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下教学质量监测(二)文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所示细胞中可互称为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a与 b B b与 d C c与 d D a与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图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 a与 d、 b与 c。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某双链 DNA分子中, G的含量占该 DNA分子碱基总数的 20%,则 T的含量占 ( ) A 50
2、% B 40% C 30% D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已知双链 DNA分子中, G=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20%,则 A=T=( 1220% ) /2=30%。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毛囊等处的细胞中,它能促使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若编码此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将导致白化病,这种现象说明 ( ) A性状的改变与基因无关 B性状能控制基因的表述 C性状由基因决定 D基因不能决定性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若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将导致白化病 ”可知,基
3、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 点评: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孟德尔提 出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 B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证明 RNA是遗传物质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 “基因 ”
4、一词;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内含有某种 “转化因子 ”,能将 R型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直到后来发现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才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家及其成就。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所发现的遗传规律,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测交实验的是 (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 B 试题分析:测交是为测
5、定杂合个体的基因型而进行的未知基因型杂合个体与有关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即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测交的概念 。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在双链 DNA的中, (A G)与 (T C)的比值为 ( ) A 0.5 B 1 C 2 D 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 DNA中: A= T, G= C,则 A G= T C,所以双链 DNA的中, (A G)与 (T C)的比值为 1。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番
6、茄中,缺刻叶 (C)对马铃薯叶 (c)为显性,紫茎 (A)对绿茎 (a)为显性,两对性状相互独立,从下图可以推出, 的表现型为 ( ) A缺刻叶紫茎 B缺刻叶绿茎 C马铃薯叶紫茎 D马铃薯叶绿茎 答案: A 试题分析: P 缺刻叶紫茎( AACC) 马铃薯叶绿茎( aacc) F1 缺刻叶紫茎( AaCc) F2 缺刻叶紫茎( A_C_) 缺刻叶绿茎( A_cc) 马铃薯叶紫茎( aa C_) 马铃薯叶绿茎( aacc) 9 : 3 : 3 : 1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人的褐色眼 (B)对蓝色眼 (b)为显性, 双眼皮 (
7、D)对单眼皮 (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为褐色双眼皮 (BbDd),母亲为蓝色双眼皮 (bbDd),生出 的孩子是蓝色单眼皮女孩的几率是 ( ) A 1/2 B 1/4 C 1/8 D 1/16 答案: D 试题分析:褐色双眼皮 (BbDd) 蓝色双眼皮 (bbDd),利用乘法原理,生出蓝色单眼皮孩子的概率为: 1/21/4=1/8,生女孩的概率又是 1/2,所以这对夫妇生出的孩子是蓝色单眼皮女孩的几率是 1/81/2=1/16。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点 评: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熟练掌握乘法原理。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
8、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下表所示为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分析下表可知 ( ) 基因 TAT ATA mRNA UAU tRNA AUA 肽链 酪氨酸 A整个过程共有 3种核苷酸参与 B整个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 C基因和 mRNA有相同的密码子 D AUA是反密码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 mRNA的过程和以 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共有 4种核苷酸参与,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翻译在核糖体上完成;
9、密码子只分布在 mRNA上,基因上没有密码子; tRNA 上的 AUA是反密码子。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将双链都有 3H标记的 1个 DNA分子,放入没有标记的溶液中 ,经过 3代复制后,有 3H标记的 DNA分子的数量是 ( ) A 1个 B 2个 C 4个 D 8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 3H标记的用 I表示,没有 3H标记的用 i表示,则根据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以得到以下图解: 初始: II 复制一次 Ii iI 复制 2次 Ii ii ii iI 复制 3次 Ii ii ii
10、ii ii ii ii iI 由以上图解可知,经过 3代复制后,有 3H标记的 DNA分子的数量是 2个。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DNA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物质是 ( ) DNA DNA聚合酶 脱氧核苷酸 mRNA tRNA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DNA复制的条件:( 1)模板: DNA的两条链;( 2)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3)能量( ATP);( 4)酶:解旋酶和 DNA聚合酶。mRNA和 tRNA是参与翻译过程的物质。故选 A 考点
11、:本题考查 DNA复制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被称为相对性状。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兔的白毛与黑毛 B人的体重与身高 C豌豆的红花与白花 D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选项不符合 “相同性状 ”一词。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概念。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正常情况下子女性染色体的来源应该是( ) A儿子的 X染色体来自其父亲 B儿子的 Y染色体来自其父亲 C女儿的 X染色体均来自其父亲 D女儿的 X染色体均
12、来自其母亲 答案: B 试题分析:儿子的 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 Y染色体来自其父亲;女儿的 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子女性染色体的来源。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下图为雄性中国鹿的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中国鹿的正常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 ( ) A 23条 B 24条 C 46条 D 47条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雄性中国鹿的体细胞含有 23对染色体(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XY)。精子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正常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般,即为 23条。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
13、成和减数分裂。 点评:本题以中国鹿为素材,考查染色体组成和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能形成 ( ) A 1个卵细胞 B 2个卵细胞 C 3个卵细胞 D 4个卵细胞 答案: A 试题分析: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3个极体和 1个卵细胞,其中 3个极体最终退化消失,所以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只 能形成 1个卵细胞。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结果。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下图为某生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一生理活动称为 ( ) A受精作用 B减数分裂 C精子发育 D卵细胞发育 答案
