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 4月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D值物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故选 C。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索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光照 D光照、食物
2、答案: D 试题分析:森林群落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主要因素是光照,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故选 D。 考点: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评:本题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S”型曲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 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该种群的出生
3、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呈现出 “S”型曲线;故错误的选 C。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考查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 B阳光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阳光,不同波长的光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水下不同深度地区光线不同;不同藻类含有的色素不同,可吸收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如红光的穿透能力最强,故深一些的水域内生长着
4、红藻;故选 B。 考点:生态因子。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第二次捕获 34只,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89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只 D N 393415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的数量可设为 N,按照数学统计的原理, N:39 34:15,所以 N 39341589(只 );故选 C。 考点:标志重捕法的计算。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 在废弃的池塘中
5、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干涸池塘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干涸池塘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 -乔木阶段。答案: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有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演替的主要阶段是一样的。 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 “伏季休渔 ”,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 “赤潮 ”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对待
6、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同时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生存,希望能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因此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 “伏季休渔 ”;故选 A. 考点: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应用。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学生容易忽略。 按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 20 40年,美国 40 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年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
7、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 越来越小。因此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动态;故选 B。 考点:年龄结构。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同一草原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 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D共生、寄生、竞争
8、、捕食 答案: C 试题分析: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故选 C。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在生长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问有直接或
9、间接的营养关 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故选 A。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 B 2007年,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12 75%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的死亡率比较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 2
10、、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描述的是年龄结构。 B 2007年,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12 75%描述的是出生率。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错误。 D由于微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的死亡率比较高,描述的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某 环境中的种群,其数量变化最可能的是 ( ) A呈 “J”型或 “S”型曲线增长 B增长、波动 C波动、稳定 D增长、下降 答案: C 试题分析:长期生活在某区域中的种群,受各种生态因素的
11、制约,其种群数量已经趋于稳定,但这种稳定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属于容易题。 某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 “S”形增长后呈 “J”形增长 B先呈 “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保持稳定 D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较丰富,往往呈“J”型增长。随着个体数量增多,食物、空间矛盾越来越明显,天敌也在增多,种群增长越来越慢直到达最大值而稳定下来;故错误的选 A。 考点
12、: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某一区域 M、 N 两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 M、 N 两个种群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若曲线不重叠时 M与 N 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 b时, M与 N 种间竞争激烈 D M、 N 的数量将呈现 “J”型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 M 与 N 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 B选项中,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
13、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 D选项中, M、 N 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 “S”型曲线。 C选项中, d 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必须扎实。 如图是两个动物种群 (N1、 N2)的数量变化,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 N1为捕食者, 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 N2为捕食者, 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 N1为竞争中的胜者, 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 N1、 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
14、,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 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 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 N2以 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故选 B。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都无竞争现象 C初生演替需时较长,次生演替需时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答案: C 试题分析: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
15、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 ;故选 C。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 A均匀分布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故选 A。 考点:种群数量特征 .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
16、用吲哚乙酸 ( ) 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其加快生根 B处理青色的香蕉使其加快变为黄色 C处理去雄的番茄花蕾,获得无子果实 D处理去掉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长长一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功能包括: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 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可促进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4、促进生长; 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故选 B。 考点:生长素的功能。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促进植物果实成熟的激素有 ( ) A生长素和乙烯
17、 B乙烯和赤霉素 C脱落酸和乙烯 D脱落酸和生长索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故促进植物果实成熟的激素是脱落酸和乙烯;选 C。 考点:激素的功能。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 A群落 B种群 C生活环境 D生态系统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
18、圈。 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选 A。 考点:生命系统的层次。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生长素类似物等植物生长凋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不可用于 A生产无子番茄 B作除草剂 C解除顶端优势 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 花落果, 4、促进生长,5、高浓 度的生
19、长素作除草剂。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去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则促进侧芽生长;故选 C。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列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是 ( ) A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B茎向光性 C顶端优势 D根的向水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部位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A、B、 D都说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故选 C。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
20、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右图中的 表示在一定的浓度生长素作用下某植物芽的生长状况若将此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根。其生长曲线为 ( ) A I B C D V 答案: A 试题分析: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 感性大小:根 芽 茎),因此浓度的高低也具有相对性, 10-8mol/L是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而对根来讲则属高浓度,反而生长速度下降;故选 A。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
21、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 A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起抑制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庄稼地里的双子叶杂草;故选 C。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胚芽鞘的弯曲现象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的, 中的生长素都是均匀分
22、布的,所以直立生长; 中的生长素分布不均,所以弯曲生长; 中云母 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不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运输。 点评:本题综合了多种影响生长素运输的情况,只要把握好生长素的横、纵运输这一解题的法宝,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准解题的关键,有效突破难点。 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 (甲和乙 )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右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 =5: 5 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播种甲种子比例的升高收获的种子量明显升高,当甲的
