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85989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9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九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本章思考题:1、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功能);2、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3、婚姻冲突、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4、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家庭(family):是指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主要职能:1、家庭经济职能 家庭必须能维持家庭成员的生计,在可能的情况下,家庭还要力求扩大收入,积累财富。2、家庭的延续职能 家庭必须延续家庭的血缘或世系。3、教育职能 家庭的教育职能表现在教育家庭成员,当然以教育后代为主。,4、协调职能 家庭要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包括伦理关系和经济关系等。5、保护职能 家庭要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整体利益,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 6、公益职能 家庭要尽可能地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 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 家,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却承载了太多的坚强与信仰; 家,也许是简陋的草屋,但却可以风雨不动安如山; 家,一份永恒不变的情感,讨 论: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儿童社会化 儿童性格培养的工场 心灵的港湾(情感)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家

3、庭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1、社会网络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格林布拉特(M. Greenblatt)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会网络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是个体的主要社会网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其影响不能替代的。),2、不同流派关于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述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的生理习惯(如吸吮、排泄等)的养成、对父亲或母亲角色的认同等经验会进入儿童潜意识,影响个体成年期的人格、行为习惯,甚至导致某些神经症。(童年经验),新精神分析: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受到生物的、

4、心理的、社会的影响,个体每个阶段都有其心理社会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个体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相联系,儿童在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出积极的个性品质,完善自我。,(2)行为主义的观点个体的行为都是遵循刺激-反应的模式,个体的学习是在成长环境中不断习得对特定的刺激做出特定的反应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积极的肯定,鼓励和强化可以培养孩子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在爱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充满爱;反之,父母对孩子否定的越多,孩子就会学会自卑和放弃,在惩罚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说谎等。,(3)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潜能,同时个体的

5、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适应能力还取决于他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理的、安全的和归属的需要,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一层次需要发展的动机。,(4)派遣理论的观点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条忠诚纽带是派遣的基本要素。父母在哺养儿女的过程中,强化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忠诚纽带。其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孝顺关系,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传给子女,形成一种派遣驱力,由子女来满足父母未能实现的愿望。,(二)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背景 (1)家庭背景表现在地理位置上。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城乡家庭在家庭结构、文化观念、经济状况等

6、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2)家庭背景表现在家庭的流动上。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剧,父母因工作的调动或其他原因而搬家会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社会适应技能的挑战),2、家庭组成 (1)家庭组成的表现家庭成员的多少或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类型上,如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区分(2)家庭大小变化的影响第一、核心家庭代替大家庭;第二、核心家庭的大小在缩小,生育孩子越来越少。(丁克家庭)(3)家庭大小的缩小对孩子的影响米德认为,孩子失去了拥有各种成年期角色的隔代榜样的好处,代际之间缺乏理解。在核心家庭里,孩子一般只与父母保持有意义的联系。中国文化中很多称呼的丧失,如:舅舅等,3、家庭类型核心家庭占主流地位,非主流家庭在

7、不断增加。新型的非主流家庭(非传统家庭结构) (1)单身家庭;(2)单亲家庭;(3)丁克家庭;(4)重组家庭;(5)空巢家庭,按照家庭的规模划分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由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展家庭:分为主干家庭和扩大/联合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组成的家庭 扩大/联合家庭:由一对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组成的家庭,4、家庭环境 (1)家庭物质环境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由父母的经济地位决定的。父母的经济地位父母的期望和教养方式(2)家庭心理环境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欢乐、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中,鲍姆里德的研究:不同父母类型对子

8、女行为的影响,(3)父母期望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三)家庭功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的基本功能是: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麦克麦斯特(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健康的家庭功能的实现,需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 (1)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意识到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按照合适的方式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家庭问题解决的六个步骤:P363-364,(2)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面临的问题,必须以家庭成员良好的沟通为基础。在家庭沟通中,孩子能否和父母平等的对话

9、,孩子的发言和想法是否得到尊重是非常关键的。,(3)合理的家庭角色分工家庭成员的任务分工明确和公平,并且每个人人自地完成任务。,(4)温馨的情感关系能对特定刺激做出合适的情感反应,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反应能力。家庭成员之间对对方的爱好和其他事情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也反应了家庭成员的投入程度。家庭成员中都有个人自己的活动空间。,(5)对家庭成员的行为控制宽严适度家庭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既不能过分控制,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宽严适度。总之,较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家庭生活内容、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民主权威的教养方式、合理的期望以及良好的家庭功能都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二、亲子

10、互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亲子互动的界定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和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亲子互动亲密的情感联系,能平等、愉快地交流观念,有一定数量的共同兴趣和活动。较差的亲子互动亲子冲突或缺乏交流,消极情绪或攻击性,相反观念,误解和矛盾等等。,2、亲子互动对儿童的影响亲子沟通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自尊、健康行为、应对行为及青少年性行为、加入社会不良团伙等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亲子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互动的频次、时间、互动对象、内容、主动性等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和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成

