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8791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论,许炯,.,第一节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也就是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个体心理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a、心理过程都包括那些? b、什么是个性?它又包括那些内容?,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儿童发展心理

2、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历程;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是谁起决定作用”,一、基本理论问题,(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

3、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这种理论的论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这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孪生子女的智力

4、的调查,Kimling&Jarvik总结了半个世纪来八个国家对血缘关系与智商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 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 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 55周:T与C能在10秒内爬完这5层楼梯,脱离人类环境的实例,1920年,在印度狼洞发现“狼孩”阿玛拉(8岁),她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不具备正常儿童的心理。她四肢爬行,不穿衣服,白天睡觉,夜间活动,用舌头舔食生水和流汁,吃地板上的生肉。阿玛拉活到17岁。在辛格夫妇的精心训练下,2年后,阿玛拉能直立,6年后能直立岁儿童的水平行走,7年后学会40多个词,

5、智力相当于4岁,阶 段 性 ? 连 续 性?,(二)发展的连续性前后发展阶段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三)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处在量变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突然的变化,但是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 ,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四、社会文化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二、主要学派

6、的理论观点,),人物: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压抑 情结 童年的阴影 催眠 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 本我 超我 3、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催眠情境,用作催眠的图片,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 (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13岁开始),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口唇期(0-1岁),口唇期婴儿欲望主要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

7、等活动来满足。 口唇性格 :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对建立亲密关系困难和恐惧。,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婴儿开始被训练用厕所。,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接受排便训练。 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独立,接受个人的力量,学习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和攻击。 肛门性格: 过早、过于严格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成年后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

8、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性器期 (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

9、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同伴相处。 这是一个社会化时期,儿童在家庭外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此阶段,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处于潜伏期。,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生殖期(11-13岁开始),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与其建立两性关系。 这一阶段,人们可以用很多种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处理性能量,比如,交朋友、从事艺术活动或运动、工作。 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

10、人格也趋向成熟。,人物简介:埃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人的一生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成功品质 不成功品质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希望 恐惧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 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 勤奋对自卑 6-12岁 能力 无能感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 亲密对孤独 18-24岁 爱 孤僻和疏离

11、 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 自私 自我整合对失望 65-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二、行为主义观,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经典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B. Skinner(1904-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

12、1968) 言语行为(1957),新行为主义理论,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惩罚;消极惩罚;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序教学);行为矫治方法 评价:提出了新的行为发展机制;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新行为主义理论,A1bert Bandura,(1925),加拿大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特点:将学习理论用于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重要概念: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皮亚杰

13、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生认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岁) 、前运算阶段(、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A、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靠感知和

14、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前运算阶段:2-6、7岁,什么是运算?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什么是前运算?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前运算阶段的成就: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符号,词 语:“枕头” 心理表象:头脑中的枕头 动 作: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脑边 物 品:书本洋娃娃的枕头,前运算阶段:2-6、7岁,符号表征,假装游戏,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2:单一维度的,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1:自我中心的,前运算阶段:2-6、7岁,左,右,左,右,2+3=5,5-3=2,局限

15、3:不可逆的,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什么是运算?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可逆性,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数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大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容积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2 x 3 = 6,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把这些球放到盒子里: 猜猜看,你第1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2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3个拿出的是什么球?,现实性,可能性,假设演绎思维,客体永久性实验,获得守恒概念实验,A 两排珠子谁多? B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生物成

16、熟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心理实质是文化历史通过语言内话的结果 敏感期与关键期,四、社会文化理论,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0-6岁,0-6岁,2-4岁,儿童发展的8个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读写敏感期,文化敏感期,6-9岁,2-6岁,3.5-5.5岁,记住几个关键期,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17、3、识字的关键期:3岁左右教孩子识字很简单,关键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4、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4岁左右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简单加减的演算。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图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5、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36岁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拓视野,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置智能玩具等。,五、信息加工理论,一、 背景,1950 认知心理学兴起,将人脑比作计算机,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儿童的认知加工与计算机类似,随着年龄发展,大脑的硬件(大脑和边缘系统)和软件(如:注意、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策

18、略等智力加工)也发生变化。,二、理论观点,1 将个体的认知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 发展阶段水平(步骤) 加工水平决定思维质量,2强调对儿童发展内在机制的精细分析。 个体认知结构中的加工系统是多重的,每种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变化机制 鉴别出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探索他们的发展过程 存储与加工 加工的容量,3 儿童的发展主要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来实现。 重视“策略” 重视“元认知” 教育、训练(成熟)元认知的发展具体认知能力的提高,Urie,Bronfenbrenner 1917-2005,六、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观:Bron

19、fenbrenner, U.儿童心理是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结构水平的复杂嵌套系统;儿童与不同水平的环境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或水平:微观系统(microsystem):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儿童直接生活于其中,与该系统有密切的互动;该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最不稳定。中介系统(mesosystem):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间接地影响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外层系统(exosystem):社区、校董事会、父母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是微观系统直接面对的环境,它通过影响微观环境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宏

20、观系统(macrosystem):文化价值观、习俗、道德、法律等涵盖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层面,其影响是稳定的、间接的、深远的。,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间发生着变化。生态系统的时间维度称为“时间系统”。,一、观察法: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仪器,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一)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 定期观察(二)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 重点观察 优点:现场观察,资料更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观察质量的高低决定于观察者本人的专业水平,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二、访谈法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

21、搜集有关心理特征资料的方法。 访谈法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是否有统一要求和结构: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 根据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优点:较针对性地收集证据,情境自然 缺点: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访谈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费时多,对访谈结果进行量化的难度也较大,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同一设计的问卷来搜集儿童心理和行为资料的方法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优点: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完整,设计更加严密,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资料,所得数据也便于定量分析。 缺点:问卷设计最关键。如果不当,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对被试有书面语能力的要求。,四、测

22、验法 测验法:通过测验量表来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法。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和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测验量表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在某方面的发展水平。 如中国比内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测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优点:测验量表的编制严谨,结果处理方便,由于一些常模的存在,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缺点:受被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限制,不能用于测差低幼儿童。,五、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和控制某些实验变量,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一)实验

23、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所进行的研究,关于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如感觉、知觉、已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多用实验室方法进行。 如对婴儿颜色知觉的研究 被试:3、4个月的婴儿 过程: 对480毫微米蓝波形成习惯化; 呈现450毫微米蓝色510毫微米绿色 结果:婴儿对绿色表现出去习惯化,但对蓝波没有。 结论:婴儿和成人一样,是按颜色的不同类别做出反应的。,优点:能够严格地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客观、准确,利于定量分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局限: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使儿童的表现易带上非自然性色彩。,(二)现场实验:是在现实的真实环境中,对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所进行的研究。现场实验的整体实验情景是自然的,但又对某些因素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优点:保证了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 局限:由于这种研究在环境上的开放性,因而很难对有些无关变量进行很理想的控制,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在具体的研究中,究竟采用实验室实验还是采用现场实验,要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来决定:对那些不易受场景影响,又需要对其过程进行严密控制的心理过程,用实验室实验的方式比较好;对于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的研究应用现场实验法更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幼儿学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