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487832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x,y)=ln(x0.5+y),同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商品空间由商品x和商品 y构成。在二维的商品空间中如果我们以 y的数量为纵轴,以 x的数量为横轴,那么消费者在此商品空间中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 ) ( A)一 1/(2x0.5) ( B) -(y+x0.5)/(2x) ( C)一 1 (2x0.5+1) ( D) (y+x0.5)/(2yx0.5) 2 地主 A拥有一块土地的所有权,他雇佣农民 B和 C在其土地上进 行生产。地主A和农民 B、 C订有合约,根据合约,地主 A每年支付农民 B

2、和 C一个固定工资w。对此,经济学家 Qheung认为,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能更好地激励农民努力劳动,同时还有助于地主和农民之间进行恰当的风险分担请问Cheung所提出的合约形式期望解决以下的哪种问题 ?( ) ( A)道德风险 (Moral Hezard) ( B)搭便车问题 (Free Rider) ( C)信号甄别 (Information Screening) ( D)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二、名词 解释 3 超额利润 4 国际收支的 J型调整曲线 三、简答题 5 为什么说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 6 简述需

3、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 7 卢卡斯供给曲线 y=y*+(pPe)标明,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串水平,即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你能想出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关系 ?请简要说明。 四、计算题 7 假设存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由三个消费者组成。他们分别是: 1, 2 3,同时该社会存在着两种商品,分别是 x和 y经济 学家 Debreu对这三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 1 2, 3的偏好可以分别用如下的效用函数来表示: 1: u1(x,y)=xy; 2: u2(x,y)=xy,其中 0, 0; 3; u3=lnx+(1-)lny,其中 (0,1) 8 请

4、画出消费者 1的无差异曲线以及偏好的上等值集: 9 假如商品 x和商品 y的价格分别是 2单位货币和 3单位货币,同时消费者 1拥有120单位货币,试计算他对 x和 y的最优消费量; 10 证明;消费者 2和消费者 3的偏好是一致的; 11 现在假设商品 x和商品 y的价 格分别是 p1和 p2,消费者 2拥有 1单位货币 ,请计算他的消费选择; 12 用公式和图像给出消费者 3对于 x商品的收入消费路径。 12 假设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可以表述为下面三个方程:商晶市场均衡 (IS曲线 ):Y=C(Y)+I(Y, r)+G,其中 IY0, Ir 0;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 );其中 Iy 0,

5、 Ir 0:短期总供给 (AS曲线 ): P=AY, (A 0)请回答以下问题: 13 利用全微分公式 (即对于可微函数 y=f(x1, x2),有 dy=f1dx1+f2dx2,其中,将三个方程写为 H 的形式,其中 H为 3x3阶矩阵 14 证明当 时,行列式 |H| 0,参照 IS-LM曲线的斜率,说明这一条件的经济学含义。利用克莱姆法则,分析 的正负号,并说明经济学含义。 五、论述题 15 社会平均利润事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16 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0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基础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无差异曲线的斜

6、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比值的负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根据题目给出的效用函数,可以得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2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性是:地主监督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非常困难。如果以固定工资形式雇用农民,农民很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不努力劳动,因为无论他投入多少劳动,他得到的报酬是一样多的,并且他还不会被地主发觉他不努力劳动。因此,这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因为地主无法监督农民生产中的行为。 如果采用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与他的劳动付出相关了。农民投入劳动多一点,产出多一点,提成也就多一点。因此,农民会更努力劳动。因此,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

7、形式解决了 固定工资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二、名词解释 3 【正确答案】 (1)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W=c+v+m不变资本由劳动者在劳动过程转移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由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 (2)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 c+v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把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定义为生产成本 (成本价格 )K,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K=c+v由于商品价值中 c+v被看作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8、W=K+m。 生产成本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成本是企业盈亏的界线。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 (p).利润在本质止就是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公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W=K+p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 利润率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 在利润串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

9、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 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于上升。 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就是平均利润。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0、 (4)超额利润指企业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上而分析平均利润形成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事实上,在同一部门的各个企业中,由于 生产条件和经营的不同利润仍有高低差别。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牛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牛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 【正确答案】 (1)货币贬值对田际收支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效应是: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后,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本国汇率变动到实际部门进出

