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 课程方案简介(2002.8.21)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王厥轩,一、课程改革背景与动因,(一)怎样认识当前上海的教改形势,1、上海正处在教育的历史转型时期,从教育适应工业时代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强调共性)转向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多元化、增加选择、个别化(强调个性)要求人的素质结构也发生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产业工人(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内涵发生变化)知识劳动者:指从事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和传递的劳动者再也无所谓:一劳永逸;一技之长;从一而终,2、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意识、态度、境界、品位出现了完全
2、不一样的发展方向),中国学生的优点与不足,长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学生知识的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3、大规模的学校硬件建设基本结束了,转向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而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回事。 标志: (1)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是否同步,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有多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投入的热情怎样,实效性怎样。,4、原先侧重于教育外部的改革:要求全社会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体制改革,要求增加教师工资,三次薄弱学校的更新现在转向课堂领域的教学改革,这是一场更加艰巨、更加深刻、更加困难的改革。,核心问题: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
3、非常不习惯,教师习惯于走自己驾轻就熟的老路,而往往不愿意选择艰难曲折,需要披荆斩棘的老路;对相当一部分对教改怀有热情的教师,教育观念上接受新的理念还是做得到的,但转化为操作行为,又感到非常困难。,比如:卢湾区一中心小学教师意识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不单纯是传递、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变化。但一旦进入课堂,进入操作层面,有好的理念,不一定产生正确的行为。,(二)校长怎样对待当前的形势,当前特别要关注哪些方面,1、要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适应教育,学生适应课程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程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校长自主管理,自主办学,自己设计
4、学校的未来发展,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只能管理60%(什么叫教育质量:当地人民认可的最低的质量标准)还有40%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一起,根据实际进行教育创新。,因此,校长绝对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简单地上情下达,非常重要的,学校自主创新,要从“管”“管理”,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把国家意志和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2、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课程改革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 1985年,体制、机制、师资、工资的改革,是政府行为。 现在:转向内涵改革 两句话:政府均衡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负责(
5、教育是储水池)。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设施建设,都要围绕课程改革。,3、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新一轮的革新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从市教研室编制出来,它代表政府的文件,作了一个大的规定。,然后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里,需要经过加工,进行再创造。学生只能同教师发生关系,学生天天感受到的,也是教师。因此,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是教师参与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课堂领域教育的革新,是否取得实效,本质上也是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可程度和怎样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许多教师关心的是教材,而不重视课程,真正地进行师生互动,处理好教材,关键还是要在
6、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想。,不但是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再创造,即使是基础型课程和部分规定的拓展型课程,也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很容易从学科学习领域方案课堂教学:很容易一节一节地上,而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从学生培养,由整体而向下的各个学科的思考,始终是校长和教研组长们需要研究的课题。,4、用技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推动课堂教学领域的革新 多飞公司的IT课程、美国德州仪器TI课程、法国的“做中学”、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大量现实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学到默会知识(智慧,终身学习的能力,思维方式,整体把握处理问题的能力) 课堂领域
7、真正革新,本质上是打破“黑板+粉笔”的状况。换句话说,“黑板+粉笔”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黑板+粉笔”的这种生产方式,是传承的,而不是在传承的继基础上有开创。 “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三)为什么课程非改不可,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1)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系统的知识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2)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它是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3)这种展示世界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的真实生活毫不相干。目前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2、
8、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远未得到落实。,(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不能适应。 (2)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十分普遍。 (6)评价过分强调成绩与分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缺乏弹性。,(四)对二期课改的基本认识,1、课改是多因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2、课改是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因此既是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3、课改是更新教育理
9、念也是改革教育技术的工程。因此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二、方案要点,1、课程理念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构建有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德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应用现代技术),第二,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加强“三观”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10、培养,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开发课程的德育功能,改进德育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德育的时代感。,第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验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实践应用环节,重视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八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第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强调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整合,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课程目标的
11、整合。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重视课程结构的基础性、整体性与选择性。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2、上海二期课程改革要点,(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的基础性。 设置体现共同基础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 的拓展型课程。 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强可选择的不同基础, 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型和各学习领域的比重。,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整体设置十二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
