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岩体力学讲义 张宝安 1 岩体力学 1. 课程性质 岩体力学是 专业基础课 ,是采矿专业、安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学习 井巷工程、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煤矿地下开采方法等 课 程先期必修课,是学习上述课程的基础。 2. 修课方式、考核方式 修课方式: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考试占总成绩的 80%,平时成绩占20%); 课程 学时 :总学时: 50 学时,其中:授课 40 学时,实验课 10 学时; 教材:岩体力学,沈明荣、陈建峰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3.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十章,课程内容和学时分 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体力学的研究
2、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岩体力学在其它学科的地位 第五节:岩体力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石的 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岩石的强度特性 第四节:岩石的变形特性 第五节:岩石的强度理论 第三章:岩石的动力学性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石中应力波类型及传播 第三节:影响岩体弹性波速度的因素 第四章: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体结构面分析 第三节:结构面的变形特性 第四节 :结构面的剪切强度特性 第五节:结构面的力学效应 第六节:碎块岩体的破坏 第七节:岩体的应力 -应变分析 第八节:岩体力学性质的现场测试 第五
3、章:工程岩体分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体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第三节:工程岩体代表性分类简介 3 第四节:我国岩体工程分类标准 第六章: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体初始应力场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第四节:岩体初始应力场的量测方法 第五节: 高应力地区主要岩体力学问题 第七章:岩体力学在硐室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深埋圆形 硐室弹性分布的二次应力状态 第三节:深埋圆形硐室弹塑性分布的二次应力状态 第四节:节理岩体中深埋圆形硐室的剪裂区及应力计算 第五节:围岩压力 第六节:围岩松动压力的计算 第七节:围岩塑性形变压力的计算 第八节:新奥法简介
4、 第八章:岩体力学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边坡岩体中应力分布特征 第三节: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第四节: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五节:岩质边坡的加固措施 4 第九章:岩体力学在岩基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岩基上的基础形式 第三节:岩基上基础的沉降 第四节:岩基的承载力 第 五节:岩基的抗滑稳定性 第六节:岩基的加固措施 第十章: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5 第一章:绪 论 1. 岩体力学定义: 岩石力学 ( Rock Mechanics):研究岩体在各种不同受力状态下产生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 2. 岩体力学研究的 本构关系 :应力 -应变的关系 ( -);
5、 3. 岩体力学名字的演变:由岩石力学岩体力学岩石力学或岩体力学;现在所说的岩石力学是广义意义层面上的。 4. 岩体力学研究对象:岩石和岩体介质; 岩石或岩体是复杂介质 弹塑性介质 研究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5. 研究学习 过程:由岩石岩体岩体工程的稳定性控制; 第一节 岩石与岩体 地球表面为地壳,其基本构成物质是岩石。 1.岩石 定义 :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物体 。 1)、矿物:存在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2)、结构:组成岩石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3)、构造 : 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排列关系 这是
