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374172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附院检验科 李兴武,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第一节 概 述 一、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肝脏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实质性腺体,代谢功能复杂(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及大量酶类)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等 溶酶体与肝细胞溶解与坏死、胆红素分泌等 高尔基体分泌排泄代谢产物及合成糖蛋白等 肝细胞膜构成:蛋白质与磷脂等,指状突起使相邻肝细胞相互连接;有利于物质交换;胆汁成份的排泄 肝细胞合成功能:血浆蛋白质(ALB Fib PT),第一节 一 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食物吸收及组织蛋白分解的AA肝脏摄取转氨基、

2、脱氨基、转甲基、脱硫和脱羧酮酸及其它化合物;肝功严重障碍血AA,血氨,尿素 维持血糖浓度:糖元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甘油,乳酸,AA GLU或糖原,第一节 一 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脂类代谢:消化,吸收,运输,合成及分解;可合成TG,PL,CHO ,进一步合成VLDL,HDL 与维生素及激素的代谢:A,D,E,K及B在肝内储存;类固醇激素在肝内灭活,肝功能受损时激素在体内堆集,造成激素调节功能紊乱,第一节 一 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二、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的功能,即肝窦内的巨噬细胞 特点:内质网及核膜上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3、 功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肝细胞HGF、IL-6、IL-1);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清除机体内毒素,调节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等;调控组织和基质修复、调控肝细胞、肝储脂细胞的增殖和合成细胞外基质等。,第一节 二 枯否细胞的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 (一)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代谢的变化,正常人:每天合成10g左右 肝功受损时:ALB及A/G 、-G、血氨 、尿素 重症肝炎及急性黄色肝萎缩:、及球蛋白 肝细胞损伤:胞质、线粒体内酶血血液中多种酶活性,第一节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二)肝细胞损伤时的脂类代谢变化 脂肪肝的

4、形成:TG在肝中合成及向循环中释放脂肪在肝脏中蓄积磷脂酰胆硷磷脂及VLDL合成障碍肝脂肪体循环TG在肝细胞内堆积 重度肝C损伤CHO合成,如肝C炎症及变性坏死等 慢性肝损伤:糖利用,脂肪分解酮症,第一节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酶活性改变:有部分,部分 *特点:磷酸戊糖途径及糖酵解相对,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血丙酮酸 *慢肝时酮戊二酸。 *不同肝病时糖耐量曲线呈低平,高峰高坡型,,第一节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障碍,(三)肝C损伤时糖代谢的变化,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生物转化作用:外来异物(毒物、药物、胺类)及内生物质大部分在肝内有关

5、酶的催化下,使上述物质的极性或水溶性增加,有利于从尿中排出,同时改变了它们的毒性或药理作用,这些物质在体内(肝细胞微粒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0,种类: 人体接触各种化学物质(63000种),有药物、毒物或致癌物; 生物转化部位: 肝内生物转功能最强,其次还有肾、胃肠道、肺、神经、皮肤等,均含有生物转的酶系。,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1,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分两相反应:见表101 P230 第一相: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毒物、药物肝细胞先氧化,有些水解,有些还原使非极性物质有极性物质,使其易溶于水增加其排泄,使毒物

6、解毒或活化,药物,药物活化或灭活。 第二相:结合反应,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2,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3,(一) 第一相反应,1、氧化反应:肝C的微粒体、线粒体及胞液中进行,酶系以加单氧酶系、胺氧化酶系、脱氢酶系;以细胞色素P450为重要成份的加单氧酶系: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掺入到底物中,另一个氧原子使NADPH氧化生成水,一种氧分子发挥两种功能,只有一个氧原子参加反应。,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4,2、还原反应: 偶氮还原酶:在微粒体内,NADPH供氢,在有氧条件下生成胺,酶属P450酶类。 硝基还原酶:在肝肾

7、肺微粒体中,FAD型还原酶,厌氧条件下由NADH供氢使硝基苯及氯霉素还原成-NH2。 3、水解作用:酶类,酰胺类及糖苷类药物在酯酶,酰胺酶,糖苷酶作用下水解.,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5,(二) 第二相反应,概念:具有极性基因的有机毒物或药物, 大多与体内其他化合物或基因相结合,从而遮盖了药物或毒物分子中的功能基因,使其生物活性,分子大小及溶解度等发生改变,即生物转化中的结合反应. 作用:耗能反应,保护机体,维持内环境. 场所:微粒体,胸液和线粒体内. 形式: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基结合,甲基结合,谷胱甘肽给等.P232表10-4,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

