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634575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8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CNS 14800-2004 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印行年月94年10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不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類號 ICS 11.040.30 T404114800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行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3年1月9日 年月日 (共13頁)使用 Phi-X174 噬菌體穿透力之試驗系統供防護衣材料對血液媒介病原穿透阻力的試驗法Method of test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

2、ration as a test system 1. 適用範圍 1.1 本標準規定防護衣材料對血液媒介病原的穿透阻力之試驗法,使用含有替代微生物之液體在持續接觸的狀況下評估。防護衣材料試驗結果合格或不合格是以病毒是否穿透而定。 備考: 本試驗法在試驗防護衣材料具有能迅速吸收合成血液之原內襯時未必有效。 1.2 本試驗法並不適用於所有與血液媒介病原曝露的情況,使用前應先評估醫護人員/防護衣曝露狀況是否適用。 1.3 本試驗法為模擬經由血液或是其他具感染性體液所傳播的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與愛滋病(AIDS)病毒(HIV)的穿透性。如果要推論抵抗其他病原菌則必須個案評估。

3、1.4 本試驗法只提供防護衣使用之材料性能或某一材料結構(例如縫合處)對病毒阻力之測定,並不包括防護衣之設計、整體結構及成分,防護衣接觸面或其他可能影響防護衣保護能力之因子。 1.5 本標準並未規範所有與使用相關的安全規定,本標準使用者須在使用前建立適當的安全及衛生步驟,並判斷一般使用時之限制。 2. 用語釋義:本標準之主要用語除依CNS 14778防護衣詞彙之規定外,其他用語規定如下。 2.1 瓊脂(agar):用於使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生長的半固狀培養基。 2.2 無菌的(aseptic):滅菌過無存活微生物污染。 2.3 分析(assay):化驗混合物以決定特定成分的存在或其濃度。 備考:本

4、試驗法檢測PhiX174噬菌體。 2.4 分析液體(assay fluid):用來沖洗試樣的表面,以測定微生物之穿透力的無菌液體。 2.5 噬菌體(bacteriophage):會感染細菌的病毒。 備考:本試驗法中所使用的噬菌體PhiX174對人體無致病性,作為模擬對人體有致病性的病毒。 2.6 血液媒介病原(blood-borne pathogen):感染性細菌、病毒或其他在血液或潛在感染體液之微生物。 2 CNS 14800, T 4041 2.7 體液( body fluid):人體產生、分泌或排泄之任何液體。 2.8 體液模擬劑( body fluids simulant):用以模擬體

5、液之液體。 2.9 試驗懸浮液( challenge suspension):含有替代微生物用來測試材料穿透阻力的液體。 2.10 菌苔( lawn):在微生物學中指培養皿中薄的上層瓊脂中細菌生長均勻呈雲霧狀。 2.11 解體( lysis):整個細菌細胞分解或破壞。 2.12 培養基( medium):用於培養細胞或微生物(特別是細菌)的營養系統。 2.13 形態( morphology):特定生物體的外貌和結構。 2.14 營養培養液( nutrient broth):液態的培養基。 2.15 穿透性( penetration):對生物性防護衣而言,係指非分子層次之體液流過防護衣之多孔材料

6、、裂縫及針孔,或其他缺損處。 2.16 透明斑( plaque):病毒學上指宿主細胞被一個活病毒所感染和解體後,在培養基上可看見透明的區域。 2.17 透明斑形成單位( plaque forming unit PFU):病毒在佈滿細菌的上層瓊脂感染及解體細菌後,產生的透明斑。 2.18 平皿( plate):微生物學指裝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2.19 醫用防護衣( protective clothing):主要是為了隔離身體全部或部分地方免於遭受潛在危險或隔離外在環境,用於保護醫護人員和病患免於遭受感染。 2.20 滅菌的( sterile):無存活微生物。 2.21 替代微生物( surrog