23、播种量在 40%时,收获的种子量就已经超过了乙,说明甲的竞争力高于乙,当甲的播种量在 50%时,甲的竞争力更高于乙;故选 C。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 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 a和 b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故选 A。 考点:个体和种群的特征。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 如图表示某
24、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 10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个物种迁入新环境后,起初环境条件(食物、空间充足)优越,天敌少,表现出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表现为 “S”型曲线。从给出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第 10年增长率最快,此时相当于 K/2水平( 200只),环境负荷量为 K 值,即400只;故选 D。 考点:种群的增长曲线。 点评:本题巧妙的利用了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图,进行计算
25、,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查。 要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的获得最大捕鱼最。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 持在 K 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 A种群数量最大 B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刚开始为 0,后不断增大至 K/2时达到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 K 值为 0;故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 2水平,曲线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其增长量最大;选 D。 考点: “S”型曲线的应用。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阻力环境下增长
26、的曲线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理想条件下; 实验室条件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无环境阻力状况;故选 B。 考点: “J”型曲线 .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综合题 右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请据图中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曲线是 _,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长率 _。 (2)如果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 长曲线是 _。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_。其种群数量存在 _值,图中阴影
27、部分代表 _。 (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_,其调查动物常用_法。 答案:( 1) a 相同 ( 2) b 不同 K 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 ( 3)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试题分析: (1)据图分析, a为 “J”型曲线, b为 “S” 型曲线。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为 “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 (2)在实际情况为 “S”型曲线,种 群增长率刚开始为 0,后不断增大至 K/2时达到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 K 值为 0。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
28、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物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增长曲线,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一个生物群落是各种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金合欢树 的大而寸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 ,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上 “巡逻 ”,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 发起进攻,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 ,以保证金合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试分析: A 与 的关系是 _; B 与 的关系是 _; C 与 的关系是 _; D 与 的关系是 _
29、。 答案:互利共生 竞争 寄生 捕食 试题分析: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金合欢树和蚂蚁;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蚂蚁和其他以金合欢为食的动物 ;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金合欢树和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金合欢树和动物。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来分别进行研究。 在 “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
30、类似物吲哚丁酸 (IBA)进行如下实验: 取生理状况相同的相同植物的三组带芽的枝条甲、乙、丙,每组 10支; 将甲、乙、丙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相同时间后,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枝条 甲组 乙组 丙组 溶液 510-5g mL 的IBA溶液 510-4g mL 的IBA溶液 清水 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丙三三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绘制得坐标如下。据图回答: (1)你认为他们的子课题名称是 _。 (!)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_。 (3)实验结果是 _组枝条生根最多, _组枝条生根最少。 答案:( 1)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
31、响 ( 2)起对照作用 ( 3)甲 乙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看出 ,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处理枝条 ,观察枝条的生根状况 ,设置清水组进行对照。从题图中看出甲组生根数量多 ,乙组由于吲哚丁酸浓度过高 ,抑制了枝条生根。 考点 :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 点评:本题源于课本实验思路,又高于课本,启发学生联想,学习分析实验。 如图甲为顶芽,乙为侧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一段时间后甲会优先发育,乙发育受限制的现象叫 _,这充分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_。另一具体实例是 _。解除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_。 (2)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双子叶植物 _单子叶植物,依据这个原理可把生长素类似物制
32、成 _。 (3)在促进生长方面,生长素与 _具有互促进的作用;在种子萌发方面,后者与 _又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答案:( 1)顶端优势 两重性 根的向地性 摘除顶芽 ( 2)大于 除草剂 ( 3)赤霉素 脱落酸 试题分析: (1)据图分析甲是顶芽,乙是侧芽。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部位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根的向地性原因是近地面一侧浓度高,抑制生长,远离地面一侧浓度低, 促进生长。解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是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生长。 (2)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双子叶植物大于单子叶植物,一定浓度
33、生长素类似物可制成除草剂,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 (3)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促进生长方面,生长素与赤霉素具有互促进的作用;在种子萌发方面,赤霉素和脱落酸又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 点评:本题比较综合,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注重学生的重点知识的过关。 对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处理: 放在暗盒里: 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住; 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 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切去胚芽鞘
34、的尖端: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并置于暗盒里; 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上述装置均用相同的单侧光照射。 请仔细分析上图,回答以下问题: ( 1) 说明 胚芽鞘的生长与 _有关。 (2)弯向光源生长的是图 _,直立生长的是图 _。不生长、不弯曲的是图 _。 (3) 能够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 _,并能进行运输,既从 _向_运输。 (4)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 _。 答案:( 1)胚芽鞘尖端 ( 2) ( 3)生长素 极性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 4)单侧 光照使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35、致使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得比向光侧快,所以向光弯曲生长 试题分析:( 1) 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尖端,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2)图 :胚芽鞘放在暗盒里没有受单侧光刺激表现为直立生长。图 :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从而使茎弯向光源生长。图 :云母片横向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通路,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因而不生长也不弯曲。图 :琼脂片不能横向阻断生长素向下运输, 解释同 。图 :切去且芽鞘的尖端,不产生生长素,故图 不生长也不弯曲。图 :由于无胚芽鞘尖端,没有感光部位,琼脂块下面一段胚芽鞘中
36、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图 :参考图 。图 :参考图 。 (3) 能够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能进行极性运输,既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向光弯曲生长外因是单侧光照射,内因是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得比向光侧快,所以向光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此题属于实验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够 正确识图,找到图中的条件,进行分析。 20世纪 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锥引入该岛后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环颈雉刚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为 _。 (2)环颈雉的种群数量的
37、K 值为 _。 (3)从 _点开始,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由缓慢逐渐加快,原因是_。 ( 4)在 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 _。 ( 5)环颈雉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_决 定。 ( 6)经调查,第一年环颈雉种群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 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_。 答案:( 1) “J”型 ( 2) 2500 ( 3) a 环颈雉生活的空间条件、食物等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敌害,因此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增长迅速 ( 4) “S”型 (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6) 1.69N0 试题分析:环颈雉刚引入该岛时,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种群数量增长迅速,种群增长曲线为 “J”型。在 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 长曲线相当于 “S”型, K 值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图中最大值为2500。环颈雉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第一年环颈雉种群数量为 N0,增长率 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N3= N01.32=1.69N0。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