12、为依据建立学习领域;整合或调整相关的学科内容,增设艺术、科学、社会等学科。,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比重。,(2)加强信息科技和外语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外语课程。加强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氛围的“三项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加强信息科技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制订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
13、整合的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学科中的渗透,增设研究型课程。拓展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拓展学科课堂,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中的渗透。,(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方
14、式的指导意见。充分关注学习训练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体系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方式,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机制。,(7)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15、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培养目标: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阐述。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2)学生培养目标:五个素质、一个个性: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个康的个性。“四个会”: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四个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中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键):品德形
16、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中小学培养目标,突出六大能力阅读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五个方面)国家意识与政治信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4)依据“培养目标”和“五种学习经历”,确定中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八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是: 语言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数学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小
17、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 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5)从“改变学习方式”以及“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根据共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根据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要求,构建“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施:一是单独
18、设立,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称为研究型课程I;二是置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称为研究型课程。各学习领域与三类课程的关系如附表所示。,附表: 三类课程与学习领域的关系表,4、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12年一贯的基础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科学、社会、艺术,建立12年一贯的“合分合”一体的设置。,合分一体的学科系统,(2)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它着眼于促进学生其身素
19、质的发展;,基础型课程,语文、数学学科群 (语文、外语、数学),社会学科群(品德与生活、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科学学科群(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艺术学科群(音乐、美术、艺术),另:信息科技、劳动技术、体育与健身,是着眼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地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共同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国家发展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其实施形态主要为必修,要求全体学生共同修习。设立语文、数学学科群、社会学科群、科学学科群、艺术学科群等四个学科群。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为改变多门学科互相独立、互相分割的状况,实现相关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教学实施中的平衡,从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多元智能
20、开发的需要出发,故将学科按群进行组合。社会、自然和艺术学科群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将综合与分科的课程分别设置于适当的年级,形成“合分一体”系列,发挥整体效应。,基 础 型 课 程,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拓 展 型 课 程,是对基础型课程必要的拓展与提高。中学的拓展型课程还为学生分流提供课程上的保障。拓展型课程采用“领域课程”的方式设置。实施形态有的是必修,更多的是选修。,拓展型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研 究 (探 究) 型 课 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它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 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
21、程的基础上,着重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程。 一般以课题(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学习并应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获得个体或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 其实施形态主要为有指导的学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动。 提倡将研究(探究)型课程的课题研究形式和学生活动方式,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辐射,使教学活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程结构不同课程的占比,84%,68%,53.4%,基础型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共性必修,选 修 (定向必修 ),10%,21%,31-38%,拓展型课程,活动,5、课程标准,1、地位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审查、课程实施、教育教
22、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编订品种:学科课程标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分科拓展的有关学科内容,研究(探究)型课程的有关课题。拓展型课程纲要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6、教材编写,(1)改变课程过于面向过去、注重传授和内容“难、繁、偏、旧” 的状况,强调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2)重视信息科技对教材内容的深刻影响,大力加强各学科特别是与信息科技之间的联系与整合;(3)特别要大力改革各学科教材的习题训练系统,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4)呈现形式要多样、生动,形成一批印刷教材与电子教材一体的新教材。(5)
23、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上各种教育资源。,7、课程实施,1、采取积极创新和稳妥推进的实施策略。(1)编制过程中的“互动”策略:课程方案与各学习领域指导纲要与学科课程标准的互动;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互动。(2)试验工作“上下联动”,先行试验,总结经验,提供案例,推向全面。(3)“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策略,先成熟,先推出,分步实施,逐步到位。,2、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3、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8、课程评价,(1)改变课程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状况,要鼓励成功,激励信心,
2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课程评价的的劝总结功能,促进教师提高;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促进课程更新。,(2)继续深化学校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提倡少考试、多读书、多活动,严格控制考试范围和数量。(3)继续完善和发展部分学科的实践操作考、开卷考等行之有效的做法。(4)继续完善初中、高中招生考试与选拔的办法,高校招生采用“化整为零,综合评价”的方法。,9、课程管理与组织领导,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对课程的三级管理,各区县成立“试点办”,领导和规划本区县的课程改革工作。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的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课改的研究与实践。在评估、各类考试等方面给予参加课改的试点学校以政策支持。,谢谢各位 欢迎批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