6、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三个重要因素。 6 3. 岩石按成因分类: 地球成岩之初是均质的,由于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岩石产生各种类别,按照 岩石的成因将岩石分三类 : 1)、岩浆岩:强度高,均质性好; 2)、沉积岩:强度不稳定,各项异性; 3)、变质岩:不稳定与变质程度和原岩性质有关; 4.岩体 =岩块 (结构体) +结构面,岩石 =岩块 由此可见,岩石与岩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岩体定义 :在岩体力学中,通常将在 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成为岩体。 结构体和结构面是构成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岩体的强度由结构体和结构面得综合强度而定, 往往受结构面强度的制约。 结构面越发育,岩体强度越低; 岩
7、 体 结构面 岩块 不连续面:包括节理、裂隙、孔隙、断面、孔洞、层面 7 结构面 定义 : 是指具有极低或没有抗拉强度的不连续面,包括物质的不连续面和物质的分异面; 结构体 定义: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结构面的存在使岩体具有不连续性,也使岩体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各项异性。 岩体结构: 是指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或者是指机构提的规模、形态及其排列形式所表现的空间形态。 岩体结构分类:六大类 1)、块状结构(节理少、曾厚); 2)、镶嵌结构(架构面较多,有斜交结构面); 3)、碎裂结构(碎块状); 4)、层状结构(板状); 5)、层状碎裂结构(小碎块体); 6)、散体结构(颗粒状,
8、碎屑状) ; 第二节 岩体力学的研究任务 ( 1)岩体的力学特征 : 不连续;各向异性;不均匀性; 赋存 地质因子特性(水、气、热、初应力)。 ( 2)研究任务: 包括 4 个方面 基本原理方面(地质力学本构模型和本构规律、不连续8 和连续介质力学原理、 岩石及岩体的破坏、断裂、蠕变、损伤机理 等 ); 试验方面 ; (试验方法)仪器、信息处理、室内、外、动、静; 现场测试 ; 实际应用 ; ( 3)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岩体的地质力学模型及其特征; 岩石与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其是评价工程稳定性最重要的依据; 岩体力学在各类工程中的应用:如:水库坝基、地铁、边坡等; 岩体力学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方
9、面: 1)、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2)、岩基的稳定性研究; 3)、岩坡的稳定性研究; 4)、岩体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 第三节 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实验、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 1)、实验:室内室外; 9 室内:岩块的强度测定等; 野外:位移、应力压力测定等; 2)、理论:连续介质理论,非连续介质理论,数值方法(有限元、离散元等)。 研究步骤: 地质调查 工程地质分区 岩体结构划分 岩石、岩体 岩体赋存条件分析 介质的模型化 力学性质试验 计算:经典解析法、数值解析法 分类、确定岩体的质量、等级 模拟试验:物理模拟、相似模拟 经验判据 岩体工程设计 加固措施 施工 长期监
10、测 第四节 岩体力学在其它学科中的地位 岩体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地质学科、力学(固体力学)和土力学。 第五节 岩石力学的发展简史 ( 1) 1925年泰沙基( Terzaghi)建筑土力学 ( 2)地质力学的岩石力学 学派(奥地利学派(萨尔茨堡学派)缪勒10 )否认小岩块试件的力学试验。 ( 3)工程岩石力学学派,法国塔洛布尔( J.Talober) 1951年岩石力学 最早的代表作。 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岩坡滑动 1966年在里斯召开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一届 /4年 ) 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 2000 年开第 6 届, 1 届 /1 年。 全美 ,全欧。 总之三个阶段:
11、材料力学、连介力学、构造力学。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岩石与岩体的关系是( )。 ( A)岩石就是岩体 ( B)岩体是由岩石和结构面组成的 ( C)岩体代表的范围大于岩石 ( D)岩石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大部分岩体属于( )。 ( A)均质连续材料 ( B)非均质材料 ( C)非连续材料 ( D)非均质、非连接、各 向异性材料 二、 答案 1、 B 2、 D 11 第二章 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是岩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也是岩石力学学科中研究最早、最完善的内容之一。 描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参数有: 质量指标、水理性质指标、抗风化能力 指标、单轴抗压强度