7、ate microbe) :用來代替對人體具有致病性的其他微生物。 2.22 效價( titer):某一物質與另一已知量物質反應或相當於所需的量。 備考:本試驗法中,效價係指存活的噬菌體濃度,以 PFU/mL 表示。 2.23 病毒穿透性( viral penetration):病毒對材料的穿透力。 2.24 病毒阻力( viral resistant):材料在特定測 試條件與方法下阻礙病毒之穿透。 2.25 病毒( virus):缺乏獨立代謝能力,且只能在活的宿主細 胞中複製的微小感染原。 3. 方法摘要 3.1 試樣與含有病毒的營養培養液接觸一段特定時間及施以壓力。 3.2 以目視測定病毒

8、穿透,即使並未看見液體穿透材料亦要補充一個分析步驟來偵測穿透材料的活病毒。任何證明可被病毒穿透的試樣即為不合格。 4. 重要性與應用 4.1 本試驗法用以評估防護衣的成品及其材料。 4.1.1 防護衣成品包括:手套、護臂、工作裙、連身服、隔離衣、頭罩與鞋套。 4.1.2 防護衣成品取樣處除包含一般連續區域外,亦包含縫合處與用其他方式結合之未連續區域。 4.2 已知穿透防護衣的體液可能攜帶微生物污染物,然而,目測法並不足以靈敏偵測含微生物的微量液體。本試驗法使用含 Phi X174 噬菌體的培養基,以目視 3 CNS 14800, T 4041偵測技術且補充一個分析步驟來偵測病毒。 4.3 CN

9、S 14799防護衣材料對合成血液穿透阻力試驗法允許以合成血液作為試驗液體供防護衣材料抗穿透性之篩檢。本試驗法與 CNS 14799 使用相同試驗容器與技術,但 CNS 14799 試驗法其材料曝露在合成血液,以目視偵測液體的穿透。材料通過 CNS 14799 試驗後接著必須以本法測試對噬菌體之穿透性來確定其效能。 4.4 本試驗法已被專一設計為 HBV、 HCV 與 HIV 的替代微生物穿透之測定。本試驗法使用之替代 Phi X174 噬菌體,其大小及形狀與 HCV 相似,且作為 HBV與 HIV 的替代物。對其他病原菌保護作用的推論,必須個案評估。 4.5 在表 1 步驟 A 及 B,將防

10、護衣材料試樣曝露在含 Phi X174 噬菌體的試驗懸浮液,並將試驗容器加壓到 13.8 kPa( 2 psig)。此壓力強度已被證實能辨別防護衣材料效能與目視穿透結果之相關性。然而,有些研究顯示機械壓力超過 345 kPa( 50 psig),此在實際臨床使 用時會出現。因此本試驗法並不能模擬在實際使用防護衣可能承受的所有物理性應力與壓力。 表 1 試樣曝露步驟 _ 步驟: 壓力 /時間流程及保持網之選擇 _ A 0 kPa( 0 psig) 5 min. 13.8 kPa( 2 psig) 1 min. 0 kPa( 0 psig) 54 min. 試樣並沒有以保持網來支撐。 B 0 kP

11、a( 0 psig) 5 min. 13.8 kPa( 2 psig) 1 min. 0 kPa( 0 psig) 54 min. 試樣以保持網來支撐,保持網之規格必須說明。 4.6 醫用防護衣材料被當作對 血液、體液及其他可能感染物質的屏障。有很多因子會影響體液的潤濕性及穿 透性,例如:液體的表面張力、黏度及極性,以及材料的結構和相對親水性或 疏水性。血液及體液(不包含唾液)的表面張力範圍約在 0.042 到 0.060 N/m,為有助於模擬血液及體液的潤濕性,含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的表面張 力調整到大約在此範圍的下限,此可藉由加入界面活 4 CNS 14800, T 404

12、1 性劑到 Phi X174 噬菌體營養培養液來達成。如此,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的表面張力大約在 0.0420.002 N/m。 4.7 防護衣在未經過物理、化學或是熱等應力(這些應力可能含對防護衣材料性能產生負面影響)造成的劣化前進行試驗,會導致較安全的錯覺。應該增加測試來評估儲藏條件與保存期限對拋棄式產品 的影響及洗滌與滅菌對可重覆使用之產品的影響。防護衣在使用時的摩擦與摺曲等因素亦可能危害其防護阻礙之完整性。預濕潤劑(例如:酒精)及污染物(例如:汗水),都有可能危害防護衣原有防護阻礙能力。如果考慮以上的狀況,則在使用 Phi X174 噬菌體穿透性來評估防護衣材料效能時,