8、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6,二 致癌物质的生物转化,(一)致癌物的分类: 1.人工合成: 芳香类化合物:苯并芘(烃类),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偶氮类,奶油黄). 杂环化合物:1-氧-4-硝基喹啉 脂肪族化合物:芥子气 有机卤化物及无机物:666及砷化物 亚硝基化合物:二乙基亚硝胺及亚硝酸盐类,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7,2.微生物产生:黄曲霉素B1最强(真菌毒素) 3.植物中:苏铁苷,香樟素 4.食物加热中产生:谷氨酸加热Glu-p-2 5.肠道菌作用产生:如胺类与亚硝酸盐亚硝胺类 致癌物在体内需经过转化,加上人体内细胞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紊乱,表型异常,细胞形态及生物活性改

9、变细胞癌变 (二) 致癌物的生物转化 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内,可被激活成为致癌物,也可被灭活而排泄(P233表10-5),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8,三、药物的生物转化,场所:肝细胞滑面内质网内,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19,四、毒物的生物转化P235表10-7,过程:第一相单氧酶系氧化而活化,第二相与毒物结合后排泄体外。 1、毒物代谢活化 二甲基苯 CytP450系 对-甲基苯甲醛 乐果 CytP450系 氧乐果 2、毒物解毒 乐果 酰胺酶 乐果酸甲胺 甲苯苯甲酸 甘氨酸、ATP、CoA马尿酸,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

10、0,五、有关生物转化与排泄功能的肝功能试验,(一)溴酚排泄试验(BSP,磺溴酞钠) 主要看肝细胞功能是否障碍,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肝昏迷时滞留. (二)靛青(ICC)排泄试验 内源物如:肝汁酸,肝红素,肝固醇等及外源物如药物,毒物,染料等在肝内适当代谢后排出体外,若肝细胞损害则排泄功能减退.,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1,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按胆汁中的存在形式分类:五种 按来源分类: 初级胆汁酸:胆酸(CA)及鹅脱氧胆酸(CDCA) 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及熊脱氧胆酸(UDCA)。 合成: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肠道形成次级胆汁酸.

11、作用: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胆汁中胆固醇溶解起重要作用,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2,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肠管内初级及次级胆汁酸被重吸收入血(回肠部主动,其余被动),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游离型胆汁酸被重新合成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肠管。 可反复利用胆汁酸,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3,一 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时:肝胆疾病时,肝实质细胞病变(CA/CDCA)变小.例:石胆酸毛细胆管膜上的Na+,K+-ATP酶活性;使胆汁粘度 胆汁淤滞.,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12、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4,胆汁酸与高脂蛋白血症: 1 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变而来,是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 2 胆汁酸的代谢影响胆固醇的代谢(CHO 15g/d, 0.40.6g转变为胆汁酸)。 3 对食物中CHO的吸收起协调作用,吸收的CHO影响体内CHO的合成。,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5,二、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1、方法: 气-液色谱(GLU):火焰离子化、电子捕获、碎片质谱法、质量色谱法。 放射免疫(RIA) 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折射计、电化学、紫外 酶联免疫(EIA):分光光度、荧光法 酶法:分光光度、荧光法、生物发光 (测血清总胆汁酸

13、TBA),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6,2 测定意义: (1) CA:参考值: 4.6umol/L 急性病毒性肝炎:与ALT平行,治疗后ALT正常,但CA仍高,评价急性肝炎恢复情况. 慢肝:慢迁肝时较ALT敏感, 肝硬化:常规肝功正常,但CA高于正常. 肝癌:明显,阳性率达100%,4010umol/L 餐后2小时:胆汁在回肠末端被吸收进入肝循环,若肝细胞受损时此功能低下,而进入血液,其比空腹更能反映肝C轻微损伤,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7,(2) CA,CDCA及CA/CDCA CDCA参考值0.465.9umol/L,比值0.341.22 急性

14、肝炎早期: CA,CDCA急剧。 慢性肝炎: CA/CDCA1表示好转或肝功改善。 胆道阻塞时:CA及CDCA (CA/CDCA1) 肝实质细胞损伤: CA/CDCA1.故CA/CDCA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性疾病的鉴别指标。,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28,(3) TBA测定: 方法:酶法;正常值:020umol/L 肝脏疾病及孕妇体检 (4) 胆汁酸负荷试验:(熊去氧胆酸UDCA) 检出率:肝硬化100%,慢活肝92%100%,慢肝(非活动型)70%82%. (5) 尿胆汁酸测定:血中则尿中 以每g Cr含量报告,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

