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48635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 “十一五 ”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划分这四类区域的依据是 A单一指标 B自然指标 C综合指标 D人文指标 【小题 2】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十一五 ”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这个四个区域应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来

2、划分,所以为综合指标,故选 C。 【小题 2】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是有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体现的是差异性,每个区域内部体现的是整体性,区域之间的交流体现的是开放性,故选 B。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的划分标准及区域特征 点评:本题通过 “十一五 ”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为背景,考查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区域特征,试题较 易。 双转移 ”(如图)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 );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

3、),另一方面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小题 2】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强调的是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地区要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因此选 D。 【小题 2】珠

4、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阻力有转入地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全、转入地产业集聚效应较弱、转入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强等因素,故选 A。 考点:本题组考查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组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影响,注意珠三角两次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及影响。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该国属发达国家 阶段 ,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A B C D 【小题 2】阶段 ,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劳动密

5、集型产 资源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现代服务业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增加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增加,所以两个选项错误;该国处于第三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属于发达国家;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故选 B。 【小题 2】阶段三属于发达国家阶段,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所发展的,故选 B。 考点:本题组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 题组通过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示意图,考查发经济

6、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考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 该图中的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 (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 )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 19561976 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 1956一 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C 1976一 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D 19862000 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小题 2】与 1976年相比, 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

7、频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1995到 2000年间,从甲图可看出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图乙中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都在增加,故 1956 一 2000 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选 B。 【小题 2】与 1976年相比, 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不会低温冷害更严重,由于湿地减少,洪涝灾害更频繁,劳动力更多了,所以选 D。 考点:本题组考查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点评:本题组以黑龙江省同江市 (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 )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东北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发

8、展出现的问题,还可考查相应的治理措施。 该图是 “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2】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 A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 B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C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 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甲线为黄河上游水电输送到华北地区,乙线为内蒙古、山西坑口火电输往华北地区、丙为长江中上游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丁线为珠江上游水电和云贵火电输往华南地区,因此选 B。 【小题 2】为缓解我国东

9、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只能本着 “开源节流 ”的原则,第四选项符合 “节流 ”的原则,第一选项说法本身就错了,第二选项不是加快东部沿海煤的开发,东部煤少,第三选项不应是大规模进口,故选 D。 考点:本题组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电东送为例。 点评:本题组以西电东送三线方案图为背景,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线路及能源短缺的解决措施。 德国鲁尔区从 20世纪 60年代到 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 (图中 表示 1958年, 表示 1995年 )及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小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

10、重上升 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小题 2】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C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法国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三角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1点的钢铁工业、第三产业、化学工业的数值分别为: 65%、 15%、 20%, 2点的钢铁工业、第三产业、化学工业的数值分别为: 39%、 31%、 30%,因此可得出

11、 D正确。 【小题 2】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因为海边有便于工作利的水运条件,可以降低原料、燃料的运费,故选 B。 考点:本题组考查三角形统计图的解读、资源开发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组以三角形统计图为材料,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统计图的解读,然后再用数据知识解答。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形比例图 (图甲 )和能源消费结构图 (图乙 ),回答问题。 【小题 1】该地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光热条件差 B水资源贫乏 C耕地不足 D人口稀少 【小题 2】解决本地区能源问题的最优途径是( ) A西气东送 B利用煤炭发电 C利用秸秆 D

12、开发小水电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形比例图 (图甲 )中,平原面积比例很小,说明耕地不足,南方地区不存在着光热条件差、水资源贫乏、人口稀少问题,故选 C。 【小题 2】能源消费结构图 (图乙 )可看出该地能源缺乏,结合当地的地形的降水,可发展水能资源,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域和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点评:本题通过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形比例图 (图甲 )和能源消费结构图 (图乙 ),来考查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和解决区域能源问题,本题要注意读图,从图中挖掘信息是关建。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

13、答问题。 【小题 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小题 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通过图示可知该图为山地或高原地形,而且是雨集流、旱作农业,说明是北方干旱地区,故选 D。 【小题 2】通过上题,该地区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识点。 点评:本题组通过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来判断图示所处位置,并指出该区的环境问题,本题还可进一步考查该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近年来

14、,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整体性 【小题 2】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中,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

15、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 B。 【小题 2】注意题目要求选项不正确的,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 D。 考点:本题组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 点评:本题能过蒙西高新技 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让我们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阶段性四个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内涵。 该图为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