13、必須依照能代表使用條件的適當前調適技術進行。 4.8 本試驗法使用一種敏感的評估步驟,來 測定防護衣材料對替代微生物的抗穿透性。因為完成此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 所以本試驗法並不適合用在材料或防護衣的品管或品保步驟上。 5. 設備與材料 5.1 設備 5.1.1 測厚計 ( thickness guage) ,適合測量厚度的器具,最小可測到 0.02 mm( 0.001 in.),可參考 CNS 12915一般織物試驗法第 6.5 節厚度試驗法,決定每一件防護衣材料試驗試樣之厚度。 5.1.2 穿透試驗容器( penetration test cell) :用於固定試樣與被加壓的 Phi X17

14、4噬菌體試驗懸浮液接觸。在試驗容器內,試樣被當作一個隔板分開噬菌體試驗懸浮液與穿透容器的觀察面;此容器主體容量可容納試驗懸浮液大約60 mL( 2.0 oz)。其包括一個邊緣蓋具有空的區域可供目視觀察及試樣評估用,亦包括透明蓋。此容器主體頂端有一入口供填入用及一個排水閥可將穿透試驗容器排乾。其他需要的配件,例如:一個裝配可讓空氣管連接到容器主體頂端入口、墊圈及保持網。試驗容器及設備的圖形分別見圖 1及圖 2。 5 CNS 14800, T 4041圖 1 具保持網之穿透試驗容器分解圖 圖 2 試驗設備之側視立體圖 壓力錶 容器通氣閥通到容器 容器 夾子 壓力調節器排水閥 6 CNS 14800

15、, T 4041 5.1.3 保持網( retaining screen):光滑表面之塑膠或金屬正方形網,使用在表1 步驟 B,規格如下: 開孔區域 50 %。 限制試樣變形 5.0 mm( 0.2 in.)。 能以環氧乙烷或高壓滅菌釜滅菌。 組成材料要符合第 14.4 節之規定。 5.1.4 氣壓源( air pressure source):可提供 13.81.38 kPa( 2.00.2 psig)的空氣壓。 5.1.5 培養箱( incubator):可維持 35 37 的溫度。 5.1.6 水浴槽( water bath):提供維持 452 的溫度。 5.1.7 分析天平( anal

16、ytical balance):可精秤至 0.001 g。 5.1.8 渦動混合器( vortex mixer)。 5.1.9 冰箱( refrigerator):可維持 2 8 。 5.1.10 高壓滅菌釜( autoclave):可維持 121 123及絕對壓力 207 221kPa( 30 32psig)。 5.1.11 計時器( stopwatch or electronic timer)。 5.1.12 迴轉震盪器( orbital shaker)。 5.1.13 pH 計( pH meter):靈敏度為 pH 值 0.1。 5.1.14 接種環( inoculating loop)

17、。 5.1.15 扭扳手( torque wrench):可達到 13.6 N-m( 120 in.-lb)。 5.1.16 分光光度計( spectrophotometer):具有 640 nm 波長。 5.1.17 離心機( centrifuge):可達 10000 g。 5.2 材料 5.2.1 培養皿( petri dishes):無菌, 15100 mm。 5.2.2 吸管( pipettes):無菌, 1 mL、 5 mL 與 10 mL。 5.2.3 試管( test tubes): 13 100 mm。 5.2.4 試管架( test tube rack):不銹鋼。 5.2.5

18、 濾膜( membrane filters):無菌,孔徑 0.22 m 。 5.2.6 玻璃瓶( bottles):無菌,容量 100 500 mL。 5.2.7 微量吸管( micropipettes):可以每次準確至 2 L 的體積。 6. 試劑 6.1 噬菌體( bacteriophage): Phi X174( ATCC 13706 B1)。 備考:針對血液傳播病原菌,此替代微生物, Phi X174 噬菌體,被選作最適當的模式,因為其體積小、球型(二十面體)、環境中穩定、對人體無感染性、高靈敏度及快速化驗,是高效價。 Phi X174 噬菌體沒有外鞘膜,已知是最小的病毒之一(直徑 0