12、抗拉强度 、剪切强度、三轴压缩强度及其变形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研究岩石的力学特性,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本构关系,即应力 -应变的关系。 岩石介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能采用简单的方法描述其本构关系。 第一节 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 一、岩石的质量指标 (一)密度和比重 1、岩石的密度:单位体积内岩石的质量。 岩石含三相:固相、液相、气相。 三相比例不同而密度不同。 有以下几种密度。 1) 天然密度: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质量。 Vm(g/cm3) 式中: m 岩石试件的总质量; V 岩石试件的总体积; 12 2)、饱和密度:岩石试件中的孔隙都被水充填时单位体积的质量。 V WvssaVm (g/
13、cm3) 式中: ms 岩石中固体的质量; VV 孔隙的体积; w 水的密度; 3)、干密度:岩石孔隙中的液体全部被蒸发,试件中仅有固体及气体的状态下,其单位体积的质量。 Vmsd (g/cm3) 式中: ms 岩石中固体的质量; V 岩石试件的总体积; 4)、重力密度 :单位体积中岩石的重量,简称为重度。单位: KN/m3。 5)、岩石的颗粒密度:岩石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固体的体积之比值。 Vmsss ( g/cm3) 式中: ms 岩石中固体的质量; Vs 岩石固体体积; 岩石的颗粒密度测定方法:比重瓶法。 二、岩石的孔隙性 岩石的孔隙性反映岩石孔隙裂隙发育程度的指标。可用13 孔隙比和孔隙率
14、来描述。 1)、孔隙比( e):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固体体积之比。 e=VVsV2)、 孔隙率 (n):岩石孔隙体积与试件总体积的比值。 n= 100VVV(%) 孔隙率、孔隙比存在如下的关系: e=nn1n=1-sd 三、岩石的水理性质 1、岩石的含水性质 1)、岩石的含水率:岩石空隙中含水的质量与固体质量之比。 100mm sW( %) 根据含水状态不同,岩石的含水率分为 : 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 ; 粘土类矿物与水 软化膨胀 ,故含水率对软岩来说是个重要的参数。 2)、岩石的吸水率:岩石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固体的质量之比。 根据实验方法岩石的吸水率分为 : 自 然 吸水率和饱和吸水率。 1
15、4 自然吸水率实验方法是浸水法,饱和吸水率采用抽真空法或煮沸法求得。 吸水率亦反映岩石孔隙的发育情况,也是软岩一个重要的指标。 2、岩石的渗透性 定义:岩石的渗透性是指岩石在一定的水力梯度作用下,水穿透岩石的能力。其间接的反映岩石中孔隙间的贯通程度。 渗透性用达西定律来描述: qx=AKdxdh( m3/s) 式中: qx 方向水的流量; h 水头的高度; A 垂直于 X 方向的截面面积; K 岩石沿 X 方向的渗透系数; 四、岩石的抗风化指标 岩石片状剥落、水化、崩解、溶解、氯化、磨蚀对岩石性质有影响。抗风化特性有三个指标: 1)、软化系数:是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
16、的比值。 RRcdcc软化系数是一个小于等于 1 的系数,系数越小,岩石受水的影响越大。 2)、岩石的耐崩解指数:其反映岩石在浸水和温度变化的环15 境下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 3)、岩石的膨胀性: 粘土类矿物与水后体积增大,膨胀现象。 a)、自由膨胀率:岩石试件在无任何约束条 件下浸水后所产生膨胀变形与原试件尺寸的比值。分为径向自由膨胀率和轴向自由膨胀率。 b)、侧向约束膨胀率:将具有侧向约束的试件浸水后,使岩石试件仅产生轴向膨胀而求得的膨胀率。 c)、膨胀压力:岩石试件浸水后,使试件保持原有体积所施加的最大压力。 五、岩石的其他特性 抗冻性、可钻性、热传导性等; 第二节 岩石的强度特性 强度
17、 定义:是指材料在载荷的作用下,所能承受最大的单位面积上的力。 载荷作用形式不同,岩石的强度有: 单轴 抗压强度、 单向 抗拉强度、剪切强度 、 三轴压缩 ( 真三轴、假三轴 ) ; 一、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 1、 定义: 是指岩石试件在无侧限条件下,受轴向 压 力作用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 16 Rc=AP式中: Rc 单轴抗压强度; P 在无侧限的条件下,轴向的破坏荷载; A 试件与轴向载荷垂直的截面面积; 2、实验方法: 按照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要求。 圆柱形试件: 4.8 5.2cm ,高 H=( 2 2.5) 长方体试件:边长 L= 4.8 5.