11、长。亲子冲突最多的是:学习、生活和家务,交友、花钱、外表、家庭成员关系等;亲子冲突最少的是:隐私。,(二)亲子互动类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真正的互动是:双方在信息和情感上的真正交流 1、从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方面进行区分(三种不利于儿童的沟通方式) (1)职责埋怨型沟通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职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解决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种沟通模式下的儿童,要么逆来顺受,要么叛逆、攻击性强。,(2)迁就讨好型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征。(3)唠叨啰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及一些过于关注琐碎

12、事件的父亲身上,他们不太关心别人的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的感觉是唠叨、烦人。,2、麦克劳德(Mcleod)和凯菲(Chaffee)的划分(从情感和观念、信息的交流的沟通与互动进行区分) (1)关系定向强调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要注意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不重视沟通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在这种沟通中,青少年知道不可以对父母的言论质疑,要维护父母的权威,要维持与父母之间的良好的关系。父母运用权利强化儿童服从父母的外显行为。,(2)观念定向关注问题,在沟通时父母鼓励子女提出不同的意见,不惧怕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更注重讨论问题本身。在这种沟通中,青少年经常就讨论的问题发表意见

13、和看法,积极地参与争论,而不考虑自己的言论是否会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很少因为要维持好良好的关系而隐藏自己的观点。父母鼓励交谈,并开放地表达思想和感情。,3、瑞奇(Ritchie)的观点(对麦克劳德和凯菲的观点的深化)瑞奇在两个基本维度上划分了四种亲子沟通的类型:(1)多元型(最有利青少年发展的类型)看重亲子之间积极的沟通,很少对儿童施加压力,让子女服从父母的思想和观点。,(2)保护型强调儿童对父母的服从、顺从,根本不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是通过“禁止”亲子之间的分歧来获得一种表面上和谐的亲子关系。(3)放任型不重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并不对儿童施加服从父母的压力。(4)一致型鼓励儿童

14、对沟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不能扰乱家庭的等级和内部的和谐。,三、婚姻冲突、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婚姻冲突:主要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共计与争执,它可由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来具体界定。婚姻冲突的特征:冲突风格、频率、强度、内容、解决方式等。,1、冲突风格 (1)公开的冲突公开的冲突:指儿童目睹或感知到的婚姻冲突。这种冲突常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言语攻击行为,例如:打耳光、尖叫、鄙视、嘲笑等。(2)隐蔽的冲突隐蔽的冲突:指不为儿童所知的、未被儿童感知到的婚姻冲突。例如:双方不说

15、话、无缘无故发脾气等,但是没有外显的、有针对性的攻击行为。,2、冲突频率一方面:婚姻冲突的频率可能预测婚姻满意度或调适度;另一方面:婚姻冲突并不能标志一个家庭的功能或调适程度,因为冲突有时可能是夫妻双方的一种交流方式。,3、冲突强度冲突强度:指冲突双方表现出的具体冲突行为的强度。例如:从轻微的言语冲突到激烈的身体攻击,从内隐的心理攻击到外显的行为攻击等。,4、冲突内容 (1)根据婚姻冲突产生的根源来区分由个体资源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冲突;例如:权利、金钱分配不均等。由个体化引起的冲突;例如:个体间的差异。因资源匮乏引起的冲突;例如:贫困、劳累、疾病等。,(2)根据婚姻冲突层次划分个体内冲突:主要指

16、夫妻中的一方因为婚姻中的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和斗争。个体间的冲突:主要指冲突波及夫妻双方,导致两个个体之间的对抗状态。,(3)根据婚姻冲突与儿童的关系划分与儿童有关的冲突与儿童无关的冲突,5、冲突的解决婚姻冲突的解决有助于家庭的进一步的完善。,(二)婚姻冲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有关婚姻冲突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重点从具体的实证研究转移到对作用机制的理论探讨。1、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73)最早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和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伯尔斯基(Belsky,1981)提出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了有关人际交往

17、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不足:强调个体外在行为表现而较少涉及情感。,2、间接作用观点婚姻冲突是通过破坏亲子关系,间接导致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家庭系统:包括夫妻子系统和子女子系统等。(1)父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不一致在婚姻冲突和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2)婚姻冲突的消极后果会“外溢”到亲子关系中,破坏正常的亲子交往模式。(3)婚姻冲突通过破坏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而影响两者间的关系。不足:过分强调间接作用,完全忽视了儿童的能动性,认为他们缺乏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只能被动地感受亲子关系的情感变化。,3、认知-背景理论1990年,格瑞奇和芬彻慢(Grych & Fincha