19、.027 m )。 Phi X174 噬菌體使用時,其效價至少 1.0108PFU/mL(每毫升溶菌斑形成單位) 。 6.2 細菌( bacteria):大腸桿菌( E. coli C, ATCC 13706)。 7 CNS 14800, T 40416.3 純水( purified water, Q.S.)。 6.4 營養培養液( nutrient broth)。 6.5 氯化鈣( calcium chloride)。 6.6 氯化鉀( potassium chiloride)。 6.7 氫氧化鈉( sodium hydroxide);當量( N)溶液。 6.8 界面活性劑( surfact

20、ant): polysorbate 80。 6.9 瓊脂( bacto agar)。 7. 危害性 7.1 在此試驗法實施前後,所有可能接觸 Phi X174 噬菌體的設備及物品,都應在 121 123 ,絕對壓力 207 221 kPa( 30 32 psia)條件下,進行 15 分鐘滅菌處理。其他滅菌方法,只要不會抑制後續試驗中的試驗菌體即可採用。實驗室內要非常小心,對於設備及物品要徹底滅菌或高標準消毒,以避免污染,這將減少實驗室被污染之可能性。 7.1.1 滅菌過的試樣須確定滅菌的方 法不會影響試樣的性能,依製造商建議滅菌試樣。 7.2 雖然已知 Phi X174 噬菌體對人類無感染的危

21、險性,但試驗操作者仍應避免直接接觸到含有噬菌體的溶液。 7.3 將透明安全隔板置於穿透試 驗容器與觀察者之間,或者置於排氣櫃中於玻璃板後操作。 8. 培養基製備 8.1 噬菌體營養培養液 8.1.1 噬菌體營養培養液組成分: 營養培養液 8.0 0.1 g 氯化鉀 5.0 0.06 g 氯化鈣 0.02 0.003 g 加純水至 1000 12.5 mL 界面活性劑 0.1 0.00125 mL(參見第 8.1.3 節) 8.1.2 以 2.5N 氫氧化鈉溶液將培養液 pH 值調至 7.2 7.4。 8.1.3 將 1 份體積的 0.1 %界面活性劑以 9 份體積的噬菌體營養培養液來稀釋,在滅

22、菌前為了確定充分混合,將營養培養 液加熱加到以磁石攪拌中的界面活性劑,最終界面活性劑濃度為 0.01 %,最終表面張力為 0.0420.002 N/m。 8.1.4 將噬菌體營養培養液以高壓滅菌釜滅菌。 8.1.5 依 CNS 4987合成清潔劑之物理性檢驗法第 2.4.2 節輪環法之規定來測定滅菌後溶液的 表面張力,若噬菌體營養培養液表面張力不在 0.0420.002 N/m 的範圍內則不可使用。 8.2 底層瓊脂培養基 8.2.1 底層瓊脂培養基組成分: 瓊脂 15.0 0.19 g 8 CNS 14800, T 4041 營養培養液 8.0 0.1 g 氯化鉀 5.0 0.06 g 加純

23、水至 1000 12.5 mL 氯化鈣( calcium chloride) 1.0 0.0125 mL (將底層瓊脂培養基高壓滅菌後再加入第 8.2.2 節製備的無菌的氯化鈣) 8.2.2 以純水配製 1 M 的氯化鈣溶液,經高壓滅菌即為無菌的氯化鈣。 8.2.3 以 2.5 N 氫氧化鈉溶液,將底層瓊脂培養基 pH 值調至 7.2 7.4。 8.2.4 將底層瓊脂培養基以高壓滅菌釜滅菌。 8.3 上層瓊脂培養基 8.3.1 上層瓊脂培養基組成分: 瓊脂 7.0 0.09 g 營養培養液 8.0 0.1 g 氯化鉀 5.0 0.06 g 加純水至 1000 12.5 mL 氯化鈣 1.0 0

