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73854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神话传说与中国哲学的发端、早期议题,我们满怀寻根意愿,来到先民的世界,透过那些蛛丝马迹,在时间之弦的颤动中,荷负着过去与未来的沉重。 聂士全,提 纲,一、中国哲学史应从哪里讲起? 二、哲学思想的起源1、神话 2、传说3、殷人敬鬼4、周人的天命观5、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三、周公建制 四、孔子以前或同时的思想家的言论 五、诸子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中国哲学史应从哪里讲起,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三讲): “中国可以说哲学,应该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说起,从先秦诸子说起。”从春秋战国开始,只能从孔子开始。理由是,孔子以前,周朝虽已有高度的文化,孔子以前,各诸侯国也有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出现,如郑国的子

2、产、齐国的管仲等,但只能从孔子说起,,“这是因为从孔子开始对尧舜夏商周三代文化有一个反省,有了反省才自觉的提出一个观念,建立一个原则。有观念、有原则,我们的生命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据此,牟氏批评了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从老子讲起的做法,指出老子的思想是后起的,因为“道家的思想是反面的思想。有正面才有反面。”也就是说,老子思想是对儒家的一种批判,所以应当先有儒家,然后才有道家。 另外,从老子讲起,夏商周 的文化背景也连不起来。,另外,牟氏还通过对叶水心习学记言中观点的批判,更进一步说明了从孔子讲起的理由。 叶水心是从三代讲起,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已经体现了“道之本统”,孔子

3、隶属于这个传统,只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骥尾,只是一个整理古文献的档案家。 牟氏认为叶水心关于“道之本统”的理解固然不错,但他不了解后来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传统”。指出“夏商周三代这个道之本统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出来,振拔了一下,另开一个新传统”,即“孔子传统”。孔子尽管上承夏商周三代这个道之本统,但不是完全等于这个道之本统。因此,叶水心的看法是不行的。 此处要提出一般所谓“九圣相传”的说法,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出自韩愈之说。),正如牟氏所说,孔子以前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前期,中国已有高度的文化。尽管可以将孔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但不能不对此文化背景做一

4、大致交待,同时,亦要对孔子以前及同时期的思想言论有所了解。 无论是宗教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反应了先民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理解或认知,此类理解往往都充满无限丰富的想像力。,二、哲学思想的起源,徐旭生(18881976)据河南安阳殷墟的学术发掘,以殷朝中叶,盘庚时为界,将古代史区分为“传说时代”和“狭义的历史时代”。传说时代的事迹无信史可征,故“尧舜禅让”、“夏禹传子”、“商汤放桀”等历史事件尚待考辨。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及商书之前数篇,是后代儒家托古而作,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我国最早的成文史料。(参考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 因此,探究初期中国哲学的背

5、景,应依这些史料为据,即神话(Myth)或传说(Legend),和殷商后期的文字发掘。,1、神话,哲学是理智的阐明的,从那些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信息(传说、文献、考古)中,找寻出先民们的生命智慧是最重要的。文化应当有个头,尽管应当,但我们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到达那里。,神话乃先民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一种理解。它表明,世界有个开始、边际的,即是有原因的,尽管这个原因是一种诗意的想像、猜测。 学者认为(吴国桢中国的传统),中华文明之初,神话极为贫乏,远不能和古希腊、古印度相比。像盘古开天辟天、嫦娥奔月,都是后人伪造的,无法成为勾勒中国社会生活的依据。,屈原天问: 曰: 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

6、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 谁能极之? 凭翼惟像, 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 何本何化?,请问: 远古的起头, 是谁传说的? 上天下地还没形成, 是从哪里查考得的? 黑夜白昼一样蒙蒙暗, 有谁能够穷究它的? 大气弥漫无形只有想像, 凭着什么认识它的? 白昼明明、黑夜暗暗, 这是怎么造成? 阴阳三合而有生命, 哪 是本体,哪 是功用?,盘古开天辟地,其一: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

7、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其二: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昉(即任昉,六朝时梁人)案:盘古氏,天地

