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66676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13 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3.160 P 57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1404201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 2011 - 05 - 10 发布 2011 - 05 - 20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3/ T 1404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标准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和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保国、张雪梅、郭素萍、齐国辉、顾玉红、曹瑞森。 DB13/ T 14042011 1 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

2、准规定了河北省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蓄水、排水、坡面防侵蚀、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营造。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 13/T 10782009 黄连木育苗造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片麻岩 一种程度很深的变质岩,具有片麻状或条带状结构,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

3、、云母等组成,其中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 50,长石多于石英,较易风化。主要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和 A 型花岗质片麻岩三类。 3.2 隔坡 梯田与梯田之间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山坡原状坡面。 3.3 隔坡沟状梯田 在山场坡面上通过开挖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沟槽,然后用坡面表土或客土回填,两沟槽中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山坡原状坡面做外田埂,修筑的田面呈外高里低小反坡状态的梯田。 3.4 拦水沟 山场坡面上横向切断坡面、阻断聚集地表径流的、具有一定深度和长度的沟槽。 DB13/ T 14042011 2 3.5 陡坡面和缓坡面 山体坡度25的坡面为陡坡面,山体坡度25的坡面为缓坡面。 3.6 塘坝 在

4、沟道内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蓄水量不足 10 万 m3的山地蓄水设施。 3.7 谷坊 修筑于支沟、毛沟内防止沟道冲刷、拦沙蓄水的容量小于100 m3的横向土(石)拦挡坝。 3.8 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 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为生态型水土保持林, 以保持水土和可持续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 4 规划 4.1 本底调查 4.1.1 地质及土壤 包括岩石、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 pH值、土体状况、土壤生物等。 4.1.2 气候 包括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0 和10 的积温、年均降雨量、5

5、0 年一遇最大降雨量、10 年一遇最大降雨量、太阳辐照和无霜期等。 4.1.3 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及分布、土壤含水量等。 4.1.4 植被 包括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数量、植被覆盖率、植被生产力等。 4.1.5 社会经济情况 包括人口、劳动力数量和技术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情况,能源交通状况等。 4.2 规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DB13/ T 14042011 3 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坡上坡下相结合、坡面工程与沟道工程相结合、蓄水排水保水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4.2.2 生态经济兼顾原则 在保证实现蓄水

6、保土等生态效益的同时,根据山场坡面具体情况,做到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与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相结合,形成高效产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4.2.3 多样性原则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种树与种草相结合、保土与聚土用土相结合,实现工程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4.3 规划内容 4.3.1 蓄水工程 包括陡坡面蓄水工程、缓坡面蓄水工程、沟道蓄水工程和坡面集雨工程。 4.3.2 排水工程 包括坡面横向排水工程、坡面纵向排水工程和沟道排水工程。 4.3.3 坡面防侵蚀工程 包括陡坡面拦水保土工程、缓坡面保土工程、隔坡护坡保土工程。 4.3.4 生态型水土保持林 在坡度25、土层厚度10 cm、土壤侵蚀模 数为5

7、00 t/km2.a-1900 t/km2.a-1、土壤肥力较差的山场坡面建设生态型水土保持林,栽植耐瘠薄、适应性强的乔灌木和草。 4.3.5 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 在坡度25、土层厚度10 cm、土壤侵蚀模数500 t/km2.a-1、土壤较肥沃的山场坡面建设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栽植效益较高的经济林树种。 4.3.6 道路 包括盘山主路、分沟支路和作业路。盘山主路布设于山坡中上部与坡脚处,能连接整个小流域或多个小流域,可以循环行驶,沙石或硬化,陡度15,路面宽 6 m8 m,向山跟一侧倾斜 12,靠山跟一侧修筑宽 30 cm50 cm 的排水沟;分沟支路连接主路与作业路,路面宽 4 m6

8、m,陡度18;作业路宽 2 m3 m。 5 蓄水工程 5.1 陡坡面蓄水工程 主要采用鱼鳞坑方式蓄水。 5.1.1 整地规格 在坡面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DB13/ T 14042011 4 化。一般坑宽(横)0.8 m1.5 m,坑长(纵)0.6 m1.0 m,坑距 2.0 m3.0 m。 5.1.2 整地方法 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规格标准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 cm25 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向斜外上方开一道引蓄坡面雨水的、深10 cm左右的小沟。 5.1