24、.0125 mL (將上層瓊脂培養基高壓滅菌後再加入第 8.3.2 節製備的無菌氯化鈣) 8.3.2 以純水配製 1 M 的氯化鈣溶液,經高壓滅菌即為無菌的氯化鈣。 8.3.3 以 2.5 N 氫氧化鈉溶液將上層瓊脂培養基 pH 值調至 7.2 7.4。 8.3.4 將上層瓊脂培養基以高壓滅菌釜滅菌。 9. 試樣和對照組 9.1 試樣 9.1.1 試樣選自單一材料樣品或由單層或多層 組合(代表真正的防護衣材料或結構,試驗時所有層次依正確順序排列)之個別防護衣。 9.1.1.1 假設一件防護衣在設計上不同區域的材質及厚度有差異,則每個區域都應取樣。 9.1.1.2 試樣材料之兩面不得有其他異物(

25、已知有些墨水會影響噬菌體)。 9.1.2 每個試樣尺度最少須有 70 mm( 2.75 in.),以 75 mm( 3.0 in.)見方較佳。 9.1.3 防護衣的取樣方法參見 CNS 14798拋棄式醫用防護衣 -性能要求第 5.10節,若僅為防護衣材料,則隨機抽出三 個試樣。當出現偽陽性的結果,懷疑試驗失敗時,重新試驗(參見第 14.2.2 節)。 9.1.4 有些防護衣材料可能為不透水層夾在兩 層纖維中,由於邊緣的毛細作用而造成偽陽性的結果,所以應將試樣角落 邊緣密封以避免毛細現象造成失敗的結果,試驗前試樣可利用黏膠、石臘膜、石臘或泡沫膠來密封。 9.1.4.1 只密封試樣邊緣,讓出中間

26、 57 mm( 2.25 in.)為開放區域供試驗。切勿讓密封劑滲入、阻擋或封閉試樣測試區域的結構,此會干擾實驗。密封劑與密封方法的選擇應適合防護衣本身的材料及滅菌方法。 9.1.5 若防護衣的製作過程需要滅菌時,則檢 測試樣時亦需滅菌。滅菌方式的選擇應不會影響到試樣的性能,滅菌方法應依據廠商建議。 9 CNS 14800, T 40419.2 對照組 9.2.1 每一防護衣材料試驗時同時使用下列對照組試驗。 9.2.1.1 氣霧 /空氣媒介的污染對照組:放置培養皿或 其他適當方法來決定 Phi X174 噬菌體在氣霧 /空氣媒介中的背景值。 9.2.1.2 非無菌材料的空白對照組:當測試非無

27、菌之試樣時,可選擇非無菌材料空白對照組來證明試樣在測驗前未受 Phi X174 噬菌體污染。所選擇的試樣必須是來自相同非無菌的材料,而且要與試驗其他受測試樣有相同的處理及曝露過程,唯一例外的是其使用滅過菌含 polysorbate 80 界面活性劑的營養培養液作為測試溶液。 9.2.1.3 試樣陰性對照組:試樣由厚尺寸膜片整個製成 (1)。 9.2.1.4 試樣陽性對照組:試樣應由孔徑略大於 Phi X174 噬菌體平均直徑( 0.027 m )的微過濾介質所製成 (2)。 註 (1) 陰性對照組其中一種規格是 醫療包裝等級的聚酯膜( polyester film)。 (2) 陽性對照組其中一

28、種規格是孔徑 0.04 m 的微孔膜( microporous film)。 10. 調適 10.1 曝露每件防護衣樣品在 215 及相對溼度 30 80 %至少 24 h。 10.2 除了前項以外,其他一些前調適之選擇,可能需要評估防護衣材料 損毀之可能機制(參見第 4.7 節)。 11. 製備噬菌體試驗懸浮液 11.1 以接種環將 E. coli C 接種於裝有 10 25 mL 噬菌體營養培養液的 250 mL 錐形瓶中,在 35 37 震盪( 200 250 rpm)培養過夜。 11.2 取 1 L 的錐形瓶,將 1mL 過夜的細菌培養液以新鮮的噬菌體營養培養液稀釋成 100 mL,如

