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81228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Page 1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 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 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 7个、小烧杯 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

2、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 12mg、脑匀浆液 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 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 (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 ,称重。按 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 5 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 颈总动脉插管 (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 3

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 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 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观察 1. 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 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 1mL兔动脉血,并摇匀。 2. 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 1 管外,其他各管每隔 15 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 当第 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 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 15 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

4、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 以第 2管为对照,各管 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 向第 9管中滴加 2氯化钙 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 取出第 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Page 2 a) 取放试管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试管的上端,不要握住试管的底部,以免手的温度影响结果。 b) 每支试管口径及采血量要尽量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c) 记录凝血时间要准确。 d) 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前后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 45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实验结果及相关讨论】 管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一组) 凝血

5、时间 (二组) 现象解释 1 加入 0.1肝素溶液0.1mL( 6滴) 大于20min 大于20min 肝素是抗凝剂,能不可逆的阻止血液凝固。 由于肝素钠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 AT-)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 a、 a、 a、 a和 a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中和组织凝血活素(因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它对血中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测定均无影响。 2 加入 2草酸钾溶液0.1mL

6、 ( 6滴) 大于20min 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故通常用枸橼酸钠、草酸钠和草酸钾作为体外抗凝剂,它们可与钙离子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钙离子,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理论上当继续向血液中加入 CaCl2溶液, CaCl2中的钙离子会起到 凝血因子 IV 的作用, 从而使再次启动凝血过程,血液凝固。草酸盐是可逆性抗凝剂。但本次实验中加入 CaCl2后并没有出现凝血现象,可能是 CaCl2溶液配置有问题,或者由于操作不当,凝血因子已经完全失活。 3 室温( 6滴生理盐水) 静置 7min30s 7min30s 血液流出血管后,很快会凝固。血液流出血管后血小板 4 室温( 6滴生理盐水)

7、 每隔 15S 倾斜 45 4min 5min 倾斜可加速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并加大血小板释放的凝血因子与血细胞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了凝血的过程。该过程是内源性凝血过程。 5 细玻璃粉少许( 6滴生理盐水) 2min45s 3min 玻璃粉是异物,可激活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启动凝血 过程。 6 脑组织浸出液( 6滴) 15s 30s 脑组织液中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的特异性抑制剂,因而能加速凝血过程 。 7 置于 40水浴( 6滴生理盐水) 165s 165s 适当升高温度,能增加酶的活性,加快凝血过程。 8 置于 10水浴( 6滴生理盐水) 大于20min 降低温度可以降低

8、酶的活性,延缓凝血过程。 9 竹签搅拌( 6滴生理盐水) 有富有弹性的纤维蛋白纠缠在竹签上 同上 在竹签的搅动下,特别是缠上线的接触面粗糙的竹签,能加速凝血过程,使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而纠结在竹签上,形成一层蛋白膜。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Page 3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 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 ,(见图 1)。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

9、包括纤溶系统。 BT 出血时间 CFT 束臂试验 CRT 血块收缩试验 BPC 血小板计数 CT 凝血时间 RT 复钙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 凝血酶原时间 PF3血小板第 3 因子 TF 组织因子 Fb 纤维蛋白 TXA2血栓素 A2 5-HT5羟色胺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图 1 正常止血机制及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检测环节 血小板的作用: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 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止血时,首先是受损的血管壁发

10、生收缩,使局部血液流动变慢或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在 vWF 因子存在下迅速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此时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由正常的圆盘状态变为圆球形,伪足突起,血小板发生聚集 (血小板膜糖蛋白 IIb/IIIa 由纤维蛋白原介导发生互相粘附、聚集 ),此为血小板第一相聚集,激活的血小板便发生释放反应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其中许多物质,如血小板的 ADP 等,可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变性成为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了初期止血的屏障。与此同时,由 血小释放和激活许多促凝物质参与血液凝固反应。血小板膜磷脂表面提供了凝血反应的场所,血小板第 3因子在凝血过程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11、,血小板合成释放的 TXA2 和 5-HT 促使进一步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则最终可使纤维蛋白收缩 (血块收缩 ),使血栓更为坚固,止血更加彻底。 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 14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个 (从, 其中因子并不存在 )。习惯上,前 4个凝血因子常分别称为纤维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Page 4 蛋白原 (因子 )、凝血酶 (因子 )、组织因子 (因子 )和钙离子 (因子 )。凝血因子 VI 已知是血

12、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 V,故不再视为一独立的凝血因子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激活,到因子 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即与之结合,在 HK 和 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 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 a将因子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 a又激活了因子。单独的 a激活因子 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 a结合形成 1: 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 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 Ca2

13、+和 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 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一起形成 1: 1 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激活为 a,从而形成 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 a单独激活因子增强 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

14、制物 (TFPI)调节。 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 a 或因子 a-组织因子 -因子 a 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 a或因子 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 ,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 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 a、因子 a 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

15、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 纤维蛋白肽 A(FPA)和 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 A和肽 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 FPA和 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 FPA和 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的激活,在 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

16、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 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在凝血共同途径中有两步重要的正反馈反应,有效地放大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 一是 Xa 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 二是凝血酶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以及凝血酶原。凝血酶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刺激血小板收缩蛋白引起血块退缩。但大量凝血的产生却反过来破坏因子、和因子,这是正常凝血的负反馈调节,以防止不适当的过度凝血。 抗凝剂的选择: ( 1) 草酸钾:常用于尿素、肌酐、 纤维蛋白原等测定,不能用钾、钙等测定,对 LDH、丙酮酸激酶、 AKP 和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17、。 ( 2) 肝素:常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 50 61u肝素 /5ml血。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升高。 ( 3) 氟化钠:常用氟化钠 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化酶,它可避免血细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延长标本的保存时间。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Page 5 ( 4) 二乙胺四乙酸钠盐( EDTA-Na2):生化常用的抗凝剂,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对淀粉酶、肌酸激酶、 AKP、 ALP、 5 -核苷酸酶等可抑制,对丙 酮酸激酶有明显升高的作用。 ( 5) 枸橼酸钠,测定血沉用 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 1: 4,凝血试验需用 3.2%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 1: 9。 ( 6) 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血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 EDTA K2 抗凝,保证室温下 6小时 RBC体积不变,抗凝剂比例为 1.0 2.0mg/1ml血。 【参考文献】 生理学 姚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动物生理学实验 魏香 清华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