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本章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4W2H),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WHAT) 2.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WHY) 3.什么时候进行转变?(WHEN) 4.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转变?(HOW) 5.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社会形态?(WHAT) 6.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HOW),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封建(半殖半封)-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份,1.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2.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3.个体经济 4.私
2、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早期设想: (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要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车,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2)建国初期,形成了“先建设、后过渡”的设想,即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完成了国家工业化(新民主主义),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迈向社会主义社会)。(先发展生产力,再改变生产关系),先建设后过渡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构思深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2.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典范,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
3、。(走向社会主义),2.思想转变(1)基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2)1952年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形成了“边建设、边过渡”的思想(3)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原因,1.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暴露的过程。 周恩来:“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的构成中,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在逐
4、步实现计划经济的要求下,使全社会都能各得其所。”(1949年9月22日关于共同纲领草案的说明) 实际运行过程出现了资本家的“五毒”,刺激国家开展在1951年相继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运动使得党对于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估计更加严重。,2.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指示提出:“工业化的速度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
5、规模建设之影响,1.工业化建设需要农业部门提供资本,交纳“贡税”,解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问题。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苏联援建的156年重点工业项目。 陈云:“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打主意”(1950年,陈云文选第97页) 薄一波:“如果不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点积累,工业化资金哪里来?”,一五计划的成就,第一汽车制造厂,2.工业化建设城镇人口激增,导致城镇粮食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相关数字: 1953年,中国城镇人口为7826万,比1952增加683万。 1953年,城乡居民约有2亿人需要国家供应粮食。 陈云:“城区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
6、需要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导致一九五三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陈云文选,第257页),计划经济,面对的困难,1.从1953年起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扭曲了价值规律,遭到农民反对,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得紧张; 2.个体小农的汪洋大海,使国家征收农业“贡税”十分困难 毛泽东:“人多分散,一万万一千户农民,就是一万万一千万个单位,我们要指挥这么多单位好困难啊!”(1953年,毛泽东经济年谱,第338页) 陈云:“我们面对着这样为数众多的个体农户,在粮食的统购方面和统销方面,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主要是面对这样众多的农户,要估实产量,分清余缺及其数量,很不容易。”(陈云文选,第276页),
7、逻辑结论:走集体化的道路,毛泽东:“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与有计划的大量供应是完全矛盾的 解决这些矛盾的第一个方针,就是实行社会 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01页)毛泽东:“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1955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497页),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 (1)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经济形态
8、: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4)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早期设想: (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 (2)建国初期,形成了“先建设、后过渡”的设想,即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思想转变(1)基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2)1952年后
9、,形成了“边建设、边过渡”的思想(3)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2.列宁的革命转变思想3.毛泽东的有关理论设想,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引导农民组织
10、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正确的阶级分析和政策 (4)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循序渐进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例: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农业合作社,1943年,耿长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农业合伙组,1951年春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17户发展到18户,共82人,土地288亩,骡子7头,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 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51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 1952年11月8日
11、,耿长锁农业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农户401户(全村共425户),从此五公村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 1953年12月耿长锁农业合作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誉为“社会主义之花”。,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方法: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和平赎买(保护生产力,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一)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2、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积极领导、逐步过渡 3.和平改造 (二)问题 1.改造过程中的偏差:急、粗、快、简单化 2.目标模式选择上的偏差:追求单一的公有制 (三)评价 1.在大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深刻社会变革,没有破坏生产力 2.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搞社会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酝酿出来的物
13、质条件、文化条件和阶级条件, 缺少了这些条件, 则任何强有力的革命政权都制造不出社会主义的实际关系来(“自然史过程”) 2.列宁:“先革命,后建设”(实际上是一种以政权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是“倒过来的革命”模式,突出革命政权、革命理念和革命家主体在创建社会主义中的主体作用。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建设是以政权为中心,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并必须假设这一政权永不犯重大错误, 它的政策应该永远英明正确,它的管理者们应该素质超群, 具备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所憧憬、所设想过的一切智慧、经验、勇气和无私),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