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某种农药因使用太多而污染环境,它进入食物网内,虽易被生物吸收,但又难以被分解和排出,该药物在如图所示食物网中,哪种生物体内可能有最高浓度 ( ) A b B e C g D c 答案: C 试题分析:农药易被吸收,但难以分解和排出,在体内越积越多,随营养级越高的动物捕食上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逐渐在体内积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体内积累最多,所以 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生物富集作用。 点评: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
2、境中浓度的现象。 初级消费者体内能量的去路不包括 ( ) A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 C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 答案: B 试题分析: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食物残渣和遗体、遗被分解者利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入,所以 A、 C、 D正确;初级消费者本身就是第二营养级,所以 B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能量去路。 点评: 某一个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散失了,另一方面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储存起来。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
3、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A错误;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B选项正确;能 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C、 D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点评: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
4、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食物网的生物中,通常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生物所食,两种生物之间可以捕食也可以是竞争,也可能同时都具有,这样不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能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因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食物链的环节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有可能是竞争的关系,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营养级不可能是无限的,所以 C选项正确, A、 B、 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食物网的特征。 点评: 相邻生物之间关系可能有捕食或竞争或均有,在不同食物链中的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 的营养级,食物链
5、食物网越复杂,该生态系统越稳定。 如图所示是有关下列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有 3条食物链 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 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答案: C 试题分析:食物链是指捕食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所以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 A,错误;鹰与鸟是捕食关系, B错误;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摹生态系统, C选项正确;鹰只属于第三营养级生物, D错误。 考点: 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 点评: 食物网和食物链是由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捕食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从生
6、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硝化细菌利用体外无机物氧化分解所放出的化学能把 CO2和水合成储存能量有机物过程,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蚯蚓以腐烂的植物为食,属于分解者,所以 B选项正确。 A、 C、 D错误。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 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和化 能合成作用型的生物,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和微生物。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
7、链和食物网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 D选项正确。 A、 B、 C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鸡、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他们共同构成一个 (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所以 B 选项正确,A、 C、 D选项错误
8、。 考点: 考查群落概念。 点评: 群落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 ,大约是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干涸池塘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在池塘塘泥中有机物丰富,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几年后,一些灌木便会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渐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考点: 考查群落演替过程。 点评: 池塘干涸、草本、灌木、乔木,这是自然演替的方向。 下列
9、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部分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能量只能由兔子流向狼,不能由狼流向兔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大部分能量, A正确;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 B选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正确;能量只能由兔子流向狼,不能由狼流向兔子,捕食关系不可逆转, D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
10、 点评: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摄入的食物中获得大部分能量,能量流动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自然界中,虎、狮、豹等大型肉食性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其他动物,其原因可解释为 ( ) A个体大,不容易找到栖息场所 B繁殖力比小型动物低 C个体大,食量大,食物不足 D营养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 答案: D 试题分 析:大型肉食动物以动物为食,一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而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到穴位这一级时,能量所剩很少了,故生物数量不可能大,即个体少。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特点。 点评: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之间捕食关系,营养级越高的动物,每个个体大消耗能量多。 在碳循环中,
11、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摄食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细胞呼吸再回到无机环境。 考点: 考查碳循环过程。 点评: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少量是以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在水藻 小鱼 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 A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水循环是单向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一条食物链中,大鱼吃小鱼,即
12、意味着能量由一个营养级流向了下一个营养级,这种流动方向是不可逆的,说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特点。 点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不可逆转。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以 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往复循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环境中的 CO2进入生物群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成 CO2, CO2再回到无机环境中,动、植物遗体中的碳经过分解者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13、这个过程与蒸腾作用无关。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点评: 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 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成有