16、。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图 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小题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这三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第一幅图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第二幅图强调人类只能受自然界的影响,第三幅图强调人类不仅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反作用自然界,依次反应了人类中心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三种思想,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态度依次为征服、崇拜和友好三种,本题选 C。 【小题 2】通过上题可知选 B项。 考点:本题组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知识

17、点。 点评:本题组通过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展示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种思想。 资 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 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 -繁荣 -衰退 -转型 -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不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问题的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 C失业人率高 D城市化进程合理化 【小题 2】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积极寻找

18、替代性环保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题干说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 -繁荣 -衰退 -转型 -振兴或消亡的过程,而本问说不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问题,应为城市化进程不合理,注意审题,故选 D。 【小题 2】资源型城市寻找新出路,其举措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积极寻找替代性环保能源,提高煤石油和利用率;选 B 项。 考点:本题组考查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点评:

19、本题组通过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 -繁荣 -衰退 -转型 -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为背景,考查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 A气候、地形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 D植被、自然带 【小题 2】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 高原 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

20、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小题 3】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 【小题 2】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高原 -平原, A错,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B错,三大自然区存在

21、内部差异,但内部差异不是都以热量为基础, D错,故选 C。 【小题 3】本题干要求选错误的,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不是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前两个选项就是例证。 考点:本题组考查了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标准,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的差异。 点评:本题组通过我国三大自然区为背景,考查课本上的三大 自然区有关的基础知识,其中 2、 3题在知识点考查上存在重复。 综合题 (11分 )图 A为珠江流域开发示意图,图 B为图 A中某河段剖面图,表格示意珠江支流 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

22、.8% 4.9% 15.4% 4.9% 2008年 40.2% 44.1% 6.2% 1.3% 8.2% (1)说明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 (2)根据图表信息,分析甲河上游地区近 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并指出环境改善对该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4分 ) (3)甲河流上、下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应采取何种对策以协调上游以及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 (5分 ) 答案:( 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 2分) ( 2)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 2分) 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少。( 2分) ( 3

23、)上游:水土流失等;下游:环境污染严重等。( 2分) 对策:上游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1分)下游 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第三产业、推广环保技术等。( 2分) 试题分析: (1)水能丰富与否,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的地势落差,二是水量大小,珠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 (2)根据 “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可知:耕地面积减少比重减少、林地草地面积比重增加,所以水土流失减轻,这样会导致河流的泥少沙含量减小,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等特征。 (3)一般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存在着水土流

24、失、河流泥沙含量 增加,以及河流本身的下切作用明显等问题;可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在河流下流地区存在着河流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灾,以及下游沿岸地区人口多、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可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第三产业、推广环保技术等措施。 考点:本题组考查了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为例。 点评:本题组通过珠江为背景,考查了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考查了河流沿线地区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开发和进行整治。 ( 10分)阅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回答有关问题。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 _。( 1分) (2

25、)从图甲和图乙看,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除此之外,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 4分) (3)结合图丙和图丁,分析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 2分) (4)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 3分) 答案:( 1)丹江口水库 ( 1分) (2)中线基本上是自流输水,而东线穿黄前则要逐级提水。 有利因素: 水源稳定; 水质较好。( 4分) ( 3)由于北方缺水期正是 长江的枯水期,所以可先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把水蓄起来,然后再调。( 2分) ( 4) 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3分) 试题分析:( 1)我国

26、南水北调三线方案东线起点为江苏扬州江都抽水站、经京杭运河、终点为华北地区北京和天津;中线起点为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经伏牛山、终点为华北的北京。 ( 2)中线优势与不足有:地势南高北低,水可以自流;但没有现在河道,需人工开凿河道,工程量大;水质较好,水量较大,水源稳定;而东线优势与不足为:在黄河以南,北训南低,需动力提水;但有京杭运河,工程量小;水量最大,但由于受到污染,水质较差。 ( 3)通过图丙和图丁可看出:长江水量丰枯与北京地区的降水多少存在一致性,因些要想南水北调,必须先蓄水,否则枯水期,南北方都缺水,无法调水。 ( 4)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采取节约