18、2cm , 高 H=( 2 2.5)L 试件两端不平度 0.5mm;尺寸误差 0.3mm; 两端面垂直于轴线 0.25o 3、单轴压缩条件下试件破坏形态 破坏形态 是 表现岩石的破坏机理 的重要特征 。 主要影响因素: 应力状态 试验条件 破坏形态有两类: ( 1)圆锥形破坏 原因:压板两端存在摩擦力,箍作用(又称 端部效应 ),在工程中也会出现。 ( 2)柱状劈裂破坏 张拉破坏( 岩石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 ) , 是岩石单向压缩破坏的真实反映(消除了端部效应) 。 消除试件端部约束的方法 : 润滑试件端部(如垫云母片;涂黄油在端部) , 加长试件 ; 17 4.影响单轴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19、 ( 1)承压板端部的摩擦力及其刚度(加垫块的依据) ( 2)试件的形状和尺寸 18 形状:圆形试件不易产生应力集中,好加工; 尺寸:大于矿物颗粒的 10倍; 50的依据; 高径比:研究表明; h/d (2 3)较合理; ( 3)加载速度 加载速度越大,表现强度越高 ; 我国规定加载速度为 0.5 1.0MPa/s ( 4) 环境 含水量:含水量越大强度越低;岩石越软越明显,对泥岩、粘土等软弱岩体,干燥强度是饱和强度的 2 3 倍。 温度: 180以下不明显:大于 180,温度越高强度越小。 二、岩石的抗拉强度 1. 定义 :岩石试件在受到轴向拉应力后其试件发生破坏时19 的单位面积上所受的拉
20、力。 由于试件不易加工,除研究直接的拉伸的夹具外,研究了大量的间接试验方法。 2. 直接拉伸法 抗拉强度: 关键技术: 试件和夹具之间的连接; 加力 P与试件同轴心; 3. 间接方 法 ( 1) 抗弯法 (梁的三点弯曲试验) 抗拉强度: 三点弯曲梁内的最大拉应力;梁发生破坏时 的 就是 ; M 作用在试件上的最大弯矩 C 梁边缘到中性轴的距离 I 梁截面绕中性轴的惯性矩 适用条件: 岩石是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 满足平面假设的对称面内弯曲 ( 2)劈裂法(巴西法),对称径向压裂法,由巴西人 Hondros提出 试件:实心圆柱 50mm; 25mm 试验:径向压缩破坏(张开) 计算公式:由弹性 力
21、学 Boursinesq 公式 APRt /IMCt /tt tR20 t 试验中心的最大拉应力,即 Rt ; p 试验中破坏时的压力 ; D 试件的直径 ; t 试件的厚度 ; 要求:荷载沿轴向均匀分布 破坏面必须通过试件的直径 ( 3)点荷载试验法 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的现场试验方法。 试件: 任何形状,尺寸大致 5cm,不做任何加工。 试验: 在直接带到现场的点荷载仪上,加载 劈裂破坏。 Dtpt /221 点载荷强度指数: 式中: P 试件破坏时的极限 荷载; D 加载点试件的厚度 ; 点载荷指数与抗拉强度关系: 统计公式: 建议: 用 5cm的钻孔岩芯为试件。 三 岩石的抗剪强
22、度 1. 定义: 指一定的应力条件下(主要指压应力),所能抵抗的最大剪应力常用 表示。 2. 类型 : a.抗剪断试验; b.抗切断试验 c.弱面抗剪试验 2/ DPI IRt 96.022 3. 室内试验(抗切断试验) 试验 楔形剪切仪,加载装置 计算公式: 式中: p 压力机的总压力 试件倾角 f 圆柱形滚子与上下压板的摩擦系数 剪切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为: 岩石的抗剪断曲线(强度曲线) 改变夹具倾角;在 30 度到 70 度之间 , 做一组(大于 5 次)不同的试验,记录所得的 ,值;由该组值作曲线近似直线得方程 co ss ins inco sfPQfPN co ss ins in