29、 第 11.1 節震盪培養至細菌密度為 2 4 108CFU/mL(約 3 h) ,此時以分光光度計在 640 nm 下可測得吸光值為 0.3 0.5。 11.3 將 5 10 mL( 1.0109 1.01010PFU/ mL)的噬菌體原液接種至培養好的細菌培養液中。噬菌體與細菌的比例應介於 0.1 2.0。 11.4 將已接種噬菌體的細菌菌液在 35 37 劇烈震盪培養 1 5 h,直到細菌完全被解體為止,在 640 nm 吸光值不再減少時即為完全解體。 11.5 以 10000 g 離心 20 min.移除較大的細胞碎片,將上清液倒至乾淨的試管中。 11.6 將得到的含噬菌體上清液以 0

30、.22 m 的濾膜過濾以純化得到的噬菌體溶液。 11.7 測定噬菌體的效價並保存於 2 8 ,所得到的噬菌體效價通常在 3.0 7.0 1010PFU/ mL。 11.8 以第 8.1 節的噬菌體營養培養液稀釋第 11.7 節的噬菌體至所需的濃度(參見第 14.4.2 節)製備噬菌體試驗懸浮液。依據檢測步驟來證明最終噬菌體濃度(參見第 14 節)。 12. 試驗步驟 10 CNS 14800, T 4041 12.1 依符合 CNS 12915 第 6.5 節厚度試驗法測量每一件試樣之厚度精確至 0.02 mm ( 0.001 in.)。 12.2 依符合 CNS 12915 第 6.4 節單

31、位面積試驗方法(小塊紡織布料),測量每一件試樣之重量準確至 10 g/ m2( 0.1 oz/yd2)。 12.3 落菌培養皿( settle plate)可當作氣霧 /空氣的污染對照組 。當無菌的試樣置入、填充、試驗、排空及化驗操作中將(菌落)培養皿放在操作區 ,幫助鑑定氣霧或空氣中是否可能帶有 Phi X174 噬菌體。落菌培養皿的製備如下: 12.3.1 在無菌的試管注入 2.5 mL 滅過菌的上層瓊脂,並使其保持在 452 ,以每個試管內的瓊脂製備一個落菌培養皿。 12.3.2 每支上層瓊脂試管加入 0. 2 0.3 mL 培養過夜的 E. coli C 。 12.3.3 將試管內溶液

32、渦動震盪器混合均勻後,倒至含底層瓊脂培養皿的表面上。 12.3.4 當瓊脂凝結後,此落菌培養皿可馬上使用。 12.3.5 當菌落實驗結束後,菌落培養皿與重覆的試 樣以及陰性與陽性對照組的培養皿同時培養。 12.4 當懷疑是因使用檢測方法中的試樣曝露步驟 A 導致試驗材料變形時,應採用試樣曝露步驟 B。試樣曝露步驟 B 的差別是使用保持網去支撐,在試樣材質具伸展性或彈性時,需要使用保持網。 12.4.1 從表 1 選擇試樣曝露步驟 A 或 B。 12.5 測定每個試驗材料的相容性 (參見第 14.4 節)。 12.6 將穿透試驗容器置入高壓滅菌釜中,以 121 123 及 207 221 kPa

33、( 3032 psia)滅菌 15 min 後冷卻至室溫。 12.7 將已滅菌的穿透試驗容器水平放置於實驗台,並將試樣置入穿透試 驗容器,讓其正常外表面朝向裝有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的容器。 12.7.1 安裝已滅菌的穿透試驗容器組成如下:如圖 1 所示分別放置墊圈在容器主體和試樣之間,與試樣和邊緣蓋之間,若 使用保持網,則在試樣和保持網之間,與保持網和邊緣蓋之間分別放置 墊圈。藉由蓋上邊緣蓋及透明蓋將此容器關閉。建議使用聚四氟乙烯材 質墊圈在容器主體與試樣之間,以避免滲漏。 備考:無菌清晰的塑膠片可取代透明蓋。 12.8 將穿透試驗容器上的每一個螺絲都鎖緊到 13.6 Nm(

34、120 in.-1b)。 12.9 將穿透試驗容器垂直裝到試驗設備上(排水閥朝下),如圖 2 所示,但不要連接空氣管線。 12.10 關閉排水閥。 12.11 小心將大約 60 mL 左右的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經由穿透試驗容器頂口加入此容器(可以使用無菌的注射器或漏斗)。如果在試驗過程任何時候有液體穿透過試樣,則終止試驗。 12.12 觀察 5 min.。 12.13 將空氣管線連接到穿透試驗容器。 11 CNS 14800, T 404112.14 從容器頂孔供應加壓氣體,緩慢加壓以不超過 3.5 kPa/s( 0.5 psig/s)的速度加壓至錶壓為 13.8kPa( 2 psig)。 12.

