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情表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陈情表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 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重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本文所在单元板块为“如泣如诉”,那么,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能够触动我们心灵 的那份亲情。 二、学生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但学习起来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往往停留在“言”的层面上,学生总是感到只是记忆、积累,枯燥无味
2、。所以教师要结合本文“亲情”这一熟知话题且抒情味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生反复诵读,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体验作者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直抒真情、不 加雕事的写作技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
3、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 字 1.课堂导入环节。课前播放筷子兄弟父亲歌曲,营造学习这篇课文的氛围。通过 PPT 展示古人评以情动人的文章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诵读课文环节超链接陈情表朗诵视频。以经典诵读指导学生正音、把握节奏,以情感感染学生。 3.运用 PPT 展示老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在掌握与处理基础文言知识后,重点引导学生去掌握作者陈情的艺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更好的了解文本内容,领略文章语言、写作技法上的特点。 4.运用 PPT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拓展 阅读资料及写作训练题目。 六、教学
4、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 法、手段等) 导入 课前播放筷子兄弟父亲歌曲,通过 PPT 展示古人评以情动人的文章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听歌曲及教师激情解读,感受氛围及情感倾向。 音频、 PPT 展示 展示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PPT 展示 朗读课文 采用音频文件播放陈情表的配乐名家朗诵,提出听读要求。 学生先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学生听朗读录音;学生听完朗读录音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音频 研读课文 PPT 展示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学习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
5、去感知作者所陈之情,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知作者情感。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认知。 PPT 展示 合作探究 PPT 展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作者的陈情艺术,作者的两难处境和不仕的原因,文章语言、写作技法上的特点。,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问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归纳认知,回答问题,展示成果。 PPT 展示 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 PPT 展示关于“孝”情的拓展美文阅读文章; PPT 展示练笔要求及题目(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往往埋藏着一些话语,相对亲人、老师或朋友说出却未曾表达,请学习本文的抒情技巧,写一篇 xxx,我想对你说,表达你的真情,字数不少于 200字)
6、。 学生阅读美文;学生练笔作文。 PPT 展示 总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最终,晋武帝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情感的认知。 PPT 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200 字左右 这是一堂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课,课堂上合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将朗诵、音乐、 PPT 画面、 PPT 文字有
7、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体现多元素,多种感官,丰富课堂,充实容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幻灯片的设计上,结合文章情感和意境,熔画面、音乐、文字、朗诵于一炉,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 2、授课思路上,“文”“言”兼顾,既不轻视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又结合本文美文的特点,突出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引导学生对传统美德深认识,注意思想教育,吻合单元学习要求。 3、 教学过程中,针对本课的特点以及要达到的教 学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综合运用朗读、讲授、启发、讨论交流、问答等教学方法,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 性,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品味、感悟,在“听说”训练中去质疑、去探索,在写作中去消化和提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