9、.3 鱼鳞坑密度 鱼鳞坑布设密度为每亩 120 株133 株。 5.2 缓坡面蓄水工程 主要采用隔坡沟状梯田。 5.2.1 田面规格 5.2.1.1 田面宽度 根据坡度、利用目的和径流量来确定,一般田面宽度为 1.5 m2.5 m,坡缓宜宽、坡陡宜窄。 5.2.1.2 开沟深度 根据坡度和利用目的来确定,一般深度为 0.8 m1.2 m,生态型水土保持林宜浅,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宜深。 5.2.1.3 隔坡宽度 根据坡度来确定,一般为 2 m3 m。坡缓宜窄、坡陡宜宽。 5.2.1.4 梯田走向 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呈弧形布设,田面沿山坡走向的比降为 0.3 0.5 。 5.2.2 修筑梯田

10、 5.2.2.1 测量定线 在坡度接近山场坡面平均水平的靠近山脊基部的山脚处,作为基点,钉上木桩做上标记,用水准仪按 0.30.5的比降,顺山坡向较低坡位方向测量钉桩,每 10 m 左右钉一个桩,测到另一个较大的山脊处便可,一般距离在 100 m150 m,然后将各桩按地形用弧线连接起来, 撒上石灰,作为将来施工沟槽的外沿线;根据坡度和已确定的隔坡与田面宽度,计算出坡面沟槽间距,从下向上,按照间距依次测量出其他沟槽的外沿线;遇到坡度变缓中间沟槽间距过大时要加行,遇到坡度变陡沟槽间距过窄时停止延伸减行。 5.2.2.2 整地 包括爆破整地、机械整地和人工整地。土层厚30 cm、具有 50 cm

11、以上的半风化母质层时采用爆破整地或机械整地;土层厚度大于 1 m 时采用机械整地或人工整地。爆破整地时以闷炮为宜,不能放冲天炮。 5.2.2.3 工程施工 DB13/ T 14042011 5 施工时间一般在雨季前或雨季后;施工顺序为自下而上。先将开挖的第一条沟槽表面的表土放在沟槽内侧上方坡面,然后开沟,将沟槽内挖出的石块放在沟槽外侧做外沿,挖好沟槽后,用沟槽内侧上方坡面堆放的表土和坡面表土回填沟槽,坡面表土不足时进行客土,将田面整成外高里低的小反坡状,内侧留 20 cm 深的排水沟。田面沿水平方向保持 0.30.5的比降。 5.3 沟道蓄水工程 主要是修筑塘坝。在沟道内,每 1 km2山场修

12、筑一座蓄水量 3 万 m3以下的小塘坝,每 2 km2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 6 万 m310 万 m3的大塘坝。 5.4 坡面集雨工程 主要包括集雨窖和集雨池。 5.4.1 修筑位置 主要修筑于山坡中上部、生态型水土保持林下部具有较陡坡面、易汇集地表径流或者山坡中上部道路内侧易汇集路面径流的地方。 5.4.2 规格 5.4.2.1 集雨窖 为地下或半地下,圆柱或立方体,一侧或两侧用水泥浆砌,内侧全部防渗处理,容积视径流量和地形而定,一般深 3 m4 m,容量 9 m320 m3。上部封闭,进水口外设沉砂池;下部可设带开关的出水口。上部侧面留一个排水口,其大小根据蓄水设施的大小而定。排水口与主排水

13、沟相连。 5.4.2.2 集雨池 容量 15 m330 m3,上部不封闭;其他同集雨窖。 5.4.3 集雨面 汇集雨水的表面,一般为自然或人工的荒草坡面、裸岩及路面等。对于需要修建集雨池或集雨窖而集雨面为自然坡面时,应保护好坡面上的植被并设计好排水系统。 5.4.4 汇水设施 包括汇水沟及沉沙池。在集雨区周围修建汇水沟,进贮水设施处汇水沟一般要用水泥砂浆衬砌,汇水沟宽、深 30 cm50 cm;在汇水沟与贮水设施之间用沉沙池连接。沉沙池用砖、石和水泥衬砌,其大小为 50 cm50 cm30 cm。每次暴雨后及时清除沉沙池内泥沙,减少泥沙进入集雨窖(池) 。 6 排水工程 6.1 坡面排水工程