18、m)提出。该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认识主体和问题解决者,他们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努力理解并应对父母的冲突带给他们的压力,对冲突的不恰当归因和应对失败带来的压力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对婚姻冲突的认识过程分为:初级加工和次级加工。 (1)初级加工:儿童感知婚姻冲突的发生,感受到冲突带来的压力并渴望减少压力。面临婚姻冲突,儿童立刻对冲突情境做出评价。评价受儿童的性别、气质特点、过去的婚姻冲突经历及家庭气氛等稳定性背景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冲突过程的期望、当时的情绪等情境性背景因素的影响。儿童对婚姻冲突的评价将决定其感受到的压力水平。,(2)次级加工:儿童开始思考婚姻冲突为何发生,自己应做

19、出怎样的反应,即对冲突做出归因,对自己的冲突解决能力及解决方式提出期望。不足:该理论过分强调儿童认知加工的作用,而对情绪加工的作用却为给予重视。,4、情绪安全假设1994年,戴维斯和卡明斯(Davies & Cummings)提出。该理论认为,情绪在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和反应中起核心作用。该理论以依恋理论和认知-背景理论为基础,提出婚姻冲突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威胁儿童情绪安全,从而导致心理与行为问题。(1)婚姻冲突引起儿童的长期情绪压力。 (2)长期的消极情绪状态不利于儿童对婚姻冲突做出恰当的归因。,(三)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离异家庭:是指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后再婚

20、的重组家庭。此家庭的特殊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者非血缘性上。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绪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情绪方面较多地出现:孤独、抑郁、悲伤、烦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2、人格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有:自卑、猜疑、孤僻、怯懦、粗暴、冷漠等。儿童的情绪问题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善,但人格影响将持续很长的时间。3、人际关系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会对人际关系上缺乏信任,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对人戒备心台中,嫉妒心理也较严重。,4、行为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反抗、攻击性行为,退缩、自残、酗酒、自杀、离家出走等问题行为等等。5、学业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

21、因为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婚姻冲突带来的压力、搬家带来的压力等),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例如:厌学、考试焦虑等。补充:特定性别角色问题。男孩会以父亲为学习的榜样,“男子气”;女孩会以母亲为学习的榜样,“女子气”。,(四)离异家庭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及理论解释 1、导致离异家庭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1991年,阿玛托(Amato)和基思(Keith)提出了三种病因学模型解释:(1)机会丧失由于离异,家庭经济来源减少等,儿童参与有关活动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儿童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并降低儿童的幸福感和适应性。,(2)家庭结构解体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其他环境和条件

22、相同的情况下,双亲比单亲抚养效果好。(3)婚姻冲突离婚前婚姻冲突导致了离异家庭儿童较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2、离异家庭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理论解释 (1)压力-适应观点父母离异带来的消极后果的严重性和持续性因人而异,取决于各种调节或保护性因素的存在。调节和保护性的因素包括:个体资源(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技能、社会技能);人际关系资源(如有效的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如社区服务、政府支持性政策等);儿童如何看待父母离异(儿童的态度);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文化等)。,压力-适应观点中隐含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模型:(1)危机模式。 父母离异是儿童适应的干扰因素。如果儿童的个体资源能够应对

23、,个体可以恢复到以前的机能水平。(2)长期紧张模式。 父母离异带来长期的影响,如经济困难、孤独等。一般不会恢复到父母离异前的水平。,(2)选择观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不是父母离异本身造成的,而是受父母的个性、性格、婚姻冲突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四、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一)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二战后,家庭突然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社会的、人际的、文化的、环境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者的关注,只有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才能以适当的行为替代有问题、功能失常的或不适当的行为。近十年来,五大因素促进了家庭治疗的出现:P389,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的对象

24、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创始人:麦尔(A.Meyer)。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1962年,家庭治疗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并成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疗类型之一。,(二)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 1、鲍温(Bowen)的代际治疗(鲍温家庭系统治疗)鲍温十分重视家庭治疗中系统的理论建设。他关注的是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相互交往方式对他们和孩子的交往的影

25、响。八个概念: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情感系统、子女排行、家庭投射过程、多代传递过程、情感隔离、社会情感过程。,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凝聚为目的,但有一种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2、米钮钦(Minuchin)的结构治疗家庭结构治疗的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结构、亚系统、界限。,(三)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组织和技巧 1、家庭治疗的适应症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但是反映了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 (3)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分焦虑;,(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家庭成员必

26、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 (7)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8)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 (9)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慢性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2、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个基本原则(1)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2)“确诊的病人”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3)家庭治疗师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3、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1)发现问题或对问题进行评估。(2)治疗师与其他家庭人员交谈。,4、儿童参与的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技术(1)绘画技术(2)口头技术(3)心理戏剧技术(4)故事讲述技术(5)木偶和洋娃娃技术(6)实验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