15、29,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0,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一、胆红素的来源、生成与运输,(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 用14C标记的甘氨酸的示踪实验及其他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胆红素来源有: 1、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的RBC破坏、降解而来。由衰老RBC中Hb的辅基血红素降解而产生的占75。 2、小部分来自组织(主要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细胞色素P450、b5、过氧化物酶等),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1,3、极小部分是在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Hb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RBC之前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产生的胆红素。 胆红素的生成:

16、1、衰老的RBC在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去除蛋白后而分离出血红素。,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2,2、血红素在网状内皮系统微粒体内的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将血红素卟啉环氧化断裂,释出CO和铁,产生胆绿素。 3、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a. 血红素胆绿素还原为胆红素进一步被结合,排泄,整个过度12分钟.,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3,(二) 胆红素的运输 *运输形式:胆红素与ALB结合(可逆的)及少部分2-球蛋白结合, 2025mg/100ml血浆ALB. *与ALB结合的价值:一是改变了胆红素的脂溶性;二是限制它自由通过生物膜,不会使游离

17、胆红素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胆红素在血浆中存在形式(高效液相色谱法):B B B B等,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4,-胆红素:可能与ALB分子中赖氨酸残基的-氨基与胆红素一个丙酸基的羧基形成酰胺键,在血中停滞时间长。 检测方法: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可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5,检测意义:急性黄疸型肝炎恢复期观察的可靠指征:恢复期总胆红素,主要是结合胆红素,但-胆红素占总胆8090以上.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指征:-胆红素小于总胆的35,恢复期为4090(恢复期下降慢)。,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18、 临床生物化学,36,二、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胆红素血液运输肝脏并被肝细胞摄取机制:胆红素 特异的载体蛋白系统进入膜内面,再与ALB解离胆红素 肝细胞内色素受体Y与Z蛋白与胆红素的高亲和力从细胞膜上接受进入胞浆胆红素 2、转化:胆红素滑面内质网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不易透过生物膜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极性较强),即起到解毒作用,又可使其从胆汁中排出,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7,3、排泄:结合胆红素 内质网、高尔基体及溶酶体毛细胆管(需载体参与,见下图) 三、胆红素在肠管中的变化及其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胆汁肠管肠管菌丛作用,水解,还原二氢胆红素,

19、中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中胆素原,粪胆原及少量d-尿胆原(胆素原,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肠管下端氧化尿胆素,粪胆素和d-尿胆素(胆素)体外 肠肝循环:10%20%胆素原肠吸收肝门静脉肝胆道小肠,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8,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39,四、黄疸发生机制,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正常参考值:总胆红素220umol/L (0.11.2mg/L),直胆06umol/L 隐性黄疸:34umol/L,可见上述组织黄染的现象,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0,分类: 产生原因:溶血性,肝

20、细胞性,梗阻性 发病机制:产生过多性,滞留性,反流性 病变部位: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治疗观点:内科性,外科性 血中胆红素类型:高未结合胆红素,高结合胆红素 发生机制: (一) 胆红素形成过多 (二)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三)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逆流入血,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1,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2,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一)胆红素生成增加 1、溶血性黄疸: (1)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2)遗传性异常Hb病:(3) RBC膜异常症:遗传性(4) 先天性RBC酶异常症 2、早期胆红素的增加 (1)原发性早期高胆红素血

21、症(2)先天性骨髓性卟啉症,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3,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二)肝内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 1、结合酶活性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新生儿黄疸(肝未成熟) (3)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隐 2、结合障碍 (1)哺乳性黄疸: (2)Lucey-Driscoll综合征: 3、肝摄取及向肝内转运障碍 (1)Gilbert综合征: (2)先天性甲减: 4、胃肠道狭窄或闭锁,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4,高结合胆红素疾病 (一)肝细胞损伤 1、乳儿肝炎 2、急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血清性、传染性、水疱疹性、风疹、腺病毒、巨细胞病毒

22、等 (2)细菌感染并发的肝炎、败血症、肺炎、肾盂肾炎等 3、慢性肝炎 4、肝硬化,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5,(二)肝细胞向毛细肝管排泄异常 1、Dubin-Johnson综合征2、Rotor综合征 (三)肝内胆汁淤滞 1、先天性肝内胆管闭锁症 2、总胆管性肝炎 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Byler病引起的先天性肝内胆管闭锁,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6,(四)肝外胆汁淤滞 1、肝外胆道闭锁症 2、总胆管扩张症 (五)先天性代谢异常所引起的非溶血性黄疸 1、半乳糖血症 2、酪氨酸血症 3、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4、果糖血症,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