8、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嫦娥奔月,后羿得到西王母赐予的长生不老药,服用之前,他美丽的妻子嫦娥却把药吞服了,顷刻之间,她径直飞向月宫。从此,美貌常驻,容颜不老。,在诗意与事实之间,嫦娥一号探月恒星摄月球表面图像,伏羲与女娲,其一: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 其二: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其一: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其二:俗说天地开辟,未有

9、人民,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即婚姻之神,皋禖,音高媒,禖,求子的祭祀)。,其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成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

10、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伏羲与女娲 其一:女娲,伏希之妹。 女娲本是伏羲妇。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女娲,阴帝,佐宓戏(即伏羲)治者也。 其二: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岗,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日月、天地、山川、风雨雷电,阴阳、四方、八卦,夫妇、婚嫁,生命,天地万物及动植生命由此始也,作为整体作为一的宇宙,演化为阴阳天地万

11、物演化出多,或者说单一性的宇宙开始展出其多样性来。多样性的世界弃满对立,天崩地裂,洪水泛滥,遂有女娲补天,立四极,而重建稳固之根基,令万物有序。一化为多,多复归一。 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思想秩序开始确立。 婚嫁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生命繁衍,杂乱之性关系始正。,不知何时 有了世界 有了生命 一切开始了 我们处于当下 想像着开始与结局 一演为多,多归于一,兹借经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听警幻仙姑亲谱红楼梦十二支之序曲与尾声,以传达此意。,一个开始:红楼梦引子,开辟鸿濛, 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

12、红楼梦。,不是结局:红楼梦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岂非轻, 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万有源地无,归于无。 过程尚未结束, 人类仍在演奏着红楼梦十二支正曲,于中有欺诈、痴情、颠狂、烦恼、欢喜等种种对抗,2、传说五帝,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时,神农世衰,世道混乱,轩辕集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遂代神农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

13、宁居。” “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炎材物。”(史记卷一),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长名玄嚣(青阳),次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妇昌仆,生高阳。黄帝死,其孙高阳立,即帝颛顼。 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即帝嚳。,帝嚳娶陈锋氏女,生放熏,娶女+取氏女,生挚。帝嚳崩,放熏+力立,即帝尧(陶唐)。 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

14、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老,不立子丹朱,而立帝舜(有虞)。虞舜,名重华,为昌意一支。,大禹治水,3、殷人敬鬼,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弊,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夏、周皆远鬼神而近人,惟殷人先鬼而后礼。郑玄注先鬼而后礼为“内宗庙,外朝廷”,即重鬼治而轻人治。 盘庚迁都,在布告中说是天的意旨,而不是考虑到地理与民生的关系。“我以卜之於天,今不承於古,罔知天之断命;”“天其永命于兹新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用永地于新邑。”(尚书盘庚) 上帝、鬼神观念,已难确知始于何时。但此类观念的出现,表

15、明先民的思维空间已拓展于无形,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终极原因。,4、周人的天命思想,周民族为商所节制的部落国家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在渭水流域拥有农业基础。东周传统上被分为两个阶段: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时代”;公无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这纯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前一段事迹)与战国策(叙述秦统一之前约182年各国间的军事外交)两部史书而来。 上帝概念殷时已有,周承殷绪,同样把帝、天作为现象和人事的最终原因或决定力量。,“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佑)命尔,燮(和协)伐大商。”(诗 经大雅大明)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闻于上帝,帝休,天

16、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与)厥邦厥民。”(尚书周书康诰)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尚书周书泰誓上) 周之伐商,乃受天命。因商“弗敬上天,降灾下民”,其罪满盈,如不顺天代之,周之罪与商是一样的。鉴于商之覆亡,周人对天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得出了“天命靡常”的结论,周得天命,但也可如商一样失去天命,故须“敬德”、“裕民”,以顺天命。,“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其德,乃早坠其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周书召

17、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尚书周书泰誓中) 孔子要人畏天命,但罕言天命,由此可见其端。天命这一外在于人的法则,是在人事中体现出来的,天命无常,其要则在人事。“敬德”,“裕民”,可谓先修人事,以顺应天命。,5、早期的阴阳五行说,阴阳学说: 早期的阴阳观念见载于周易。据称原始八卦可能成于殷周之际。,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虽然包牺氏不过传说中游牧时代的酋长,但由此可知八卦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古人对现象世界的一种观察与概括。 八卦(