35、15 壓力維持在 13.81.38 kPa( 20.2 psig) 1 min.,監測試樣的觀察面是否有液體出現。 12.16 關掉壓力並打開容器閥門至排氣位置。 12.17 若未觀察到液體渗漏,則 54 min.後再觀察試樣。 12.18 試驗結束後,打開排水閥排出噬菌體試驗懸浮液。 12.18.1 試驗後,至少從每組的重覆實驗的最後一次試驗收集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予以稀釋及分析,來確認噬菌體在試驗中並未喪失毒性(參見第 14.3 節)。 12.19 將穿透試驗容器水平放置於實驗台上,移開透明蓋。 12.20 移開透明蓋後立刻將 5 mL 含有 0.01%界面活性劑的無菌營

36、養培養液徐徐加至試樣的正常內表面(即試樣的觀察面),輕輕的旋轉或搖晃穿透試驗容器大約 1 min.確定分析液體與試樣的整個觀察面接觸。接著儘速用無菌吸管將分析液體移至無菌試管。有些材料容易吸收分析液體時需加入較多量之分析液體沖洗,若如此,報告上要根據不同體積去計算 PFU/mL。 12.21 依第 13 節立即進行分析 12.21.1 若可確定噬菌體在分析液體中的穩定性,則收集分析液體和實際分析之間可間隔較長的時間。 12.22 拆開設備、清潔穿透試驗容器,並且定期消毒空氣管線以避免污染。 12.22.1 以水清洗穿透試驗容器,再以高壓滅菌釜於 121 123 及 207 221 kPa( 3

37、0 32 psia)滅菌 15min.。 12.23 接著測定其他試樣,每個試樣材料皆應各有一個陰性及陽性對照組。 13. 分析步驟 13.1 分裝 2.5 mL 無菌熔化之上層瓊脂至無菌試管並保持在 452 。 13.2 每一個重覆及對照組皆準備兩個培養皿供分析。 13.3 在含上層瓊脂的試管停止保溫後立刻加入 0.5 mL 分析液體,即為接種試管。 13.4 每支接種試管中加入 100 L 培養過夜的 E. coli C。 13.5 將試管渦動混合均勻後倒至底層瓊脂培養皿的表面上。 13.6 瓊脂凝固後,在 35 37 至少培養 6 18 h。 13.7 觀察透明斑的出現並依第 14 節判

38、讀結果。 13.8 若需要定量且產生的透明斑太多難以計數時,可將分析液體以噬菌 體營養培養液 10 倍序列稀釋後,依第 13.1 節至第 13.7 節的步驟分析噬菌體。 14. 結果判讀 14.1 對照組 14.1.1 氣霧 /空氣媒介的污染對照組:若任何背 景值出現透明斑,則此試驗視為無效。 14.1.2 陰性試樣對照組:陰性試樣對照組不會偵測到噬菌體( 1PFU/ mL)。 12 CNS 14800, T 4041 14.1.3 陽性試樣對照組:陽性試樣對照組應會偵測到噬菌體。 14.1.4 未滅菌材 料的空白試驗:未滅菌材料的空白試驗應偵測不到噬菌體( 1PFU/ mL)。 14.2 結

39、果合格或不合格 14.2.1 此試驗法的目的是為了測定防護衣材料(參見第 9.1.1 節)在特定試驗條件下是否具有抗病毒穿透性。防護衣材料的 試樣在試驗中偵測不到噬菌體( 1PFU/ mL),表示其合格。 14.2.2 偽陽性:必須藉由標準微生物培養及正確的 無菌操作技術來減少由污染導致偽陽性的可能。當有任何合理性的懷疑 時,可依據統計上有效的取樣方法重覆試驗,參考第 9.1.4 節試樣邊緣密封指引。 14.3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效價之喪失:在檢測前後皆應確認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的效價。從試驗容器排出收集之噬菌體試驗懸浮液作為試驗後效價測 試(參見第 12.18.1 節),若 Phi X