11、口数量调整与贸易收支改着之间产生一个时间差。时游效应表明贸易收支调节与汇率调节并不是同步的,汇率调整在前,贸易收支调整在后。 (2)时滞可以分 为以下四种: 认识时滞,进出口商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了解; 决策时滞,进出口商在了解到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后,需要一定时间评估价格变化的影响; 生产时滞,出口商组织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 取代时滞。进出口双方在贬值前签订的合同不能立即取消,需蔓一定时间处理以前存货,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的调整也需要一定时间。 (3)一般来说,在贬值初期,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立即上涨,进口商品数量则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减少;而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较慢,出

12、口数量也要经过 段时间才能增加。所以,在贬值的最初一段时间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所以贸易收支在短期趋于恶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大约半年以上,根据各国的实践,通常改善贸易收支的时滞为 2-3年 )以后,贸易收支的状况才能得到改善,贸易差额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图中,贸易差额呈现 J型的曲线。这就是贸易调整的 J曲线。 (4)货币贬值存在“J”型曲线,货币开值就存在倒 “J”型曲线。 2005年 7月 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立即升值为 1: 8 11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图际收支顺差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这体现了货币升值的倒 “J”型曲线效应。山口

13、形成的外汇供给增加,进口形成的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增加。 三、简答题 5 【正确答案】 (1)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亦即交换价值。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2)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商品交换关系。 前一种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后一种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前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被后一种 商品的使用价值所表现。 作为等价形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存在或表现的形式;其二,具体劳动成为抽

14、象劳动的存在或表现的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一系列的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 一般价值形式指所有商品的价值全部统一表现在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着对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交换困难的解决。 一般价值形式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任何商品的交换,都必须以充当一般等价 物的特殊商品为媒介方能完成;其二,由于商品价值的表现既简单又统一,所以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一本质属性得到了完全的表现。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叩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同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是:在一般价值形式

15、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 (3)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晨的完成形式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贷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因此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的交换形式 ,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6 【正确答案】 (1)产业内贸易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模式。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而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和需求多样化、垄断竞争也会引起贸易。一般而言,由这三个因素形成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 (2)需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

16、,当每 种要素的数量扩大为原来的 n倍,而产量大于原来的 n倍,或者每一种要素的数量缩小为原来的 而产量小于原来盼 倍这样的生产技术。用数学形式可以表示为:当 1时,有: f(L,K) f(L,K),当 1时,大于号变为小于号。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厂商的产量越大,其产品的平均成本越低,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市场容量有限,厂商无法获取全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够拓展国外市场,扩大产量,那么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因此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必须扩大市场容量,降低平均成本。 (3)规模经济引起的贸易模式,假设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这里的完全相同包括生产技术、消费偏好、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规模经济使得两个国家的生产可

17、能性曲线凸向原点。 根据这个基本假设,两个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合作,则可以把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加总,得到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下图所示。世界无差异曲线为 I1,帕累托均衡点为 E点 (M1max,M2max),整个世界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两国不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那么单个国家的均衡解为( M10, M20)世界的均衡解为 (2M10,2M20),由于两国经济都存在规模经济,所以 2M10 M1max 2M20 M2max,所以新均衡解 E1低于专业化生产的均衡点 E点。因此规模经济丧失,世界福利下降。 (4)需求偏好变 化时的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模式。假如现在假设一国 (简称

18、甲国 )的需求偏好不变,另一国 (简称乙国 )的需求偏好发生了变化,假设乙国居民更偏好于商品 M1,因此世界对商品 M1的需求增加,对商品 M2的需求减少。 尽管需求偏好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不改变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供给结构不发生变化。因此,根据简单的供求理论可知商品 M1的价格上升,商品 M2的价格下降。 依据需求偏好相同时的逻辑可以证明,需求偏好不同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仍然使得甲乙两国和世界总体的福利水平都高于封闭经济条件的福利水平。但是,不同国家从专业化 生产和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假设由于历史因素,甲国专业化生产 M1,而乙国专业化生产 M2由于 M1的价格上升,因此

19、,与需求偏好相同相比,甲国的福利水平上升,即其福利水平既高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也高于需求偏好相同下的福利水平;由于商品 M2的价格下降。所以乙国的福利水平下降,但是仍然大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 7 【正确答案】 (1)卢卡斯供给曲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理性预期指经济活动参与者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来预期经济变量,参与者利用理性预期并不表示他不会犯错,而是说他不会重复犯错。 (2)实际产出与实际物价正相关的一个可能机制是:厂商在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变化时,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还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会认为总价格水平发生了部分变化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了部分变