18、the Eight Diagrams),乾( ,象天)、坤( ,象地)、震( ,象雷)、巽( ,象风)、坎( ,象水)、离( ,象火)、艮( ,象山)、兑( ,象泽),成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四对立,是由观察现象世界而立,目的在于以八卦象模效万物之相状(“以类万物之情”),明晓万物之真相(“以通神明之德”,德者,得也,神明之得用即万物之化生,万物因神明而起)。而宇宙万物莫不有对,概括而得阳( )与阴( )为宇宙间的根本对立,作为万物变化不息的根本原因。,五行观念见载于尚书周书洪范。洪范旧说为箕子所作。据传周武王克殷后,问箕子以天道,箕子为其演“天地之大法”,共九项,称为“洪范九畴”。

19、(洪范成书,构成九畴体系,肯定是在春秋以后。有人认为是出自孔伋、孟轲一派儒家之手。孙叔平中国哲学史)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需求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降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20、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周书洪范),“九畴”第一项,即演五行水、火、木、金、土,且描述了这五种质料的性能。五行学说,与印度哲学所谓的“四大地、火、水、风”为生成万物之始基,是不可同语的。但五行则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之物。尚书大传传说武王伐纣,兵到殷郊,士兵们欢唱:“孜孜无息,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鬼神、天命与阴阳、五行观念的出现,标志着国人哲学思维的开始,人们己经能够运用一二抽象的概念,来概括变幻繁复的宇宙万物的一般特征,来指示来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三、周公建制,周民族为商所节制的部落国家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在渭水流域拥有农业基础

21、。东周传统上被分为两个阶段: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时代”;公无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这纯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前一段事迹)与战国策(叙述秦统一之前约182年各国间的军事外交)两部史书而来。,“周人实为中国初期各种制度的创始者”,其中最具创造性人物是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朝的制度,向称“封建”,英译为feudal,但其实与欧洲的feudalism(封建制度)只在精神方面相似,而不一定在实质。二者都是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周代的诸侯,按国之大小,封为五级。黄仁宇认为,周公创制的奥妙之处在于:他所有组织国家的方案着重在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规(

22、natural law)。黄称周的制度为“间架性设计(schematic design)”,其中“井田制度”为其代表。,周代耕地构成一种“井田制度”,一井有九块,八家分耕周围八块,中间一块为“公地”,即公侯所领之地。“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00年的中国政治。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国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关系。据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

23、多少之数。”故王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官师一庙,庶士、庶人无庙。 在黄仁宇看来,中国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这种社会、政治现状,必然体现为重视家族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儒教这一意识形态。(上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牟宗三认为,周公制定点的礼很多,主要可分成两系,即亲亲与尊尊。亲亲是就家庭骨肉的关系说,亲其所亲,子女最亲的是父母,父母最亲的是子女,横看就是兄弟。亲亲之礼有辫疏,叫做亲亲之杀,从自己往上追溯: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即五世或五服。,尊尊,即尊其所应该尊的。尊的理由在于他有客观的地位。尊尊是属于政治的,它也有等

24、级。尊尊也分为两系,即王、公、侯、伯、子、男;王、公、卿、大夫、士。两系都从周天子(王)说起,王、公、侯、伯、子、男这个尊尊之等,是属于政权,是可以世袭的;王、公、卿、大夫、士一系一方面属于治权方面的,不可以世袭。牟氏由此认为“治权不可专”。王、公、侯、伯、子、男虽然可以世袭,以春秋“大复仇”的观念,即以复仇为大,虽夺去政权,被夺一方的子孙必要复仇。一般人也可复仇,但复仇不可超过五世,这是因为服从亲亲的原则,亲亲原则不过五世。诸侯复仇不但是九世,虽百世亦可,这是服从尊尊原则,保持他的政权。,四、孔子以前或同时的思想家的言论,诸子盛起之前的西周、春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人物,对天道、人事发表了精到

25、的见解,堪称诸子哲学的前奏。 伯阳父,西周时人。国语周语上记: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王。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一)阴阳二气失序,导致地震。自然灾害造成民生困难,民竭则政权不稳。是以阴阳二气解释自然现象,且自然之变必将招致人事之变。