40、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其效價已下降低於 1 108PFU/ mL,則此次試驗無效,必須再以原始高效價來提供 60 min.內仍可維持 1 108PFU/ mL 再做一次檢測。 14.4 相容性試驗 14.4.1 有些試驗材料可能干擾病毒穿透試驗結果而 使試驗無效,干擾病毒穿透試驗結果之情況有:試驗材料或保持網(若使用)之成分造成 Phi X174噬菌體或宿主細菌 E. coli C 失去活性, Phi X174 噬菌體與試驗材料或保持網(若使用)結合, Phi X174 噬菌體乾燥。試驗材料、保持網(若使用)及試驗步驟使用微生物的相容性必須被測定。 14.4.2 評估試驗材料或保持網(若使用

41、),是否包 含有任何抑制性物質,以下列步驟來測定: 14.4.2.1 每種材料取三個試樣依第 12 節進行測試。 14.4.2.2 將已滅菌的穿透試驗容器水平放置於實驗台上,將試樣置入穿透試驗容器,讓試樣的正常外表面朝向裝有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的容器。 14.4.2.3 安裝已滅菌的穿透試驗容器,如圖 1 所示,參見第 12.7.1 節。 14.4.2.4 將穿透試驗容器上的每一個螺絲都鎖緊到 13.6 N-m( 120 in.-1b)。 14.4.2.5 將穿透試驗容器水平放置於實驗台上, 2 L 噬菌體營養 培養液約含900 1200 PFU 的噬菌體加到各試樣接近中心的位

42、置。 14.4.2.6 自上述相同的噬菌體營養培養液取 2 L 直接加到 5 mL 無菌的噬菌體營養培養液中作為對照組。 14.4.2.7 經 60 min.後依第 12.20 節與第 13 節進行分析。 14.4.2.8 使用公式 (1)來計算對照組及實驗材料效價之比值: (PFU/mL)(PFU/mL)試驗材料分析效價對照組分析效價比值 = ( 1) 依第 11.8 節配製之 Phi X174 噬菌體試驗懸浮液,並用於第 12 13 CNS 14800, T 4041節試驗步驟中者其效價須為 2( 1) 108PFU/ mL 乘以計算所得之比值。 15. 報告 15.1 敘述以本標準之試驗

43、法進行試驗。 15.2 報告以下資訊 15.2.1 個別試樣的厚度及其平均厚度。 15.2.2 個別試樣的重量及其平均重量。 15.2.3 試樣所使用的滅菌方法(若有使用)。 15.2.4 相容性試驗計算所得到的比值(參見第 14.4.2 節)。 15.2.5 所有對照組的結果以確保實驗的有效性, 包括氣霧 /空氣媒介污染對照組的 PFU 數量(第 14.1.1 節)、陰性對照組(第 14.1.2 節)、陽性對照組(第 14.1.3 節)與未滅菌材料空白對照組(若有使用)(第 14.1.4 節)分析液體之 PFU 數量,起始和最終之噬菌體效價(第 14.3.1 節)。 15.2.6 保持網的形

44、式與規格(若有使用)。 15.2.7 每個重覆試樣與每個再試驗試樣合格或不合格,一旦確定,應以 PFU/ mL來標示噬菌體穿透的數量。 15.2.8 對每個重覆試樣、再試驗試樣及陽性和陰性 對照組,都須記錄實驗的終止是否觀察到液體穿透。 引用標準: CNS 4987 合成清潔劑之物理性檢驗法 CNS 12915 一般織物試驗法 CNS 14778 防護衣詞彙 CNS 14798 拋棄式醫用防護衣性能要求 CNS 14799 防護衣材料對合成血液穿透阻力試驗法 參考標準: ASTM E 167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used in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enetration by bl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Phi-X174 bacteriophage penetration as a test syste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际标准 > 其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