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87720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 1.关键期 ,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 7.意志 8.性格 、 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 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

2、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 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 +、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 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

3、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 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 .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

4、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 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 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 答: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1) 探究个体心理的发生; ( 2) 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5、的一般特征及其机制; ( 3) 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趋势。 8种 答: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趋 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身心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开始逐步向分化方向变化; ( 2) 身心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变化; ( 3) 身体动作从不协调向协调、精细方向变化; ( 4) 感知觉从模糊的、不精确的向清晰的、精确方向变化; ( 5) 思维活动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变化; ( 6)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 7) 情绪从极不稳定逐渐向比较稳定方向变化; ( 8) 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出现自我需求意

6、向和独立意向,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5.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那些 ? 答: ( 1) 从出生到 1岁,是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 2) 1岁到 3岁,是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 3) 3岁以后,是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6.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答 :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不同,由于在关键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 习,因此要求我们在教育

7、过程中要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充分、有效的教育和训练,促进婴幼儿心理最优发展。 7.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3大点 答: ( 1) 情绪情感逐渐社会化。表现在: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表情的社会化。 ( 2) 情绪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表现在: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8.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 答:精细运动技能,如扣扣子和绘画等,都涉及儿童的手眼协调和小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2 3岁能做简单的

8、穿衣和脱衣动作,能成功用小匙吃饭: 3 4岁会扣上和解开衣服的大扣子,已学会自己吃饭,开始会画人,但是画的是蝌蚪式的人; 4 5岁用剪刀按直线剪东西;5 6岁会系鞋带。能模仿写出数目字和笔画简单的字 9.什么是感觉 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人脑反映现实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 界最基本的工具 10. 试述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答: 提供充足的交往机会 创建愉快的氛围环境 允许儿童适当的宣泄 帮助儿童 控制情绪 11简述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身体运动能

9、力不断发展; 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现。 12.简述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 1)父母的惩罚; ( 2)模仿; ( 3)强化; ( 4)挫折。 13.简述学前儿童眼手协调的发展 答: 学前儿童从手眼不协调到手眼协调要经历五个阶段。 ( 1)动作混乱阶段。 ( 2) 无意抚摸阶段。 ( 3) 无意抓握阶段。 ( 4) 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 5) 手眼协调。 1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 描述和测量特点,揭示机制和规律,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咨询或干预。 15.简述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

10、划分 答: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前运算阶段( 27岁)、具体运算阶段( 7 11 岁)、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到成人)。 学前期 36岁 57岁学前晚期 01岁乳儿期 34岁爱模仿 56岁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12岁想象开始萌芽 13岁口头语言关键期 45岁书面语言关键期 枕叶 颞叶 顶叶 额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 从简单到复杂 2、 从具体到抽象 3、 从被动到主动 4、 从零乱到系统化 心理发展具有 连续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 、 普遍性与多样性 、 方向性顺序性与不可逆性 、 主动性与被动性、 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一、 影响学前儿

11、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 遗传 2、成熟 3、疾病与损伤 二、 社会因素 1、家庭 2、幼儿园的教育因素 3、社区、社会文化等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 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新的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过去反应活动的结果,也是新的发展的条件,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 2 3岁时,走路富有节奏,由疾走变为小跑; 3 4岁时,能双脚交替上楼,但下楼需要单脚引导; 4 5岁时,能够双脚交替下楼,跑得很快很稳,能用单足飞快 地跳跃; 5 6岁时

12、,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跑得也很稳,能够做到真正的跳跃动作。 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儿童个性形成的标志? 2岁个性开始萌芽, 36 岁个性初步形成。 13岁萌芽 表现在 5个方面 1、 心理活动 整体性形成 2、 倾向性形成 3、 稳定性日益增长 4、 独特性发展 5、 积极能动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感觉的发展阶段( 01岁) 2、 自我认识的阶段( 12岁) 3、 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 4、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 3岁以后)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特征 1、 以生理需要为主,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2、 不同年龄阶段其优势不同 3、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需要结构 学

13、前儿童需要的引导 1、 满足合理需要,引导他们把个性积极性指向自身发展方面 2、 纠正学前儿童的不合理需要,引导其个性积极性朝向正确的方面 3、 引导形成新的需要,促进个性积极性继续发展 4、 鼓励学前儿童的交往需要,引导学前儿童学会交往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征 1、 比较广泛,缺乏中心兴趣 2、 多为直接兴趣 3、 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4、 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5、 也可能表现出不良倾向性 学前儿童兴趣的培养 1、 提高幼教工作水平 2、 组织多种活动 3、 通过肯定性评价,强化 4、 激发和保护有益兴趣 5、 利用兴趣迁移,培养新的兴趣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征 1、 多种能力初步形成 2、

14、存在个体差异 3、 智力迅速发展 能力的培养 1、 及早培养 2、 根据水平培养,适当照顾特殊才能儿童 3、 组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 4、 丰富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 学前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和行为的意义 1、 气质是其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3、 不同气质特点的孩子是接受有针对性教育的基础 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 1、 活泼好动 2、 喜欢交往 3、 好奇好问 4、 模仿性强 5、 好冲动 性格的塑造 1、 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引导参加集体生活和集体游戏活动 3、 给学前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4、 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儿童性别角

15、色的发展 1、 第一阶段( 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 第二阶段( 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3、 第三阶段( 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讨厌假小子 注意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 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应,并接受更多信息 2、 注意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着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为应付外来刺激做出相应的准备,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 1) 分离焦虑。儿童的分离焦虑是指发生在 6岁以前,当与

16、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的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和焦虑,常伴有躯体化症状。分离焦虑的表现: 害怕所依恋的人会遭到伤害,或永远不回来;不愿独处,需有人陪伴;因害怕分离拒绝上幼儿园,反应十分强烈持久,行为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发生退缩,有些患儿还会有躯体化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 2) 恐惧焦虑。幼儿恐惧症 是一种焦虑障碍,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景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惧情绪。恐惧焦虑的表现: 可分别从以下四种类型摘出要点做答。 动物恐惧症; 特殊境遇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入园恐惧症。 遗传和成熟等生物因素只是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 心理发展

17、水平的关键期在 0 6岁 智力性别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是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上。男生在算术理解、空间关系、抽象推理等方面较占优势。 ( 2) 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在言语方面,男女也各有优势。女孩言语获得比男孩早,在言语流畅性和读、写、拼等方面占优势,但男孩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以及词汇丰富方面比女孩强。 ( 3) 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在空间想象力测验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动作发展规律 整体到局部的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 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容 (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 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意识到身体的内部状态; 能将名字与身体联系。 ( 2) 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 3)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身体和动作的意识更为困难,需要较高的思维发展水平来支持 成熟 =双生子 早期生活经验 =恒河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幼儿学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