20、化。 现在假设,厂商观察到了自己产品实际价格比预期价格高由于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变化,还是相对价格变化。所以他会认为相对价格上升了一点,总价格上升了一点,因此他全增加产量。 (3)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率水平,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预期价格是与充分就业的产 出相对应的,不同的充分就业产出就会有不同的预期价格比如不同国家的充分就业产出不同,预期价格水平也不同人们在预期价格时,他们假定经济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当经济的实际价格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这表明人们的预期不准确,也就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低了,那么预期的充分就业产出也就低了。即实际产出高于充分就业产出。 四、计算题 8

21、 【正确答案】 令效用等于常数, x和 y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1的无差异曲线及上等值集如下图所示:9 【正确答案】 消费者的问题可以用下面的数学规划表示:根据 C-D效用函数的 性质,上述问题等价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L(x,y,)=lnx+lny-(2x+3y一 120)拉格朗日函数对自变量求导有:可以得到: 10 【正确答案】 根据效用函数的性质:效用函数的线性变换依然是同一偏好的效用函数。对消费者 2的效用函数进行取自然对数的线性变换,可以得到:lnu2=lnx+lny。 令 =,=1一 ,因此 lnu2=lnx+(1-)lny=u3 因此,消费者 2和消费者 3的效用

22、函数是同一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消费者 2和消费者 3的偏好是一致的。 11 【正确答案】 消费 者的问题可以用下面的数学规划表示:根据 C-D效用函数的性质,上述问题等价: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L(x,y,)=lnx+lny一 (P1x+P2y一 I)拉格朗日函数对自变量求导有:可以得到: 12 【正确答案】 消费者 3的最优化问题和消费者 2是相同的。当 X的价格不变时, x与 I的数量关系就是 x商品的收入途径。其图形如下:13 【正确答案】 IS曲线方程的微分形式为: dY=CYdY+IYdY+Irdr+dG LM曲线方程的微分形式为 *150 短期供给曲线的微分形式为 dP=dAY+A

23、dY 上述三个线性方程的矩阵形式为: *151 14 【正确答案】 行列式展开可以得到:做一个变形可以得到Y|H|=LAIr+P(1-CY一 IY)Lr+LYIr因为 Ir 0,所以前一项小于零;当时,后一项也小于零,所以 |H| 0。 IS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的斜率为: 因此 ,上述条件可以表示为 KLMkIS1。根据克莱姆法则有 所以有 : 因为, |H| 0, Ir 0,所以 即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因为, |H| 0, Ir 0,所以 即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国民收入增加;短期供给曲线斜率越大,国民收 入越小。 五、论述题 15 【正确答案】 (1)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

24、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值的资本 )定义为可变资本,用 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体表现的资本 (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定义为不变资本,用 c表示。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

25、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 (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利润率 (p)是指利润同生产成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139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4)从上面的定义看来利 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就是平均

26、利润,从而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 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资本转进

27、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 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事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重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但就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量同剩余价值总量相等。因此,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产业部门获得的利润率是相同的,都获得平均利润率。 (5)综上所述,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形成的机制是:资

28、本在部门间的转移。 16 【正确答案】 (1)劳 动分工是亚当 .斯密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可以说劳动分工是天然的,即男性与女性在家庭范围的分工,但是劳动分工的范围确实逐步演进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劳动分工是从劳动分工从家庭范围扩展到了社会范围 (一个国家 )。当劳动分工跨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那么劳动分工就演变为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 纵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间进行分工。在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早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工业技术的优势其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 因此资本主义图家进行工业产品生产,去换取其他田家的初

29、级产品,比如农产品、矿产品等。 横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高级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内进行分工。在二战后,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前欠发达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工业技术有了长足地进步,有的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比如亚洲四小龙、日本等。 新发晨起来的国家不满足生产初级产品,他们努力进行产业升级,在同一个生产领域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比如汽车生产,一辆汽车的总装在美国,但是它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国,因此世界各国在协作生产同一件产品。 (3)随着国际分 工的发展,国际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纵向分工的时期,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贸易流向是:工业品从资本主义流向其他国家,初级产品从其他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此时的国际贸易本质上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间配置。 在横向分工的时期,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制成品贸易理论,其形成因素有规模经济、产别产品、垄断竞争等。贸易流向是工业品在不同国家流动,贸易流向越来越复杂。但是,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初级产品的贸易,只是说工业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