26、 (二)周德之衰乃“天之所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人感应的关系。,史伯,西周末,郑国人。郑桓公问史伯周是否要衰败,史伯论道: 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 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此处提出了“和”、“同”两个概念,并表达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子产,郑国人。左传记,夏五月,宋、卫、陈、郑失火,有一位神官裨灶,建议用郑国某种宝的

27、来祭火星,以消灾。子产不给。贵族子大叔说:“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道:“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昭公十九年) 提出天道、人道互不相涉,任人而不任天,反映出当时在天、人关系上另一种态度。,史墨,在鲁,季氏赶走了鲁君,按周礼,是为大逆不道。赵简子问史墨,季氏犯上而得民心,无人以之有罪,是何道理。史墨答: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

28、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史墨提出了“物生必有对”的哲学观点。君臣易位,岸可为谷,谷可为陵,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是否能得民心。事物并无一个固定不移的序列,“物生必有对”,是事物变化的潜在动因。但这种正、反易位,也应有一个直接原因,在这里即君不以民为念。此种显然与孔子不同。,五、诸子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政逮诸侯:平王东迁后,由于地方政权势力的增强,周天子的地位已降为一个小小的领主,导至诸侯称霸的局面,这即所谓的“政逮诸侯”; 政逮大夫:诸侯势微,大夫得势,如公元前403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政权开始转移到

29、大夫这一阶层,即所谓“政逮大夫”。(参阅史记) 诸侯争霸,列国纷争,造就了大批新生势力。尤其是“士”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学在官府:商和西周,文化由“祝、宗、卜、史”掌握。“祝”代表祭主向神致词,世袭关于神的知识。“宗”管理宗庙祭祀,世袭关于宗法的知识。“卜”管观兆,世袭关于龟筮占卜的知识。“史”记录国家大事,观察天象,世袭关于人事、天象的知识。这四类人物归政府管制,即所谓“学在官府”。尚书吕刑有关于“绝地、天通”的记载,可谓政府垄断宗教、文化的例证。 学下私人:东周列国的权争与兵争,客观上造成了诸侯与权贵的“养士”风潮。养士,即招揽大批文士和武士来作官吏、谋士、说客或武将。与之

30、相应,社会上就有人收徒讲学,培养文士或武士等各种专门人才,兴起私人讲学之风,如孔子、墨子等,此即“学下私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状况,导致社会文化的丰富繁盛。尤其是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以及士阶层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多种思潮并举的态势。社会的流动性打破了贵族间的等级,继之也冲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生产增加,铜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以平民出身的学者周游列国,说辨于诸侯之间,造就了“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百家”,实不过20家。据汉书艺文志,人们一向把其中最具影响的几个学派,称之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至于杂家则并不构成一个单独的学派,而是各家之杂糅。,熊十力对

31、通常所讲诸子百家有所分别,认为诸子是指思想家,即哲学家(philosophers),百家指周礼所讲的那些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因为古代的知识都是集中在官府的专家手中,并不是普遍于民间的,所以百家就是指王官当中管具体事情的专家。,牟氏认为将诸子与百家看成同一个意思也可以。因为孔子是儒家,既称家当然也有专门知识,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是光有六艺尚不足以为儒家,就着六艺而明其意义(meaning),明其原则(principle),这才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根由。 牟氏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只是诸子思想的缘(condition),而不是因(cause),讲诸子的兴起,不能光从社会出问题、民生有疾苦

32、这些角度说,因为这样说太笼统、浮泛,这样说虽不错,但不够切。诸子思想所要对付的问题是“周文疲弊”,而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 因此,牟氏主张,儒墨道法四家均是针对周文之疲弊而发,只要这样讲才是中肯的、才切。孔子的任务即儒家思想的任务,便是要使周文生命化,令周文重新表现出来。,附: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

33、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

34、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知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孔。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

35、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工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虽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持为用。夫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以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空。空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

36、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卷130),进一步阅读书目,1、吴国桢:中国的传统,陈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 4、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三联书店,2002。,思考题,1、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宗教的方式与哲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2、请思考诸子哲学兴起的原因。 3、请分析天命、昊天上帝、阴阳五行、和同、天道、人道等概念的所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