23、co sfPQfPN c o ss ins inc o sfFPFQfFPFN23 式中: tan岩石抗 剪切内摩擦系数 c 岩石的粘结力(内聚力) 四、岩石在三向压缩应力作用下的强度 1. 定义 指在不同三向压缩应力作用下岩石抵抗外荷载的最大应力。 其中: 1 最大主应力; 2 中间主应力; 3 最小主应力; 2. 三向压缩试验简介 ( 1)真三轴 ; ( 2)假三轴 ; c tan ff 321 ,321 321 24 3.三轴压缩试验的破坏类型 4.岩石三向压缩强度的影响因素 ( 1)侧压力的影响 围压越大,轴向压力越大; 低围压条件下,试件破坏主要形式是劈裂破坏,与单轴相似; 中等围压
24、时,斜面剪切破坏,剪切面与最大主应力作用面夹角为: 45。 +2( 为岩石的内摩擦角); 高围压时,试件出现塑性流动破坏; 25 ( 2)试件尺寸与加载速度的影响 低围压时,试件尺寸与单轴压缩试验基本一致;高围压时,加载速度增加,强度有所增高。 ( 3)加载途径对岩石三向压缩强度影响 A、 B、 C三条虚线是三个不同的加载途径,加载途径对岩石的最终三向压缩强度影响不大。 ( 4)孔隙水压力对岩石三向压缩强度的影响 孔隙水压力使有效应力(围压)减小,强度降低。 第三节 岩石的变形特性 岩石的变形特性是岩石的重要力学特性。掌握岩石的变形特性对于评价岩石 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岩石在单轴压缩应力
25、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26 (一)普通试验机下的变形特性 应力、应变曲线形状与岩性有关 1、典型的岩石应力、应变曲线 ( -) a.分三个阶段 ( 1)原生微裂隙压密阶段( OA级) 特点: -曲线上凹 ,应变率随应力增加而减小; 塑性变形(变形不可恢复) 原因:微裂隙闭合(压密) ( 2)弹性变形阶段( AB段) 特点: - 曲线是直线; 弹性模量, E为常数(变形可恢复) 原因 :岩石固体部分变形, B点开始屈服, B点对应的应力 B为屈服极限。 ( 3)塑性变形阶段( BC) 特点 : -曲线下凹,软化现象; 塑性变形,变形不可恢复; 应变速率不断增大。 27 原因:新裂纹产生,原生裂隙扩展
26、。 岩石越硬, BC段越短,脆性性质越显著。 脆性 :应力超出屈服应力后,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的特性,而破坏,即为脆性破坏。 b.弹性常数与强度的确定 弹性模量国际岩石力学学会( ISRH)建议三种方法 初始模量: 割线模量: 切线模量: 极限强度: 2、反复循环加载曲线 特点: 卸载应力越大,塑性滞 后 越大(原因:由裂隙的扩大,能量的消耗); 卸载线,相互平行; 反复加、卸载 , 曲线总趋势保持不变(有 “ 记忆功 能 ” )。 00 ddE 5050 / E 50/ ddE t c28 3、岩石应力 -应变曲线形态的类型 ( 1)直线型:弹性、脆性 石英英、玄武岩、坚硬砂岩。 ( 2
27、)下凹型:弹 塑性 石灰岩、粉砂岩;软化效应。 ( 3)上凹型:塑 弹性 硬化效应,原生裂隙压密,实体部分坚硬的岩石。例如:片麻岩。 ( 4) S 型:塑 弹 塑型 多孔隙,实体部分较软的岩石:沉积岩(页岩) 29 (二)刚性试验机下的单向压缩的变形特性 普通试验机得到峰值应力前的变形特性,多数岩石在峰值后工作。 注: C点不是破坏的开始(开始点 B),也不是破坏的终。 说明:崩溃原因:(加压柄积聚谈性能等) Salamon1970 年提出了刚性试验机下的曲线 -全应力应变曲线。 1)刚性 伺服 试验机工作简介 压力机加压(贮存弹性应能)岩石试件达峰点强度(释放应变能)导致试件崩溃。 普通机释放的能( 贮存的能) 导致峰值点后曲线无法得到。 刚性伺服试验机,由于加压柄刚度大,积存能量少,加之电脑控制加载,最终获得全应力 -应变曲线。 ( 2)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形态 在刚性机下,峰值前后的全部应力、应变曲线分四个阶段: 1-3阶段同普通试验机得到的曲线同, 4阶段应变软化阶段。 OA段 压密阶段; AB 弹性阶段; BC 塑性阶段; CD 应变软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