27、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考点:本题组考查资源的跨区域 调配与可持续发展,以南水北高调为例。 点评:本题组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为背景,考查了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查了三线方案的线路和优缺点,以及调水时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 9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城市 118个。 2008年 3月17 日,国务院确定了包括森工城市黑龙江伊春在内的第一批 12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 年 3月 6日,国务院又确定了包括煤炭城市山东枣庄在内的第二批 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伊春、阜新、大庆、辽源为 “十一

28、五 ”规划的首批资源性城市转型试点。 材料二 资源型城市类别及所占比例变化图 材料三 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 1)与 1952年相比, 1 984年新增的资源型城市类别有 。( 2分) ( 2)下列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变化趋势的正确叙述是 ( 1分) 煤炭型城市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冶金型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非金属型、森工型城市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旅游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增加 A B C D (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影响伊春市发展的阻力。( 3分) ( 4)枣庄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初步转型。请你为该市今后 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29、( 3分) 答案:( 1)石油、森工( 2分) ( 2) C( 1分) ( 3)森林资源枯竭( 1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1分)、人口规模小,人才缺乏( 1分) ( 4)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业,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答对 3点得 3分) 试题分析:( 1)通过材料二资源型城市类别及所占比例变化图可知, 1952年发展了煤炭、冶金和非金属三个产业, 1984年发展了煤炭、冶金、石油、森工和非金属五个产业,所以增加了石油和森工产业。 ( 2)通过材料二资源型城市类别及所占比例变化图可知:非金属型、森工型城市的数

30、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旅游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增加。 ( 3)通过材料三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可知,在中年期,优势为: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劣势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人口规模。 ( 4)通过材料一可知,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枣庄,可通过 “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问题进行整治 ”这一原则,从 “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 业,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 ”等方面入手。 考点:本题组考查了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 点评:本题组通过两则材料,以东北地区和枣庄为例,考查了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

31、展,材料一为文字,要求学生注意挖掘信息,材料为两幅图,要求学生会读图,能获取有关信息来解题。 (10分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阶段 成果: 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 ,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

32、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 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_地区。 (1分 )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 角洲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 (4分 ) 比较要素 该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土壤 水稻土 工业特征 重工业为主 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水热充足 (3)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_。 (1分 ) (4)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开垦荒地 )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四条合理化建议

33、( 4分) 答案: (1)东北( 1分) (2)见表格。(每空 1分共 4分) 比较要素 该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典型土壤 黑土 工业特征 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 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3)商品谷物农业( 1分) (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答对 4点得 4分 ) 试题分析: (1)材料二中题干有这样的描述: “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

34、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可以判断为东北地区。 (2)东北地区与长三角进行对比,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分别为黑土和水稻土,工业特征分别为以重工业为主和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分别为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和水热充足。 (3)东北地区为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区,长三角地区为亚洲水稻种植区。 (4)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着 “优势农业资源进行开发,问题进行整治 ”的原则,优势开发包括: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积极

35、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问题整治包括: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考点:本题组考查了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点评:本题组以东北地区为例,考查了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如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质及发展中的问题,如何进行开发 与治理。 ( 10分) 继珠江三角洲后, 2010年 5月 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

36、区域面积 21.07万平方千米。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很多外商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建厂,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3分) ( 2)邻近上海的太湖平原是我国著名的 “鱼米之乡 ”,近年来其水稻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 ,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 ( 3)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中,导致能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产生哪些有利的影响?( 2分) ( 4)除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上海能源紧张状况?(3分 ) 答案:( 1)交通条件更优;科技力量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答对

37、三点得 3分) (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减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花卉、蔬菜、养殖乳牛)( 2分) ( 3)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1分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改善大气城市环境状况。( 1分) ( 4)开发核电、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从海上进口国外油气产品;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等 (3分 )答对 3点得(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拿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对比,评价其区域发展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长三角具有交通条件更优、科技力量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丰

38、富、市场广阔等优势。 ( 2)太湖平原农业地位和产值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减少、为了满足市 场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注意这个答题思路适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地位下降。 ( 3)西气东输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调入地和调出地两个方面来回答,也可以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来回答;西气东输对长三角而言,会带来 “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1分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改善大气城市环境状况。 ”影响。 ( 4)对于上海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可以采取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回答,而西气东输只是开源一个方面,还有开发核电、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从海上进口国 外油气产品;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等。 考点:本题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商品农业的区位因素、资源调配等知识点。 点评:本题通过珠三角和长三角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对比、农业类型的改变、以及能源调配带来影响,本题还可考查能源类型的对比,各类能源的优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