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49097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小题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C发展水平 D生活条件 【小题 3】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 (船舶 )北马 (马车 ) 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糖

2、料作物种植上南蔗 (甘蔗 )北菜 (甜菜 )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图中反映了不同的干湿地区 ,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 ,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A项中的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小题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 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即不同的干湿地区,生产类型不同,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小题 3】 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 (船舶 )北马 (马车 )、 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3、 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 (甘蔗 )北菜 (甜菜 )都可反映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与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注意题干中提到的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 ”,要注意读图,否则小题 1易误选 A。( 2)掌握区域的特征与区域之间差异性的表现。 【 方法技巧】 “一、二、三 ”与区域内涵 “一 ”是指区域含义中的两个 “一定 ”: (1)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和一定的划分指标。 “二 ”是指区域划分指标的两个 “二 ”: (1)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 (2)自然要素特征与人文要素特征。 “三 ”是指区域特点的三个方面: (1)

4、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山西将投资 1000亿元,建设煤矿坑口电厂 25座,并建成三条最高等级特高压线路,借助跨越千里的电力 “空中高速路 ”,低损耗清洁电能将源源不断地送到广东和上海等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题。 【小题 1】关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优势不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B市场广阔 C位置适中 D水源充足 【小题 2】山西加大输电能力比传统输出煤的好处是 A减少了环境污染 B减轻了交通压力 C改变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D有利于煤炭生产安全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

5、题 1】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形成与其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密切相关,优势条件的评价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小题 2】山西加大输电能力比传统输出煤的好处是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考点:本题考查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我国山西煤炭开采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煤炭资源,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 展。 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有 煤 -电 -铝 煤 -焦 -化 煤

6、 -铁 -焦 煤 -铁 -钢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有煤 电 铝、煤 焦 化、煤 铁 钢。 考点: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 点评: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煤 电 铝、煤 焦 化、煤 铁 钢。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煤炭资源,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具体如下图所示: 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 A每年的 8月 1日 B每年的 10月 1日 C每年的圣诞节 D每年的元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每年的 8月 1日。因

7、为田纳西河流域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故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气候对田纳西河径流量的影响。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整体性特征、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与借鉴等知识点。 读下面部分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题。 【小题 1】 、 、 、 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A 国 B 国 C 国 D 国 【小题 2】我国能源消费与 A 国相似 B 国相似 C 国相似 D 国相似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8、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 、 、 四国,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国。 【小题 2】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与 国相似。 考点:本题考查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点评:掌握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技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读图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 “比重 ”或 “比例 ”,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 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

9、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4)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 读下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题。 【小题 1】在阶段 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小题 2】进入阶段 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成本降低 政策优势突显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在阶段 中,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

10、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小题 2】进入阶段 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考点:本题考查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对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有所了解,本题就不会误答。 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加重

11、。 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 20世纪 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 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珠江 三角洲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加之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

12、业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 地区,主要原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珠三角的工资待遇比内地高的多。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动因与效应。 点评:产业转移的实际问题,尤其

13、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认定、判断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 考点:本题考查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现象及原因,

14、及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 1】东北地区耕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大量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下降;开垦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 秸秆还田;加强坡面沟壑治理;退耕还林;停止对湿地的开发;调整农业结构等。 【问题 2】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出路何在? 提高单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 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道路。 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B无霜期从南部的 80天到最北部的 180天左右

15、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影响 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差,暖温带两年三熟,中温带与寒温带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无霜期长短受热量条件影响,东北地区无霜期长短从南部向北部递减;东北河流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故该地区农作物生长不会受到春旱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2)明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知道华北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回升,降水少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影响。 珠江

16、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 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考点: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就不难作答。 图解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 新华网联合国 2008年 5月 1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4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 16届会议高级别部分部长会上发言,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各方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

17、义务,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据此回答题。 【小题 1】结合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弱的国家之一 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 D世界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 【小题 2】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 A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小题 3】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

18、【小题 4】材料中提到应对荒漠化,各国要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小题 2】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小题 3】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19、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小题 4】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应对荒漠化,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点评:本题以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5)控制人口增长。 田纳西河流域

20、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答案: A 试题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流域的梯级开发。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的综合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后果等知识点。 【知识重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成效: 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 ”工业走廊 ”

21、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等矿产。另外田纳西河与密西西比河无关联,方向位置不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点评:本题是基

22、础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要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自然因素 特点 影响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水力资源丰富;使陆路交通不便 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冬春多,夏秋少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矛盾,限制种植业的发展;给航运带来困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 丰富: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 “2008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组织赛事的各个部门,成为本届马拉松赛的新亮点。下图为 120急救指挥中心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

23、题 1】赛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 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 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是 A RS B GPS+GIS C GPS+RS D GIS+RS 【小题 2】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计算机技术 B 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利用 GPS技术可以对事故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利用 GIS技术可以确定最短路径。 【小题 2】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 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利用

24、 GPS为导航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应用原理,本题就不难作答。 【方法技巧】 3S技术手段的选取: 由于 3S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选取某一技术时应认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 “看 ”的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 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