14、6.1.1 坡面横向排水工程 6.1.1.1 鱼鳞坑横向排水 鱼鳞坑靠山坡处坑沿要低于外侧 5 cm10 cm,坑内积满水后由靠山坡两侧横向排出。在坡面上从上到下每 50 m 左右修筑一条深 50 cm、宽 50 cm 的横向保 0.30.5比降的截流沟,与纵向的主排DB13/ T 14042011 6 水沟相通。 6.1.1.2 隔坡沟状梯田横向排水 每条隔坡沟状梯田内侧(靠山坡侧)修筑宽 20 cm30 cm、低于田面 20 cm、具有 0.30.5比降的排水沟,与纵向排水沟相连。 6.1.2 坡面纵向排水工程 在坡面上每隔 80 m100 m在山脊处沿山脊由上而下修筑 1 条纵向主排水沟

15、,上端与鱼鳞坑横向截流沟相连,中下部与隔坡沟状梯田排水沟相通。主排水沟宽 40 cm、深 50 cm,山脊较坚硬处直接下挖,松软处用石头铺设,水泥浆砌。 6.2 沟道排水工程 6.2.1 水平梯田排水 沟谷水平梯田要在靠近坡脚处修筑排水沟,规格同隔坡沟状梯田。 6.2.2 排水道 沟道靠坡脚一侧,与道路结合在一起修筑排水道。排水道的宽深比为 32,用条石浆砌两壁。小沟道排水道上部与主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相连。大沟道排水道上部与塘坝、主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或河道相连。 7 防侵蚀保土工程 7.1 陡坡面截留保土工程 在陡坡面上从上到下每 50 m 左右修筑一条深 50 cm、宽 50 cm

16、的横向保持 0.30.5比降,拦截上部坡面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截流沟。 7.2 隔坡沟状梯田缓坡面截留保土工程 7.2.1 坡面护坡保土 隔坡坡面应种植深根性牧草、药材或小灌木固土护坡。 7.2.2 田面保土工程 田面应保持外高里低,内侧修筑拦土排水两用沟。 7.3 沟谷防侵蚀工程 7.3.1 谷坊 7.3.1.1 设置位置 设置于支沟、毛沟坡度小于20的较平缓处。 7.3.1.2 规格 纵向向迎水面呈弧形,坝横断面呈梯形。主要有土谷坊、浆砌石谷坊和干砌石谷坊。土谷坊坝高DB13/ T 14042011 7 1.5 m3.0 m,顶宽 1.0 m1.5 m,迎水坡 11.5,背水坡 11;浆砌石谷

17、坊坝高 2 m 4 cm,顶宽 0.5 m1 m,迎水坡 10.511,背水坡 10.3;干砌石谷坊坝高 1 m2.5 m,顶 宽 0 . 8 m1.2 m,迎水坡 10.511,背水坡 10.5 。 7.3.2 水平梯田 7.3.2.1 设置位置 设置于沟道较宽阔而不影响排水系统的坡脚处。 7.3.2.2 规格 梯田外沿用浆砌石修筑护地坝,宽 60 cm80 cm,高出田面 20 cm30 cm;田面向山脚一侧微微倾斜,靠山脚修筑深、宽各 20 cm 的排水沟,通向山脊纵向排水沟或排水道。 8 水土保持林营造 8.1 生态型水土保持林营造 8.1.1 整地方法及规格 见本标准 5.1、5.2

18、。 8.1.2 造林时间 春季、秋季、雨季皆可,裸根苗造林以春季、秋季为宜,容器苗造林以雨季为宜。 8.1.3 树种选择 选择黄连木、刺槐、侧柏、臭椿、黄栌、油松等适应性强的树种。 8.1.4 苗木选择 裸根苗、容器苗皆可,必须良种壮苗;黄连木裸根苗、扦插苗使用 DB 13/T 10782009 黄连木育苗造林技术规程二级以上苗木;其他树种裸根苗使用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二级以上苗木。容器苗使用百日龄以上苗木。 8.1.5 苗木处理 裸根苗进行截干、修根、修枝等处理,然后进行苗根浸水、蘸泥浆或蘸生根粉、吸水剂等辅助处理。 8.1.6 造林密度 根据 5.1.3 鱼鳞坑布设密度或按隔坡沟状梯田行距以及树种要求设计密度造林。 8.2 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营造 8.2.1 整地 见本标准 5.2。 8.2.2 造林时间 春季或秋季造林。 DB13/ T 14042011 8 8.2.3 树种选择 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林树种。无灌溉条件的地方选择核桃、枣、板栗等干果类树种,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选择苹果、梨、桃等水果类树种。 8.2.4 苗木选择 使用一级以上裸根苗造林。 8.2.5 栽植密度与行向 密度根据树种确定,株行距为 1 m3 m4 m5 m,行向沿等高线栽植。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