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8160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业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旅游业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旅游业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旅游业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旅游业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表格一 湛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 并 接 受 二 级 学 院 和 学 校 检 查 。 2 篇二:旅游开题报告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i 由单一性到系统性的过程。早期对本真性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真性的描述都限于对文化的根的描述,这种描述暗示着一种静止的和向后看的文化观念。二是对本真性的保护趋向于对游行民俗实体的保护和民俗环境的封闭型的保护。这就说明,我们对本真性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的,也即一个真实的文化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处在一个静止和封闭的环 境中的。 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深入,对本真性的保护和研究的内涵更加丰

2、富了,人们开始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的本真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认识到,真实性只是某一特定组织和特定人群对某种文化制定的一个相对的标准。真实性是当代人对一种文化的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然会带着这一代人认知的烙印,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对这种文化的真实性的认识也会发生相应地变化。而在现实生 活中,任何一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存都是其传承和变化的综合结果,这种传承和发展还会随文化的延续而继续下去。对任何一种文化的真实性的理解如果处于一种静止状态,都不能涵盖这种文化的真实发展状态。 国外研究情况 ( 1)迈克坎奈尔( maccannel)在其著名的“舞台真实论”中认为,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经

3、历的动机是出于追求真实性,但由于旅游景观的“舞台化”,旅游者只看到一个貌似真实的“前台”,而“后台”才是当地人的生活空间。这个观点比较符合当今民族民俗旅游的现状,确实来说,旅游者看到的民俗歌舞表演不能说完全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写照。 ( 2)库恩、莫斯卡多和皮尔斯( cohen; moscardo pearce)认为,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三位学者可能把民族民俗旅游对民俗所造成的副作用过于夸大了,就如马波学者所说的,这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ii 对此结论我表示同意,虽然它并不是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但同样可以让游客感受

4、当地的文化。 (4)美国康纳尔大学教授戴维 (davydd)在文化可以用金钱衡量吗? 从人类学市郊探讨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中提出了旅游业中的民族文化商品化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在旅游业发展中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论得较激烈的一个学术问题。瑰丽迷人的民族文化的价值一被发掘,就成为了旅游开发商的目标,而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在对民族文化(也可以叫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国外研究情况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文化存在 一个商品化和真实性的矛盾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上来,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种研究趋势。 现将查阅资料中具有典型性文章综述如下: 1、冉光荣 .应当重视民族

5、文化传承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3 年 1 月 2、张文勋 .民族文化学论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3、张军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思考 .旅游学刊, 2005 年第 5 期 4、 juicy.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6、刘存沛 .云南文化的丰饶之美 .昆明日报 7、宋云飞 .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 究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5第 15 卷第 1 期 8、马华泉 .王淑娟 .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第 19 卷第 5 期 9、杨跃萍 .美学者盛赞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iii 11、高舜礼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

6、源开发的若干问题 .plansky 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 p2, p7 12、金毅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4,( 2) 13、潘鲁生 .关注旅游文化 .山东社会科学, 2000,( 5) 14、任维东 .云南丽江实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双赢 选题意义(包括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对它的研究一方面从学术领域拓展与深入,同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更是现实举措。 21 世纪中国的旅游产业应该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7、增加人文含量,提高文 化品位充实民俗文化的内容。 2 实践意义 旅游业作为云南省发展优势良好的产业,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做为旅游业的重要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利益,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民俗文化过于舞台和商业化 ,文化欠缺传承与保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一定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意识到它们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非凡意义。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实行传承与保护的策略,找到一条适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的路,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类比法。 通过对大理白族的民俗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具体

8、分析,结合当地旅游业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及云南省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的比较,得出大理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又独具白族特色文化的道路。 iv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来源:导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 论文(设计)类型: a 理论研究; b 应用研究; c 软件设计等; v 篇三:生态旅游 开题报告 运 城 学 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 开 题 报 告 篇四:平遥旅游业 开题报告 中 北 大 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学 院、系: 专 业: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 201

9、2 年 2 月 20 日 渠广何 学 号: 0809024246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经济学 基于 swot 分析的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对策 李红卫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篇五: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部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在 19世纪 30 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结构

10、的变化、交通的日益便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痛苦。而乡村拥有的辽阔草原、森林、湖泊,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中山青水秀、野花烂漫、果园飘香、荷塘蛙鸣,鱼跃禽飞的自然美景必然成为城市居民“绿色”观光的好去处。因此,有条件的城市居民逐步走出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投入具有泥土气息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由此就产生了。乡村旅游是城 市化进程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推动较快的美国落基山区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先形成规模,随后的几十年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乡村旅游也逐步形成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发展的

11、道路,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乡村旅游的定义而言,国外的研究学者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历了数十年 ,焦点之一就是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具有复杂性和复合性的概念,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 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 史的必然。乡村旅

12、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近年来,兴文县以农家乐为骨 干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特别是 2006 年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在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以及景区周边和县城周边,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方式吸引游客的农家乐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有一定接待档次的农家乐近 100

13、 余家,从业人员 5000 余人,床位 2000 余个,其中星级农家乐 18 家(四星级农家乐 4 家,三星级农家乐 4 家,二星级农家乐 9 家,一星级农家乐 1 家)。 2009 年,全县农家乐实现创收 8000 余万元。尽管近年来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兴文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 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兴文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有必要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功能,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

14、展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1.2 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展示和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 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多种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拓展城乡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空间,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

15、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整 合农林牧渔业资源、山川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综述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的概念比较复杂, wto 在向政府官员、地 方社区和旅游的经营者提供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行者在乡村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的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欧盟 (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994)认为,“乡村性 (rurali

16、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 ,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 more( 1983) 认为 ,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郊。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乡村本 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相反 ,乡村旅游由于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 mormont( 1990) 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 ,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bernard lane 教授 (1994)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

17、 ,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 ,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活动。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通过翻阅不同的文献了解到,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虽然有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些不同,但是基本内涵是相同的。 王兵( 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 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波( 1995)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和向萍( 1999

18、)认为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何景明( 2002)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 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卢云亭( 1995)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属乡村旅游。王仰鳞(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

19、,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 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旅游业。李德明( 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2.2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综述 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 资模式、政府主 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 5 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许春晓 (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 3

20、 种模式。林刚等 (2006)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 3 种类型。 舒伯阳 (1997)认为,观光农业划分 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 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 2 种地域模式。李德明等 (2005)认为,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开发应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 -农 -工 -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 -社区参与

21、 -经济发展 -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 6 大模式。 刘德谦 (2006)认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 、非典型 、市场驱模式和复合模式 4 类。戴斌等 (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 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