23、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7,五、黄疸的鉴别试验,1、高结合胆红素与高未结合胆红素黄疸的鉴别 血液测定结果尿液 高结合胆红素时尿胆红素(+),高未结合胆红素时,尿胆红素(-),尿胆原(+) 2、梗阻与非梗阻(肝细胞性)高结合胆红素黄疸的鉴别梗阻性:ALP、LAP、Y-GT、CHO、TBA 肝细胞性:ALT、AST、LDH ,TP、ALB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8,3、肝内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49,3、肝内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继上表),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0,4、溶血

24、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鉴别,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1,4、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鉴别 (继上表),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2,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一、乙醇在肝内的代谢及乙醇性肝损伤,来源:指饮酒而进入人体内的 吸收部位:胃30,小肠70 代谢器官:肝代谢9098%,尿液及呼吸排出210 每日代谢量:240g/成人每日 乙醇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指长期大量饮酒者) 了解乙醇代谢及对其检测,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3,(一)乙醇在体内的代谢 乙醇的代谢特征:主要在肝脏中;同时释放热能(7Kc

25、al/g);不能在体内储存;氧化速度无特殊的调节机制。 1、ADH乙醇氧化体系:即乙醇脱氢酶催化的乙醇氧化体系 CH3CH2OH+NAD+ADH(肝脏胞液及线粒体内)CH3CHO+NADH+H CH3CHO乙醛脱氢酶CH3COOH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 占7580,释能,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4,2、微粒体乙醇氧化体系(MEOS) CH3CH2OH+NADPH+H+O2MEOSCH3CHO+NADP+H2O 占2025,耗能 具有以下特征: pH在生理范围(6.87.4) Km为8.2mmol/L 需要NADPH和O2作辅因子 不被H2O2酶及ADH酶抑制 长期饮酒

26、对MEOS系统明显产生诱导,第五节 (一)乙醇在体内的代谢,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5,(二)、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1、NADH/NAD比值:在ADH乙醇氧化体系中,NAD生成NADHNADH/NAD比值乳酸利用。 NADH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酸中毒肾对尿酸的排泄高尿酸血症 2、乙醛对机体的影响: (1)、大量饮酒可引起体内乙醛的脑内胺代谢、线粒体呼吸功能、心肌蛋白质合成功能等有抑制作用。,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6,(2) 乙醛的药理或毒性作用。 与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的刺激交感神经样作用乙醇性心肌病 与儿茶酚胺缩合成似吗啡喊类物质酒隐发病 使5羟色胺代谢发生障碍幻

27、觉作用 使慢饮酒者Vite B6缺乏 抑制脑内K+、Na+-ATP酶,第五节 (二)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7,第五节 (二) 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3、乙醇对血糖、氨基酸、水电解质平衡、维生素D代谢及药物代谢的影响: 血糖:NADH丙酮酸氧化性脱羧、脂肪酸氧化、三羧酸循环障碍糖异生障碍,糖原储备 氨基酸:蛋白质代谢障碍,YGT,谷氨酸脱氢酶活性 水电解质:脱水,也可有酸中毒发生 维生素D:肠道吸收摄取不足 药物:影响或改变药物的效果,有抗药性或药物中毒作用,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8,(三)乙醇性肝损伤与胎儿乙醇综合征,1、乙醇性脂肪肝: 原因:大量摄取乙醇,使脂肪在肝

28、脏内增加。 发生率;长期饮酒者为7080 脂肪来源:饮食中摄取,外周组织和肝内合成 发生机制:大量饮酒儿茶酚胺储存脂肪动员高脂血症(主要TG)同时NADHNAD三羧酸循环及脂肪酸氧化受抑制加之脂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减少脂肪在肝中沉积,第五节,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59,第五节 (三)乙醇性肝损伤与胎儿乙醇综合征,2、乙醇性肝炎:病理表现以肝细胞坏死为主,发生机制: 肝内蛋白质分泌障碍及贮留,肝内脂肪增加 线粒体及内质网的损伤:主要是由于乙醇及乙醛的作用; 乙醇在微粒体氧化时,使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 代谢亢进使耗氧量 由于IgA,WBC粘附力等免疫功能异常,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0,第五节 (三)乙