25、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 “分析、计算 ”,相当于 “想、算 ”的人的活动。例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情况并传输到地面,这是 RS 技术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 (统称为数据源 )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 GIS技术的应用。 GPS相对应用途径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 “点 ”或 “多个点 ”,明显区别于 RS 与 GIS技术的工作对象 “ 面 ”。同时,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 次则使用了另一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

26、供的信息,如 “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 ”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 RS 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 GPS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 GIS技术的应用。在做 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首先看其工作对象是 “点 ”还是 “面 ”,是 “点 ”则选用 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 “面 ”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 RS 技 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 GIS技术。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该河位于我国 A西北地

27、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图示河流有两个汛期,一个春汛,一个夏汛。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冬季积雪,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另外本题还可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规律技巧】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径流量 主要与流域内的气候有关,降水量、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都对径流量有影响。 水位 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同

28、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水位变化要小于植被覆盖率低的流域。 结冰期与凌汛 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 0 ,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 含沙量 主要与流域内植被状况有关。土质、气候、流速、经济活动等对河流含沙量也有影响 。 流速 主要与地形坡度 (落差 )有关。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盐碱化 D沙尘暴 【小题 2】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C植被较少 D蒸发量增大 【小题 3】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

29、生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甲地形区地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小题 2】乙处为宁夏平原,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小题 3】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考

30、点: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 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本题还可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宁夏平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成因等知识点。 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益紧张,回答题。 【小题 1】下列引起我国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河流径流量小,且水污染严重 人口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开发历史悠久,水资源渐趋枯竭 A B C D 【小题 2】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季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大量开采地下水 B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C减少农田种植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31、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径流量小等原因,人为原因包括人口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等。 【小题 2】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季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考点:本题考查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小结】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原因及解决措施 (1) 原因:自然原因:天然降水少,水资源较少。 人为原因: 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污

32、染; 用水浪费。 (2)措施: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提高水价。 根据我国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所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小题 1】图例 、 、 、 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 、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小题 2】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缩小地区差距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33、 1】图例 代表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盛产油料作物大豆, 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为我国的油菜种植基地, 代表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我国的棉花分布区。 为我国的云南、广东、海南等地,纬度较低,此处代表作物为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的甘蔗。 【小题 2】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农作物布局的优势区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征。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我国农业生 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等问题。 【知识拓展】农业的区位选择 (1

34、)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 (平原与山区不同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 土壤: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建设 (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a.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 突出 (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亚马孙雨林被

35、称为 “地球之肺 ”,原因是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热带雨林具有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环境效应,影响地球上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 “地球之肺 ”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 确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与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等知识点。 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 B商业性伐木 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D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立自然保

36、护区是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不是被破坏的原因,故本小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与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 【知识小结】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 ( 1)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 “地球之肺 ”;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 热带雨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2)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是这些开发活动产生的背景; 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

37、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 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 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 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于雨林的未来,我们应坚持的观点是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热带

38、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知识小结】热带雨林的治理措施: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也有水资源紧张之感,其主要原因是 A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得干旱 B珠江上中游流域修建 众多大中型水库,使流入下游水量明显减少 C立体农业及大棚农业兴起,用水量大增 D水体污染及赤潮导致水质性缺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水资源紧张主要原因是由

39、于水体污染及赤潮导致水质性缺水。 考点:本题考查珠三角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别 “水质性缺水 ”与 “资源性缺水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水浪费、水污染严重导致的缺水为水质性缺水。由于地表径流少,区域降水少,导致的缺水成为资源性缺水。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 资源,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张,水是人类日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物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尤其随着一些大城市中生活用水的紧张,已经引起世人普遍关注,成为历年高考中一大高频考点。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

40、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 2.2 元 /kg,降到现在的 1.6元 /kg,降幅近 30%。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 生产成本(元 /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三: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2006年 )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Km2) 0 31 0 21 0 10 0 02 0 07 0 05 0 1

4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kg K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 ( 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靠近市场 B光热充足 C土地肥沃 D水源丰富 (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和 。 ( 4)从粮食商品率来看,东北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 _。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 1) 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 2) C ( 3) 价格

42、低 含油量高 ( 4) 高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地形平坦且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 .人口少,人均占有粮食多,商品率高。 试题分析: 第( 1)题,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第( 2)题,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土地肥沃。 第( 3)题,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 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和含油量高。 第( 4)题,本题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率高的原因。东北地区与

43、长三角相比其独特的优势在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形平坦且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口少,人均占有粮食多,商品率高。 考点:本题考查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具备的条件。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拓展】东北区(黑、吉、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1、自然条件分析 ( 1)长冬 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 ,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 3)冻土广布,保

44、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 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 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下图 1为 “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 ”,

45、图 2为 “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山西是产煤大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答案: (1)二 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是用电大户 ) (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问题:剥离表层土,矿区道路建设造成沙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燃烧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的发展造成 “三废 ”污染。 措施: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46、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 1可知,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其原因主要是工业快速发展或工业是用电大户。 第 (2)题,由图 2可知,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第 (3)题,本题考查山西煤炭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电力能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解答本题另外还需明确我国山西煤炭开采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山西能源的综 合利用是围绕煤炭资源,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知识拓展】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目前山西每年外运煤炭约 5亿吨。 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