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6764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13 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33.040.01 M 1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0862014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 Safety Index and Evalu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2014 - 12 - 24发布 2015 - 01 - 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2086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家庄经济学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赵金辉、王学慧、硕良勋、孙宇佳、李文斌。 DB13/T 20862014 1 网络舆情安全指标计算与评价 1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网络舆情评价一般流程、指标体系、指标量化、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网络舆情监测、评估、预警及舆情软件开发等。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1 观点倾向 Advocacy Journalism 对事物评价和态度的取向。 2.1.2 焦度 Focal Power 是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最受关注点所处的状态。 2.1.3 拐度 Flexion 是指舆情生命周期中拐点(主题热度发生转变的点)所处状态。 2.1.4 时效度 Timeliness 反映舆情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水平。 2.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

3、准。 a) AHP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 BBS 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 c) IP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 3 网络舆情评价一般流程 网络舆情评价工作应遵循一定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如图1所示: DB13/T 20862014 2 舆情辨识综合评价评价结论数据资料获取舆情源辨识影响因素辨识与分析建立指标体系选定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等级划分评价结果网络舆情评价一般流程图1 网络舆情评价一般流程 a) 舆情辨识:全面收集资料,找到网络舆情的源头,对影响因素

4、进行细致辨识与分析; b) 综合评价:构建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选择科学可行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c) 评价结论:划分舆情危险等级,得出评价的结果。 4 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发布者、舆情内容、受众、传播和区域社会因素指标,这些指标又包括各自的子参数,构成了一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针对不同的对象可选择不同的指标,包含但不限于这些指标。 DB13/T 20862014 3 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发布者(P2)舆情内容(P1)受众(P3)传播(P4)区域社会因素(P5)影响力(P21)活跃度(P22)观点倾向(P23)主题类别(P11)敏感度(P12)关注度(P13

5、)观点倾向分布(P31)网络分布度(P32)影响力(P33)参与频度(P34)传播方式(P41)媒体影响力(P42)扩散度(P43)舆情周期(P44)贫富差距(P51)信息沟通(P52)社会保障(P53)宗教信仰(P54)图2 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 5 指标量化 5.1 量化要求 5.1.1 规定对网络舆情评价各指标量化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标度范围为0,1。 5.1.2 规定对指标定性量化以评价小组成员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量化值。评价小组成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并且每次的评价小组应由5位及以上专家评价员或9位及以上优秀评价员组成的评价小组承担。 5.2 舆情内容 5.2.1 主题类别 按照社会矛盾

6、产生的原因对舆情信息主题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生存危机、分配差距、腐败现象、公共安全、时政和法治等。 5.2.2 敏感度 用来衡量主题信息引起网络舆情的敏感程度,通过文本挖掘技术的智能分析,得出一个在0,1之间的值,如:判别式方法、矢量距离方法、贝叶斯方法、记分器方法等。 5.2.3 关注度 DB13/T 20862014 4 用该舆情信息每天被浏览次数来衡量,可由式(1)计算: 11213xeP (1) 其中: x该舆情信息当日被浏览总次数, ),0 x 。 5.3 发布者 5.3.1 影响力 主要通过统计发布者发布信息的总数量、信息被浏览的总次数、回复总次数、转载总次数来衡量,计算方法见式(2

7、): 4121)(iiixfwP (2) 其中: iw 分别表示发布信息的总数量、信息被浏览总次数、回复总次数、转载总次数的权重。权重按附录A方法计算; f 量化函数,xexf11)( 或 112)( xexf 。 5.3.2 活跃度 主要通过单位时间内发布信息次数、回复次数来衡量,计算方法见式(3): )(*2122startendiiiTTNAwP(3) 其中: Ai 分别表示发布信息次数、回复次数; iw 分别表示发布信息次数、回复次数的权重; startT 发布时间; endT 最近更新时间; N定义活跃度为1的单位时间内信息活跃数。 5.3.3 观点倾向 主要通过分析信息发布者所有发

8、布信息的态度、立场和意见综合得出。可采用网络舆情观点抽取算法量化,如:判别式方法、矢量距离方法、贝叶斯方法、记分器方法等。 5.4 受众 DB13/T 20862014 5 5.4.1 观点倾向分布 主要通过对网民回贴关键字、褒贬义词进行分析,统计出网络对该舆情态度的概率分布。 5.4.2 网络分布 在某段时间内,追踪浏览/点击某舆情信息的网民IP地址,统计出关注该信息的网民分布区域和密集程度。区域密集度计算见式(4): SNii区域 (4) 其中: S关注该信息网民IP地址的总数; iN 区域i内关注该信息网民IP地址总数。 5.4.3 影响力 网民回复信息引发的共鸣程度,主要通过统计该网民

