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88915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根据陈福康的分期方式,中国近代译论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关于翻译的理论。 马建忠的“善译”说; 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 严复的“信达雅”; 林纾的文学翻译救国论; 王国维的对哲学著作翻译的论述。,“善译”说,“善译”说是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家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是著名的翻译思想家,也是精通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是汉语语法学经典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他所作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则更是中国翻译理论的名篇,其中关于“善译”的原文如下:,拟设翻译书院议节录,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

2、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孽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昕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马建忠指出,译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深入考察两种文字各自的字源,比较其异同。并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文体、修辞等深有研究。在这个前提下,在翻译一本书之前,反复斟酌,确定其主旨所在,然后模仿其深情和语气,以至达到对原文

3、心领神悟的程度,这时动笔翻译,忠实的翻译原文,所得译文便会与原文一致,因而,译文读者阅读译文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所得效果便会相同,这才是理想的翻译。,陈福康评“善译”说,这段话的义蕴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马氏指出要达到“善译”,必须平时就对译与所泽两种语言都深有研免甚至对各自文字的字源及其异同也深入考察。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累简,文体的变化,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要摹仿原文的神情与语义。这就已经涉及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一般文化研究的领域了。他提出的“善译”的标准,是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译文后能达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这一提法

4、,已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二)“通学、通文”观,“通学、通文”观是中国另一位近代翻译家梁启超在论译书一文中提出的翻译主张。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近代爱国的翻译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和史学家,是中国学术界一代“鸿儒”。收编其一生著述的饮冰室合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译书一文是梁启超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通学、通文”观原文如下:,论译书节录,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近译西书之中,算书最佳,而几何原本尤为之魁,盖利徐伟李皆邃于算,而文辞足

5、以达之也。故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资料来源: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 11-20页。,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是其关于译才培养的标准。,他提出:作为译者,如果在精通中文和西文的同时,也精通书中所描述的专业知识,便是最优秀的译者,如果只精通其中两个方面,便稍逊一筹,如果三者只精通其中一个方面,便不能算作合格的译者。他认为:近来所译的西方书籍之中,有关算学的书籍翻译得最好,而其中的几何原本则更是上乘之译,究其原因,大概是利玛窦、徐光启他们都精通算学,而他们的文采又足以传达原文的内容。因

6、而,中文、西文、专业知识三者之中,精通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而精通两种语言则相对次要。,(三)信达雅,长久以来,严复的“信达雅”被中国翻译界奉为圭臬,但与此同时,关于“信达雅”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 严复(1853-1921),字几道,又字又陵,晚号“愈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严复的翻译旨在通过译介西方先进思想改造中国。严译“八大名著”和“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是严复对中国翻译不朽的贡献。“信达雅”论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原文如下:,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诊扰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

7、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严复的翻译,贺 麟 严复在翻译史上第二个大影响,就是翻译标准的厘定。他于天演论例言里发表他的信雅达三条标准,他这三个标准,虽少有人办到。但影响却很大。在翻译西籍史上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在他以前,翻译西书的人都没有讨论到这个问题。严复既首先提出三个标准,后来译书的人,总难免不受他这三个标准支配。 材料来源:罗新璋,1

8、984,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46-160页。,论“信、达、雅”,“信、达,雅”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信是首要的,但“信而不“达”,等于不“信,为“达” 即所以为“信”。求“达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拘泥于“西文句法”,并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显其意,一是译文要“求其尔雅,以“刻意求显。他所以选“用汉以前宇法句法”而不用“近世利俗文字”,是因为前者“为达易而后者“求达难”。由此可见,严复这个“雅”字是为“达”服务的,也就是为“信服务的。沈苏儒写于严复逝世60周年之冬一摘自编译参考1982年第2期 材料来源:罗新璋,1984,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942-949页。,谢天振,查

9、明建,“信达雅”被推崇到如此地步,并非偶然,因为尽管它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抓住了翻译中最本质的三个方面:即“信”忠实原文;“达”译文文字顺畅;“雅”原意指雅言,后指译文的文采。 材料来源:谢天振,查明建,2004,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49-55页。,文学翻译救国论是林纾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居士、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人。 林纾与严复齐名,所谓“译才并世数严林”。但是,与严复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不同,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小说。 据统计,林纾一生翻译的西方 小说多达一百八十多种,一千数百万字,这是史无前例

10、的。 林纾是近代翻译家中对翻译的功能与目的论述最多的一位,他认为文学翻译能够开启民智,从而救国家于危难。,(四)文学翻译救国论,陈福康评之,他认为只有发展翻译事业,才能开民智”,才有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象“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这个比喻是发人深思的。他还说,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表明他当时也受到了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的影响,或者说,表明了他在这方面与梁氏是一拍即合的。材料来源:陈福康, 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五)王国维论哲学著作翻译,王国维对哲学著作翻译的论述为中国近代译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庵)、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除了在对文学、考古、哲学、美学、文学领域开创性的成就,王国维关于哲学著作翻译的思想在中国近代译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表现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辜汤生(1857一1928),字鸿铭,以字行。他曾译儒家经典论语、中庸为英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