29、醇性肝损伤与胎儿乙醇综合征,3、胎儿性乙醇综合征 定义:是指孕妇饮酒过量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障碍,出生以前就开始的发育障碍以及特有容貌和畸形为特征的综合征。 这是长期大量饮酒带来的危害。,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1,二、肝硬化的生化,肝硬化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有密切的关系,可发展为肝癌。 肝硬化与三大物质代谢: 糖代谢:肝糖原,线粒体代谢障碍乳酸、丙酮酸及-酮戊二酸 脂类代谢:CHO酯合成障碍,晚期CHO合成障碍 蛋白代谢:ALB、Fib合成,AA及尿素合成异常尿中AA及血氨,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2,第五节

30、二、肝硬化的生化,肝硬化与肝纤维化: 肝硬化时的形态学变化是纤维组织形成; 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储脂细胞(fat-storing,FSC)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一些活化因子:如IL-1、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干扰素、前列腺素2等与肝纤维化有关,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3,第五节 二、肝硬化的生化,肝硬化常见生化改变: 血清胆红素(结合与未结合) AST、ALT反映肝细胞坏死情况 ALP(AKP)、5-核苷酸酶、亮氨酸氨肽酶因胆汁淤滞而 -GT轻度,癌变时 血清ALB 、球蛋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4,第五节 二、肝硬化的生化,铁结合力 血氨 血清N

31、a+ BUN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 血小板、Fib、因子、PT,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5,三、肝昏迷的生化机制,肝昏迷:即肝性脑病,同严重的肝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精神病状直至进入昏迷。 原因: 机制:氨中毒,假神经递质,氨基酸平衡三种机制 生化改变:,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6,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7,(一)氨中毒与肝昏迷,血氨来源:肠菌产生(4g/d)、肾泌氨、肌肉组织产氨等,通过肝内合成尿素解氨毒。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中AA及尿素代谢障碍,血氨来源增多去路减少血氨,脑组织对氨敏感脑功能障碍昏迷,说明肝昏

32、迷与氨中毒有密切的关系。,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8,(一)氨中毒与肝昏迷氨对脑细胞的毒性:干扰脑的能量代谢,使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浓度下降。有五个方面(P249)。 严重肝病者应定期检测血氨。,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69,(二)假神经递质学说,AA肠菌氨基酸脱羧酶苯丙氨酸及酪氨酸脱羧苯乙胺及酪胺体循环羟化苯乙醇胺及鱼章胺两者与神经递质儿茶酚胺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结构相似,但不正常传递冲动故名。 假神经递质释放后使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使大脑深度抑制昏迷,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0,(三)氨基酸

33、不平衡与肝昏迷,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脑功能障碍 血支链氨基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芳香氨基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原因:肝功损伤,门腔静脉短路,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1,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机制: 芳香AA 脑组织假神经递质如5-羟色氨 (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中枢; 支链AA 血脑屏障上芳香AA占优执 大量进入脑内引起严重后果,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2,肝昏迷的实验室所见: BIL40mg/L(680mmol/L):胆汁排泄障碍 ALB,肝合成能力 CHO ,肝合成能力 AST及ALP 高值 ,肝C破坏 BUN ,肝合成能力 ,第

34、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3,第五节 三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肝昏迷的实验室所见: GLU,肝糖元贮备 PT, Fib合成 血NH3 BUN 血pH 脑水肿过度换气,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4,四 胆石症的生物化学,胆石症:胆结石,其主要成份为:CHO类,BIL类,钙及其他无机元素类,胆汁酸等。 分类:CHO系结石BIL系结石其他类胆石 结石成份分析,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5,(一)CHO系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CHO胆汁酸盐量 由于CHO代谢失调使二者的比例失衡 胆汁酸组成改变:CA,UDCA,DCA 中UDCA减低 磷脂,磷脂/CHO=6

35、.6,结石为2.3 电位微团电荷多,稳定性大,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6,(二)BIL系胆石形成机制,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蛔虫带细胞入胆道感染 胆汁中葡萄糖二酸-1,4-内酯含量电位,Ca2+,Na+,K+,Mg2+及高分子有机物的影响,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7,1 乙酰氨芴(AAF):转化硫酸AAF,与AA或碱基结合,引起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2 黄曲霉素:肝微粒体环氧化黄曲霉素B1,与DNA及RNA结合后可致癌 3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奶油黄):,五 肝癌的生化机制 (一)某些致癌物质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