14、: A 试题分析:图中表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该过程称为受精作用。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受精作用。 点评:本题结合受精过程图,考查受精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属于容易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 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B 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D t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细胞核中的 DNA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
15、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 ) A ATP B mRNA C氨基酸 D DNA聚合酶 答案: B 试题分析: 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再以 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由此可见,在 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mRNA。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从发绿色荧光的海蜇体内获得一段 DNA片段,并将其插入到小鼠的基因组中,可得到发绿色荧光的小鼠,由此可知海蜇的 ( ) A该段 DNA具有遗传效应 B该段 DNA可在小鼠中复制 C遗传信息跟小鼠的遗传信息一样 D该段
16、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所得小鼠可以发出绿色荧光,说明此 DNA片段可通过转录,翻译生 成荧光蛋白,因此该段 DNA具有遗传效应。海蜇和小鼠是不同生物,它们的遗传信息肯定不一样。从题中无法看出该段 DNA在小鼠中是否复制,也无法看出该段 DNA的基本单位。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 DNA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推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图是两位科学家的工作照片。 1953年,他们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 ( ) A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膜流动镶嵌模型 C基因在染色体上 D孟德尔遗传理论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中所示的是沃森和克里克,
17、它们构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了 DNA的双螺旋结构。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综合题 孟德尔用高茎和矮茎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主要操作过程如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 性状,图中父本表现为 茎。 ( 2)孟德尔发现 F1豌豆均为高茎,自交后 F2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 。这种在F2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 。 ( 3)孟德尔用 F1豌豆和 豌豆杂交,证明了 F1是杂合子。 答案: 相对性状 矮茎 3 1 性状分离 矮茎 试题分析: ( 1)豌豆的高茎和矮
18、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图中对高茎豌豆去雄,授以矮茎豌豆的花粉,说明高茎为母本,矮茎为父本。 ( 2)孟德尔发现 F1豌豆均为高茎,自交后 F2发生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高茎:矮茎 =3 1。 ( 3)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 F1是杂合子,即用 F1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得到下列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显性基因用 A表示,隐性基因用 a表示 ): ( 1)该病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 性遗传病。 ( 2) 3的基因型是 。 ( 3) 9的基因型是
19、 或 ,它是携带者的可能性是 。 答案:( 1) 隐 ( 2) Aa ( 3) AA和 Aa ( 3) 2/3 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 6和 7都正常,但他们却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8和 10的基因型都是 aa, 6、 7、 3和 4的基因型都是 Aa, 9的基因型是 AA或 Aa,它是携带者的可能性是2/3。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关 键是掌握如何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考生可以利用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 下图表示 DNA分
20、子的部分片段。据图回答: ( 1)按要求写出名称: 1 ; 4、 5、 6构成的结构名称是 。 ( 2)构成 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向盘旋成 结构,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并且遵循 原则。 ( 3)已知甲链中 A: C: T: G=1: 2: 3: 4,以甲链为模板复制合成的子链中该比值为 。 答案:( 1)胞嘧啶( C);脱氧核苷酸( 2)双螺旋,碱基互补配对( 3) 3:4: 1: 2 试题分析:图中 1为胞嘧啶( C)、 2为腺嘌呤( A)、 3为鸟嘌呤( G)、 4为胸腺嘧啶( T)、 5为脱氧核糖、 6是磷酸基团、 7是氢键,其中 4、 5、 6共同构
21、成一个脱氧核苷酸。构成 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向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已知甲链中 A: C: T: G=1: 2: 3: 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甲链为模板复制合成的子链中 A: C: T: G= 3: 4: 1: 2。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结构。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赫尔希和蔡斯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 T2 噬菌体的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
22、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 据分析,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现请你完成以下 关键性的实验设计: ( 1)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 3H、 14C、 15N、 18O、 32P、 35S等 6种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将选 择哪种培养基用于对噬菌体 DNA进行标记: _。 ( 2)能用这两种培养基直接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 _。(能 / 不能) ( 3)用上述 32P和 35S标记的 T2 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 DNA分子中含有 (填 “31P”或 “32P”);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 ( “32S”或 “35
23、S”)。 ( 4)此实验证明了 _。 答案:( 1)用含 32P的培养基标记 DNA ( 2)不能 ( 3) 31P和 32P 32S ( 4)DNA是遗传物质 试题分 析: C 、 H、 O 是 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而 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元素是 DNA的特征元素,所以表达 DNA时,应该选择含 32P的培养基标记DN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所以不能用这两种培养基直接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用 32P标记的 T2 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因为 DNA进入大肠杆菌,并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子代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外壳,由于 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含有少量 3
24、2P和大量的 31P;用 35S标记的 T2 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因为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理都来自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 32S,不含 35S。此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 1)图 A所示全过程叫 。 ( 2)图 B生理过程与图 A中相应序号是 。 ( 3)图 C、图 D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 。 ( 4)图 E是 的结构示意图,在生物细胞中共有 种。 答案:( 1)中心 法则及其发展(
25、2) ( 3)基因表达( 4)转运 RNA 61 试题分析: ( 1)图 A中 表示 DNA的自我复制, 表示转录过程, 表示逆转录过程, 表示 RNA的复制, 表示翻译过程,其中 是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 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图中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 2)图 B表示 DNA的自我复制过程,对应于图 A中 。 ( 3)图 C表示转录过程、图 D表示翻译过程, C和 D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基因表达。 ( 4)图 E是转运 RNA的结构示意图,在生物细胞中共有 64种密码子,但有 3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所 以生物细胞中转运 RNA共有 61种。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