14、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甲为生产者;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丙为消费者;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乙为分解者。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点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 A O2 B H2O
15、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散失,而热能不再被利用,所以要不断地补充能量。 考点: 考查能量 流动特点。 点评: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要不断地补充光能。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 2 kg要吃 10kg小鸟,小鸟增重 0.25 kg要吃 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 100 kg要吃 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16、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鹰增重 1kg需要的绿色植物为10/22/0.251000/100=400kg,则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率为1/4000100%=0.25%。 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点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本营养级同化量 100%。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 (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 J/(cm2 a), G为植物, H为植食性动物, 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 G、 H和 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 G到 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
17、来看, G、 H和 C所包含的所有 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能量流动特点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 A选项正确。由 G到 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8.8 29.3 2.1 12.6) ( 18.8 29.3 2.1 12.6 96.3 293.1 12.5)13.51%, B正确。生物群落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而 G、 H、 C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C选项错误。第一个营养级上的生物不止一种而是多种,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D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相
18、关计算。 点评: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本营养级同化量 100% 在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鱼 ”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鱼要增加 1 000kg体重,那么,至少需要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重量分别为 ( ) A 10 000 kg和 50 000 kg B 5 000 kg和 25 000 kg C 50 000 kg和 50 000 kg D 10 000 kg和 10 000 kg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想低营养级生物量最少,则能量传递效率要最高,故按 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所以需浮游动物 100020%=5000kg,需浮游植物100020%20%=25000kg,所以
19、 B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点评: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通常是按 10%-20%计算, (1)设食物链 ABCD ,分情况讨论如下: 已知 D营养级的能量为 M,则至少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 M(20%)3;最多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 M(10%)3。 已知 A营养级的能量为 N,则 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 N(20%)3;最少能量 N(10%)3。 (2)在食物网中 分析: 如在 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 “最多 ”或 “最少 ”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 如已知 D营养级的能量为 M,计算至少
20、需要 A营养级的能 量,应取最短食物链 AD ,并以 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 M20%;计算最多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 长的食物链 ABCD ,并以 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 等于 M(10%)3。 (3)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 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 并。 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 “退耕还草、还林 ”,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答案: C 试题分析: “退耕还草、还林 ”指从为不加以干涉,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的演替,属
21、于次生演替,所以 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次生演替的概念。 点评: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 D 试题分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均是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 考点: 考查次生演替的概念。 点评: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22、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对生物种 群的研究,其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 ( ) A种群结构 B种群数量及其变化 C迁出率与迁入率 D性别比例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于种群的研究是核心是种群数量及其变化。种群结构、迁出率和迁入率、性别比例是其特征,所以 B选项正确; A、 C、 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种群的特征。 点评: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3、,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 )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答案: D 试题分析: 树是一类总称,不构成种群, A 错误;鸟是一类总称,不构成种群,大白菜、大蒜和大葱属于不同物种,不构成种群, C错误;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构成种群,是同种全部个体的总和, D 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种群的概念。 点评: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都是促进植
24、物生长发育的是 ( ) 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起抑制作用,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是抑制作用,低浓度的生长素起促进作用,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所以 C选项正确, A、 B、 D错误。 考点: 考查植物激素作用。 点评: 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是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起抑制作用的的激素是脱落酸和乙烯。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一定部位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B植物激素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C植物激素是对植物
25、体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D 植物激素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一定部位产生的,由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含量少作用大,对生命活动只起调节作用, C正确。内分泌细胞是指动物, A错误;生长素由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是极性运输, B错误; 生长素作用是两重性, D错误。 考点: 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 点评: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一定部位产生的,由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具有微量、高效,只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了 ( ) A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
