方非同源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故 A正确;母方染色体和父方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故 B、 C、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有某动物
32、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极体,染色体数为 M个,核 DNA分子数为 N 个,又已知 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核中的 DNA分子数分别是 A M和 N B 2M和 N C 2M和 4N D 4M和 2N 答案: B 试题分析:极体包括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其中第一极体是由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染色体数目与 DNA数目之比为 1:2,而第二极体是是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染色体数目与 DNA数目之比为 1: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题中的 “极体 ”是第一极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中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即初级卵母细
33、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M 个;卵原细胞经过间期的复制,核 DNA 数目加倍,但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核 DNA数目又减半,所以第一极体的核 DNA数目与卵原细胞核 DNA数目相同,即卵原细胞细胞核中的 DNA分子数为 N 个。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数目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B此细胞中有染色体组 4个 C此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 2对, DNA分子 4个,染色单体 0个 D此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 体 答案: D 试题分
34、析:题图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时细胞质的分裂是不均等的,所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故 A、 C错误;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所以该细胞含有 2个染色体组,故 B错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细胞,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才是单倍体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个体是三倍体 D八倍体小麦的单倍体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配子直接发
35、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个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故 A错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为二倍体;若该个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则为单倍体;故 B错误。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个体是单倍体,故 C错误;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八倍体小麦的配子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所以由配子直接发育形 成的单倍体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36、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 A a=1 1,雄配子:雌配子 1 1。 D男性 色盲患者一定会将色盲基因通过女儿传给外孙 答案: A 试题分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故 A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两个 “非 ”
37、缺一不可,故 B错误;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 A a=1 1,但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故 C错误;色盲是伴 X隐性遗传病,男性色盲患者一定会将色盲基因传给女儿,但不一定会传给外孙,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染色体变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有 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比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来自高温环境)的是 A含有胸腺嘧啶 32% 的样品 B含有腺嘌呤 17% 的样品
38、C含有腺嘌呤 30% 的样品 D含有胞嘧啶 15% 的样品 答案: B 试题分析: DNA分子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腺嘌呤 与胸腺嘧啶之间有 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 3个氢键,其中含有 3个氢键的 GC碱基对的结构较稳定。由此可见, DNA分子中 GC 碱基对的比例越高,其分子结构较稳定,越耐高温。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选项中的 GC 碱基对比例最高,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结构及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
39、一些生物学问题。 关于 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个 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 DNA分子中,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数量都相等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某 DNA片段中,如果有 40个腺嘌呤,就一定同时有 40个胸腺嘧啶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成 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所以每个 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故 A正确;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每个 DNA分子中,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数量都相等,故 B、 C正确;双链 DNA分子之间的碱基配对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 C=
40、G),但单链 DNA 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有关基因或染色体的叙述,哪一项不支持 “基因在染色体上 ”这一结论 A在后代传递过程中,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都分别来自父母双方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一致 D果蝇眼色有白色和红色等性状 答案: D 试题分析:基因和染色体:( 1)在后代传递过程中,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2)在体细胞中都成对 存在,在配子中都成单存在,都分别来自父母双方;( 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
41、行为一致。根据类比推理法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眼色有白色和红色等性状不能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综合题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X、 Y、 Z 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 Y分别是 _、 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_,这是生物进化的 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蝎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_。 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 (变异 )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试题分析
4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岛上所有的蜥蜴原种个体组成的群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蝎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基因库。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据图回答 问题: (1)过程 和 表明,将 S 型细菌的 _和 _与 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 _型
43、细菌。 (2)过程 表明,将 S型细菌的 _与 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_型细菌转化成 _型细菌。 (3)过程 表明,转化成的 _型细菌的后代也是 _(有或无 )毒性的 _型细菌。 (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 答案: (1) 多糖 蛋白质 R (2) DNA 部分 R S (3) S 有 S (4)把具有荚膜的 S型细菌的 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试题分析:题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具有荚膜的 S型细菌的 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图中过程 和 表明,将 S 型细菌的多糖和蛋
44、白质与 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 R型细菌,说明 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过程 表明,将 S型细菌的 DNA与 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部分 R型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 过程 表明,转化成的 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 S型细菌。上述实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为 XY型。现有抗霜抗干叶病和不抗霜抗干叶病两个菠菜品种,已知抗霜与不抗霜为相对性状 (A、 a分别表示显性
45、和隐性基因 );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为相对性状 (B、 b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 )。 .以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 父本,不抗霜抗干叶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不抗霜抗干叶病 不抗霜不抗干叶病 抗霜抗干叶病 抗霜不抗干叶病 雄株 123 42 0 0 雌株 0 0 169 60 请据表格回答: (1 )抗干叶病属于 _(填 “显性 ”或 “隐性 ”)性状,判断理由是_。 (2)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_。 .菠菜的叶型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 (B)对狭叶 (b)为显性, B、 b均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基因 b为致死基因。某生物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探究基因 b的致死类型
46、,可选亲本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纯合宽叶雌株菠菜、狭叶雄株菠菜和宽叶雄株菠菜。 实验步骤:将 _和 _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 (1)若后代中 _,说明基因 b使雄配子致死; (2)若后代中 _,说明基因 b使雌配子致死; (3)若后代中 _,说明基 因 b 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 答案: .(1)显性 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叶病性状 (2)BbXAY和 BbXaXa .实验步骤: 杂合宽叶雌株菠菜 狭叶雄株菠菜 实验结果及结论: (1)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 狭叶 1 1(或宽叶雄 狭叶雄1 1) (2)只有宽叶植株,且雌 雄 1 1(或雌性宽叶 雄性宽
47、叶 1 1) (3)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 1 2(或雌性宽叶 雄性宽叶 雄性狭叶 1 1 1) 试题分析: .抗干叶病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不抗干 叶病性状,即性状分离,说明抗干叶病相对于不抗干叶病为显性性状;后代雌株和雄株中:抗干叶病与不抗干叶病之比均为 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 Bb。抗霜和不抗霜的亲本杂交,后代均为抗霜,说明抗霜相对于不抗霜为显性性状;后代中雌株和雄株的情况不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XAYXaXa。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BbXAY和 BbXaXa。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基因 b的致死类型。可选杂合宽叶雌株菠菜和狭叶雄株菠菜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统计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再统计基因 b的致死类型。若基因 b使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雄性植株,且宽叶 狭叶 1 1(或宽叶雄 狭叶雄 1 1);若基因 b使雌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宽叶植株,且雌 雄 1 1(或雌性宽叶 雄性宽叶 1 1);若基因 b 纯合使雌性个体致死,则后代中雌性植株都是宽叶,雄株既有宽叶又有狭叶,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为1 2(或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