36、,78,(二)肝癌时的代谢变化,1 蛋白及AA代谢变化 癌组织中与增殖有关的酶活性蛋白合成,与肝C特异功能的酶活性(色氨酸吡咯酶,酪氨酸转氨酶,尿素合成酶类等);肝癌时:-GT,A-FP,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79,2 肝癌时糖代谢: 糖异生关键酶活性(果糖-1,6-二磷酸酶,G-6-P酶等),与恶性程度负相关 糖酵解酶系活性(已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 同功酶谱变化:与糖酵解有关的酶,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0,表10-17示:糖酵解酶及磷酸戊糖途径酶活性均 ;糖异生酶类 3 肝癌时脂类代谢:磷脂,TG

37、 4 其他:Na+,K+-ATP酶活性,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1,(三)肝细胞癌变原理,肝C原癌基因,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物理,化学 生物性等 致癌因素,点突变, 基因易位 基因扩增,C内基因表达失控,C癌变,激活,激活,此过程还伴有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癌基因产物(癌蛋白),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2,乙肝及丙肝病毒与肝癌,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正常 肝C,慢性 肝炎,饮酒 HBV感染 HCV感染,腺瘤性 增 生,早期 肝癌,HBV X蛋白,N-ras 表达异常,C-myc C-ets-2,进行性肝癌,肝癌转移,P53基因失活 RB基因失活,16q

38、基因缺失,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3,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一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检验指标,蛋白质:TP严重肝炎或肝硬化A/G肝硬化时蛋白电泳:急性肝炎ALB,2-球肝硬化ALB,2-球,-球Ig:肝硬化G,A,MA-FP:原发肝癌,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4,血尿AA:严重肝细胞坏死时血BUN:严重肝功不全时血氨:严重肝损伤,肝硬化,肝昏迷 糖代谢;GLUC:肝功不全时葡萄糖耐量:肝病时异常血丙酮酸:肝昏迷时血乳酸:清除能力下降,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5,脂类代谢: CHO:阻黄时严重肝损伤 CHO酯:肝C损

39、伤 CHO酯CHO:肝C损伤 磷脂:胆道阻塞时肝实质损害 TG:脂肪肝及胆道阻塞 -脂蛋白:重症肝炎,阻黄 -脂蛋白:慢性脂肪肝及肝炎,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6,前-脂蛋白:急性脂肪肝及肝炎时 HDL2:实质C损伤,胆管炎 LDL:肝硬化时 APOA1、2:急性肝炎阻黄时 APOB:阻黄时 APOE: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炎 胆汁酸(CA,UDCA):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7,二、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一)血清酶:ALT、AST、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腺苷脱氨酶(ADA)、鸟嘌呤酶(

40、GU)等。 反映肝C损伤时:ALT 反应肝C损伤程度:AST,因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ASTm),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8,AST/ALT比值,正常人比值为1.15:(当两者均大于正常20倍的情况下)1:重症肝炎、乙醇性肝炎;当肝癌时可3.0。,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89,同功酶:AST:ASTc和ASTm;肝C坏死ASTm;慢肝ASTm活动性LDH:急性肝炎时LDH5 -GT:洒精性肝炎,肝C微粒体损伤 (二)血清铁:急性肝炎 (三) F抗原:F蛋白(胞质中),10ng/ml,药物性肝损伤,灵敏度高,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

41、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0,三、慢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一) 慢性肝细胞损伤的酶学指标 慢性肝炎:-GT测定比ALT更有价值(排除胆道疾病后) 慢迁肝(CPH):-GT轻度,ALT可正常,CHE 慢活肝(CAH):-GT明显,ALT也, CHE,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1,(二)慢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浆蛋白的变化 ALB:肝的合成功能及储备功能 PA(前白蛋白)及抗凝血酶(AT-):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 -球蛋白:评价慢性肝病的病变程度,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2,四、肝纤维化的生化诊断 即肝硬化前期阶段,主要是

42、肝C外间质的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增生,病因? 诊断:常规项目无法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具有重要价值,如、及型胶原或前胶原、脯氨酸肽酶(PLD)、脯氨酰羟化酶(PH)、板层素(LN)、纤维连接素(FN),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3,五、肝癌的生化诊断,原发性肝癌时:血清指标的改变 AFP及肝癌特异性蛋白(AFP异质体):肝C癌、卵黄囊肿瘤、肝硬化、慢肝时,并可对原发性肝癌进行鉴别诊断,阳性率在7080。 AFU: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与AFP联合检测可使阳性率达90左右,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第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94,-GT:同工酶可诊断肝癌 -抗胰蛋白酶及异质体:与AFP联合检验原发性肝癌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但对转移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需联合检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阳性率,减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产生,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