26、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幼嫩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这是生长素作用,所以 A选项正确。 B、 C、 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生长素作用。 点评: 通常生长素的作用是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是促进,高浓度的生长素是抑制,低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果实发育起促进作用。 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 A浓度增高, 发育成枝 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 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顶芽时,顶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受到抑制,摘除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
27、浓度低,促进生长,发育成枝,所以 C选项正确, A、 B、 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顶端优势相关知识。 点评: 对于生长素的应用,有的是利用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有的是促进生长,解除顶端优势促进生长,是低浓度促进生长。 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为题目是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最佳,所以胚芽鞘尖端是否感受到光为实验变量,在受到侧光照射时,由于胚芽鞘尖端有向光性,会侧向光生长, 与 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一段, 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实验。 点评: 对于植物而言,通常是感尖弯尖下
28、。 学者拜尔在 1914 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如图 )。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 A顶端能产生某种 “影响物 ” B合成 “影响物 ”不需要光 C “影响物 ”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有胚芽鞘一侧 “影响物 ”分布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实验可知,在无光的条件下胚芽鞘也会促进其生长,说明影响生长的物质,在无光条件下也能合成,并促进生长。 考点: 考查生长素的合成及作用 点评:解题关键点:该实验证明了影响物的存在,并且影响物的促进生长效应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捞 20
29、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捞 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 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 A 4 000尾 B 3 200尾 C 1 600尾 D 800尾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 X: 200 160: 10, X 3200。B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种群密度计算。 点评: 标志重捕法是指利用公式计算出 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N1为标志个体数, N2为重捕数, N0为重捕个体中带标志数 )。 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
30、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年龄组成的特点,甲国家人口是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人口中幼年、老年个体数大体相同,属于稳定型。 考点: 考查年龄组成的特征。 点评: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在下列图中 ,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种群数量呈现 J 型增长。所以 B
31、正确。 A、 C、D错误。 考点: 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群的数量呈 J型增长。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渐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种进化是指一个物种变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活动,把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初生演替是在从
32、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种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选 D。 考点: 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 点评: 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 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的生物间的关系有 ( ) A竞争、竞争 B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 D共生、种内竞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反应出种间斗争(乳酸菌和其它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和种内互助现象(每一个乳酸菌都产
33、生乳酸,共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而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增殖,反应出种内斗争现象,所以选 A。 考点: 考查物种间的关系。 点评: 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种内互助和种内 斗争,种间关系有种间互助中的共生、竞争、捕食、寄生。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 A光照的明暗 B地形的起伏 C湿度的高低 D种群的特征 答案: A 试题分析:引起不同形式水平分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特别重视生态因素所表现的环境因素的不等性或特殊性。例如,地形的差异、土壤性质的不同、光照的强弱等等。有人则重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繁殖特征和传播特征(传播能力和数量)。因此,对
34、某一种群水平分布的分析,要根据具体的生境条件和该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所以 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 考查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因素。 点评: 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物不同。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植物群落的分布是 “三向地带性 ”的结构,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
35、特点。题中没有涉及到数量比例,而物种多样性也只是提了一下,有什么植物,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说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植物层,同时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高度纬度的不同所导致的植物种类的不同,因而不选 B;树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树下透光点的不同不是高度的不同,是指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因为光线都是撒到大地上的,所以是垂直结构的不同,所以 A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群落结构。 点评: 群落的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 镶嵌状况。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 A水源和土壤 B细菌和真菌 C
36、各种动植物 D有害的生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是生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所以 A符合题意。 考点: 考查生物群落的概念。 点评: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种群之和。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A选项正确;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因为其环境资源不同, B正确;群落中的生物是长期生活在一起通过自然选择
37、而组合在一起, D选项正确;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C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点评: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组成群落的各种 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 “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当种群数量到达 e点后,增长率为 0 B种群增长过程中 d点增长率最大