9、或用户针对某舆情信息回复数、回复支持率、回复反对率来衡量,影响力计算见式(5): 3133)(iiixfwP (5) 其中: iw 分别为回复数量、回复支持次数、回复反对率的权重。权重按附录A方法计算; f 量化函数,xexf11)( 或 112)( xexf 。 5.4.4 参与频度 该网民或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浏览/点击、评论、回复某一舆情的次数。计算方法见式(6)。 度NNPi34(6) 其中: 度N 定义为1度的浏览/点击、评论、回复的次数; iN 网民单位时间内浏览/点击、评论、回复的次数。 5.5 传播指标 5.5.1 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可以分为门户网站、微信、BBS论坛、个人空间和人

10、际传播等。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方面,人际传播低于BBS论坛,BBS论坛低于门户网站。 DB13/T 20862014 6 5.5.2 媒体影响力 媒体影响力越大,网络舆情影响面也越大,媒体权威度越高,消息的真实性也越大。媒体影响力的大小通过总流量、日流量及点击率来衡量。 5.5.3 扩散度 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在不同网络媒体中传播的速度,媒体舆情扩散度越大,网络媒体影响力也越大。以某类舆情主题信息单位时间内发布总次数,可按式(7)计算: 11243xeP (7) 其中: x单位时间内某舆情相关主题信息发布总次数。 5.5.4 传播周期 舆情在传播过程中表示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生命周期一般包

11、括潜伏期、显现期、演进期、缓解期、消退期。衡量指标包括:焦度、拐度、时效度等。 5.6 区域社会因素指标 5.6.1 贫富差距 主要用基尼系数、农村城镇居民镇收入比和财富集中度三个子参数来衡量。 5.6.1.1 基尼系数 是国际上衡量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大于0.5表示贫富悬殊,0.4-0.5收入差距很大,0.3-0.4收入差距合理。 5.6.1.2 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比 反映城乡收入差距指标按式(8)计算。 cvr (8) 其中: r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比; v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6.1.3 财富集中度 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情况。计算按式(9)进行。

12、lhc (9) 其中: c财富集中度; h收入最高20%人口的收入份额; l收入最低的20%人口收入份额。 DB13/T 20862014 7 5.6.2 信息沟通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普通民众与社会管理者之间了解彼此观点、态度和决策的主要渠道。通过电视覆盖率、网络覆盖率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来衡量。 5.6.3 社会保障 是指社会对弱势群体(以低收入者为主,包括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生存环境恶劣的人等)给予关注和支持。主要通过社会治安、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工伤保障覆盖率来衡量。 5.6.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划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值为

13、:0、0.2、0.4、0.6、0.8、1。数值越大,潜在的矛盾越大。 6 综合评价 根据6得出的各单项评分结果,按式(10)依照单项结果的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 niiiPwR (10) 式中: R综合评价得分; n指标项的个数; iP第i项指标的得分; iw 第i项指标的权重。权重按附录A方法计算。 7 评价结果评价 7.1 等级划分 网络舆情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用“绿”,“蓝”,“黄”,“橙”,“红”来表示。 绿色级(V级)表示安全,正常网络信息流通,没有引起网民的关注,没有舆情倾向; 蓝色级(IV级)表示相对安全,网民对该网络信息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没有转化为舆情的可能; 黄色级

14、(III级)表示临界,网民对该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具有转化为舆情的可能; 橙色级(II级)表示较危险,网民对该网络信息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已形成舆情; 红色级(I级)表示危险,网民对该网络信息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舆情已转化为舆论,表示出社会效应。 7.2 评价结果评价 评价尺度见表1。 DB13/T 20862014 8 表1 评价尺度表 计算结果 评语 安全等级 警示 0.00.1 安全 5 绿 0.10.3 较安全 4 蓝 0.30.5 临界 3 黄 0.50.7 较危险 2 橙 0.71.0 危险 1 红 DB13/T 20862014 9 A A 附 录 A (规

15、范性附录)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权重 A.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把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根据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及隶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A.2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是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两两相互比较结果可表示为: ijaA(A.1) 其中: 元素aij值用1-9标度法计算,如表A.1所示。 表A.1 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16、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的判断aij,因素j与i的比较判断aji=1/aij。 A.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序列。 若A最大特征值max对应的特征向量为TnwwW ),(1,则jiijwwa ,nji ,2,1, 。即按式(A.2): DB13/T 20862

17、014 10 nnnnnnwwwwwwwwwwwwwwwwwwA212221212111(A.2) 若CR0.10则一致性成立,CR按式(A.3)计算: RICICR (A.3) 其中: )1()(maxnnCIRI取值如表A.2所示: 表A.2 RI值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A.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为了计算最低层中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拓序权重,设总目标K的第一个层次(A层)包含m个因素,记为A1、A2、Am,层次总排序权重为a1、a2、am。A的下一层为B层,包含n个因素,记为B1、B2、Bn,关于A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为b1j、b2j、amj(当Bi与Aj无关联时bij=0)。B层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可按表A.3计算。 表A.3 总目标权重计算表 层A 层B A1 a1 A2 a2 Am am B层总排序权值 B1 b11 b12 b1m mjjjab11B2 b21 b22 b2m mjjjab12 Bn bn1 bn2 bnm mjjnjab1DB13/T 20862014 11 当CR0.10时,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成立。其中CR由式(A.4)计算: mjjmjjajRIajCICR11)()((A.4)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