38、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涝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点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 e点已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 值,故增长率为 0;J型曲线是无环境阻力的增长曲线, S型曲线是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曲 线,二者在 c点之后表现不同,说明出现环境阻力在 c点之后。在 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若在 c点灭害虫,害虫数量不久就会回升。 B点种群增长率比较小,渔业捕捞之后,若将剩余量控制在 b点,鱼的种群数量难以恢复,就将剩余量控制在 c点,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A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点评:种群 “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 (对环境的
39、适应期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 (2)加速 (对数期 ):个体数量快速增加,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 (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 (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 K 值后,有的种群呈锯齿状波动。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1990年紫茎泽兰 (一种毒草 )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 “J”型 B对农作物
40、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 K 值 C一个呈 “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 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 “J”型增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一个物种进入新的环境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增长类似于 J型,因为竞争适应了环境, A正确;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可以大于 k/2,因为有合适的温度,阳光等条件。它可以生长, B 正确; 4 一个呈 S 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 k/2时增长率最大,这是因为图上在 k 2的图最倾斜, C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在一定的情况下呈 J型增长,因为生长是要光,水等适合的条件,如果不补充这些条件植物会慢慢死去, D错误。 考点: 考查
41、种群数量变化 点 评: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 K 值附近左右波动。 综合题 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_mol L-1。 (2)生长素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_。 (3)B 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_。 (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 _作用的结果。 答案: (8分 ) (1)1
42、0-8 (2)主动运输 (3)对生长无影响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 (4)多种激素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试题分析:依题意,生长素的不同浓度对植物各器官的影响(促进或抑制生长)是不同的。对不同器官来说,都有各自对应的使生长最旺盛的生长素浓度。依图可知,在 10 8M浓度下,芽 的生长最旺盛,此即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但对于根来说,这一浓度为根生长受抑制最强烈的时候,其受抑制几乎达到顶点。 B点是芽与茎受生长素浓度影响曲线的交叉点,无论是位于茎的上升段还是芽的下降段,都是在促进两者的生长。 C点位于横坐标轴上,其促进或抑制均为零,因而对茎生长无影响。植物激素作用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考点:
43、 考查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点评: 一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根、芽、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依次减弱,根的最适浓度是 110 mol/L左右,芽的最适浓度是108 mol/L左右,茎的最适浓度是 104 mol/L左右。二是不同器官之间具有生长素作用相同浓度点 不同器官生长素作用曲线的交点。据此,可以找到对不同器官均具促进作用的浓度 “ 茎的促进作用最低点 ”至 “根的促抑转换点 ”之间的浓度。 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季来临,工蜂会尽心地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
44、象说明了_。 (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 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有: _。 (3)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 _;从蚁群与被攻击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 _。 (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 “王位 ”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_。 答案: (10分 )(1)同一种群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但无论怎样对种群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2)捕食和种内斗争 (3)种内互助 捕食 (4)种内斗争 试题分析: (1)繁殖季节
45、,工蜂照顾蜂王和雄蜂使之完成繁殖任务,属于种内互助;繁殖结束后雄蜂被赶出,属于种内斗争;这一变化既保证了种群的繁衍,又有利于保证后代的生存条件。 (2)乌鱼捕食其他种类的小鱼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但食用自己的鱼籽则属于种内斗争。 (3)成群蚂蚁齐心协力完成取食为种内互助,而蚁群攻击昆虫则属于种间斗争中的捕食关系。 (4)猴群争王,实际是争夺配 偶,属于种内斗争。 考点: 考查生物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点评: 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不同种生物之间关系有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46、 。 (2)该食物网中,蛇和鼠的关系是 _,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关系是 。 (3)在该食物网中,蛇共占有哪几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 。 (5)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 答案:( 12分) (1)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2)捕食 捕食和竞争 (3)第三 第四和第五 三个营养级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5)生产者和分解者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生物所食,一种生物又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使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结构。称为食物网 由于蛇以鼠为食,所以是捕食关系
47、,食虫鸟与食虫昆虫的关系是食虫鸟既以食虫 昆虫为食说明是捕食关系,但又都以食草昆虫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蛇在植物 -鼠-蛇 -鹰是第三营养级,在植物 -食草昆虫 -食虫鸟 -蛇 -鹰是第四营养级,在植物 -食草昆虫 -食虫昆虫 -食虫鸟 -蛇 -鹰属于第五营养级;图中只胡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考点: 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相关知识。 点评: 生态系统四个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两种相邻生物之间可能会有捕食、竞争或两者都有的关系。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可能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如图 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 B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是 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图中的 _(填图 A中的编号 )等过程。 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 若 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的图 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 (3)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 15 g,假设鹰的食物来源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g。 答案: (1)光合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鹰与蛇 (3)875 试题分析:碳从无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